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气对应季节,卦气的使用方法

2024-06-16崇庆运势网热度: 20284

历史上的九州指现在的哪些地方?

古代中国有哪九州? 1.古代分 中国 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 州而无 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 州而无 徐、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 中国 。《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宋 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郭沫若 《赞雷锋》诗:“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万姓仰英烈。” 2.指大九州。 中国 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 时 邹衍 称 中国 为 赤县神州 ,谓“ 中国 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台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杨树达 以为所举九州,自正中 冀州 与《禹贡》九州之 冀州 偶同外,馀皆名号差异;其称东南 神州 ,与 邹衍 所称 中国 名曰 赤县神州 者相合;疑该篇乃取自 邹衍 之书,所举九州之名即 邹衍 所称之九州。见《积微居小学述林·邹衍九州考》。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另一说 九州分别为: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1],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2],而自汉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3][4][5][6],又称为“汉地九州”[7]。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8]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9]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10]
至迟自汉代起的华夏之区域与《禹贡》所载九州之区域等同[11][12],九州等同于汉地[11]。又有“东夏”[13] 、“南夏”[14][15]、“西夏”[16][17]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九州,意即汉地。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18][19],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大九州与小九州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所释义的“九州”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古代中华大地的九个行政区域;一为整个地球。作为《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九州”,是与以北天极为中心,以二十八宿为周天度数的赤道大圆,直接对应的整个地球。汉唐以来的医学家将代表整个地球的九州,误认作是代表古代中华大地九个行政区域的九州,导致中医学界错将与人体相参相应的四时五行之空间背景局限于中华大地。
一、《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九州”
《黄帝内经素问》的原文所论述的“九州”,是指整个地球并没有错误。错就错在后世人对《素问》原文所做的注释上。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原文指出:“自古以来,人体与天地之气相参相应,是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本于气的出入升降。出入是指呼吸;升降是指气血在人体的周身运行。天地之间,之内,运载着天地之气的(地体)九州和(人体)九窍、五藏十二经脉,全都与天气相通。”
依据浑天学说界定的天地框架来理解这段话,将“九州”认作整个地球是不成问题的。 “九州”在这一天地框架中,是指由地球赤道一周所划分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位,加上“正中心”,共九个方位。唐代的王冰先生为此所做的注文,大体上也是正确的。《素问》的注文指出:“是指四方上下,即将整个天地分为上(北极)、下(南极);将二十八宿等分为四——东、南、西、北。即为“”。天地之气在外分散施布于九州,在内则通达于人体九窍,所以说九州九窍,全都与天气相通;五藏,是说五神藏,五神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五脏齐备而人体成形。十二节是指十二节气,天的十二节气(十二中气),人的十二经脉,全都与天气相通。十二经脉,是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九窍是指阳窍七(两耳,两目、两鼻孔和一个口),阴窍二(前阴、后阴)。”
也就是说,人体“九窍”——出入器官的气化功能,与地体“九州”的气化功能全都与天气相通。九州,是对与天气相参相应的“地”的实体之划分;人体九窍,是指人的整体与天地之气相沟通的九个器官。这段话将整个地球、整个人体与天地之气相通讲得清清楚楚。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王冰先生的注文在解释“九州”一词的时候,将九州释义成了中华大地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州[1]。这就导致后来的很多学者将“九州”理解为是指中华大地,将同时并存于整个天地之中的四时五行,局限于中华大地逐时运行的四时五行,使“人与天地相参”的“天地”不知不觉地缩减了空间范围,进而无法找到四时五行的真正科学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真正天地空间。
二、小九州与大九州
王冰先生的失误有其历史根源,这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所释义的“九州”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②是古称中国为神州,与神州等同的州有九个,称大九州,以别于中国国内的九州。
1.有关小九州的记载
有关小九州的记载见于:
①《尚书·禹贡》,其中的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②《尔雅·释地》的九州无青梁。
③《周礼·夏官·职方氏》的九州无徐、梁,有幽、并。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可知中国自夏代起,就已经有将中华大地的九个行政区域命名为“九州”的习惯。在《汉书》中则有将中华大地的豫州、幽州、扬州、徐州等地名与二十八宿的宿名相对应的记载。“天上的星星都有地面上州(地)图分界,“角、亢、氏、房、心”五宿是豫州之分界;“星、箕”两宿是幽州之分界;“牵牛、婺女”两宿是扬州之分界;“虚、危”两宿是青州之分界;“营室、东壁”两宿是井州之分界;“胃”宿是徐州之分界;“毕、昴”两宿是冀州之分界;“觜、参”两宿是益州之分界;“东井、舆鬼”两宿是雍州之分界;……作为太史的官员根据对这些星象的观测,推定地面上发生的反常现象。”[2]。〈汉书〉所讲的这种对应完全是人为的牵强附会,因为二十八宿是一半覆盖在地上,一半环绕在地下,也就是说,是环绕整个地球赤道的一周,而不是环绕中华大地的一周。所以将中华大地的九个州与周天二十八宿直接对应是没有客观存在为依据的。
虽然远古时期,是既将整个天地分为东、西、南、北、中,又将中华大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但是整个天地的东、西、南、北、中与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中,各自所依据的空间范围是不一样的。前者囊括了整个地球的全部方位;后者则局限于中华大地的领域疆土。而真正能够与二十八宿直接对应的,应该是地球赤道大圆一周,是依据赤道经线等分的整个地球八个方向的部位,再加上正中心,古人称此为大“九州”(参见前文中的《整个天地之上(北极)、下(南极)、东、南、西、北六个方位图》)。
2.有关大九州的记载
有关大九州的记载见于《史记·孟子荀卿传》:先有邹衍,后有孟子。深入全面地观测阴阳消失与生息(长)的规律而著书立说,论述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有《终始》、《大圣》的篇目十馀万字。其内容渊博通达,虽然似乎荒唐而不合情理。但是却都是一定要先应验于小的事物,然后推理大的事物。因为无法看到海外的人,以至于无边无垠的地方,所以要推理相当久远的事物,包括天地未化生出来以前。贯通无法考证的幽冥之原理,推原其根本。先列举中国的名山大川,深渊峡谷和名禽异兽,水土所繁殖的和物类中所珍贵的物质,由此而推之,包括不能直接目睹的海外之人。宣称自天与地分开以来,木、火、土、金、水转换推移,各自有与之相应的主载时段,如木气主宰春季,火气主宰夏季,土气主宰长夏季节,金气主宰秋季,水气主宰冬季。天气的运行规律与人所预测的五运六气规律相互符合。由此而认定儒学人士所说的中国这块地方,与天下之大地相比,只不过才占据整个天地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3]。
尽管据此记载无法确定中华大地是否真的只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的八十分之一,但是却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中华大地只占据整个大地之中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大“九州”也确实是依据整个地球的赤道大圆来划分的。正如先哲们所认为的:大九州的划分是依据:
①阴阳消息规律,阴阳消息规律是指天气隐入地体为“消”;地气从地体释放出来为“息”;
②自天(气)与地(实体)分离开来以后,木、火、土、金、水这五气的转换、交替、推移、运行,各自有与大九州直接对应的主载时段;
③天气的运行规律与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五运六气规律相符合;
④先应验于小的事物,然后推理大的事物,以至于无边无垠。
⑤依据所推理的相当久远的事物,包括天地未化生出来之前,换句话说,“九州”是在推原出其根本----“宇宙化生出天地”的基础上而划分、命名出来的。
引文中的“海外”一词,是指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上其它地域。古代这样用,现代仍然在这样用,它所代表的“全世界”之含义是无需多论的。
应该说,将代表整个地球的大九州,误解为代表中华大地的小九州,在汉唐,甚至周秦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证明,创建于五千多年以前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在误解“九州”一词的时代,就有一部分内容开始失传了!
三、《山海经》描述的大九州
除《史记》之外,与《内经》、《易经》并称中华上古三大奇书的《山海经》,也描述了整个地球地貌的很多内容。尤其是该书用神话形式描述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就更能够证实邹衍等古代学者的“大九州”宏论并非空穴来风。
1.《山海经》描述的地球地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埃特·默茨研究了《山海经》,惊奇地发现其中的某些记载竟然与美洲的地形地貌十分相似。例如第四部分《东山海经》有四卷,描述了北美西部和中部的地理及当地风物。其内容包括,在美国内华达州拣拾黑色蛋白石和金块;在美国旧金山湾看到海豹在岩石上玩耍;一种会装死避害的美州负鼠的情景。又如《山海经》第九部分《海外东经》和第十四部分《大荒东经》,描述了美洲不少地方。《大荒东经》还描述了“光华之谷”、“河水流进无底深渊”、“日生于此”等,任何一个曾经在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旅行及在此观赏过日出的人,都会毫不怀疑地指出是这里。默茨把这一发现绘成了地图,著有《几近褪色的记录》一书。
又如法国的维宁,在1985年出版的《无名的哥伦布或慧深和尚于五世纪发现美洲之证据》一书中,也认为“光华之谷”(即《大荒东经》中的“朝阳之谷”)是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并断言:“现在肯定地说,《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4]。
