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和福报的关系,人的性格决定命运

2023-10-12崇庆运势网热度: 7046

为什么说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那个人的福报?


一个人的人品,是立世的根本,相比之下人品好的人,更容易立足,人品差的人,与禽兽无异。

人品就是一个人的根基,你是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命。就像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出生在富贵家庭,而自己却出生在普通的家庭,不但要经受贫穷的历练,还要忍受生活的磨难。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确确实实也是一件让人很费解的事情。按照佛家的理论,出生在富贵家庭的人,多半是自己前世积累的福报足够多,所以今生今世才会让他投胎在富贵的家庭,反过来那些抱怨出身不好的人,也许是你的福报还不够多,套用郭老师的一句话“多行好事,莫问前程”。当你的福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上天自然会回馈你的。


说到积累福报,人们会想到多做好事,少行恶事。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这跟别的无关,只跟人品有关。一个人品极差的人,你让他舍己为人,去为别人做好事,比登天还难,他怎么可能会积累福报呢?所以说,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他的福报有多少。

心胸宽广的人,天地皆宽广

善妒刻薄的人,往往越走越窄


心胸宽广的人总是能够宽容别人,因为他知道,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那些心胸狭窄,善妒刻薄的人,既不懂得原谅别人,又经常拿别人的缺点来说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己前面的路越走越窄,让所有的人都远离他。这两种人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一种被我们喜欢,一种被我们讨厌。

福报是善始必得善终

恶报是恶人必有恶事


佛家讲究多结善缘,必有善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善始善终。我们付出的每一份善意,都是在为自己积累福报。福报积累得越多,回报给我们的善意也就会越多。反之,那些人品差的人,经常与人交恶,或经常做一些对别人不利的事情,结果只能是被恶事缠身。

世间万物的轮回就是这么奇妙,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圆圈一样,你做的每一件事,就像是刻度定格在圆圈上,而每一个刻度,都是一次轮回,会在你下一次经过的时候,再次与你相遇。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多为自己积累福报。


积累福报,不光是多做好事少做坏事,而是要学会端正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用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认清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对他好,什么样的人我们要避而远之,在我们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尽量地去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盲目地学习雷锋,做好人。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好文章的最高境界,不是词语有多华丽,而是平淡无奇,却恰到好处地把文章的意思表现出来,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把文字变成了画面,娓娓道来。人品修炼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回归自然的本性,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生命的开始都是因为善良。


我们不要把积累福报,当成是一件刻意要完成的事,而是把它当成每天的日常,就像我们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一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修炼好自己的人品,人品好了,福报自然就来了。

对待坏人我们总希望恶有恶报,希望轮回早一点在他们身上出现,与其这样期盼别人不好,还不如我们自己放下恩怨,从心里去宽容他们,从行动上远离他们,这一样是在为自己积累福报。有一句话叫活久见,我们不妨用时间去见证善与恶,相信公道自在天地间。

佛法看来,帝王的福报和过去生的关系是什么?

像玉帝一样,能当王者的,都是几千是累计不断的善缘所造就的帝王之身,无论他是好的是坏的

有哪几个特征的人,才会有真正的福报,看一看,你有几个?

有哪几个特征的人,才会有真正的福报,看一看,你有几个?

一、心很多大,有包容的心,这样的人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福报

生活就是千万家,每个人逃脱不了恩恩怨怨恩怨情仇,心很多大的人,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能包容日常生活的一切,不容易纠缠不清于事,不容易责怪于人,不困于情,不惑之年于物,心很多大的人,福报必然浓厚。一个人的心量尺寸,是涵养来的英文,你的爱量可以容得下两人,就会有2个人的心量,你可以容得下五个人就会有五个人的心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够完成多大的工作;如果能包容一家,就能够做一家之主;可以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其长;可以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君。一个人,胸襟大,至少不会小肚鸡肠,心胸狭隘,不会为一点点小事就不高兴,胸襟大的人是乐观的,包容的,至少会身心健康,少苦恼,多快乐。

二、孝顺父母,敬老爱幼,这样的人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福报

百行孝为先,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是做人的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人心里忠实敦厚,社会上为人处事做事,不容易丧失诚实守信,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福报。一个人活着首先要有善心,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老人,团结一致自己的家人,才会去爱别人,爱这个社会,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顺,都不懂得感恩,难以真心实意去对待他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里只盯着金钱权益,唯有自己,这样的人,便是富有,也一定苦恼超过开心,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福报。孝顺父母,敬老爱幼,为人处世问心无愧,心里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这样的人人天护佑,平安吉祥,心里平静,这才是真正的福报,无愧天,无愧人,安心才算是福。

