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不行承载不了财富,德行和财富是成正比的

2023-10-03崇庆运势网热度: 19180

一个人的德行的重要性

德行比能力重要。“大学”要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行有余力方才学文;学而优则仕。如果德行有问题,能力越强,干的坏事越大越坏,到不如能力差点。
佛教更是要修德。戒、定、慧三学就是要人改掉身上的毛病,做到清净无染,心地慈悲。每一个修学法门都是要人成圣成贤,至低限度都是要断恶修善,足见德行的重要。

佛教名言,有关德与财富

佛法学习
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人不配财 必有所失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道德德行如果不能与他的社会地位相匹配,那么必定会招致灾祸。人这一生,每个人命里有多少财,都是有数的。如果你没有大富大贵的命,即使是别人给你一笔财富,也守不住。

出处:《周易·卜辞》孔子春秋

原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翻译:人自身的德行要与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灾祸。

扩展资料

一个人要有很高的德行,他才能承载这天地赐予的福报,生活才会越过越好。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古人对于品德操守的要求是很高的,想达到什么样的位置就要有多高的德望,哪怕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在被拆穿之前,也一定是众人眼中的正人君子。

而如果德行与财富地位不相匹配的话,就要出大事了!大家一定听过“德不配位”这个词。

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德不配位在古代也是很严重的事情!如果说一个人“德不配位”是很严重的指控!

凡是不择手段侥幸获得财富的人,通常也会因为德不配位而失去。


古人云:“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一个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财富,只会让这些财富压垮自己。

因为没有品德的人,在过多或者来得容易的财富面前,会迷失自己的心智,让欲望吞噬自己。

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小何因为一张票实现了这个梦想,可是因为德行浅薄,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有了钱的他沉不住气,出门大手大脚,迅速引来了一群狐朋狗友,也引来了一些贪慕钱财的女人。

听着身边人的恭维,他格外厌烦妻子的唠叨,最终在纸醉金迷里迷失了自己,执意要和妻子离婚。

甚至,他还被所谓朋友带去做各种投资,不懂这些的小何最终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被骗光了所有的钱,还背上了巨额欠款。

短短时间,如同黄粱一梦。 很多德行不够的人,都会像小何一样,当财富来临时,就会把自己迷失在里面,忘记什么是对错,忘记谁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

还有那些不从正道获取财富的人,也会这条“人生捷径”上,付出了代价。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著名的贪官,也得乾隆皇帝的信任,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

虽然和珅在没有成功之前很勤奋,但是在成功后他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他会利用职务之便,私吞贡品;他按钱卖官,掀起了朝中的贿赂之风;他还趁人之危,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低价买进土地等,并以此获利。

可和珅哪里知道,他风头的背后,一把致命的刺刀已经悬起。护着和珅的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就对和珅动了手。

和珅经营了那么久的财富,尽数归到了嘉庆皇帝的口袋,据记载,和珅的家产相当于清十五年的总收入。

尽管和珅有一时的风光,但还是因为德不配财,最终落地“和珅倒,嘉庆饱”的下场。

一个人有多大的德行,就承载多大的财富,否则,财必移位。 就如《了凡四训》中说:“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的确,外财不富德穷人,只有在德行的依托下,才能真正的拥有财富。 德薄而位尊,灾祸则临身。

俗话说:“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 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和所处的位置不成正比,那灾祸必然就来了。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因为自身的丰满,用责任感当成自己修养人生的基石,才能够真正的达到人生良好的结局。

一个人竖立于天地之间,必须要自重修养自身,才能够具备价值与意义。《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贲:亨。小利有攸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贲卦, 恒通,有所往则有小利。

谋取小利就会损害自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因此领导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多为老百姓做实事,谋实利,这样才会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在这个世界上,利益只是其中一个支点与层面,人生需要靠外在的物质来撑起自己人生的幸福。

但是人生不能完全的依靠利益,如果太过于依赖利益,而忽略了为别人着想的责任感,责任心,那么这样的人生是空虚,没有任何意义的。

《易经》为群经之首,它是在历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来完善的哲学典籍。其中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孔子为《易经》装上了翅膀,注释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系辞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又分成了三个部分:

德薄而位尊: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与这个人所处的领导位置,不成正比。如一个人的道德与人品的标准很低,也就是钱财够温饱,官居小领导,突然有天发个大财,他就不知道怎么分配这个财富了,拿到钱就胡作非为,吃喝嫖赌,做了不良的事。因为他的“德与品”低,紧接着灾殃就来了。有一天此人突然被提拔为正职,负责全盘工作,它的道德和人品不够高,它的官就当不好,就欺压百姓,收受黑礼,作恶多端,时间不长,灾殃就临身了。

