性格的改变与什么有关,性格后天改变怎么看性格

2023-10-30崇庆运势网热度: 2005

一个人的性格和什么有关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为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由于社会文化的评价和自我意识的作用,一个人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影响自信、自尊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说来,早熟的学生喜欢社交,责任心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易给人好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自己的态度和感觉行事,责任心不强,小太遵行校规,很少顾及社会规范。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征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表现为或加速或延迟。这从气质和性格的相互作用可以证明,活泼的人比抑制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的人比活泼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的人比抑制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的人。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在性格上比女性更独立、更自主、更具攻击性、更主导性,更具竞争力,更敢于冒险;女性比男性更依赖,更容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更有耐心。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的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水平、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等。,都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制造业的工厂。
人的性格和什么因素有关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安静、愉快的关系营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怀疑、争吵和不和谐的关系造成的家庭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性格有负面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婚家庭的孩子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表现出孤独、冷漠、冲动、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性格特征。
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自制力和灵活性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孩子性格的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和灵活性有显著影响。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孩子的意志特征上。母亲的文化程度不仅对孩子的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理性特征有很大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对家庭教育中角色和职能的理解,父母对孩子权利义务、地位和发展规律的看法,父母对孩子成功的价值取向,父母对与孩子关系的看法。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尤其是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性格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什么改变的?

一个人的性格的改变主要是来自你自己的经历!人都是会变得!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有一定的改变。在生活中的眼泪和微笑,悲伤与快乐等等事情的发生后,你就很有可能得到改变。那说明你成长了,说明你逐渐的成熟了。有许多事情可以让你改变,也很有可能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加油吧,祝你得到更多的经历,在经历事情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成长自己!

人的性格是根据什么变化的?

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1、人出生就有的性格
2、后天因为环境而改变的
3、因为自身的一个成长过程,人的三观不断形成

论述性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论述性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先天、家庭、学校、朋友。受自己左右的就是朋友的选择,尽量的选择言行举止积极向上、为人有爱心的朋友为上上策。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自制力、灵活性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儿童性格的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意志特征上,母亲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上有某些影响外,对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有较大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研究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特别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表13-1。
表13-1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艾森伯格(P.Eisenberg)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首先是班集体的影响: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评价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教师的指导下,优秀的班集体会以它正确而又明确的目的、对班集体成员严格而又合理的要求、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感染著集体成员,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与此同时,学生在集体中通过参加学习、劳动及各种文艺、体育及兴趣小组等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强了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感,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尊重他人、遵守纪律,也培养了乐观、坚强、勇敢、向上等优秀品质。优秀的班集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得以改变。日本心理学家岛真夫曾挑选出在班集体里地位较低的八名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并指导他们工作。一学期后,发现他们在学生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得自尊、有责任心,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教师的性格往往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的性格是暴躁还是安静,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意志坚强还是薄弱,情绪高昂还是悲观低落,办事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等,教师的这些心理品质对学生性格都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师的态度分为三种,即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放任型:表现为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不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表现为无集体意识、五团体目标、纪律性差、不合作。
专制型:表现为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学生赞誉、贬损。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紧张、冷漠、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民主型: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开朗坦诚、有领导能力。
可见,教师在学生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如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或采取一些违反教育原则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如体罚、不尊重学生等,或学校与家长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现实生活中是不乏其例的,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总之,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学生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渠道实现的。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电视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在1971年进行的实验证明,电视节目里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对年幼无知的孩子的行为发展影响很大。其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组八九岁的儿童每天花一些时间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而另一组小孩则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观看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在实验中,同时对这两组儿童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加以细致的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观看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增多;但是,那些看不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却没有改变。经过十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以前参与观看含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即使到了19岁,仍然比较具有攻击性,只是女性没有这种相关现象存在。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各种资讯会对小学儿童性格形成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资讯,提高抵制不健康资讯的能力。
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加强他们自身性格的锻炼与修养。

说明人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

地貌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
1、内力因素——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因素——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
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要作用。而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