请注意:法国的维宁所说的“以中国为中心”,应该说是以“天极”为中心,才符合远古中国先哲们所讲地理知识的准确含义。
此外,《山海经》中还有不少笔墨是描述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北美东部地区情况的。这部著作的内容主要是积累了自古以来的世界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远古神话传说,这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宫玉海先生也曾考证了《山海经》,指出书中有代表世界五大洲的约20个重要地名,提出并论证了《山海经》
“是帝王书,从书中‘帝命竖亥、禹命竖亥、’‘‘曰’的记述来看,都是中央帝国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并以存档的。”认为《山海经》是上古帝王所使用的世界地理书[5]。
“帝命竖亥”、“禹命竖亥”是指《山海经》中有关推步的传说。“推步”是指推算天文历法。《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了:
禹帝命令竖亥推算天文历法,自东方的极点到西方的极点,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搬着手指算,左手指向青丘之北。又一说禹命令竖亥,又一说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6]
青丘,是指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吕氏春秋·求人》也记载了:
禹东至榑木之地,有鸟谷、青丘之乡,有将牙齿熏染成黑色的民族所组成的国家[7]。
引文中的“东极”、“西极”与“南极”、“北极”一样,都是就标识地球的整体而言。如《淮南子·地形》:“之间,四极之内。”“”就是指天地这个整体;“四极”就是以“天极”为中心将地球赤道这个圆周,等分为每个方位为90度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可见学者们推论《山海经》为世界地理书是言之有据的。
2.《山海经》以神话传说形式描述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了:“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帝俊之妻,生月有十二。”[8]
《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记载了:
有个国家名叫淑士国,是颛顼之子。有神仙十人,是由女娲的肠子化生出来,分布在旷野之上,处于横向(地球赤道一周)位置[9]。
这类神话在《淮南子·览冥篇》中记载为:
上古之时,四方极远的地方荒芜颓废,九州大地分崩离析,天不能完整地覆盖,地不能平稳地运载,火范滥火而不息灭,洪水浩荡而不退却,猛兽吞食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飞禽抓扑年老与瘦弱的百姓。于是女娲炼五色石用来补苍天,断鳖足以稳定四面八方,杀黑龙以制止洪水。”[10]
女娲补天的故事,在读者都熟悉的《红楼梦》中被生动地描述为: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文中的“十二丈”、“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与“十二支”、“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尽管数目有别,但是它们内在关系的不可分割却是显而易见。又如《山海经·宜此经》记载:
女娲的肠子化生十位神仙,处于旷野,就象盘古临死前将自己的身体化为四极五岳,日月星辰[11]。
道教文献中将这处于旷野之上的十位神仙称为:十方诸天尊。
十方诸天尊包括: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云:
“十方诸天神,其数如同沙尘,在十个方向的境域内化育有形世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12] 
这实际上是将整个天地的“十个方位”用神予以人格化。去掉那些人为的神秘字眼,我们便会相当容易地看出,十方神实际上就是十干所标示的空间——整个天地的十个方位,即“四面八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上、下”——北极、南极。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名叫石夷,根据天地之间气的运行,来审察日、月在晷度的分节限制,以测定日和月的时段。这段话的原文是: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郭璞对“来风曰韦”中的“来风”注释说:“来或作本也。”[13]
《辞源》是这样解释“风”与“韦”的:
“空气流通为风”;“计算圆周的量词为韦。”[14]根据郭璞所注:“来或作本也。”可以解释为:“本风曰韦”,即本于对四周围“风”的计量称为“韦”。
“风”,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实际上就是“气”,如八面来风就是指八方之气。现代文艺作品中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中的“八面风”就承传了古代汉语这一文化含义。故笔者认为原文中的“来风曰韦”,是指根据天地之“气”的运行,来审察十干所纪的日、十二支所纪的月在晷表度数的分节限制,以测定时日与月份的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
有鸟身披挂五种色,它的“冠”象帽子一样,被称为狂鸟。郭璞注释这种狂鸟为:
①或作女娲之腹。②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为帝王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二变,其腹化作神仙[15]。
3.《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四极、九州、五色气、十干等知识
以上所谈到的“四极”、“九州”、“五色石”、“五鸟”、“七十二变”、“十神”,在我们所介绍的四时五行、天地、干支纪日月的历法所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知识中,都有它们的底本。“四极”是天地的东、南、西、北的极限;“五色石”、“五鸟”与横亘在二十八宿之中五种颜色的气;“七十二变”与“五行”中每一行的72日(原本73日左右,古人一般用平均数72日);“十神”在旷野“横道而处”,与十干纪十日所标识的整个天地十个方位。
干支所标识的整个天地十个方位是指,从十干与四时、五行(五季)的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由四方生出五方、八方、十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八方是四方加四维,十方是八方加“上”----北极、“下”----南极。这是相对地体的全方位而言的。相对缘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太空“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是辨证的。……从干支与四时五方的关系看也是辨证的,如空间方位由四时生出五方、八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八方是四方加四维,十方是八方加上下。”这些都是相对来说的。中央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而无固定的方向,八方有方向而无固定位置,中央一立便有八方、十方了[16]。
十个方位实质上就是指南极、北极和四面八方。只不过这个中央位置是指地球的“极”,“九州”则是将北极、南极这两个方位合并为一个中心而论。因此根据《山海经》的内容,完全可以确定古人所讲的“大九州”,就是指整个地球!
4.《海外经》-月令图
刘宗迪博士考证了《山海经》中《海外经》的述图文字,认为《海外经》所据古图并非如流俗所认为的那样是地理风俗图,而是历法月令图,其中的许多记载都可依据上古历法制度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释。刘博士写道:“《海外经》记载有四方神:
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北经》)
对于这一四神组合,中国人太熟悉了,他们就是五行体系中显赫的四方-四时神,这一体系见于《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等著名的文本。”
刘博士认为:“《海外经》所据古图并非古人所谓“天下土地之图”,而是上古历法月令之图。
(1)《海外经》中的四方之神原本是四时之神,它们分居《海外经》所据古图的东、西、南、北四方,表示春、夏、秋、冬四时,这足以暗示图中所描绘的内容都应从历法时序的角度进行理解。
(2)《海外东经》中的“扶桑-十日”和《海外西经》中的“登葆山-十日”表明,其所据古图的春、秋两季图画中再现了春分、秋分立表测影以建立十时计时制度的天文观测活动,《海外北经》中的“夸父追日”和《海外南经》中的“三株树”则表明,其所据古图的冬、夏两季的图画中再现了冬至、夏至立表测影以端正四方方位的天文观测活动。……(《海外经》)顺序描绘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每一个月的画面中则描绘了此月应该举行的重要节气活动情景,实为后世皇历的滥觞。”[17]
有对整个地球地貌的记载,有对干支历法的神化,还有对月令图象的描绘,《山海经》的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部记载了地理、天文、民俗、历史、文学等知识的著作。只是因为书中所包含的地理学内容同当时世俗所知的陆地,一点都对不上号,千百年以来一直当作荒诞的神话著作,现今学术界几乎将她从科学典籍中剔除出去。结合最新发掘、展示出来的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等知识,来分析《山海经》所记载的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各学科知识内容,这部奇书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浓墨重!
四、“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与“九州”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是《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用黄帝与歧伯对话的方式,来解释人体与天地之气相参相应时段是如何划分的,从这种划分方法中也可以证明“九州”是指整个地球。
1.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
《六节藏象论》中黄帝问道:
“我听说天以六个六的节限与制约,定为一岁。地以九周于九野的数来标识与天气相通的规律,合算起来人有365节,因此人也为天地(的说法)已经相当久远了,不知究竟是指什么?”
歧伯回答说:
“六六之节,本来是一年的节限,也是周天365.25度的度数;九九制会,是用来测定天的度数,订正气的运行之数的。所谓气数,是指生成之气。”
王冰先生在注文中解释说:
“六六之节是指,天以六个干支60一周所纪的日为节限和制约,大约360日为一岁(360日只是一般的岁法,并不是精确的回归年日数(见《素问》53页注文。它类似现行公历的平年365日);九九制会是指,地以‘九’周于九野的气数来确定天气与地气的相互会合,这也是用以制定人体气血运行与天地之气运行相会通的数。”[18]
天用“六六之节”来表示一年的日期比较容易理解。地以“九九制会”的以“九”周于九野的气数来标识天气与地气相互会合的规律,就令人比较费解。据笔者分析,是因为王冰先生把“九州”理解为中华大地的九州,所以无法交代清楚地以“九”周于九野的“九”,究竟是指哪个“九”。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先生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
所谓九九制会,是指天有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九十度有余而制定其会合。每岁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九十日有余而制定其会合。以至于地有九野,全都与此数直接对应[19]。
应该提请注意的是,365.25度与一回归年365.25日直接对应,365.25度的1/4与一年分为四季的每个季节直接对应。依据365.25度等分为四的每个方向90度有余与每个季节的90日有余直接对应,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九”与“九十有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数目与概念,如果硬把他们说成是“九九制会”,其牵强附会也是显而易见的。
2.周于九野的“九”应该是指“九天”

