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价值地位,周易的主要内容

2023-09-30崇庆运势网热度: 5545

历史上易经的作用

《易经》最大的作用,是为中华文化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
《易经》提供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象征。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中包含了影响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智慧、精神特征。尚刚进取、因时通变、重视变革、忧患处世、贵和尚中、德法结合、天人合一、人本民本等等社会精神理念,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渗透在中华文化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一定意义上说,《易经》就是中华文化的纲领。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典籍都不能代替的。
《易经》是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教科书。《易经》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周易》采取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既具有概括性,又带有具象性,相比与其它辩证法、系统思维,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易经》的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周易》的古经部分和解释古经的《易传》这两个部分展示出来的。《易经》已经通过卦爻辞以及卦爻辞揭示的卦象关系,表达了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易传》则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挖掘。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如下:

《周易》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轨迹,特别反映了从巫术文化向人文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说《周易》成书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么整个易学史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莫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卖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两汉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治易之风大行,出现三种解易倾向∶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

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

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两汉时期,民间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通过与易学的综合,汇成以《易纬》为代表的谶纬神学。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

易经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价值?

我觉得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对于普渡众生这种观念吧,因为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糟粕。

《周易》作为我国传统著作,对后世之人带来了哪些影响?

引言:值得大家喜欢的人物和事情有很多,极大程度上都刺激和改变着大家的生活。这也无疑不是提高大家生活质量的标准。

一、周易简介

《周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二、周易对后人的影响

《周易》表面上容易使人认为他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籍,其实不然,算卦并不是他的本质方面,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周易》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哲理性和对自然、社会的独特认识为后世学者所推崇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周易》还将人与自然的美好统一也构筑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形成中国美学的基础。到现在仍被广大的作家和读者所推崇,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化,中国的传统文学在今天仍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所以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给了很多人在生活上的指引,人们可以没事的时候多看看这些经典著作。

三、对周易的评价

《周易》对大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学习借鉴的价值。周易为华夏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她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代易学研究者对此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也正是揭示了历史文学的魅力,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而且它存在的价值也是无限的。

易经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
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
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经”的来龙去脉?

[编辑本段]易经概述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