智小而谋大:意思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很小,但他的计划太大,与他个人的能力不相配,其结果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如某人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去开战车或者是去开飞机,最终可想而知,定是灾殃紧随;再如一个人没有任何经验,立马就给患者做手术,也属“智小而谋大”,确定灾殃到来。

力小而任重:这句话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其负重,轻者伤身,重者丧命。

在现实生活中,平时大家也很明白以上的道理,但就是事情降临到个人的身上时,就不会处理了。就如近几年落马的官员来说,他们身处要职,权力膨胀,收受贿赂价值不菲,就属“德不配位”,超出了福报的承受力,就灾殃临身了。

所以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理:无论钱多钱少,官大官小,都要首先去修“德”,要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多做善事,只要“德品”修好了,修“小德”得小富贵,修“大德”得大富贵,人只要一心向善,一生就是快乐的!

人活一世或许会追求富贵,或许会追求权力,但其实富贵与权力终究抵不过平凡长久。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审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很多人在吃了人生的亏之后才会有所觉悟,原来当你以为贪了世俗的便宜的时候,其实正是吃了天道的亏,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贪念而去占世俗的便宜,他们智慧顺应天道适当的进取。

人生在世,千万不要在与人交往中因为一时的贪念而采用一些手段去占取别人的便宜,因为此时你带着贪念的情绪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你以为的便宜可能就是一个陷阱,你得到的或许是你看得到的利益,但是失去的却是天道带给你的损失。

当我们用德行去支撑贪欲获得的财富一定都不会长久,而且还会让我们担惊受怕,更何况当你使用了一些狡诈的手段去获取的利益呢?

越是投机取巧、占便宜,最后越是背离天道,种了恶因的结果是一定会被天道所惩罚。

这个惩罚或许不是现世报,但一定会一直跟随在你或你的家庭中。所以,有些眼前的利益对我们来说不一定是好的,于是费尽心尽去争取,倒不如不去在意一时的得失,或许结果会比想象中好一些。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保持自己淳朴的心性,打破自己对欲望的贪婪,在顺应天道的同时,去经营我们的生活、维持好我们的人生。

一旦我们因为智慧的浅薄和欲望的贪婪而吃了天道的亏,毕竟人生的得失原本就是在一得一失之间,你所谓的小便宜除了让自己吃天道亏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人追求富贵本无大错,每个人都想要能够通过获取更多的财富来改变人生,但如果你因为迫切而选择了一条违反天道的错误道路,你获得财富也是有限的,因为人是很难获得超越自己认知的财富。

真正属于一个人的财富是应该符合一个人的德行和能力的,而不是靠着占便宜、投机取巧侥幸获得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侥幸获得财富,那么他也会很快因为德不配位而失去这些财富。

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因为拆迁穷了一辈子的人获得了很多的财富,但是却不会去经营财富,守护自己的钱财,一味的花销最后回过头来发现钱根本没有多少,自己忙忙叨叨一场却落得个一场空。

同理就像是中了大奖,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守住这笔财富,这些钱最后只会成为隐藏在生活中是麻烦。

所以,与其想着怎么去占世俗的便宜,倒不如从自身做起,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层次,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能力和选择权去赚钱,但是一定要记得是在遵循天道规律的情况下适量的进取。

在《道德经》之中,老子说: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然的法则是不分亲疏的,经常会伴随着有德行的人。

修养德行就是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天道,让一切更合理和适度,自身合理适度,一切顺应规律的时候,外界的环境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成就自我,这是德行对于人生的另一作用。

而德行的修养,除了与生俱来的成就之外,更多的是人生潜移默化的养成和锤炼。

用通俗一点的角度来说,就是人活着踏实一些,不要那么急躁,更不要有急功近利的心思,不要总是在追求外在的物质,要学会丰富自己的内在,让自己人生多一份厚重感。

锤炼自我,精进自己的德行和学业,这才是人生的根本。古人云: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性情浮躁的人,对于事物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以这一个基础为原点,向外扩展,才能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结局。

就如同楼房一般,必须要打好基础,做教师要有学科的渊博知识,如果没有基础支持,建起来的房屋,不过是空中楼阁。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丰厚的德行修养,在这个世上很难更好的立足,做事情过于气盛或者缩手缩脚。 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要以德行为根。