尽管每个方向九十度有余与每个季节九十日有余,都是依据整个天地空间划分出来,四个九十度有余与四个九十日有余,也都能够周遍九野,但是,地以“九”周于九野的“九”,却应该是指“九天”。
因为“九野”,是指中央与八方。即“九天”。“九天”与二十八宿的关系是:“中央钧天,其星角亢;东方皋天(吕氏春秋曰苍天、尔雅曰上天),其星房心;东北变天,其星斗箕;北方玄天,其星须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娄;西方成天(吕氏春秋曰皓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参狼;南方赤天(吕氏春秋、广雅皆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东南阳天,其星张翼轸(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东方曰苍天,西方曰皓天,南方曰炎天,其余悉同)”[20](见〈九天与二十八宿对应图〉)。
图中可见,九天除了“钧天”之外,其余“八天”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也是八种卦气都是直接对应的(见《八节、八卦与九个方位示意图》)。而九天与九野是直接对应的,故九野与代表整个地球的“大九州”是直接对应的。
八节、 八卦与九个方位示意图 (图中一点代表“天极”

3.“六六”、“九九”都是依据天度、地纪划分出来
天度是指二十八宿代表的周天360度;地纪是指将二十八宿代表的周天大圆用十二等分,并用十二支来予以标识。《六节藏象论》指出: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是用来端正天的度数,确定气的运行之数的。六六之节,是天度;九九制会,是气数。所谓气数,是指化育生成之气。
《六节脏象论》还指出:
天度(二十八宿),是用来测定日、月(干支历法所纪的日月)所标识的天体运行度数的;气数,是用来标识天地之气化育生成万物万象规律的。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干所纪十日为阳,是标识天气运行规律;十二支所纪十二月为阴,是标识地气运行规律。气的运行有分时段的考察与标记,天周箍、环绕地的全部方位有一定的规律。一回归年的测定,以二十八宿为周天度数,十二个月是天地之气运行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人体与天地相参,就是指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循行不止,与天空二十八宿度数相同,与地纪十二支所纪的十二个月、十二时辰相互参应。气的运行有分时段的考察与标记,天体的运转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都是从立竿测影,观测斗柄徊转、测地气等天文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并经过反复验证的。依据斗柄所指的子月正中——冬至,为第一个节气,精确地定出一岁的开始,再依据斗柄的由东向西运行一周,来推算日和月的时间限制,将余下的时日定为“闰日”,就能令天度完毕了。周天365.25度,用十二节气(中气)均分,计为十二个月。所谓天的度数,就是用来测定时日、月份运行度数的。日是指十干所纪十日;月是指十二支所纪十二月。十干、十二支都是对周天365.25度的等分。天有十日,六个十日是60花甲子,六个60花甲子完毕而一岁终止,这是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的岁法。[21]。
由此可知,“六六之节”,就是用六周60花甲子,来界限一年的360日。“九九制会”就是以九天周于九野的气数来标识天气与地气相互会合的规律。所谓“六六之节”与“九九制会”,其实,就是将天气地气的气数分别来进行考察与标记的方法。“六六之节就是依据“六气”这个气数,将一回归年用“六”来等分,并用60花甲子来纪每年的日数;“九九制会”是将一回归年的天地之气用“八”等分,并直接对应整个地球赤道大圆等分的八个方位,这两个“八”各自加一个正中心,即为“九九制会”。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与九野、九天、九州之内在联系,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中的“九州”是指整个地球。

六爻推命原理

六爻纳甲前身也就是京房易。
京房易是把卦易和天文历法,乐律学结合的
六十卦气对应六十律。其实六十律弦律变律也是京房易对乐律学的重要贡献。其又配六十花甲。经过黄钟起音的音律转换后配上六子卦。
乾坤是统管一年阴阳以子隔八生律得坤初爻,初爻隔八得乾二爻,乾二爻隔八得坤三爻。在完成乾坤纳甲后强调了地右动。所以阴卦逆行。
而六子卦的纳甲,是通过两次音律转化得到的二十四节气配八卦,之后地支是按照卦的阳升顺行,,同理阴升顺行
所以六子卦纳支配节气很多人会看不懂,当时有人诟病京房易不如孟喜易就是因为如此,他等于是惊蛰白露开始两边逆行。换而言之假如我们子丑寅是地支的阳升,配上节气,子丑寅所代表的月份在节气上也是在阳升。可是京易的纳支却不是。他的地支阳升只是符合了卦中的阴阳升降,但是卦配上节气之后他的初四爻纳节气是一种逆行的状态。
但正是如此,才能容纳京易六爻纳甲的卦盘立意,天左旋,地右动。
术数的原理必然少不了心灵主义,六爻纳甲的原理在起卦部分就是卦主心所想传递硬币,通过当下时空摇硬币得到“神”语。这里的神不是那种神的意思,是一种尊称。对卦爻的敬称。这点在增删卜易有提过。
卦盘立意天左旋地右动不就是地球么。阴阳爻的升降定位就是当下时间的空间的。乐律加入部分,卦纳节气部分也都是如此,
其实任何术数的本质都是有盘式的,对地球的时空模拟,三式的层次高就在于他们多了一个盘式。
所以易学从来不是一些奇葩现代大师学几个月就能标新立异,或者创立所谓的新的各种奇葩金口诀。。。说实话,现代出现的各种新派东西,只有小成图,霍斐然老先生是真正有这个水平
其他人只是把自己的半吊子用所谓的新法来掩盖

