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字甲骨文,吉字甲骨文怎么写

2023-10-27崇庆运势网热度: 10874

吉字怎么写呢?

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先写上面的士,再写下面的口

吉的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介绍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收藏的有30200多片,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许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题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主题关键词: 金石拓片
图片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 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附】有关美国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参看甲骨文公司。
开放分类:
汉字、传统文化、文字、历史、殷墟
参考资料:
1.百科全书历史卷
2. * 《契文举例》
3. * 刘鹗,《铁云藏龟》
4. * 罗振玉,《殷虚书契》、《殷虚书契后编》
5. * 明义士,《殷虚卜辞》
6. * 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
7. * 王襄,《室殷契征文》
8. * 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
9. *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
10. *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

吉字 的由来和含义

吉 <形>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本义吉祥;吉利)
同本义
吉,善也。--《说文》
礼义顺祥曰吉。--《周书·武顺》
安贞吉。--《易·坤》
吉哉。--《书·皋谟》
文王当兴,赤雀适来;…吉物动飞而圣遇也。--《论衡·初禀》
吉服(古代祭祀时穿的礼服);吉帖(婚帖,庚帖);吉谶(预示吉祥的隐语或图记);吉羊(吉利祥瑞。古代器物上多铭刻吉羊”二字。羊,古祥字);吉卜(吉利的卜兆);吉幸(吉利幸
运);吉征(幸运的征兆)
善;美
吉事先近
吉jí好的,有利的,善美的,幸福的~日。~利。~祥。~人天相。万事大~。
更 多
解 释: 吉 ji
部首 口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06

auspicious; dexter; lucky; propitious;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本义吉祥;吉利)
(2)
同本义 [lucky]
吉,善也。--《说文》
礼义顺祥曰吉。--《周书·武顺》
安贞吉。--《易·坤》
吉哉。--《书·皋谟》
文王当兴,赤雀适来;…吉物动飞而圣遇也。--《论衡·初禀》
(3)
吉服(古代祭祀时穿的礼服);吉帖(婚帖,庚帖);吉谶(预示吉祥的隐语或图记);吉羊(吉利祥瑞。古代器物上多铭刻吉羊”二字。羊,古祥字);吉卜(吉利的卜兆);吉幸(吉利幸运);吉征(幸运的征兆)
(4)
善;美 [good]
吉事先近日。--《礼记·曲礼》
令月、吉日。--《仪礼·士冠礼》
吉礼大祝。三曰吉祝,五曰吉拜。--《周礼·大宗伯》
吉人之辞寡。--《易·系辞》
吉日兮辰良。--屈原《东皇太一》
(5)
吉士(古时对男子的美称。引申指大华优美之人);吉灵即溜(形容身段灵活);吉吉抖抖(弯曲成串的样子)


(1)
朔日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如吉月(农历每月初一)
(2)
婚礼,通常包括伴随的庆祝活动 [wedding]。如吉席(婚礼);吉期
(3)
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一 [sacrificial rites]。如吉巳(古礼,皇后于每年季春三月之巳日躬亲蚕桑之事,其日卜须吉,故称吉巳”);吉典(吉礼之仪典);吉服(古祭祀时所著之服)
(4)
古州名 [ji prefecture]。隋置。唐、五代、宋、清因之。在今江西省吉安市
(5)
象声词。如吉蹬蹬(马蹄声);吉丁(金属玉器清脆的碰击声);吉丁当(金属玉器等物碰击或折断声);吉丁丁珰(器物撞击的响声);吉丢古堆(形容波涛汹涌澎湃的声音);吉丁疙疸(坑洼不平的样子)
吉剧
jíjù
[jilin opera] 流行于吉林。是以二人转”为基础、并吸收东北其它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而发展成的戏曲剧种
吉利
jílì
[fortunate;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指事情顺利,合乎心意;吉祥如意
吉利的兆头
吉林
jílín
(1)
[jilin]
(2)
中国以汽车工业及化学工业闻名的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83万(1990)。省会长春市
(3)
中国吉林省省辖市,位于吉林省中部,第二松花江畔
吉期
jíqī
[wedding day] 指结婚的日子;好日子,举行喜庆活动的日子
吉庆
jíqìng
[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吉祥喜庆之事
吉庆有余
吉人天相
jírén-tiānxiàng
[heaven helps a good man;heaven keeps the good out of harm's way] 行善之人,自有老天护佑,多作排解安慰之用
令爱偶尔违和,自是吉人天相。--明·杨琫《龙膏记》
吉日
jírì
(1)
[lucky day]∶吉利的日子;好日子
良辰吉日
(2)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农历每月初一
吉日良辰
jírì-liángchén
[good occasion;red-letter day] 吉祥的日子,美好的时辰
吉时
jíshí
[good occasion;wedding day] 迷信中指吉利的时辰
选吉时良辰行大礼
吉他
jítā
[guitar] 弦乐器,长琴颈,有六条琴弦,用拨子或手指拨奏
吉祥
jíxiáng
[lucky;propitious;auspicious] 吉利;幸运
吉祥菜
吉祥物
jíxiángwù
[luck;mascot] 某些大型运动会或世界锦标赛上用动物图案象征吉祥的标记
吉星
jíxīng
[lucky star] 用来象征给大家带来吉祥的人或事物
吉星高照
吉凶
jíxiōng
(1)
[good or ill luck]∶指未来的好运气和坏运气
吉凶未卜
(2)
[ill luck]∶凶险
但有吉凶,递相救应
吉兆
jízhào
[good omen;propitious sign] 吉祥的征兆

jí ㄐㄧˊ
(1)
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利。~祥。逢凶化~。~光片羽(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2)
吉利的日子择~。
(3)
善,贤,美~人(善良,有才德的人)。~人天相。
(4)
中国吉林省的简称~剧。
(5)
姓。
郑码bjvv,u5409,gbkbcaa
笔画数6,部首口,笔顺编号121251

吉字的繁体字和甲骨文怎么写的?

你好,吉字没有繁体字,甲骨文写法如图。希望你能喜欢!

吉,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本义:吉祥;吉利

吉祥如意毛笔字写法里“吉”字为什么有的写成上面是土?

吉的上半部分写成了土,这个写法在书法中是约定俗成的,并没有错。

从字源来说,吉字的起源是会意,上下结构,上部分表示兵器,下部分是容器,把兵器放在容器里休战,示意吉祥的意思。土字头的写法可以说是异体字,在民俗上,多用土字头,土即大地,意为大吉。

我们现在看到的书法字体有很多我们都不确定是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字,甚至都不认识,那是因为书法上讲究笔法和形体,为了好看,书法也就变换了一下笔画或者形状。

扩展资料:

吉字的演变过程:

吉字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吉”字(图A)上面的部分(图A1)原来是图(A2)的简化形式。图(A2)是上古时代盛食物的叫作“豆”的高脚碗上堆满了祭祖供神的食物的形状。

“吉”字下面部分的“口”作为一个字的构件来说,在上古表示台阶、神座、供桌、门槛等的意思。

从“吉”的全字构造来看:把盛满“豆”的食物放在供桌上,表示了家有吉庆之事的意思。所以“吉”字的本义便是“吉利”。

图(B)还是甲骨文,但已经将图(A1)的“豆”和“食品”实化为图(B1)字形了。这个“吉”字发展到图(C)的金文阶段,更把图(B1)讹变为图(C1)形。

于是秦代的小篆(图D)、汉代的隶书(图E)承袭了金文的形体,以后又发展而成楷书“吉”(图F)字。如今简化写作“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吉

“吉”的繁体字怎么写?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