有一种人,他们待人友善,与人谦和。他们可以妥善的处理每一项人际关系,却热衷于享受独处的时间,习惯独来独往。

待人友善与独来独往并不冲突。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曾国藩在家训中说“求仁则人悦”。我们常说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仁为善”。

待人友善,是内心仁德的彰显。它无法用虚伪的假象伪装,亦不会被外在的表象禁锢,那是一种从骨子里应运而生的魅力。

古人常讲:“惟谦受福。”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才会有福气,做事也才会顺利。

一个人就算有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依然能够对生活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脚踏实地、低调谨慎地做事,怎有不成功之理?

但如果这个人成功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开始骄横傲慢,那慢慢就没人愿意跟他打交道,逐渐变得冷冷清清,这就是衰败的开端。

“一切真正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对人则谦逊有礼,与人为善,不断积累自己的福报,根基越深,日后才能枝繁叶茂,人生路也会越走越宽。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善就是利于万物而自己不争。

德行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德行的宽度,决定了人生的结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与人为善者,必有后福。

能够走出开阔姿势的人,无不是让自己的品德与言行、事业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做事先做人,懂得与人为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懂得多说好话,温良恭敬,谦让有礼,善始善终。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与人为善,待人友善,就是对自己友善。给别人留条路,也是为自己铺路。

曾国藩说,“识人之术大致有三,独立之志、胆识、恒心”。独立之志是立身成人的首要前提。

一个人经济上不独立,就无法在 社会 中自立。一个人思想上不独立,被压迫是必然的,习惯性的依赖,会让你成为他人的附庸,一旦对方离开,精神的支柱倒塌,自身也会崩溃。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丧失独立之志的人终究会被践踏入尘埃里。所谓独立之志,就是在大事上是否有自主判断力,能否独挡一面。并且不仅要独当一面,还要能够聚集众人的力量,做事心中有数,有足够的判断力,能够清楚把握其中的界限。

人生在世,明确自身的方向时,要先学会自己扬帆破浪。唯有立公心的志向,才能在成全别人同时,也成全自己。

豺狼成群,虎豹独行。真正优秀的人,向来是独来独往的。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有些思想恰似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在浑浊世间鹤立独行,他们就不屑于和其它人并行。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儒家 “仁、义、礼、智、信” 来养自己的“性”,也叫做“五常”。

儒家五常对应在道教“五戒”里, 仁就是戒杀生,义就是戒偷盗,礼就是戒邪淫,智就是戒荤酒,信就是戒妄语。

五常能养性,这个“性”,指的是德行品格和气质素养。仁德丰厚的人,一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来。

有仁德的人会表现出一种慈爱、善良、宽容,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非常端庄,随时都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一种柔和畅达,能够宽容、包容。

缺乏仁德,这样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气。 爱生闷气,在心里仇恨别人,但外在表现不显露出来。

一个人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加强心灵修养,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义德强的人,会非常快乐,以助人为乐为本,常常侠肝义胆,助弱扶危,济安拔险。

考虑自己少,帮助别人多,所以处善聚缘。这种人,一般处事果断,不拖泥带水。一切言行都要符合“义”。

对于君子来说,如果承诺违背“义”,那么承诺就无须信守,如果行为违背“义”,那么行为也可以不必去做,关键要看承诺和行为是不是符合“义”。

义德缺乏的人,在生命的道路上表现得特别吝啬小气。 在人生际遇上,常常因贪占便宜而成为孤家寡人,朋友很少,形单影只。 做到“义”并不难,我们的日常行为只要符合道德和法制,都可以称之为“义”。

不一定只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是见义勇为,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将跌倒的老人搀扶起来,为老人、孕妇让座,做慈善,献爱心等等,这些扶危济困的小事都适宜于道德法制,因此也都是“义”。

礼德丰厚的人,做事行为光明磊落,因为他的心里能够放出光来。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亲戚,对他都比较尊重,同事、朋友对他也比较尊敬。

因为心地光明,明白道理,不胡搅蛮缠,而且秉规持范,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并且判断力比较强,知道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

办起事来不急不躁,非常沉稳,因为他的心有亮度,产生的心念、意识,不会犯糊涂。 礼德缺乏的人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脚踏实地顺展。