蛊通是什么

蛊通是一款新型的“联想卡”。它是一种全新的联想革新,通过蛊通你可以与任何相关的人或机构进行联系,为他们创造更多紧密的关系。蛊通允许你将您的联想内容,即您的个人,企业,社交或网络活动,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联想,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其他人对当前活动的看法。此外,蛊通还可以将您的联想内容与其他联想成员分享,从而更多地接触有意义的内容,开展联系合作。蛊通可以让您更加精准地选择想要与谁交流,并且可以帮助您扩展视野,认识新朋友,并将你的联想转化成有实际价值的行动。蛊通故,意为典故、缘故、故事。
子思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什么是“幽明之故”?就是天地之道。
天之道,无往不复。
地之道,无平不陂。
人之道,有孚维心。
孚(复),就是天地之故。
“蛊(故)”的卦名来自卦象。

上卦艮为山,下卦巽为风,为山下有风之象。
山下有风为何要命名为“故”呢?
先来看看山下吹的是什么“风”。
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子思整理的周公卦气图上,《巽》卦位于东南方辰位所在,是清明风的所在。

辰,就是青龙房宿的别名。
清明风吹来之时,也是房宿大火升起在东南方辰位之时。
古人在这个时节有观察房宿辰星来“出火”的传统。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
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周礼·夏官·司爟》也记载:
“季春出火,民咸从之”。
在“出火”的仪式之前,会有一个不生火的节日,叫作“寒食”。
有人说寒食节是为了祭祀介子推,实际上是为了祭祀青龙房宿大火的出现。
北宋刘敞《季春出火赋》说得很明确:
“国有常宪,月当季春。俾出火以便俗,示奉天而牗民。”
可以说,季春寒食出火的月令,是一项历史非常悠久古老的传统掌故。
所以,“山下有风”的风,特指的是清明风。
这个山,也就是清明风吹来之时的房宿大火。
房宿古名为火,与山字一模一样。
所以,“山下有风”的意思,是指房宿大火出现的“出火”时节,也是清明风吹来的时间。
古人用八风来确定八节,是一个历史古老的传统掌“故”,也是顺应天地之故的故事。
故本卦名为“故”。
释《蛊》彖辞
《蛊》的彖辞说: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辞是子思照着周公《易象》卦气图写的时训月令。
在卦气图上,《蛊》是季春三月之卦,对应清明时节。
按照子思整理的周公月令,季春三月是一个“振民育德”的季节。
 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礼记.月令》
“振民”,就是赈济贫民,也就是月令说的“赐贫穷,振乏绝”。
“育德”,就是月令说的“布德行惠”。
所以,子思的《大象》说
《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正是季春三月的月令。
三月建辰,阳气振,万物通,故彖辞曰“元亨”。
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说文》
辰又是青龙房宿的别名。
辰,房星,天时也—《说文》
青龙房宿,是孚之德的象征。
有孚(桴),故曰“利涉大川”。
房宿,还是无往不复的天行的象征。
天行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故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子思《彖》就说“七日来复,天行也”。
《巽》卦九五爻就是《巽》之《蛊》,爻辞就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恰好与本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吻合。由甲日到庚日正好也是七日。
子思在“故(蛊)”这个卦中提到七日来复的天行,乃是天行的反复其道视为天经地义的典“故”。
释《蛊》卦初六
《蛊》卦初六爻辞说:
榦父之蛊,有子孝,无咎。厉,终吉。
这是把天地比作父母。“干父之蛊(故)”,就是继承天道,自强不息,反复其道。继承父道可以称得上孝,故曰“有子孝,无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思《论语》
厉,就是砺,砥砺磨练之意,君子要朝乾夕惕砥砺自己,方可无咎,故曰“厉,终吉”。
释《蛊》卦九二爻辞
《蛊》的九二爻辞说:
干母之蛊,不可贞。
“母之蛊”,就是地之故。地以静为故,故云“榦母之蛊”,乃是以静为正。
榦,正也。《诗》云:榦不庭方,以佐戎辟。笺曰:作桢榦以正之也。
建辰之月,阳气振,大火出,正是振民之时,所以当以振作而不以安静为正,故曰“不可贞”,谓此时当以动为正,不可以静为正也。
释《蛊》卦九三
《蛊》的九三爻辞说:
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三月建辰,阳气动,雷电振,故当以动为正,所以说“干父之蛊”。
此时阴气退位,故曰“小有悔”,小,阴也。
此时阳气得势,故曰“无大咎”,大,阳也。
释《蛊》卦六四
《蛊》的六四爻辞说
渝父之蛊,往见遴。
这是说不遵从天道,必然行不通。
渝,通行本作“裕”,渝的古音是馀母屋部,裕的古音是馀母侯部,二字音近互通。
释《蛊》卦六五
《蛊》的六五爻辞说:
干父之蛊,用誉。
这是说以天道为正,自然心中平安喜乐。
誉,通作豫。
【诗·小雅】是以有誉处兮。【传】誉,善声也。处,安乐也。蘇氏曰:誉、豫通。凡诗之誉,皆言乐也。
释《蛊》卦上九
《蛊》卦上九爻辞说:
不事王侯,高上其事。
这是说不事奉王侯,而是以天道为事。
上九居全卦最高处,有如天道高高在上,故曰“高上”。
蛊,故也,事也。此句两次说到事,点题。
妙!
天之道,谓之一。
老子云: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就连王侯都要遵从高上的天道,一般的君子又怎么能不“榦父之蛊”呢?
更妙的是,那君子所事的天之道,不仅叫作“一”,还叫“复(孚)”!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先》蛊通是中国古代道教的一种术法,也称为“蛊术”、“毒术”。它主要通过使用各种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界中的材料,制成药剂或符咒等工具,来达到治病、卜筮、驱鬼等目的。在历史上,蛊通曾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和战争等领域,并且有着极其复杂和神秘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其中涉及到很多和伪科学因素,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什么是五行?五行与八卦是如何对应的?

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坎为水,离为火。

八卦有八个符号

每个符号都可以用文字来表示

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五行是五个种类

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八卦演化的六十四卦实际上就是表示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五行则是表示事物之间的生克,生克变化就是五行八卦的综合体现,但是最终的结果都要归于阴阳。

扩展资料: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一直是中国古代汉族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

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易经是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当时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纣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狱中,西伯昌潜心研究易学八卦,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易经》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坎为水,离为火。八卦有八个符号每个符号都可以用文字来表示,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五行是五个种类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八卦演化的六十四卦实际上就是表示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五行则是表示事物之间的生克,我知道的就是这些了,你要想学,我建议你直接报名一心堂国学院,让一心老师给你讲解,受用终生的。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读书笔记]

(一)五行的由来: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这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中国传统命理学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天道的规律,地道的运转,人与人的万事万物多是由五行的原理来定的。如唐星相家、袁守城,他能推算出天气某时有云,某时开雷,某时下雨,雨数几点几分。道家内家功,练气,以五行的原理来养生。天地人三才,做事的原则都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等,作于规律。所以古曰,五行通天地,八卦定乾坤。

