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元妙观十三签详细解签,泉州玄妙观灵签解签

2023-10-04崇庆运势网热度: 11557

泉州市有什么道观

元妙观,在状元街和新府口之间,也就是观东巷.我觉得这的建筑规模挺宏大的

泉州元妙观有供奉王母娘娘吗?

没有哦,里面供奉的是三清和玉皇大帝。
参考地址: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3-01/03/content_715322.htm

泉州元妙观有道士吗

泉州元妙观有道士。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泉州元妙观历史上曾有不少著名道士来修炼历史上。其中著名道士如唐代蔡如金、吴崇武,宋代陈以文,明代纪道人、董伯华、李鼎等都在此修炼。

泉州的哪个可化解太岁

泉州林立,其中以元妙观和延福寺最为古老,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元妙观,在泉州市区东隅,俗称天公观,初名白云庙,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名中兴观,后屡易其名,元贞元年(1295年)改名元妙观至今。此庙规模宏大,前殿为老子祠,供奉三清,后殿供奉玉皇大帝诸神。庙中各种神像、青石龙柱、龙陛雕刻精美。当时,元妙观、东观庙、关帝庙和府城隍庙并称四大庙,为泉州历史上的道教活动中心。明代管理泉州道教事务的道纪司就设置在元妙观。 延福寺,初建时离九日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九日山南麓。南朝时,印度高僧佝那罗陀曾住在该寺翻译佛经,历代有些名士、高僧也在该寺长隐或住锡,是闽南禅林的名刹。泉州自宋元祐二年(1087年)建立市舶司以后,有关官员经常到此举行祈风典礼,因而成为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

求懂的人帮忙解签,苏州玄妙观的签文 求姻缘

在姻缘上,应是上上签了。你遇到正合适的人。

为什么说泉州是“世界博物馆”?

