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倡导什么养生观,易经风地观卦详解吉凶

2023-09-25崇庆运势网热度: 11209

关于易经里提到到的养身

震卦春分:与春天一起舒张气息震卦为正东,震包括的三个节气:春分、清明、谷雨。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真正的开始。《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也就是把春季一分成两半,这一天跟秋分时一样,是阴阳之气平稳之时。我们来看震卦,上两爻为阴,下面一爻为阳,这说明此时阳气开始正式入主东宫,掌握大权了。这个时候青草嫩芽,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人们在养生时也要和春天舒张的气息相呼应。需防形懒气血惰,必要健走消积食春分前后虽然天气变暖了,但是气温并不稳定,乍寒乍暖的。老年人一般都有些老毛病,在这个时候体内的宿疾借着温阳之气都要发动出来。此时人容易困顿倦怠,俗话说“春困秋乏”,这个时候老年人更容易腰脚无力,形懒肢乏。《黄帝内经》中说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春分后,天气已经明显转暖,地气也逐渐转阳,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多到外面去走走。肝在体主筋,步行可以把筋活动开,使得脉络得以流通。开始可以少走一些,然后慢慢增加。把筋都舒展开了后,四肢自然就会强健。如果懒得动,筋就会拘挛在一起,日子长了再想伸展开就难了。久坐会伤筋肉也就是这个道理。散散步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刚开始走的时候要“徐徐行一度”,然后逐渐加快。散步时不要心事重重,你一边想着在单位里刚跟谁吵完架,想着谁欠我多少钱,这个起不到养生的作用。“散步”的“散”是什么意思呢?散就是不拘一格,比较随便,得在一种闲暇自如的状态中进行。这样在强身的同时还可以养神。我们常听到“吸取日月之精华”之类的话,不是在太阳月亮下边就会吸取到它们的精华,要有一种状态在那儿,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才能使天、地、人相交通。《南华经》上曾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就是这种无忧无求的散步状态才是最好的,最值得提倡的。散步最忌勉强,这不是几千米的耐力跑,也不是练兵,没有必须达到的强度,适可而止。也可以且行且立,走得累了就停一会儿,跟人聊聊天,听听鸟叫,看看蓝天。有时我们跟几个朋友一同出去,玩得高兴了,不觉疲倦,等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才发现累得不行,这就已经伤到了正气。老年朋友尤其要注意。“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饱食后是需要消化的,如果饭后不动,食物就会停留在胃里,如果缓缓行走,就会调动脾气,脾胃合作也就使食物的腐熟更加容易。古人有个比喻,说脾胃都属土,就好像土地,要想让土地工作就得先耕锄,如果不动,那这块土地就要荒芜了。所以“动”就是耕锄脾胃这块地的锄头,散步故能消食。吃完饭,过半个小时,出去走走,即使年老体弱,不能出门的,也要在家里走几圈,对筋骨,对脾胃都是很有好处的。勤脱勤换护肩背,养肝当食菊花粥春分过后由于天气变暖,大家户外的活动就多了,天气寒热不一,时升时降,人就容易受寒。老年人气虚骨弱,不敌外寒,很怕冷。所以在减衣服时要一件一件来,不光老人,年轻人也是一样。很多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一看到了春天,只要有一天温度高了一点,就马上脱了厚衣换单衣,早上公交车站经常能看到瑟瑟发抖的年轻人,让人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不是旧社会,却一样不让自己温饱。这时的温差很大,早晚凉,老人又多喜欢早上出去晨练,要多穿一点,等到中午气温高了再脱掉。勤脱勤换,随天加减,最好是预备一件外套,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冷了就穿上,何必冻着呢?当然,像立春时一样,这时毕竟春天了,也不能上身太热,不然也是容易生病的。除了全身的保暖,还有一个部位要特别照顾,就是后背。春夏相交,虚寒时热之气就会伤人,冬月郁结在内的火气催痰上涌,这时老人容易多痰多咳。而背寒伤肺,年龄大的人最要注意。老人都要预备一件坎肩,专门用来护住前胸后背。既然说节气主要是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定制的,那么南方跟北方就会有所不同。偏南地区这个时候气温一般都比较高了,而且阴雨连绵,雨水要比北方多得多,这个时候湿气就很重,穿衣不能太潮,注意干爽。南方人又喜欢喝汤,这时如果喝了太多的汤汤水水,就会聚而为湿,内外夹攻,必会坐下病来。菊花是有名的养肝明目之佳品,还可以解毒疏风。菊花的种类很多,熬粥最好用花头小的,白色最佳,黄色次之。用的时候要去掉花蒂,花要干,最好研成粉。为了增加其滋补的作用,还可以在里面加上两片参片。这种菊花粥也是清淡之品,符合春季木的特性。春燥肝怒阳上亢,忍耐平和是妙方春分时正当木旺,中医讲肝在志为怒,怒会伤肝,同样,肝受伤了也会表现为易怒。怒会使气血上涌。我们常听到很戏剧化的描述,说“气血上涌,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之类的。肝热被伤后严重的确实会引起吐血、呕血的症状,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除了怒,肝病还会表现为抑郁,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的“郁闷”。