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事业,诸葛亮的事业遗憾

2023-10-14崇庆运势网热度: 7474

诸葛亮生平的事迹

诸葛亮生平的事迹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玡阳都人。早年隐居襄阳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提出了进取荆、益,和孙拒曹,积蓄力量,以图恢复汉室的建议,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在他的辅佐下,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他在任蜀汉丞相时,内澄,发展生产,选贤与能,赏罚必信;外统军事,南服孟获,北出祁山。他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尤其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但感动激励了封建时代中许多报国忠君的志士们,即使今天,我们又何尝不应以此自勉、尽瘁于人民的事业呢!

诸葛亮由“躬耕陇亩”的“布衣”,一举登上当时风云变幻、群雄角逐的舞台,发挥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才力智慧从何而来?这和他在青少年时经历了长期的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人生道路,在极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立定大志,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那么,东汉的阳都现在是哪里呢?对此过去多有附会。有的说是临沂的诸葛城,有的说是葛沟,还有的说是沂水的诸葛寨。现据史料记载与实地考证,较一致地认为阳都在今沂南县,今沂南县砖埠公社东汶河与沂河交汇处的前、后黄疃一带,仍有古阳都城遗址。遗址东面紧靠沂河,河岸有一段露出土面、厚石砌成的古城墙基。遗址北临东汶河,河岸上也有一段约1500米的故城基址。在古城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汉墓、汉画刻石以及石器、铜器等文物。

阳都诸葛在东汉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士族门第,但到了诸葛亮出生后,由于种种变故,他的这一支族已经破落。他的父亲诸葛珪,只仕至泰山郡丞(郡太守的助手),便因触犯上官解职归乡。诸葛亮幼年,父母相继故去,他和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陷入了艰难的境地。诸葛亮十四岁时不得不南下投奔叔叔诸葛玄。这时正值豫章(今南昌)太守周术病死,袁术表奏诸葛玄继任,但不久这个职位便被别人夺了去。诸葛玄不得不带着全家和诸葛亮姐弟往荆州另投刘表。这时只有诸葛瑾年事稍长,到孙权那里谋事去了。

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又在愤懑中离开人世。十七岁的诸葛亮,不得不远在异乡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和姐姐、弟弟,寄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村,自己搭起茅舍,“躬耕陇亩”,维持着清贫的生活。

诸葛亮在隆中度过了十个寒暑,这十年中,他白天“田家作苦”,夜间秉烛攻读。他除了学习儒家的经典外,还博览战国时的申、商、韩以及兵、农、阴阳各家典籍,凡是能借到的,他无不精读深思。

他的学习方法不墨守成章,既不同当时东汉“今文家”的空谈微言大义,也不像“古文家”那样死钻训诂,更不像“辞赋家”那样寻章摘句,而是把前人留下的浩瀚知识,结合时势,总结出安邦治国的道理。他解除疲劳的方法,常是抱膝高歌《梁父吟》一首,显示出他在艰辛生活中的坦荡胸怀。

在这十年中,他还寻师求友,拜识了襄阳德高望重的名士庞德公,他每次登门求教时,都是谦恭有礼。庞德公也认定诸葛亮是一位举世难得的人才,对他格外器重,有问必答,有求必教。庞德公还把诸葛亮和自己的侄子庞统分别誉为“卧龙”,“风雏”,又为儿子庞山民聘娶诸葛亮的姐姐为妻室,结成姻亲。这时,诸葛亮还结识了从中原寄寓襄阳的徐元直(庶)、石广元(韬)、孟公威(建)、崔州平诸名士,时常聚会,纵谈古今,评论局势,各抒怀抱。

诸葛亮二十岁时,还未成家立室,他看不惯那些贪图享受追求美女的世俗之举。友人每每提及,他总是微微一笑道:“亮生平求一志同道合者作终身伴侣足矣。”此时沔南名士黄承彦有一女儿,其貌不扬,而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品性贤淑,有才女之名。当黄承彦示意愿招诸葛亮为婿时,他欣然应诺。当时虽有一些人嘲讽,但诸葛亮安然对之,夫妻和睦,终身不悔。后来诸葛亮的军政建树,也是与这位贤内助分不开的。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人生道路上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求得了二十七岁的诸葛亮。隆中一“对”,鼎足三分,开创了三国对峙的四十余年历史。就连当时敌对的魏、吴,对他都不得不叹为“天下奇才”!

