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预言,诸葛亮预言2020年发生了什么

2023-10-29崇庆运势网热度: 3307

诸葛亮一生三个预言,居然都应了,真是卧龙神人

说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很多人都想到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这样的形容词,必须说,诸葛亮真的是一位博古通今的 “神人” ,他甚至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

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居住了十年,对荆州的情况非常熟悉,与此同时,荆州还有诸葛亮的朋友以及结交的士族,因此,在刘备征战期间,诸葛亮留在荆州,在巩固后方和支援前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诸葛亮生活在隆中,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情况,并以家国天下的情怀来思考国家的未来和发展。隆中十年的学习使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 社会 、分析形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隆中时期,诸葛亮结交了许多名人,为自己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今天,我将告诉你他预测过的三个精确预言。

首先是预测朋友的官职。当时,曹操带领部队占领了徐州,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去荆州躲避,在那里,他结交了四个朋友,几个人经常一起谈论古今,游玩辩论。有一天,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突然诸葛亮对四个朋友说,我可以预测你们以后的官职,今后几位都可以担任刺史郡守。那时,朋友们并不相信诸葛亮的预言,并完全把它当作一个玩笑话,出乎意料的是,经过多年,诸葛亮的预言成真了。

第二是预测儿子很难成大器。虽然诸葛亮非常强大,但他却是老来得子,46岁时,他有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诸葛瞻。虽然诸葛瞻样貌看起来像诸葛亮,小时候也非常聪明,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诸葛瞻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大人物,诸葛亮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儿子诸葛瞻过于早熟,很难成为大器。许多年后,诸葛亮的预言再次成真,诸葛瞻因轻视敌人而死,他的名声完全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最后的预测是: 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 。这九个字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雕刻在一块石碑上的文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歌颂自己的功绩,但事实并非如此。直到372年以后的隋朝,隋朝的将军史万岁南征北战、追击敌军经过了诸葛亮的石碑,这证实了诸葛亮所立的石碑上的文字,这件事清楚地记录在 历史 的史册中,而不是后人编写。

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的是预测得很准,难怪他在百姓中得到了高度赞誉。

三国中,诸葛亮这一生的三个预言有多准?

在大众心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大军师。他能掐会算,甚至能预言未来,具有令人惊讶的本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却是个极其务实的人,并不太喜欢算命、预言这种迷信活动。而市面上流传的所谓诸葛亮预言——《马前课》,不过是后人杜撰附会的产物。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虽然不太喜欢预言,但实际却做过三次预言,而且还一次比一次准。更为神奇的是,最后一个预言,竟用了350年才实现。

第一个预言:预言伙伴们的官位

公元193年,曹操进攻徐州,导演了一场惨烈的屠杀,数万百姓惨遭杀戮。为了躲避兵锋,12岁的诸葛亮与其亲族避地于荆州,并在当地安顿了下来。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从小就是天才,正所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在荆州,仅有三人能入诸葛亮的法眼,他们分别是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四人中,以诸葛亮最为贤能,因此他们被合成为“诸葛四友”。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与徐庶等三人一同游玩,他突然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三人未来可以做什么官?你们大概都能达到刺史郡守的地步。”


之后三人反问诸葛亮能做什么官?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最终,三人的发展一如诸葛亮所预测。石韬后来在曹魏做到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孟建做到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确实都是刺史郡守级的高官,而诸葛亮自己,已经在蜀汉高居丞相了。

第二个预言:儿子诸葛瞻肯定不成才

诸葛亮老来得子,46岁才得到独子——诸葛瞻。诸葛瞻从小便很聪明,旁人都认为他继承了父亲的天才。然而,诸葛亮却并不非常看好这个儿子。


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曾这样写道: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也就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可爱,但恐怕他过早成熟,成不了什么大器。在诸葛亮看来,诸葛瞻不过是小聪明,很容易言过其实,产生浮躁情绪。因此,诸葛亮死后,给儿子留下了一封遗书——《诫子书》。


在书中,诸葛亮告诫诸葛瞻,必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就是说,成才必须静心,否则便会误人误己乃至于误国。

然而诸葛瞻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成为蜀汉的顶梁柱。最终,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为蜀汉战死于绵竹。虽然英勇,但是他必须为这场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若不是他轻敌冒进,轻悍浮躁,又如何会在占尽地利的情况下,为刚刚偷渡阴平、疲惫不堪的邓艾所败?