有的人平时特别喜欢叹气,那是因为他肝气不舒引起的。为了把郁结的肝气抒发出来,只能不时叹气。还有一个词叫“伤春”,在春天即将离去的时候,人会有些伤感,尤其那些感性的人,觉得良辰美景短暂,不禁就悲伤了起来。那么容易动怒的人怎样磨炼自己的性格呢?有人觉得这类人不适合玩棋类游戏。围棋象棋虽然也能消遣,但易动火。因为总要分出个胜负,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有你悔棋我不让的情况,一言不合,就容易计较起来。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只要对一件事物专注,都可转移注意力,如果有这种嗜好的人也不妨生气的时候就把棋拿出来下一盘,把火气消磨在游戏里。肝火旺的人更适合养鱼种花,写字听琴。养鱼种花不求什么名种,只是为了愉悦,最好养些不同季节的花草,这样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青叶娇花,每天跟家里人浇水施肥,可说是赏心悦目,陶性移情。也不妨多做些小事,男性在家的时候洗洗碗,扫扫地,一些小事情也能磨炼我们,让火气消磨在这些事情里。春季阳气上升,木又处在生长期,如果蒸腾得太过就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状况。所以在心理上,要时时告诫自己忍耐平和。跟人吵了架,生了气后,反省一下自己,下次再要想大吵的时候就换个角度想一下。比如过马路,我们总觉得车不让人,但反过来看,开车的人也想快点过去,也怕一旦让开了,后面的人跟着都上来,自己就寸步难行了。这样将心比心,把自己当成别人,即便不能做到完全的理解,也多少能在心理上找到一些平衡。常常换位思考,不但能解决很多想不通的问题,时间久了,还会发现,这也是个愉悦心情的小游戏。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易道是人类文明标志性启点!
抱括养生健康,如阴阳组合成八卦,五个八卦体组成,五行相生相克协调互补,绿色健康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从这三个原则分析,对当代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可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易经》即《周易》,传说其历经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书于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几千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易
“不易”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看起来错综复杂,但其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这个根本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隐秩序,即《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要继承中医的“道”。
中医的“道”,起源于《黄帝内经》,也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平衡观。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是用宏观思辩的模式来进行医疗活动。
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其中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等内容。我们熟知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治法都充分体现了整体观的思想。整体观的另一方面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四时、昼夜、地域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师传》有云“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这些描述体现的正是脉象与季节环境、体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运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诊治疾病也是如此。
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但实际上辨证论治不过是整体观在中医治疗原则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而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则都是现代理论对中医整体观的诠释。
恒动观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不但要注意检视患者目前的病态,还需关注疾病可能动态发展的病势,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最终,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平衡观。