诸葛亮一生清廉自持。刘备初得成都,对诸葛亮以及其他勋功将领,都颁给了极丰厚的金、银、锦帛和田宅的赏赐。诸葛亮以丞相之尊,掌权二十余年,却从不聚敛,自奉俭约,家无珠玉,给子孙留下的仅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还不到原来刘备赏赐的数字)。这在当时是少见的,一千余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敬仰。诗人颂他是“诸葛大名垂宇宙”“万里云霄一羽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对这些,他确是当之无愧的。 ;

诸葛亮的职业规划

诸葛亮的职业规划

诸葛亮的职业规划,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天才军师,但很多人都不清楚诸葛亮的职业规划。以下的文章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职业规划,希望对想要了解诸葛亮的职业规划的女性有所帮助。

诸葛亮的职业规划1

东汉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人杰辈出!与绝大多数怀才不遇者的思维定势相反:长期隐居南阳草庐的诸葛亮一出山就投靠了当时最为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并终生为其奔走效力。 在为刘备集团做出杰出贡献基础上,诸葛亮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这归根结底取决于诸葛亮近乎圆满的职业选择策划!

首先,诸葛亮的个人职业发展定位非常清晰。诸葛亮自幼胸怀大志,始终以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最高参谋管仲、乐毅为个人楷模,立誓要成为他所处时代杰出的“谋略大师”,为光复汉室贡献力量;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清楚:他自己长期积累的才干已具备了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

其次,从应聘对象选择上看,诸葛亮也独具慧眼:曹操已经统一了半个中国,实力雄厚,最有资格挑战全国统治权;孙权只求偏安自保;而最为弱小的刘备集团却具备快速成长、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乃至在此基础上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原因在于:第一,刘备始终坚持光复汉室的理想并在全国赢得了相当一批支持者——这与诸葛亮的个人价值观吻合;第二,刘备品性坚韧顽强,敢于与任何强大的敌人对抗;第三,刘备待人宽厚谦和,团队凝聚力超强;第四,刘备是汉朝皇族后裔,具备名正言顺继承“大统”的资格——以上条件恰恰是刘备增值潜力最大的资源且其他诸侯很难模仿、替代。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到赤壁之战前夕时,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都已人才济济、颇具规模,诸葛亮若去投奔,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而刘备集团当时主要由一些武将构成,高级参谋人才奇缺,诸葛亮完全有可能被破格提拔进入最高领导层!

再次,在应聘准备和应聘实施方面,诸葛亮更是做得登峰造极!

在个人推销方面,诸葛亮通过躬耕陇亩给外界留下踏实肯干的印象;同时,他还自作了一篇《梁父吟》,含蓄地表明心志;此外,诸葛亮在与外人言谈中每每自比管仲、乐毅,一方面宣传了个人的卓越才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和谐双赢”的君臣关系的向往——诸葛亮个人才能和求职意向等重要信息最终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了刘备那里。

在应聘临场发挥方面,诸葛亮在完全私密性的“隆中对”时,通过逻辑严谨的精表述充分展现了个人对国内军事、形势以及刘备集团未来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思考,令刘备对这个27岁的年轻人大为叹服!此后,刘备始终待诸葛亮为上宾,全部重大决策都要与其共同协商探讨,甚至在临终之时还有托孤让位之举;诸葛亮也始终对刘备忠诚一心,鞠躬尽瘁!深厚的'君臣情谊是刘备集团后来事业蓬勃发展、最终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重要因素并传为千古佳话!

诸葛亮是昔日乱世中的一个孤儿,若非正确的职业选择助力,很可能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永不为人所知!但积极进取且颇有心计的诸葛亮通过在职业选择上的完美谋划,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诸葛亮的职业规划2

在讲究出身门第的后汉时期,以诸葛亮的出身来看,想要建立功业基本是不大可能的。毕竟在官场上诸葛亮没有人脉,可诸葛亮却靠着结交有身份有地位的朋友,将自己的名号传播了出去。

其实就在刚结识文人名士的时候,大家已经看出诸葛亮的才华,并且提出引荐诸葛亮做官的想法,可诸葛亮全都拒绝了,反而选择到南阳种地。

诸葛亮并不是不想成就自己,只是还需要一个真正的机会。

就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其实天下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有刘璋,而他自己则待在刘表的地盘,另外刘备也稍微有点。

此时天下乱世,诸葛亮要投靠哪位老板还得谨慎选择。

曹操最大,本身文武双全,身边又有荀彧、荀攸、贾诩这些顶级智囊,可以说是人才无数。假如诸葛亮投奔曹操,惜才的曹操虽然必定会礼遇他,可真正能给诸葛亮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恐怕很少,搞不好诸葛亮最终就只能成为曹操后备力量中的后备,那只能是碌碌一生了。加上曹操篡汉之心路人皆知,在诸葛亮这种正统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一个不留神就会引火烧身。

于是,诸葛亮将目光又投向了孙权,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孙权手下做事,选择孙权与哥哥互相有个照顾其实也挺好的。可是,孙权身边早已经有了智囊周瑜,且周瑜从孙家到江东打天下时就出兵出力,与孙氏的感情厚不可言。这样一来,诸葛亮仍然无法得到最充分的机会。