五行之前,先生什么,诸书都没有说清,只有连山易中有大体说到。再早只有水,水中有昆虫,经过太阳之火的铸练,时间久了,就变成土地。比如,鸡蛋内是水,经过母鸡的孵化,有了温度,就变成了小鸡,小鸡就是动物土也。土能生万物,就生出草木植物,有了草木植物死后就有矿物质,比如煤矿就是木质变的,故曰地生金。地中时间过久了就会变生金属矿物质,金属矿物质存有很多的热量,时间久会变成火。比如火山爆发就是明显的例子,只能有了五种元素,他的循环变化无穷无尽也。有了五种植物后,就变成动物。动物是昆虫开始,后变有足动物,再变飞禽,五行大概就是这样的衍变而来的,有的高山还有发现水中动物,珠穆玛拉峰发现乌龟壳。有的山上石头,多是水中的沙石结成,尽之还有蚌壳等等。

由此可见先生有水,水生土,土生木,木生金,金生火。多是有克而生衍的,也就是有了矛盾和压力,才有了新的发明。

(二)、万物起源:

五行大义曰: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意思是说,五行就是源于大自然中的五种气体,以阴阳为根本。以阴阳之气变化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气。依靠天上所显示出的五种季节天象,春天木、夏天火、秋天金、冬天水,每季后一个月属土,五种气的滋生万物。在地上形成八风六律的纲纪。八风者,坎为大刚风、乾为折风,艮为凶风、震为婴儿风、巽为弱风、离为大弱风、坤为谋风,从而便形成了造化的根源。地上得此五气者,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也。五行就是五种材料与之相对应,万物依靠它孕育,产生和变化,各种生灵与其在感通,人体得了五气就是五藏之气也,而起还有五种性格仁、义、礼、智、信在社会上称之五德,官员也依据五行的性质分为五种事,就是社会也,都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五行学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国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味咸,炎上味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且己把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上,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所说的可知,西周末年的“五材说”还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已经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五行说至此已经臻于完善。

、五行与中医

中医理论把人体分成阴阳两大类之气,十二经胫胳的气血循行,以五脏六府的五行之气。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脏生理活动特点,如脾为生化之源,土可生化万物,故脾属“土”。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心属(火)。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对脏腑的关系。五脏的病变以及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说明。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四)、史籍见载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五行说,六经论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的认识,为现存最早的有关五行学说文献记载。认为“水代表具有润下功能的事物;火,代表具有炎上功能的事物;木,代表具有曲直(蔬泄)功能的事物;金,代表具有从革(肃杀)功能的事物;土,代表具有稼穑(滋生)功能的事物。反之,具有润下功能的都可称之为“水”。具有炎上功能的都可称为“火”,具有曲直功能的可称为“木”,具有从革功能仍可称为“金”,具有稼穑功能的都可称为“土”。以之作为分类归纳繁杂客观事物的标准。

(《吕氏春秋》五行说: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纪》是以五行表述世界体系的学说。《易经》一书专道阴阳,不谈“五行”,后世用“五行”,“纳甲”等解释《易经》者,大抵以《吕氏春秋》为思想基础开始的。

(京房氏五行说:西汉京房以五行解释《易经》的学说。《系辞》,《说卦》虽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但真正以五行解易者始于京氏。《京氏易传》“生克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其说有三,1、是五星配卦。五星者,镇星属土,金星为太白,太阴为水星,岁星为木星,萤惑为火星。六十四按八宫卦次序,各配以土、金、水、木、火五星,周而复始。2、五行爻位。以五行配八宫卦和卦中各爻。认为:“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其法以爻配地支,再配五行,以此解说《易经》。3、卦爻五行生克以八宫卦为母,以其爻位为子,按五行关系,确定母子之间的相生或相克。

④郑氏五行说:又称“五行生成说”。东汉郑玄以五行解释《易经》筮法及象数的学说。本于刘歆《三统历》五行数说,京房五行爻位说《礼记·月令》五行四季说,《太玄》五行配时说等,认为水、火、土、金、木五行之数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前者为生数,后者为成数,并以此解释《周易·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及《易经》义理也。

五行生成说是五行相生和卦气相结合的产物。其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天之五数与地之五数,“二五阴阳之合”说明万物的形成。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相一致,后者源于前者。以五行相生为核心,通过易学形式,构造一个具有数的规定性的时空模式。

(五)、五行特性及生克关系

金、木、水、火、土五行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相互之间或促进,助长和滋生,或仰制和制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行相生和相克”。在它们的生克制化中自然与人类世界维持着平衡不断发展。

五行特性:

(一)金的特性: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度,变革,杀的特性。金其性刚,其性烈。

(二)木的特性,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木直性和也。

(三)水的特性:水主智。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的特性。水:其性聪,其情善。

(四)火的特性:火主礼。火曰:“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也,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湿之功,锻炼金属之能。火:其性急,其情恭。

(五)土的特性:土主信。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土:其性重,其情厚。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为源头。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以众胜寡:故水胜火,因火遇水便熄灭。

以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以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克锯树木。

以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木根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以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土能防水。

古人认为宇宙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原理构成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

⑤五行次序与归类,旺相、休囚、死、天干地支的属性等等……

五色配四季指什么

东方,属木,青色,数八,配春
南方,属火,赤色,数七,配夏
西方,属金,白色,数九,配秋
北方,属水,黑色,数数,配冬
这样的思想见于《吕氏春秋》前十二卷“四季”纪中,而早在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就有“木青”、“火赤”、“金白”、“水黑”之说。
如果把《易通统图》之说画于地上或沙盘中,这就是一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流行图。而且是有五行、成数、方位、颜色内涵的“图”。
所以称之为“易通统图”,隐喻着“震为木”配东方;“坎为水”配北方;“离为火”配南方;“兑为金”配西方,这就是《易传·说卦》中“帝出震图”的四正卦方位图。这就是早期简单的卦气易图。

什么是五运六气?