易经养生法的目录

第一章 养生先养气——“气”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气”
我们体内充满了宝贝——保养身体元气的吞津功
别让身体受寒
向大雁、青蛙和乌龟学习呼吸之法
强正气才能强五脏
第二章 太极生命钟——阴阳运行对养生的启示
阳气的强弱决定着我们生命的盛衰
一生当中都要保养好我们的阳气
保养人体真阳的三个要领
防止衰老就是要抗阴保阳
学会排阴毒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第三章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运”
跟着自然学养生,顺自然而行
日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法
什么时辰吃什么药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
第四章 我们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与体质养生之秘
《易经》的八卦学说
不同卦象体质的人的养生方案
节能养生正当时
第五章 健脑重在用脑
大脑不衰则全身不衰
人脑也是一个太极图
左右脑的交替使用有利于脑养生
锻炼大脑的方法
通过饮食来养脑
第六章 开开心心活百岁——七情养生漫谈
七情是五脏的温度表
踩了老虎的尾巴,心理别失衡
不可小视的“心理障碍”
“一夜暴富”与心理危机
“神经衰弱”别去理它
七情养生归根结底是德养生
第七章 解读身体发出的警报——《易经》与疾病的预测
疾病可以“一叶知秋”
“阴阳转换”与防病治病
手部就是个小人体——“全息思维”看待疾病
从体外为“五脏”体检——五脏的藏象
阴阳和经络里的生命信息
第八章 管好你的嘴——食疗进补、排毒两手抓
《易经》里的“菜单”
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也能养生
吃东西要“补”也要“泄”
正确的饮食结构——“二两五一”
食物是好的药
第九章 经络疏通,人活百岁尚年轻——经络养生的神奇功效
中医独特的保健方法
人人都能掌握的经络养生技巧
第十章 夫妻间的保健操——《易经》与房事养生
中医自古就十分重视性与养生的关系
不节制行为等于用利斧砍自己
不育症的保健法
第十一章 没有生态平衡就没有生命——环境与人的养生
《易经》的“风水养生”
风水养生中的观水、看风和看气
选好家居风水,有益全家健康
拥抱自然,阴阳协调,才能健康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简谈易经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讲到中医 养生 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所谓“法于阴阳”,就是应乎天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的规律,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于术数”,就是选择正确的 养生 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例如导引、按摩、心理 健康 、合理饮食起居、坚持运动、控制烟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易经 养生 是从易经六十四卦 养生 的角度总结出来的,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反应了我们自然界中阳气的消长规律。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 养生 观,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和易经归根结底就是阴阳二字。易经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易经的 养生 观强调:动则养阳,静则养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天下无物不阴阳,世上尽在五行中。中医中药也是一样,取象比类,例如花朵位于植物顶端,所谓诸花皆升,可以治疗头面疾病,例如菊花、薄荷,藤类植物取象人体的关节、四肢,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疾病,例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取象四肢的桑枝、桂枝,可以通利四肢。动物的骨、肉、内脏,多为血肉友情之品,可以补虚损。管径中空,可以通利孔窍,例如芦根、蒲公英。核桃形象似脑,能够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并且柔软可以治疗血管硬化。生在水湿之地的可以利湿。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的 养生 就是养精、气、神。养护元精最重要的就是节欲保精,减少消耗。古人推荐经络按摩,现代人觉得简单,往往忽略,中医提倡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来保健,肾藏精,主先天,先天的穴位推荐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坚持按摩,可以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保养后天的穴位推荐足三里,因为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保健要穴,坚持按揉,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脾胃的功能。还要做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耳朵不要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要长时间观看,坐不要太久,睡不能睡到身体疲倦。

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经常会有,怕冷、四肢发凉、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虚以后呈现机体的一种虚性亢奋,典型的就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等。天为阳,地为阴,补阳选择百会穴,补阴选择涌泉穴,阳虚体质的,可以经常在白天晒太阳,让自然界阳气从百会穴进入人体,阴虚体质的可以按揉我们的涌泉穴。

2021年03月26日

鸿玉汉唐中医 养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