“赤帝尝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这是唐代诗人陈陶对著名 历史 文化名城泉州的描述,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历史 悠久,文化繁荣,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海上贸易的高峰 历史 时期,泉州承担着东西国际贸易网支撑点的重要地位,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泉州港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和“光明之城”,可见泉州这座城市在古代有着重要的 历史 地位, 历史 悠久的泉州到了如今依然大放光,有着“中国侨乡”和“光明之城”等众多的美称。
现在的泉州不仅风景宜人,气候优越,也是古今相承、东西交汇的文化宝地,传统与现代,儒家、佛教、道家与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等,众多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泉州文化,其中,泉州的佛教文化地位突出,可谓熠熠生辉,接下来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泉州的佛教文化,佛教在泉州流行了一千多年, 历史 悠久, 社会 基础深厚,深入影响到泉州的方方面面,自唐朝时起,泉州就被誉为“泉南佛国”,按照老泉州的习俗,每年农历26日,是泉州开元寺的“勤佛日”,这是颇负盛名的佛教活动之一。
在后来,这一天也发展成为西街的庙会,开元寺的这个传统从抗战开始便有,因当时百姓生活艰难,寺里决定开仓赈济灾民,随后便一直延续下来,到了这一天,西街和开元寺人潮汹涌,鲜花、金纸、各种特色食品的摊点,凌晨就来占好了位置,大泉州各地百姓和香客也提着供品,络绎不绝地赶到寺内烧香祈福,中午十二点的“勤佛”结束后,信众们还纷纷排队,吃一碗斋面、添一份“香油钱”,祈求来年一切顺利,泉州的佛教建筑,也充分地展现了泉州的佛教文化,早在宋代的时候,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泉州僧人聚集了大量财富,兴起了史无前例的造桥、造塔工程,促进了当地交通、经济的发展,也弘扬了佛教的文化。
如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都为全国著名的跨海长石桥,洛阳桥古称万安桥,佛教僧人在洛阳桥修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桥上中段的月光菩萨塔刻有“己亥岁造”(公元1059年),佐证了洛阳桥竣工时间,现存佛教石塔以及文字,展现了洛阳桥独具特色的、艺术等文化内涵,泉州安平桥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长桥的两旁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栏杆柱头雕刻着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皆为南宋的石刻,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均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佛教文化浓郁,意味丰厚,除了僧人们参与建造的桥梁,泉州的佛教也极具特色,颇负盛名,承天寺和开元寺正是其中的代表,承天寺于南唐时期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著名的弘一在泉州居住了十四年之久,而承天寺则是他最经常的住锡之地,近年来,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人居士、僧人,纷纷前来承天寺进香,善男信女积极捐助,寺宇按原规模修葺一新,已逐步恢复旧观,香火兴旺,另一座,开元寺,更是具有传奇色,传说原来的开元寺是一位名叫黄守恭的大财主的桑园,有一天一名叫匡护的僧人前来索地求建,这个黄守恭虽然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却舍不得平白地将大片桑林捐赠出去,因不好推脱,于是假言待得桑林开莲花便捐地,匡护禅师笑笑飘然而去,第二天大早,家人前来敲门,告知桑林已经开遍莲花,黄守恭不信,一起来到桑林,发现果然满园桑树枝头皆挂满莲花。
便问和尚需要多大的地盖,匡护禅师说只要一袈裟大的地足矣,于是黄守恭欣然点头同意,不想匡护禅师将袈裟解下,扔到空中,顿时将整片桑林覆盖,黄守恭叹服佛法无边,便将整片桑林捐出,建成如今这福建省内最大的,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有镇国、仁寿二塔,也称东塔和西塔,镇国塔和仁寿塔,两塔均为石构,是全国唯一的大型石塔,以“刺桐双塔”之名而享誉海内外,两塔的人物雕像和万安桥、安平桥上的婆罗门金涂式石塔上的佛雕像,都是弘扬佛教文化的石刻艺术品,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有着“百柱殿”的雅称,殿内屋架上的飞天雕刻,混合印度传入的佛教“嫔伽圣禽”艺术,并融中国古代“飞人”艺术于一体。
建筑艺术风格极其独特,此外,泉州其他古代佛教石雕艺术也十分著名,如九日山五代石雕弥陀坐像,清源山瑞像岩的宋代雕刻,碧霄岩西方三圣坐像,弥陀岩的弥陀立像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泉州内像这样的佛教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泉州丰富的佛教文化还体现武术、音乐、技艺等方面,同时也为 社会 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唐朝后期,泉州就有南禅少林招庆寺,至今泉州仍流行“太祖拳”、“五祖拳”等拳术,泉州佛教的音乐、书法和戏曲等都很有名,近代,泉州开元寺僧人,为适应群众做佛事的需要,组织大开元、小开元班和和尚戏班,称“打城戏”,其音乐曲调是佛曲、道情调和木偶曲的混合,节奏是木偶、京戏和法乐的混合,演技则有舞蹈和南禅少林寺拳的配合,剧目具有浓厚的佛教色。
此外,泉州佛教办举办的承天寺鹦山义学、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铜佛寺收养弃婴活动,以及抗战时期的义务掩埋队等义举,都对 社会 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承天寺住持圆拙创办的“泉州佛教义诊”,泉州老居士陈珍珍创办的泉州佛学苑,造福了泉州的 社会 和人民,也让泉州的佳名远播海外。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泉州开元寺楹题,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弘一书。开元寺须弥座有印度教人面狮身像,大雄宝殿斗拱为妙音鸟飞天雕像,东西塔八十尊佛像,隐藏西游记师徒和佛经神仙。中山街泉南基督教堂、涂门街短短三百米有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南俊巷承天寺、城基路崇福寺,东岳山南少林,清源山老君岩雕像,东街玄妙观,聚宝街天妃宫,石头街南武当真武庙,晋江草庵摩尼教(明教),马甲仙公山,县后街白苟庙等。