梅花易数的卦气,实质就是卦在当时节气和未来产生结果时节气中的旺衰。而节气中的五行旺衰就得要参照五运六气中,当时节气中的五行旺衰。
卦气论目前有多种说法,依据的原理其实都是来自于《内经》中的七篇运气论中。卦气就是《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的气。因为时空是不断的转换的,时代是不断的发展的,如果只是简单的经卦与经卦之间的体用生克就能评断,就算梅花易数学说的创始期较晚,几百年来,先哲们早把六十四卦的所有体用生克全记下来了,后人当做公式套就行了。易有变易之说,“数说当也,必以理论之而后备。苟论数而不论理,则拘其一见而不验矣。”要知道卦气如何来,就得先明白什么是节气、什么是五运六气。
(1)洛书与节气
洛书
洛书数字本就是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九宫八风图配合八风,八卦,中央一宫,即洛书的中宫,乃周围八宫的核心。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
古人发现,北斗斗柄围绕北极星转一圈,大地的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斗柄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春,斗柄指向移居东北方的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春分,斗柄指向移居正东方的仓门宫,主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夏,斗柄指向移居东南方阴洛宫,主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交夏至,斗柄指向移居正南方上天宫,主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秋,斗柄指向移居西南方玄委宫,主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秋分,斗柄指向移居正西方的仓果宫,主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交立冬,斗柄指向移居西北方新洛宫,主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四十五天;期满后回到叶蛰宫,就到了来年的冬至。古人把每个月中太阳和月亮相会的一次称为一节,如果这个月中太阳和月亮及北斗均相会的一次称为一气,如果这个月中北斗不来和太阳、月亮相会的日子把这个月置为闰月,由此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的生产。
现在北半球的地球自转延伸线是大约指向北极星的,在当今的天文知识中北极星指的是小熊星座α星,在北半球的人仰望天空时,感觉这颗星是永远不动的,故而首先在天体上,以这颗星做为定点来约定其它星球的运行方位。但小熊星座α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而那时,正是伏羲的年代,也是学易人常说的先天方位的时代。在《周易》后天方位形成的年代,虽然小熊星座α星尚不象现在一样更接近于地球自转轴的延伸线,但在无现代科技的年代,还是以这颗星做为北极星,因为附近没有更亮的星来做定点坐标。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到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一说了。到公元4000年,我们的方位又得改,只不过我想在世的各位等不到那天,所以我们现在学易,后天方位就够我们用来预测所有的事了。
(2)五运六气与卦气
一谈到占卜,就会说到运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疾病,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疫疠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虫兽咬伤、劳倦、房室、外伤等)。同样,占卜人生也有外因(如大环境、周边人等),内因(自已的个性和处事的心态),不内外因(自身的条件等等),占卜就如同医生给人看病一样,望闻问切一个人的人生或是事件。
同样梅花易数要能做到应期和结果吉凶的正确判断,就得先看好卦的运气,所以如果不懂五运六气,则无法明确把卦的旺衰定准,从而就谈不上吉凶的正确。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和应用方法,较为复杂,可以参考现代中医写的运气学一类的书,下面只做简述。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科学。即将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来,按干支纪年的顺序和阴阳盛衰、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断某年的太过、不及,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预后。
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名中运(五行之气处于天地气机升降之中)、大运(统主全年运候)。甲已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岁运有太过、不及之分,阳干之年为太过之年,阴干之年为不及之年。
主运指主持一年中的五季之运,它反映一年五时气候的正常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故称为主运。主运分主五时,虽然常年不变,但主运五步却有太过不及的变化。在推算时,必须运用“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和“五步推运”的方法。
一年五季中气候的异常变化规律。客运与主运相对而言,亦是主时之运,但因其十年之内年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故名客运。与主运共同主持着每年五步的每一步。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种。客运与主运的相同点是:五运分主五时,每运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均按五行相生之序,太少相生,五步推运。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客运随着岁运而变,年年不同,而主运则始于春角,终于冬羽,年年不变。
六气,指风、热(暑)、火、湿、燥、寒等六种气候变化。六气分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三种,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一种常变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主气,即主时之气,主治一年四季的正常气候变化。主气包括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种,因其年年如此,恒居不变,静而守位,所以又称为地气。
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因其客居不定,与主气之固定不变有别,所以称为“客气”。客气和主气一样,也分为风木、相火、君火、湿土、燥金、寒水六种。
客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有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别。三之气为司天,终之气为在泉。二之气、四之气为司天的左右间气,五之气、初之气为在泉的左右间气。六气的排列,先阴后阳,均按一二三的次序排列。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个顺序与主气有点不同,即把少阳相火退后一步,插在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之间)
将每年轮值的客气六步,分别加于固定不变的主气六步之上。由于主气只能概括一年气候的常规变化,而气候的具体变化则取决于客气,因此只有将客主二气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把握当年气候的实际变化情况。
五运六气主要是为中医提供气候对人体外感疾病的影响,提前做出预测。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梅易结合五运六气中的五行旺衰,同样能做到推断外部环境对人生或事件发展的影响,从而做出提前预测。梅花易数的卦气,实质就是卦在当时节气和未来产生结果时节气中的旺衰。
以2009年为例,用五运六气的来分析一下各个节气中的卦气:
己丑岁(2009年1月20日-2010年1月20日),土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全年土运都不够旺,上半年土更差、下半年水较强、土运不及则风乃大行,故而全年中,无论何时木均能克土。
初之气(大寒1月-春分):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木旺且木逢土不泄气。
二之气(春分-小满):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阴君火。火旺但火尚然生土。
三之气(小满-大暑):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火土都旺,但火不生土、土不生金。
四之气(大暑-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火土都旺,但火不生土、土不生金。
五之气(秋分-小雪):主气阳明燥金,客气阳明燥金。金旺且土完全衰,金惹逢木则克泄。
六之气(小雪-大寒):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阳寒水。水旺、土不能克水。

周易竟如此简单---孟喜卦气说

前面说到孟喜这个人,肯能有点不要脸,但是这个不能怪他啊,两个同学的官职都比他要大,后来儒生们都以为这货真的是嫡传的,推荐他当博士,他后来不知道是谁在皇帝面前吹了风,皇帝老人家觉得这人不地道就不录用。

看过我以前头条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汉代讲究师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作为晚辈就必须听,这娃儿呢,学归学,老师去世之后,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个阴阳灾变的书籍,由此开始易学进入了新的篇章,至于汉代王同,服生、项生这两支还有韩氏的那套儒门易学虽然有人在流传,但是你想想经历了几百年了,在不创新,哪里来的市场啊,孔老夫子不就是改制周易,添加易传?所以不要瞧不起哪些贪玩的学生,或者有悖师法的娃儿,指不定哪天就是开天辟地第一人!
好了言归正传,孟喜到底有哪些贡献呢?第一个当属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指的是一年有十二月,“消”指消减,消退的意思,“息”指滋长的意思,说明一年之中气候在不断的变化,有时候热,有时候冷,阴阳之间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阴阳寒热每个月之间是不同的,它是处在阴消阳长或阳长阴消的状态。孟喜把每个月的气候和《易经》的六十四卦中的其中一个卦相对应。这样,《易经》的内容就和当时的天文知识建立了联系。参看下图

我们知道一年的四季,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月三十日,所谓三候为一节,一候是5天。十五天就是一节,刚好把一年360天分成24节气,以此把八卦之中的六十四卦联系起来,

第二个贡献,四正卦,这个为后来的所有学者研究象数易学奠定基础,在宋代以前,很多人基本对图像易学没有认识,所有学易的人基本都是按照文字的东西去传述,所以照成不直观,尤其研究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时候都是用语言去描述,后来陈希夷老先生开始研究画图,使得易学大放光,在孟喜创立四正卦的时候,主要也是看的孔子在易传系辞里面常说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雷火 相薄, 水火不相射 ,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以前不是有八卦吗,既然我要把卦和世间还有节气挂钩,行,从八卦里面找出四个最正的卦出来,当时的八卦是先天八卦: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在这里我就不胡乱揣测它老人家的定性问题,直接说出来,有兴趣的去猜测——坎离二卦初爻主冬至和夏至(24节气不懂的自己查询网络),震、兑初爻主春分、秋分,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感觉,这就是后天八卦的雏形(无图而已),在此就不赘述了,由于每一个卦都有6爻,所以6乘以4刚好是24节气。你们可以自己动手画出四正卦对应的24节气图和四时(春夏秋冬)。

第三个贡献:六日七分法,孟喜的六日七分指孟喜以六十卦(除去四正卦)与日历相配,又把每卦之中的每个爻同每一天相配。每月配五卦,每卦6爻管六天(一爻配一天),六十卦管三百六十天,而一年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因此必须把六十卦与三百六十五天全部相配合。那么余下的5又四分之一天怎么平均分配到60卦里面呢,5又四分之一就是5.25天,除以60好像也不行,小数点后面太长,后来别出心裁,自己设定一天为80分,0.25天就是20分,外加5天的400分就是420分,刚好就可以把420瓜分掉,平均每易卦就是6日7分了,比较牵强是把,的确是,这里提示大家一下,为何不是64卦把一年平均分配的问题:64卦有64*6爻=384天,所以显然不成立,但是如果用爻去谈天数,由于爻是整数,所以孟喜的这个分法很牵强,只能谈卦不谈爻了,但是前面有涉及到一爻配一天,所以京房就改变这种做法,这个留在以后再谈

整天而言,什么叫做卦气了?就是把时间绑在了卦上面,因为先天八卦创立就是根据一种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现在只不过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根绝时间、季节规律得出中国这方面的规律,人为的创造周易这玩意,在后来人们发现这两者其实是一致的,所以到孟喜这里就开始两者的结合,所谓的阴阳灾变这本书,个人猜测应该是属于某个深山老林的人研究出来的,在中国周易史上,假借他人之名很多,同时像这种做好事补留名的隐士有很多,肯呢个在创立卦气说有点不正确的地方,但是确实为汉代的象数易学奠定了基础