三、一心行善,无私无畏,这样的人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福报

好心有好报,善恶终有报,心地善良的人,吃得了亏,但不会得不偿失,心地善良的人,终归会有善报。一个人的善与恶恶报,就是自己的一心一念,一念行善,福虽未至,祸已离开,一念为恶,祸虽未至,福已离开。这个世界有一些冷,但总有一些人,能给我们不期而遇的温馨,这种暖,就叫心地善良。人与人的联系,能够轻于鸿毛,还可以难以忘怀,恰好是这些力所能及的善行,为这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风。发自内心心地善良,是你本不用这样做,却选择那样去做。你永远也出乎意外,一个小小的善举,很有可能会怎样改变别人的人生。

都说修一副好脾气,得一世福报,这个说法绝对成立吗?

所谓的“修一副好脾气,得一世福报”得分场合也得看个人的理解。佛家说的这句话之所以成立,其中有几层意思,第一就是指要与人为善,只有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自己。第二是不乱发脾气,有良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第三是指往往那些本事越大的人脾气一般越好。照这三层意思的理解,这句话是成立的,但我想说的是不同的理解。

对于佛家说的解释,我的理解是,人都会有脾气,比如“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的情况,这是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挺身而出地表现。但是不平之事只是表面,如果你做不到控制好你的脾气或情绪,可能就会被表象所蒙蔽。而当人的阅历越来越多时,你真正能从“表面看到本质”时,你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正起因,这时你的情绪就会变得稳定。这不是说就没有脾气,而是脾气根据阅历的增长升华成了沉稳

而我觉得,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绝对是应该有“脾气”的。比如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是遇到不合理的安排、请求,你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和原则,知道你是有“脾气”的人,在这里的与其叫“脾气”,不如叫“原则”和“底线”。在这里我所指的脾气不是冲着对方嘶吼、抱怨、发泄,而是恰当的据理力争,或巧妙的转圜、应对和不卑不亢的态度。并不是凡事遇到请求,都会说“好好好”的老好人,这就让人觉得你很软弱可欺、没有原则。

所以说这句话,要分场合和个人的理解,就像唯物辩证法,凡事要从两方面考虑。就像我有脾气,但是我不乱发脾气;我脾气很好,与人相处时很友好,但我也有我的底线和原则;当我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会生气,但是我会克制我的情绪,利用我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吗?

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的一生所走的路,所有的悲欢喜乐,所取决于你自己特有的性格。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你乐观向上的话,那里都是阳光照耀,蓬勃向上,但是当你是悲观的性格的时候,性格总是犯难。凡事都想到事情的最坏处,那么做事就会停滞不前,整天沉浸在郁郁寡欢的世界里。

记得小时候,几乎每一年的不同的老师给我的期末评语上有这么一个字眼“活波向上,主观性强”。是的,我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女孩。从小妈妈是村里的教师,可知道70,80年代在村里当一位人民教师是很德高望重的。小孩子,大人们给你的称呼不是什么大叔、大婶、阿姨,而是老师。妈妈的 “老师”这个称呼很自然地也给我这个当女儿的也要套上了最亮的光环,美其名曰“x老师的女儿”。这个我认为最光荣的称呼一直让我得意忘形,然后变成了自我主义为中心,自主性极强的女孩。我小学读书以来一直都是班长。孩子王啊,那里有可以出风头的机会,那里就有我。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妈妈也看到了我这“出头”的一面。记得那个风头,导致我一起玩的小伙伴都集体排挤我。妈妈也看眼里,记在心里。直到有一天找我来谈话。眼含泪花的我和盘托出,还把小伙伴挤兑我的一张张的小字条都给妈妈看了。那字行间有小伙伴们给我的评论,还有为啥要挤兑我的原因、、、等等都有。自此之后,妈妈极力地压住我的“风头”。有一句话,常挂她嘴边“又做出“突出”的事情了”。当时的我总是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和不配合。

上小学五年级那年,我转学到城里独自上学。脱离了妈妈那“x老师的女儿”的光环,也就什么都不是。一瞬间掉下万丈深渊,不所适从啊!自己躲在被窝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光环之下。还好,我还保存着自己的乐观,然后慢慢地,也就适应了,性格都变了。铸就了现在不爱出风头,喜欢平平淡淡过一生的我。回想起来,如果当初妈妈没有按住了我“爱出风头”的性格,现在的我又是怎样的呢?或许有更大的成就,又或许处处碰壁、、、反正现在的我也没有后悔,还发自内心地感谢妈妈对我的严格要求。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一直坚信的真理。这也是我一直培养孩子的方向。当然,性格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随遇而安,迎接更好的自己。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