就这样,孙权也被诸葛亮排除了。

其实,诸葛亮身居刘表的统治范围内,且刘表对诸葛亮也很看重,加上刘表是诸葛亮叔父诸葛玄的老相识,因此刘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诸葛亮明白,刘表现在的安稳并不能持续太久,他的长子刘琦有娘家,而刘表却喜欢次子刘琮,一旦刘表过世荆州地区必然出现夺嫡内乱。且对于刘表自身的性格弱点诸葛亮早就心知肚明。

因此,刘表必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曹操.孙权,刘表都已经被排除了,剩下的只有刘璋和刘备了。

此时刘璋一直保持着中立态度,而刘备虽然实力不及其他几个人,却积极收揽人才扩大,前景十分可观。

终于,诸葛亮敲定了人选。

既然诸葛亮心里已经选择了刘备,剩下的就是等着刘备来请自己了,毕竟他早已经把自己的名声传了出去。假如刘备真的有建功立业之心,且又爱惜人才,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刘备终于找到诸葛亮以后,并没有成功地请动他,诸葛亮又考验了刘备两次,看他是否诚心,因此避而不见。

最后,当诸葛亮确定刘备是自己的明主时,他的传奇生涯也开场了。

诸葛亮干过哪些军事事业(四字词语)?

诸葛亮火烧新野,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空城计。

三国文化

赵云为何是诸葛亮事业中最可靠的支柱

导读:在诸葛亮的事业中,赵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诸葛亮最信得过的将领,当然,他也是对诸葛亮谋划支持最坚决的大将。

智勇双全,一身皆胆;贤明恃重,忠肝义胆;功齐关张,甘列其后;蜀军支柱,常胜将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刚正雄壮,喜好练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动脑筋。青少年时期喜武但不逞强,有勇但不斗勇。曾先后在袁绍、公孙瓒帐下为将,但因此二人皆非仁德之明主,遂改投刘备,与刘备一见如故,倍受重用,从此追随刘备,直至病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为曹操所败,与妻小在当阳失散。这时,赵云为寻回刘备妻小,毅然掉转马头,杀回曹军之中,上演了一场"长坂坡之战"。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怀抱幼主、保护甘夫人,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最终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槊三条、神剑一柄;砍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士兵不计其数。后人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赵云这种忠心耿耿,舍身忘死的拼杀精神,深得刘备和众将士之赞誉。

诸葛亮被刘备拜友军师后,刘备手下三员大将(关羽,张飞,赵云)只有赵云能够毫无怨言地听命于他。关羽只听大哥刘玄德的吩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张飞脾气暴怒,难认驾驭。只有赵云忠实沉稳,谁说得正确他都能听。

诸葛亮备战新野,主要靠赵云实施;诸葛亮出使东吴,只吩咐赵云接应;诸葛亮入川,成都军情紧急时,又是调赵云到成都会师;诸葛亮定南中,以赵云为主将;诸葛亮北伐,在赵云活着时,每次都请他出马。所以,在诸葛亮的事业中,赵云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诸葛亮最信得过的将领,当然,他也是对诸葛亮谋划支持最坚决的大将。可以说,没有赵云的大力支持,诸葛亮的许多计谋无法实施。所以,在刘备的将领中,诸葛亮最喜爱和信任赵云。

公元212年,孙权乘刘备进军益州时,派遣部将周善到荆州接回其妹(也是刘备夫人),并欲挟持刘禅作为交换荆州的人质。赵云闻知,立刻带兵拦截,单身一人跳上敌船,斩了周善并夺回刘禅。粉碎了孙权的阴谋,再次为刘备立下大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曹操发兵二十万来争夺汉中。他把粮米运到北山之下,堆积如山。黄忠认为敌粮可取,引兵前去,但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于是赵云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探视,正碰上曹操大军。赵云突遇大军,丝毫不乱,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兵始遭赵云猛然冲击,阵势散乱,但不久就围拢起来。赵云救出黄忠,奋力杀出重围,已靠近自己营寨。但他发现部将张著在敌阵受伤被围,遂又杀入重围,救出张著,溃围而出。曹军在后紧紧追赶。沔阳长张翼见曹兵追来,提议让军士闭门拒守。然而赵云不但不关城门,反而命令将营门大开,令将士偃旗息鼓。曹操大军追到,见营门大开,不见旌旗,不闻金鼓,怀疑有伏兵,引兵欲退。曹兵刚一转身,赵云一声令下,营中将士万弩齐发,赵云更令营中擂鼓,鼓声大震,号角齐鸣。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旁边,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次日,刘备特意来到赵云昨日作战之处,指点评说,欣然赞益:“子龙一身是胆也!”从此将士们愈发佩服赵云,称他为虎威将军。

赵云是三国时期一位叱诧风云的勇猛战将。他的武艺不在张飞之下,但对士卒的关怀和爱护却远非张飞所能比;他的韬略毫不逊于关羽,但却能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从无恃才做物之心。赵云身为行伍出身的战将,个人修养良好,贤能而明达,深受其他将帅敬重,深得士卒热爱!