贪求虚荣、虚荣爱美的现象,心里面的礼德品格不足了,就不能禀持规范,不能遵纪守法了。智德丰厚的人,不会被声色所迷,能够虚怀若谷,处下不争。

谦虚柔和,欲淡不贪,处事通达顺变,能顺应,不拘泥,随圆就方。要圆就圆,要扁就扁,不硬碰硬,会灵活地调节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周围的环境。

如果智德品格缺乏,性格上就会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

智德品格缺乏不足就特别贪恋吃喝,迷恋色欲,乱性败气。信德就是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口是心非相当于行骗,利用他人;爱说大话,会助长自己的虚荣心,有损道行。

信德缺乏的人,就表现得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而且处事待人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 自己错了,不认账,一定要找到一个对象、找到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

有信德的人说实话、做实事。老子曰:“轻诺必寡信”(《道德经》)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地去完成实现说过的话。

孔子亦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体现了对己的尊重。

《摆渡人》中写道: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独来独往,是一种习惯。 当习惯了一个人走路,路便会越走越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古往今来,民间俗语都会给人以深刻的警醒。俗语中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方式。一个人拥有很高的品行和道德,才能够继承 历史 文化的发展,只有崇高的品质,才能够让这种积极向上的观念,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下去。

很多大学的校训都写着 “厚德载物” ,“厚”是指深刻厚重的意思,也有凝重、博大之意;“德”这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包括如何去生活、为人处事和去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载”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意思,也指对某一种思想的传承;“厚德载物”中的“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生活,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福报。

“厚德载物”的意思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够承载万物,才能够有资格享受福报。 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德不配位”,每个人的品德和所享受的 社会 地位一定要相匹配,相反则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遭受灾难。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寓意,所以《周易·系辞下》记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和自己所处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会导致灾难诞生。德行不好的人却有尊贵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却身居要位,都不利于事情的发展。

一个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比如一张桌子只能够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强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会难以承受这种重力,最终就会被压力彻底压垮。

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却给予重任只会导致不堪重负,甚至将一个人完全压倒。所以古话上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还是拥有很强的哲理性。

德薄而位尊,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却一直处在领导的位置,他所获得的财富与他的付出并不成正比,就会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产生。所谓“上行下效”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身居宰相之位,却没有一个好的道德品质,会引起属下的官员竞相效仿,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江山社稷出现不小的麻烦。

德行低却品阶高,紧接着灾难就会接踵而来。 比如在古代有很多官位较高的官员,但是却只知道欺压百姓、一味的敛财,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甚者会使整个国家风雨飘摇,所以应该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给予重任。

能力低却有远大的理想, 有的人由于个人水平低,但是却有着远远超于个人能力的计划。 这种想法和做法,与自己的能力并不相匹配,其结果也会对个人或者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就比如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就去开车,不但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损伤。

一个没有任何医疗经验的人就给病人开药打针,也会引起误诊、害人害己,甚至会有损人的生命安全。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或者行业,才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从基础做起才能一步一步的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进。

能力小却责任重大“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包含几层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一点,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达不到一定水平却赋予重任,最终会落得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最好应该量力而行。 世间的金钱、权利、名望都属于一种福报,只有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匹配,才能够顺其自然的得到回报。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却偏偏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虽然给予了一定的 社会 地位和权利,然而这样的福报就是压迫自己不能喘息的巨石,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是一句富有深刻含义的民间俗语,但是却具有深刻的含义。

人生在世,所有的付出和收获都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收获往往比要付出要小得多。所以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工作和品德方面都有所提升,才能够承载着企业 历史 赋予的使命。一个人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财富,就要有与之匹配的工作能力,否则就会影响到事物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共勉!

作者:青苗

关于德与财的一点问题。求高人指点。

德与才是相互依存,并不矛盾

德与财的关系

【译文】

君子首先要慎重修养德性。有了明德就会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货,有了财货就可供国家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如果本末颠倒,就会相互争利,发生掠夺。所以君王聚敛财货,民众就会离散,而施舍财货,民众就会归顺。因此,君王违背公理发布政令,必然遭到民众违背公理的抗争;君王违背民心而来聚敛财货,民众也会违背君心掠夺财货。
【感悟】

仁者以财发身,钱财对我们来说就是身外之物,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去协助我们实现梦想。钱财的多寡是很重要的,因为世界上80%的事情都是没有钱带来的问题。但是钱不是唯一的目标,有另外的20%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比如说良好的习惯,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子女的孝顺,终生的自我追求。这些都是德行的另外一种体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