六十四卦配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配六十四卦怎样配? 甲子,甲午,甲庚子,庚子,庚子,庚申,庚申。

谁知道六十甲子配六十四卦及它们的卦术和卦运? 六十甲子配六十四卦,以六十四卦先天图,与十二地支为基础.但六十四卦比六十甲子多四个,其中乾,坤,坎,离之後的一卦是不用的,分别是ィ覆,蒙,贰.地支的子,与六十四卦的坤,皆为至阴居北方,以甲子配坤卦为起始,顺数五子,得丙子配颐,戊子配屯,庚子配益,壬子配震.
五子之後,顺数五丑,得乙丑配噬嗑,丁丑配随,己丑配无妄,辛丑配明夷,癸丑配贲.
五丑之後,顺数五寅配先天卦,一直配到五亥为止.如下 如按六十甲子次序重排,则得下表

周易六十四卦有没有配合六十甲子解释 有的,古人早就详细解释了,而且版本还有几个,很多不一样。不说对错,着眼点不一样。最著名的就是宋.邵雍《皇极经世》,讲的就是《六十四卦圆图》。建议你找来看看。不过,你要看出点名堂,估计得几年。
给你看其中一个60甲子配64卦的口诀:
甲子甲午坤乾见,乙丑乙未嗑井连.
丙寅丙申家人解,丁卯丁酉损咸先.
戊辰戊戌履谦是,己巳己亥壮观焉.
庚午庚子恒益在,辛未辛丑讼夷联.
壬申壬寅师同出,癸酉癸卯渐妹添.
甲戍甲辰蹇睽到,乙亥乙巳晋需天.
丙子丙午颐大过,丁丑丁未随蛊坚.
戊寅戊申丰涣好,己卯己酉节旅田.
庚辰庚戌泰否卦,辛巳辛亥有比连.
壬午壬子巽震会,癸未癸丑困贲前.
甲申甲寅未既济,乙酉乙卯遁临钱.
丙戍丙辰艮兑现,丁亥丁巳豫畜眠.
戊子戊午屯鼎内,已丑己未妄升天.
庚寅庚申离坎聚,辛卯辛酉孚过先.
壬辰壬戍大畜萃,癸巳癸亥诀剥前.

周易六十四卦如何配六十干支数 六十甲子配卦口诀
甲子开蒙「坤」卦起,丙子「颐」卦「屯」戊子,庚子坐临「风雷益」,
壬子雷声「震」天地。乙丑「唑嗑」丁丑「随」,「无妄」配就已丑支,辛丑「明夷」癸丑
「贲」,五牛配卦当须记。甲寅「水火既济」局,丙寅「家人」戊寅「丰」,庚寅「离」火
上下照,壬寅「同人」又连气。乙卯逢「临」丁卯「损」,已卯守「节」不失志,「风泽中
孚」见辛卯,癸卯又合「归妹」意。火泽「睽」中见甲辰,丙辰泽国「兑」生之,戊辰合「
履」庚辰「泰」,壬辰「大畜」其连理。乙巳「水天需」卦气,丁巳「小畜」风依依,已巳
「大壮」辛巳「有」,「泽天」来合癸巳。甲午南天「乾」卦起,丙午「大过」戊午「鼎
」,庚午卦位「雷风恒」,壬午「巽」风吹微微。「水风井」中藏乙未,丁未宫中「山风蛊
」,已未「升」堂「讼」辛未,癸未又被「泽水困」。甲申「未济」丙申「解」,戊申「风
水涣」迟迟,庚申「坎一窃听器
水一片,壬申原来」「地水师」。乙酉「遁」藏丁酉「咸」
,已酉行「旅」火山地,辛酉「小过」癸「癸渐」,金鸡一唱天下知。甲戌「蹇」卦丙戌「
艮」,戊戌「谦」虚亦自微,庚戌是「否」当须辨,壬戌尽「萃」方为美。乙亥泰「晋」丁
亥「豫」,已亥「观」之辛亥「比」,癸亥配卦「山地剥」.|
这个口诀,用了六十个卦,[泽火革,天风,山水蒙,地雷复]四卦不见了,邵子的皇极经世书,将乾坤
坎离四卦抽离,其馀的六十卦配六十干支,虽然言之成理,但个人认为总是美中不足,盖六十四卦
384爻,均有数理存在,一个六十四卦周期要配一甲子六十干支,如在罗P圆周上度数由0到360度,
干支由1到60,六十四卦由1到64,一个干支也不能省略,一个卦也不能缺少,才能真正模拟天地日
月的运行,否则人为的取舍,卦序明明有64,甲认为乾坤坎离为四正卦可抽离,乙认为坎震离兑可
省,也有的乾坤坎离四卦不用,而将易经卦序(屯,蒙,需,颂,师,比,小畜,履,...)拿来用的.
干支既然配年月日时,都是连续不断,卦序六十四,也当连续不断,例如乾,,有,壮何以是1234?
古人有所谓[加一倍法],就是每一卦从上爻往下看,凡阴爻取数,阳爻不取数(为0),上爻
1,五爻2,四爻4,三爻8,二爻16,一爻32,将一(初)到六(上)爻得数加总,最後再加上1,就是邵子圆图
的六十四卦卦序了,乾0+1=1,
1+1=2,有2+1=3,
壮1+2+1=4,革1+16+1=18,
离2+16+1=19,丰1+2+16+1=20,
坎1+4+8+32+1=46,坤1+2+4+8+16+32+1=64,
兑1+8+1=10,震1+2+8+16+1=28,
巽4+32+1=37,艮2+4+16+32+1=55;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八纯卦序数如除去九最後都是1.所以
六十四卦不能任意除去四个卦,图示如下:
---
---1 上六
--- ---2 五
--- ---4 四
--- ---8 三
--- ---16 二
--- ---32
初一
坤 (1+2+4+8+16+32)+1=64 6+4=10. 1+0=1
--- ---1
--------0
---
---4
--- ---8
--------0
--- ---32
坎 (1+4+8+32)+1=46 4+6=10,
1+0=1而卦序代表了方位,阴阳,节气,日缠,时间等等。...>>