赵云一生征战,该勇猛时,他能勇贯三军,该谨慎时,他能心细如发。对于战争的结果,打了胜仗他从不骄做狂妄;打了败仗,细心组织撤退,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部队失败的局面下,赵云能够稳定局势,带好部队,避免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出现。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蜀军直取眉县,进攻汉中,初战取得巨大胜利。但因马谡用兵不当,失去战略要地街亭,蜀军处于被曹魏追杀的状态下。赵云所率部队,兵力单薄,与敌进攻部队众寡悬殊,在败局已定,独臂难支的形势下,赵云组织失败的部队,彼此掩护,步步为营,且战且退,在败退之中没有让敌人占到一点便宜。一直把蜀军安全撤回蜀国内。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本无赵云的责任,但他却自请降职,贬为镇军将军,表现了一位将帅的优良品质。

战场上的赵云,叱诧风云,惊天动地,已如上述。平常日子里的赵云,立身正直,谋国公忠,临事不苟,审慎有识,也深受人们的爱戴。赵云与谋国事,也是殚精竭虑,出于公忠,因而一方面,见识与众不同,一方面又非常得体。

建兴七年(公元229),赵云病逝。后主刘禅依姜维等人之议,为赵云谥号,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且因赵云征战一生,未尝败绩,后人遂称云为“常胜将军”。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形容这位“常胜将军”的辉煌一生:“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八阵图》:功成名就的诸葛亮,杜甫为什么要为他惋惜?

 这份惋惜不仅是对诸葛亮更是对自己的惋惜之情。《八卦图》前两句试分别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从这两句诗描写了诸葛亮前半生的丰功伟绩,创造了八阵图,为蜀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诸葛亮的生平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出了诸葛亮后,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在刘备身边诸葛亮散发着他智慧的光芒。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而奋斗中。那拥有如此多的丰功伟绩并得到重用的诸葛亮有何遗憾?答案就在后面的两句话: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后代时,发生了种种事情导致诸葛亮在朝政事物的话语权降低,蜀国也一步步走向腐败。统一天下的伟业难以实现,尽管,晚年诸葛亮依旧为大业努力着,但奈何时局已定,难以扭转乾坤。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统一大业也没有完成,这就是诸葛亮的遗憾。

从杜甫的角度来看,杜甫年少才华横溢却得不到重用,朝廷用一个小小的毫无实权职位打发了杜甫。尽管如此,杜甫依旧在岗位为为百姓奔走,体察民苦。中年的杜甫被贬谪,此时的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百姓疾苦。

杜甫的遗恨是对朝廷腐败的遗恨,是对当朝者不管百姓疾苦只争权夺利的遗恨,更是对自己的壮志难酬的遗恨。因此,这种遗恨是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恨,更是对自己才能得不到施展的遗憾。

诸葛亮一生三大遗憾是什么呢?

诸葛亮一生三大遗憾是什么呢?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比如关二爷,张飞,诸葛亮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而说到诸葛亮,不管你是不是读过《三国演义》,对他都是十分的熟悉。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就是刘备身边的“智多星”。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任何人一生中都会有自己的遗憾。即使诸葛亮很聪明,他有时也会做错事。诸葛亮一生有三大遗憾,可以总结为:爱错一人,信错一人,跟错一人。

1.爱错一人。诸葛亮是个有才华的人。后人都叫他卧龙,根据历史记录,他身高8尺,长相样貌也是很出众的。这意味着他是一个身高183厘米的英俊男子。但他娶了一个叫黄月英的女人。据说黄月英不是一个普通人。她懂得天文地理和礼法,是一位难得的才女。唯一的缺点是她的样貌很丑。然而,诸葛亮不是一个看脸的人。他看到的是黄月英的内在美。所以“妻子的外表”是他第一次感到遗憾。

2.信错一人,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马谡是一个缺乏实践经验、又有很多想法的人,但他的实践能力并不好。然而,诸葛亮却非常相信他,把最重要的街道亭交给了他。尽管有人劝阻,诸葛亮还是这样做了。可以说,诸葛亮非常信任马谡。但马谡却辜负了他,街亭失守,最终马谡也难逃被杀的命运。

3.跟错一人,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为刘备效力的。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刘备和蜀国。当他年老生病时,他也献身于蜀国,牢记刘备的指示。但诸葛亮追随刘备的时间是错误的,刘备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好。刘备其实是个心胸狭窄的人。虽然诸葛亮的选择是错误的,错跟了刘备,但他忠于刘备这份心是令人佩服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