泉州近千年60座,涵盖儒释道和三大,香火兴旺,信众虔诚,文物众多,文化积淀浓厚,号称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是一座 历史 文化名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点,曾经的当年的“东方第一大港”,,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又是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海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泉州更是世界文化的聚集点和辐射点,有“泉南佛国”、“博物馆”之称。作为一座 历史 文化名城,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广荣博纳了众多外来文化,历经 历史 的沉淀,形成了多元的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固有,距今已有1800年的 历史 。道教在泉州的传播可追溯到西晋的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当时就已建成了最早的道观“白云庙”。后到了唐代,因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道教发展更快。由于当时泉州位于东南海隅, 社会 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持续较快迅速,人口众多,给道教提供了很好的传播条件。道教在泉州流传有一千年多年,在 历史 的长河中道教给泉州的众多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至今道教文化仍旧渗透在无数泉州人心中。从清代起每年的阴历的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及玉皇大帝的诞生日,每年在正月初九的这一天,泉州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在泉州城区更是要举行盛大的迎神大游行。从仪式演变成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闽书》记载:伊斯兰教创立不久,就传入我国。默罕默德先知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于中国。,其中的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伊斯兰教在泉州从北宋开始就有传播,新中国成立后的1983年,召开泉州第二届穆斯林代表会议,黄秋润连任伊协主任。同年,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从寺内迁出十多户长回民。1985年以来,从宁夏、安徽等地聘请阿訇住持清净寺教务,举办阿拉伯语学习班,翻译宋元时代阿拉伯文字石碑。几年来,接待多批中、近东地区的国家的大使、参赞来寺参观。值得指出,2004年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来泉寻根,也到清净寺参观。
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而进入的。西方基督教会把中英《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基督教乘机而入。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主要有英国的长老公会,它是传入泉州时间最早,最大的基督教。1856年,教士杜嘉德从厦门到安海传教。1863年,发展到泉州城内。,然后逐步向晋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发展。至1900年,泉州地区的基督教会基本上属长老公会控制。此外还有英国伦敦公会,1865年从厦门发展到惠安,集中于惠安和晋北河市、马甲、罗溪一带
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元代晋江草庵是雕刻石像。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下用单挑出拱。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直径1 9米,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 52米,宽0 83米,面容圆润,眉毛隆起,散发披肩,颚下二条长须,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调构设,风格迥异.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这表明宋元时代,明教已发展为偶像崇拜的民间了。元代晋江谢店市明教徒也在乡间建有无名寺。这表明宋元时代明教已演变成广大乡村的民间,且与世俗化道教、佛教紧密结合成为明教徒“祈求考妣早生佛地”的寄托处。
佛教是在泉州所有中拥有最多,信众最多的。据文献记载,泉州最早的佛教建筑是在西晋南朝时。唐代,泉州的 社会 经济、文化迅速崛起,为佛教在泉州流传提供了有利的 社会 基础。佛教的兴建是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标志。泉州一府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唐朝泉州的佛教虽然受会昌年间武宗“灭佛”的打击,但很快得到纠正。唐代佛教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学体系。宋代泉州开元寺东西二塔的建筑,既反映了 社会 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泉州佛教寺院积聚的财富。开元寺东镇国塔,塔高48 24米,西仁寿塔,塔高44 06米,此外,还有石狮的万寿塔,又名“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在宝盖山上。据《泉州府志·山川》记,关锁,水口镇塔也。登之可望商舶往来,宋绍兴中,僧介殊建。故万寿塔即是风水塔,也是出入泉州湾船舶的航标灯塔。
此外,除以上提到的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佛教外,在泉州还存在着如天主教、日本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不同的派别。多种共存的现象并不是泉州所独有的,在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地方,不同不同派别共存的现象长期、大量存在。但泉州共存的具体情况绝对是世界少有的。在世界发展史上,不同间往往相互排斥、相互抵制,甚至引发战争大打出手,而长期以来几十种竟能在泉州的一座城市、一个街区、同一庙宇中和平共处,不同相互包容,友好共存的和谐的气氛,使各个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和交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