所谓知子莫如父,诸葛亮对诸葛瞻的评价,可谓是恰如其分。

第三个预言:万岁过此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讨伐南中,他三路并进,七擒孟获,最终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诸葛亮立下一座纪功碑,碑文写道“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对此,诸葛亮的属下皆不晓其意,以为诸葛亮的战功直到万年之后才会被超过。然而仅仅372年后,这个记录就被打破了,而诸葛亮的预言,却反而被实现了。

公元397年,南中豪强爨氏叛乱,隋朝大将史万岁率军出征。在隋朝,史万岁是名猛将,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率部长驱直入,进入南宁州地区。而爨氏依险固守,均被史万岁击破。


总之,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像小说里一样,热衷于做预言。但是他一生仅有的三次预言,却一次比一次准确。前两个预言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之明,而最后一个预言就真的令人啧啧称奇了。或许诸葛亮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但不知为何,他就是不喜欢过多施展。

诸葛亮被称为预言之祖,他预言了什么?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神龙不见首的人物,他精通兵法,忠诚正直,特别是号称卧龙先生,他是预言的鼻祖,深受世人的景仰,他说了很多话,并且预言了很多事情。

诸葛亮有一个寓言就是蜀国将被魏国所灭,这诸葛亮已经算到了,自己无力回天,所以也就是鞠躬尽瘁而已,蜀国最终还是被魏国所灭。因为诸葛亮写下一句诗叫做无力回天,鞠躬尽瘁,八千个女鬼,这个八千女鬼合起来就是一个魏字。

诸葛亮也很清楚后主不成器,在这种情况下,蜀国的江山肯定保不住。诸葛亮实在带不动这个君主。

诸葛亮还预言了,唐朝将会成为李姓王朝,武则天也会成为第1个女皇帝。诸葛亮说,18男儿起于太原,李渊当时在太原骑兵18男儿加起来就是一个木子李,18就是木字,合起来不就是李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18个人起兵造反,但是跟随他一起起兵的谋臣,加上几个儿子也才算上十七个人,是不是诸葛亮算错了?当然不是李渊的女儿身穿龙装,也就是说的是男孩,所以说是18男儿。

诸葛亮还预言了宋朝繁荣北宋会被金国所灭,北宋国运很不错,繁荣天下国运上车没有问题,但是遇到了靖康之变和中原沦陷。后来北方出现方腊宋江起义,北宋镇压和辽国谈判后没有打过战争,但是还是被金国所灭了。不得不感叹诸葛亮所写的这几首诗,都能和历史所吻合。

诸葛亮的神秘四大预言

第一课:中下
无力回天,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这是诸葛亮的第一个预言,蜀国将为魏国所灭。
诸葛亮很显然算到了自己无力回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国最终还是被魏国所灭,这八千女鬼合起来不就是个“魏”字?这个还不算什么,因为根据后主不成大器的情况就知道蜀国江山肯定保不住,诸葛亮实在是带不动啊!
第四课中上
十八男儿,起于太原;
动则得解,日月丽天。
诸葛亮的第二个预言,唐朝将为李姓王朝,武则天会当皇帝。
李渊起兵太原,十八男儿就是李字,看不出来?十八就是木字,男儿不就是子嘛,合起来就是李啊!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十八人起兵,但跟随他一起起兵的谋臣将领把他几个儿子也算上才十六人,加上他自己才十七个人。是不是诸葛亮算错了?当然不是,李渊的女儿穿戎装,作战英勇,战功赫赫,不是男儿胜似男儿,所以说是十八男儿。
日月丽天,看官们也能猜出来,日月当空就是曌啊,连武则天称帝都算出来了。不过唐朝国力强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才混个中上,看来诸葛亮的算法对后世国家要求的很高嘛!
第六课上中
惟天生水,顺天应人;
刚中柔外,土乃生金。
诸葛亮第三个预言,宋朝繁荣,北宋为金所灭。
这个说的是宋朝,北宋国运不错,繁荣鼎盛,汴京繁华天下无,国运上乘没有问题,靖康之变,中原沦陷,南宋偏安一隅,中等国运尚且可以。赵匡胤定下不杀文臣言官的规矩,勤俭节约,休养生息,符合水的特点,通过不流血的陈桥兵变,应部下要求黄袍加身。后来北宋出现方腊、宋江起义,北宋镇压下去和辽国和谈后期基本没有打过战争,中属土,土生金指的是金国占领中原,宋被迫偏安这一情况。
最近有人指出,所谓诸葛亮《马前课》是民国时候有人伪造的,怎么可能那么准确?接下来看下面这一卦,就会感叹此书的神奇之处。
第十一课中下
四门乍辟,突如其来;
晨鸡一声,其道大衰。
诸葛亮第四个预言,日本侵华,鸡年战败。
四门乍辟,突如其来,很明显指的就是日军四路侵华(北从山海关到平津一路,东从海上进攻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侵广东,西边就是云南一线,松山、腾冲失陷于日寇之手。)日本动作迅速,很快占领我国大片国土,并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所以说突如其来。晨鸡一声,指的农历鸡年,正好是1945年,这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印证其道大衰。

