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布局起效的时间,易经布局科学吗

2023-10-10崇庆运势网热度: 16173

《易经》诞生在何时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这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关押时,在狱中写下的《易》(又称《周易》或《易经》)。
已知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文王写易经的时间应该更早。
所以,易经诞生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
实际上,《易》作为占卜书,其基本思想应该出现的更早,周文王应该是其集大成者
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易经写于什么时间?

易经相传写于上古时期,也有说写于西周时期,作者是周文王;经过秦汉之后一些人包括孔子的注解,就是《易传》之后慢慢奠定群经之首的地位。

易经是谁创作的,历经了多长时间?

《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易经传承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诏、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 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色,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咥”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易经》的“和谐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来自《易大传》。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易经》被定为诸经之首,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当时为什么这么定?_百度...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一部易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空前的。

先秦时期,《周易》首先被孔子发现并被列为六经之一;

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

魏晋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领先地位;
唐朝时期,当佛经象潮水般涌进中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经学起来与之抗衡,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占主体的地位;

宋元时期,《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

明清时期,《周易》所起的作用更大,《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巨著,是炎黄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先祖。

《易》为儒家之祖:儒家思想来源于《易》,儒学以《易》为德之准心,儒家无不潜心于《易》。《易传》即相传为孔子所作;

《易》为道家之宗: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老子》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是脱胎于《易经》之“生生之谓易;

《易》为墨家之本:墨家消长盛衰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核心思想,以《易》之变易一脉相承;

《易》为中医之源:《周易》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由于成书时间相距不远,因此,《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的精华(亦包括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派),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周易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也叫《易经》,它是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之一。古人必读《四书》、《五经》。然《周易》一直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八卦是周易的精髓,它包罗万象,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了宇宙间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上论天文,下论地理,中谈人事。
“八卦测吉凶,吉凶生大业。”吉凶已明,人们办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或一鼓作气勇往直前;或有备无患逢凶化吉,以达到成就大业之目的。
“心诚则灵”就是摇卦时意念摇集中,把思想注意力集中在要问的问题上,通过人体的磁场作用,把信息灌注在手中的铜钱上反映出来。
 历代名人都善于研究并运用八卦解决实际问题:孔子研究写有《十翼》;孙膑、诸葛亮用八卦治军神机妙算;汉朝张良、唐朝徐茂公、明朝刘佰温、清朝纪晓岚、近代毛泽东等对八卦都有深入的研究。现代各地都成立有周易研究会,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多次在中央一套百家讲坛中讲周易。美国、日本、法国等都在研究它的神奇,使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八卦上测天文、下测地理、中测人事。精于此术者,胸藏玄机,时时事事皆能知己知彼,胜券在握。古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实非虚言。
周易八卦,乃我国预测科学之精华,千古诸贤之智慧结晶,被有识之士誉为宇宙代数学——以至二进制的创立、计算机的发明皆根源于八卦,其预测天文、地理、人事的神奇功能,更是现代高科技也望尘莫及。而无知者却视之为迷信,大肆反对,虽不如十六世纪法兰西教会扼杀哥白尼的“日心说”那样惨烈,却也给预测科学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幛碍。但科学的光辉是罩不住的,八卦预测的神奇功能有力的证明了自身的道理,吸引着千万学者。以至近年来迅速在海内外掀起了空前的周易热潮。可以预言:八卦预测和其他各门类的术数预测科学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它将渗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行动的高参,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舟的航标。预测科学的发展,必将为其他各门科学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并起先导作用。周易的形成与发展
周易一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二是传。周易是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周易经和传的说法有三,即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传、历经三圣而成周易古经。因此人们对周易经传关系的传统理解是经传不分,主张以传解经。
经的部分共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分七爻(乾卦用九,坤卦用六,其本体不是爻,其作用等于爻,为方便计作它们为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由第一爻起用初、二、三、四、五、上字表示。一个字表示爻的性质,阳爻用‘九’字,阴爻用‘六’字。卦辞和卦爻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
传的部分共分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杂卦。彖、象系辞共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又叫十异。据考证,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司马迁班固等人说孔子所作是没有根据的。近代还有人说,有汉人的作品,也没有可靠的根据。按照郭沫若的说法,易传成于秦,易学的兴盛时期也始于秦、因为秦朝的文化受到压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医药、卜筮和种树诸书都在禁令之外,先秦的儒家学派,由于受到上的高压,没有用武之地,只好向这些禁令以外的书籍去韬晦。所以《易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
经,过去叫周易古经。所谓经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称作经。经是最神圣的典籍,也是最有权威的著作。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因此孔子才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又传述易。儒家将易尊为群经之首。而且春秋战国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后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也无不渊源于《易传》的天人之学。要想了解中国的古文化,不能不从《易经》着手。易经在我国文化史学上的崇高地位,是无可否认的。
从古至今,人们对易经的形成众说不一,相传有三种不同系统的易学,一曰《连山》,又叫伏羲易,是夏代的易学。以艮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也叫神农易,是殷代的易学,以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三叫《周易》,以乾坤两卦为首,象征“天地之间,天人之际。”《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今天的易经就是周易。
周易的形成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先有卦形而无文字,这是远古的伏羲时代;二有卦形兼有文字,这是中古的神农时代;三既有卦形又有卦爻辞,这是近古的周朝即周文王时代。总之,周易自周朝形成以后,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随着历史朝代的转换和变更,周易也在不断深入地向前发展着。周易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是先秦时期。这是易学的滥觞阶段,主要反映孔子易学思想的易传为后来的易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两汉时期即象学易阶段。主要是以孟喜、京房卦气学说为中心的象数学是这一时期易学的主流。三是晋唐时期即玄学易阶段。当时的王弼《周易注》以传解经尽黜象数以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说《易》蔚然成风。四是宋明时期即理学易阶段。主要是以易学同理学相结合,在宋朝时期涌现出了象程颐、程颢、朱熹、邵康节诸多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或重义理,或倡图书,但都是以易谈理,此风一直延续到清初。五满清时期即朴学易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惠栋、张惠言为代表的朴学家着力于汉易的整理和考证。并侧重于易学文献的研究。六是现代。其易学从疑古进而发展到科学易、考古易、新义理易。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也愈来愈宽,愈来愈新,可以说不仅在中国形成了周易热,在全世界内也形成了周易热。并且涌现出了象高亨、刘大钧、金景芳、唐明邦、邵伟华,还有美国的应鼎承,英国的成中英,港台的黎凯旋、钟义明等易学界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的易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中国的易经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对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很深的影响,正如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来源及内涵
先天八卦来源于上古伏羲时代。人祖伏羲氏,通过覌察宇宙万物的现象,仰覌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首先画出了河图,然后又从河图中画出了八卦,即先天八卦。先天八卦的顺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些数为先天数,先天数主生。对于人们的穿衣、饮食、生老病死、种植、冶炼金属等生态、生产即生活方面的事,都可以利用先天八卦进行予测。
先天八卦的卦位在《周易说卦传》中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先天八卦相错和重复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数往者顺,如果顺天而行,也就是左旋按顺时针方向转,就是己生之卦,所以叫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如果按逆天而行,也就是说,反时针方向向右转,就是未生之卦,所以叫知来者逆。具体的说,已生之卦,就是从震起,到离,到兑,以至于到乾数,就是已生之卦。从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到坤推,叫未生之卦。四阳卦叫已生之卦,四阴卦叫未生之卦。这就是阴阳变理而推演八卦。先天卦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艮居西北,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先天八卦是代表空间变化的一种方程式。先天图数是表示了混沌时期宇宙起始形成的规律。所谓易,逆数也,这句话说明了易数就是逆数,它代表了走向反面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后天八卦是从先天八卦演绎而成的。一曰:《连山》,又叫伏羲易,是夏代的易学。以艮卦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也叫神农易,是殷代的易学。以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三曰《周易》,商末周初周文王拒羑里而推演《周易》。以乾坤为首,象征天地之间,天人之际。《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今天的易经八卦就是《周易》。后天八卦的顺序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这些序数为后天数,后天数主克。是用来决定人们常用的‘道’。所谓‘道’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法则。
后天卦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居西北、坤居西南、巽居东南、艮居东北。四奇数居四正,四偶数居四维。后天卦位是代表时空体系的方程式,并且它包括了三五之道(三指天、地、人,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了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即艮为立春,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揭示了大自然的变化及其规律。
后天卦位是先起于震,因为震是东方之卦,《周易说卦传》中说:“帝出乎震。震动也,物之生也,故居东。”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时北斗星的斗柄就指向了东方,天下就是春天(北斗星就是勺子星。北斗七星中,枢、璇、玑、权四星为斗,玉冲、开阳、摇光三星为斗柄)。斗柄指向南,就是夏天,斗柄指向北,就是冬天,斗柄指向西,就是秋天。
总之,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之源,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演变和发展。先天八卦的卦位讲的是宇宙、空间和天地;后天八卦的卦位是时空观念,讲的是天、地、人(包括生物)。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之体,后天八卦为先天八卦之用。所以在使用中人们一般都是采用的后天八卦。周易主要运用的是后天八卦。