举例说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先天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还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先天的言传身教与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包括他的性格,处事原则等;
然后是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也是很有影响的,一个学校教育体系、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然后是同学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朋友,经常和自己一起相处的都是什么人,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别人的影响很大很大,尤其是现在的人喜欢跟风、模仿、人云亦云...
最后是社会的影响:
当地的社会风气,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也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包括从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当地的执法是否严格,民风是否淳朴都对一个人(这里应该是换成一群人)产生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要经历很多复杂的过程,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概括的

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而现代人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已让人到了无可复加的接受地步。人们在这日趋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亟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教师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内在因素
1.意识因素。
2.知识因素。
3.个性心理特征因素。

(二)外在因素
1.学校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一受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
二受交通位置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密度。

心理极端的人是什么原因?

1、父母性格极端的家庭

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性格极端的孩子大多是童年受父母影响。他或许是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母亲,又或者有一个极度耿直的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非黑即白、要求苛刻,以至于将孩子打造成了极度偏执之人。

2、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庭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双父母,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分分钟宠上天。而百依百顺的后果,就是把孩子教育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遇上问题只考虑自己,行事太过随心所欲,入社会后非常不受欢迎,容易社交受挫。

正常情况下,孩子遇上挫折会反省自己,但自我的孩子不会,他们习惯了推卸责任,更倾向于怨天怨地怨社会,从而把人生走向另一个极端。

3、不公平对待孩子的家庭

在公平公正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家里从小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个孩子,长大后性格就比较极端,算是童年阴影了。

极端性格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有的人很极端)

每个人面对事物都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有人对人对事平和而客观,有人的观点则过于激进极端, 一个过于极端的人会带来很多的危害,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会导致矛盾激化、人际交往氛围恶化,会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还会衍生出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如此极端呢?有人认为这是性格脾气的原因,你可能有所误会,极端与性格火爆是两个不同的事情,性格火爆的人并不一定极端,极端的人也不一定就会性情火爆。那么是不是极端的人对于某件事物有过于执着的信仰呢?也不是。

极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两个字:无知。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无知的人都极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很多几乎一无所知的家伙,但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表现得极端。因为要成为一个极端的人,除了无知以外,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高度的自信。 综合而言就是自我认知与客观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极高,他们充分相信自己已经完全知晓了其实一无所知的事情,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听任何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观点,而这种行为的外在表现就是极端。这个关于极端的阐述是有科学依据的。

科学家为了证明极端来自于自我认知与客观知识水平的差异,特意进行了一次关于反对转基因的测试。 参与测试的人包括来自于美国、法国和德国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参与测试的人员首先要填写一份表格,来表明自己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有些人对转基因不置可否,有些人则表示忧虑,还有些人则极端反对。然后,这些参与者要描述自己对自我知识水平的认知。最后,这些参与者要进行一个关于客观知识水平的考核,也就是回答15道科学是非题,以此来检验不同参与者的客观知识水平,很快,得出了最终结果。

当参与者对转基因的态度表示忧虑或轻度反对的时候,这些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和客观知识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而随着对转基因反对程度的增加,自我认知和客观知识水平则开始呈现负相关。 而对于极端反转者而言,结果显示他们具有高度的自我认知,但客观知识水平很低,几乎对于遗传学知识一无所知。该实验结果证明,极端者不愿意相信,甚至于不愿意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这延伸到教育问题上,良好的教育必然是要设法让被教育者学会欣赏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还是以转基因为例,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可以表明转基因对人体是具有危害的,公众对转基因表示忧虑和怀疑是正常的,但是极端反转却没有任何依据。在我国,一些公众反转人士其主要的核心也是要求获得转基因的知情权,而并非极端反对,但是在知识水平低下的人群中就掀起了一股极端反转热潮。其实不仅是在转基因的问题上,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如此,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却认为自己别比人都更加了解事物的本质的时候,则会表现为极端。 所以极端并不是一种性格障碍或心理疾病,而是自我认知与客观知识水平差异过大。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