一人每500年转世投胎一次,化作神人,如何成就了霸王业?

若一个人每500次转世投胎,那么他定将要前世的所学所想,化作今世处事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成就霸业。

刘伯温为什么要挖诸葛亮的墓坟

民间常常流传着几句诗:1、刘伯温所写: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意思是我伯温要比你诸葛亮强百倍。你诸葛亮再强,不过是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一统天下。因此要挖诸葛亮的坟,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1、刘伯温挖开诸葛亮的坟,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写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此诗为诸葛亮所写。说明诸葛亮远远胜过刘伯温百倍。因为刘伯温确实算不到他死以后几百年会出个什么样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却知道千年以后会出个叫刘伯温的聪明人。 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又出了一个智星能人。此人姓刘,名伯温,精三韬六略,善深谋远虑,会遣风调雨,能料事如神。协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杀鞑子,兴兵灭元夺金陵,成为明朝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时称刘伯温是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还阳转生。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言里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柑比只少一丝;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文载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谁个前来祭奠,何人前来刨墓,并记之于册,镌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无不应验。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伯温目无先贤,出言不恭,左右听之惊骇,不敢多嘴。 一日,刘伯温带领数名随从,坐着八抬大轿亲往孔明墓地拜祭。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伯温抱拳深施一礼,抬眼上下一扫,不禁哈哈大笑。“卧龙山人”好个书法,笔笔苍劲有力,字字雄浑气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逊色。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不想堂堂蜀国丞相只有前眼没有后珠,妄图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虚假歪名。伯温敢笑你矮吾三尺,终没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预言谬错,欺世骗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碍眼惑众。”伯温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
伯温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伯温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刘伯温见第一筒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见第二筒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伯温心服口服,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伯温一向心比天高,胆比天大,一辈子打仗只胜不败,谋事只好不坏。今日孔明面前领教,自感低矮三尺,胆怯三分,见诸葛亮预知自己有难,料定风云不测,祸在旦夕。回首又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叹日:“人生各有志,报国各有途,风雨各有历,寿岁各有终。该死不得活,该活死不得。”随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礼,然后慢步走出大门上轿启程。走过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阵犹豫,忽又犯了寻思。忙问:“从这儿到沙丘镇路程多远?”轿夫答道:“满打满算也就是个八十来里。”伯温眉头一皱,掀起轿帘探出头来将手一挥:“调过头来先向东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个大圆圈,绕过沙丘镇。”轿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无语。
伯温一行多走数十里路程,远远避开沙丘镇,踏上了回归京都的驿道。在横穿一条久日干涸的漏沙河床时,遇见东西两群顽童各自占领一个沙丘戏耍对打。东沙丘一边布是八卦阵势,西沙丘一边摆是长蛇阵图。彼此抛石扬砾,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杀。“东沙丘胜喽!西沙丘败喽!”伯温一听沙丘二字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顿觉天旋地转,头昏目眩。立即停马住轿,吩咐左右:“吾师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过沙丘镇,逃不脱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无怨,愿留数语以诫后人。”随从拿出笔墨,伯温书日:“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伯温写到此处将笔一撂,口吐鲜血,气绝身亡。随人掩面恸哭,大放悲声。赶快披白挂孝,购棺装殓,连夜租车雇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叹:“大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一代英雄豪杰。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饱受风霜。其功其劳,国人皆知,天地尽晓。所憾秉性强傲,不能容人,终至沙丘河滩落此不幸。大人临死悟出自己一生之过,留下金石真言诲诫后人,实是明者之为智者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千秋。”
伯温灵柩回京,隆重祭奠,归葬故里。并将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广布都城乡村。举国上下家家有册人人奉读,翁妪能背子囡成诵。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