六十甲子配什么数子 六十四卦

四柱配64卦是什么择日法 风水易理四:玄空大卦择日法
3.玄空大卦择日
玄空大卦择日,必须要烂熟六十四卦,配六十甲子花。
冬至前甲子日在坤卦,冬至后甲子日在地雷复卦。
夏至前甲午日在天风后卦,夏至后甲午日在乾卦。
京直前庚寅日在离卦,京直后庚寅日在泽火革卦。
白露前庚申日在坎卦,白露后庚申日在山水蒙卦。
(一) 三元地理择日玄空大卦五行定律
⒈ 课中四柱全一六者,合共宗旺气吉格。
⒉ 课中四柱全二七者,合同道旺气吉格。
3.课中四柱全三八者,合为朋旺气吉格。
4.课中四柱全四九者,合为友旺气吉格。
5.课中四柱合十者,归中旺气吉格。
6.年月时克日之课,合克入进气吉格。
7.年月时生日之课,合生入进气吉格。
8.日克年月时之课,合克出退气凶格。
9.日生年月时之课,合生出退气凶格。
(二)三元地理择日天运定律(四柱合运法)
(A)合卦不出位吉格
1.课中四柱全一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2.课中四柱全二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3.课中四柱全三运者,合卦不出位吉可。
4.课中四柱全四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5.课中四柱全六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6.课中四柱全七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7.课中四柱全八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8.课中四柱全九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B)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1.课中四柱一三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2.课中四柱二四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3.课中四柱三一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4.课中四柱四二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5.课中四柱六八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6.课中四柱七九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7.课中四柱八六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8.课中四柱九七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C)三元挨星吉格
1.课中四柱一九合运者,三元挨星贪狼吉格。
2.课中四柱二八合运者,三元挨星巨门吉格。
3.课中四柱三七合运者,三元挨星禄存吉格。
4.课中四柱四运者,三元挨星文曲吉格。
5.课中四柱 *** 合运者,三元挨星武曲吉格。
6.课中四柱七三合运者,三元挨星破军吉格。
7.课中四柱八二合运者,三元挨星辅星吉格。
8.课中四柱九一合运者,三元挨星弼星吉格。
(三),三元地理择日天卦合定律。
(A)一卦纯清吉格
1.课中四柱全乾卦者,合乾山乾向水流乾,一卦纯清格。
2.课中四柱全坤卦者,合坤山坤向坤水流,一卦纯清格。
3.课中四柱全坎卦者,合子山子向子水来,一卦纯清格。
4.课中四柱全离卦者,合午山午向午方水,一卦纯清格。
5.课中四柱全震卦者,合卯山卯向卯源水,一卦纯清格。
6.课中四柱全巽卦者,合巽山巽向水流巽,一卦纯清格。
7.课中四柱全艮卦者,合艮山艮向艮水来,一卦纯清格。
8.课中四柱全兑卦者,合酉山酉向酉水朝,一卦纯清格。
(B)合生成吉格
1.课中四柱乾兑卦者,合四九为友吉格。
2.课中四柱坤艮卦者,合一六共宗吉格。
3.中四柱坎巽卦者,合二七同道吉格。
4.课中四柱离震卦者,合三八为朋吉格。
5.课中四柱震离卦者,合三八为朋吉格。
6.课中四柱巽坎卦者,合二七同道吉格。
7.课中四柱艮坤卦者,合一六共宗吉格。
8.课中四柱兑乾卦者,合四九为友吉格。
(C)阴阳对待吉格
1.课中四柱乾坤卦者,合天地定位吉格。
2.课中四柱坤乾卦者,合天地定位吉格。
3.课中四柱坎离卦者,合水火不相射吉格。
4.课中四柱离坎卦者,合水火不相射吉格。
5.课中四柱震巽卦者,合雷风相薄吉格。
6.课中四柱巽震卦者,合雷风相薄吉格。
7.课中四柱艮兑卦者,合山泽通气吉格。
8.课中四......>>

64卦不出位,全是兑卦是那些 风水易理四:玄空大卦择日法
3.玄空大卦择日
玄空大卦择日,必须要烂熟六十四卦,配六十甲子花。
冬至前甲子日在坤卦,冬至后甲子日在地雷复卦。
夏至前甲午日在天风后卦,夏至后甲午日在乾卦。
京直前庚寅日在离卦,京直后庚寅日在泽火革卦。
白露前庚申日在坎卦,白露后庚申日在山水蒙卦。
(一) 三元地理择日玄空大卦五行定律
⒈ 课中四柱全一六者,合共宗旺气吉格。
⒉ 课中四柱全二七者,合同道旺气吉格。
3.课中四柱全三八者,合为朋旺气吉格。
4.课中四柱全四九者,合为友旺气吉格。
5.课中四柱合十者,归中旺气吉格。
6.年月时克日之课,合克入进气吉格。
7.年月时生日之课,合生入进气吉格。
8.日克年月时之课,合克出退气凶格。
9.日生年月时之课,合生出退气凶格。
(二)三元地理择日天运定律(四柱合运法)
(A)合卦不出位吉格
1.课中四柱全一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2.课中四柱全二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3.课中四柱全三运者,合卦不出位吉可。
4.课中四柱全四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5.课中四柱全六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6.课中四柱全七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7.课中四柱全八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8.课中四柱全九运者,合卦不出位吉格。
(B)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1.课中四柱一三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2.课中四柱二四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3.课中四柱三一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4.课中四柱四二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5.课中四柱六八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6.课中四柱七九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7.课中四柱八六运者,合颠倒挨星一家骨肉吉格。
8.课中四柱九七运者,合颠倒埃星一家骨肉吉格。
(C)三元挨星吉格
1.课中四柱一九合运者,三元挨星贪狼吉格。
2.课中四柱二八合运者,三元挨星巨门吉格。
3.课中四柱三七合运者,三元挨星禄存吉格。
4.课中四柱四运者,三元挨星文曲吉格。
5.课中四柱 *** 合运者,三元挨星武曲吉格。
6.课中四柱七三合运者,三元挨星破军吉格。
7.课中四柱八二合运者,三元挨星辅星吉格。
8.课中四柱九一合运者,三元挨星弼星吉格。
(三),三元地理择日天卦合定律。
(A)一卦纯清吉格
1.课中四柱全乾卦者,合乾山乾向水流乾,一卦纯清格。
2.课中四柱全坤卦者,合坤山坤向坤水流,一卦纯清格。
3.课中四柱全坎卦者,合子山子向子水来,一卦纯清格。
4.课中四柱全离卦者,合午山午向午方水,一卦纯清格。
5.课中四柱全震卦者,合卯山卯向卯源水,一卦纯清格。
6.课中四柱全巽卦者,合巽山巽向水流巽,一卦纯清格。
7.课中四柱全艮卦者,合艮山艮向艮水来,一卦纯清格。
8.课中四柱全兑卦者,合酉山酉向酉水朝,一卦纯清格。
(B)合生成吉格
1.课中四柱乾兑卦者,合四九为友吉格。
2.课中四柱坤艮卦者,合一六共宗吉格。
3.中四柱坎巽卦者,合二七同道吉格。
4.课中四柱离震卦者,合三八为朋吉格。
5.课中四柱震离卦者,合三八为朋吉格。
6.课中四柱巽坎卦者,合二七同道吉格。
7.课中四柱艮坤卦者,合一六共宗吉格。
8.课中四柱兑乾卦者,合四九为友吉格。
(C)阴阳对待吉格
1.课中四柱乾坤卦者,合天地定位吉格。
2.课中四柱坤乾卦者,合天地定位吉格。
3.课中四柱坎离卦者,合水火不相射吉格。
4.课中四柱离坎卦者,合水火不相射吉格。
5.课中四柱震巽卦者,合雷风相薄吉格。
6.课中四柱巽震卦者,合雷风相薄吉格。
7.课中四柱艮兑卦者,合山泽通气吉格。
8.课中四......>>

60甲子怎样对应64卦? 1、皇极经世中的排法是去掉乾坤坎离四卦,甲子为复卦,甲午为后挂,左右各30卦顺对六十甲子。
2、留指爪好像有另外一种排法。可问之。
3、此外,六十四卦对应五行也可排列,比如甲子排为解卦,既济排为壬午之类不一而足,也可实用的。

六十甲子纳音相生相克关系 纳音断命属于门派秘传,看你有点兴趣,就说两句吧:
……
天上有雷烟,覆灯井底眠;
林木金不换,山火壁土缠;
……
意思是说剑锋金最惧怕天上火,泉中水是覆灯火的克星,大林木怕打扮,山火壁土是对好基友。

十二消息卦

十二消息卦是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特别的卦,表现了从乾到坤,坤到乾的变化过程,十二消息卦对应农历十二个月份,还对应十二地支,对应着农历二十四节气。

所谓消息: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
从乾卦(六个阳爻)开始,阳去阴来,下生一阴为姤卦,下生二阴为遁卦,下生三阴为否卦,下生四阴为观卦,下生五阴为剥卦,六爻全阴为坤卦。

从坤卦(六个阴爻)开始,阴去阳来,下生一阳为复卦,下生二阳为临卦,下生三阳为泰卦,下生四阳为大壮卦,下生五阳为夬卦,六爻全变阳就是乾卦。
十二消息卦对应十二农历月及农历二十四节气
十二消息卦,表现了阴阳对立,双方互基互根的统一性和对立性,直观地图示了宇宙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

学《易经》智慧,过简单生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