《易经》卦无好坏,只是一个阶段!

易经中八个基本卦叫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也叫八卦,这就是说中国人的数字是非常有弹性的,因为六十四卦全都是从八个基本卦演变而来,我们把它叫做八个经卦,或八个基本卦。

卦没有好坏,卦只是提醒你,目前处于哪一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易经》六十四卦,既代表了宇宙中的六十四种情境,也代表了人生中的六十四种状况。

这六十四种状况虽然完全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每一个卦象都是六个爻,也就是每一种状况都可以分成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 初难知,上易知;二多誉,五多功;三多凶,四多惧。 ”
初爻跟上爻对应起来,有始有终,叫做“初难知,上易知”。

“初难知”,一个卦的第一爻到底代表什么,很难说清楚,因为事情刚刚开始,谁也看不明白将来会有什么变化。“上易知”,就更容易理解了。

事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种种形态都已经很显著了,而且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当然就很容易明了。
第二爻跟第五爻,又是相对的,叫做“二多誉,五多功”。

每一个卦的第二爻,爻辞多半表示赞美,所以说“二多誉”。如同一个小孩子,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很会读书,每次考试都第一,就会受到很多赞美。

第五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位置,所有人都会把功劳推给你,认为是你的功劳,所以说“五多功”。我们常说九五之尊,就是大家都把功劳集中到了这一爻,但是即使如此,九五也应该谨慎小心。
第三爻跟第四爻是最麻烦的,叫做“三多凶,四多惧”。

“三多凶”,是说第三爻到了下卦的顶点,这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第三个位阶的人,千万要记住,随时可能会有凶祸发生。一个人百般挣扎,千般努力,终于到了下卦的顶点,殊不知这又是一个物极必反的关卡。

很多人到下卦的第三爻,就再也上不去了。即使到了第四爻,进入了上卦,往往内心满是恐惧,因为他最接近九五,九五是君嘛,正如大家所知的,伴君如伴虎。所以说“四多惧”。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