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变,易经平常人能看懂吗

2023-10-29崇庆运势网热度: 4112

《易经》中“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怎么理解?

原文: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译文:大人像老虎一样地变化,不占卜,有了信任。

解释:第五爻的爻辞,阳,表示客方素质良好。“大人”指客方,因为客方的素质良好,力量强大。尽管主客双方都各为自己的利益而积极主动地行动,如果主方取得客方信任,客方就有可能愿意帮助主方,客方的态度会有明显的变化,“大人虎变”。

如果客方对主方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开始帮助主方,这肯定客方有了对主方的信任,“未占有孚”。

原文: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变化如豹,道德低下的人改变面孔;征伐有凶险,安定坚持吉利。

解释:第六爻的爻辞,阴,表示客方的态度阴,对主方随和。客方素质良好,态度随和,是位君子,改变迅猛而明确,如豹,豹的动作迅猛,直接显示出身上的斑纹。主方素质不佳,力量弱,比喻为小人。小人的改变在面孔上,变化不彻底。

另一层含义,“小人革面”是指主方对客方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是表面上的改变,但是对双方关系却影响很大。客方的态度是随和的,如果主方对客方态度粗暴,像个征讨者,则是凶险的。主方如果坚持安静地等待客方的帮助,就吉利。

扩展资料:

第五爻的位置是阳位,这条爻是阳爻,阳爻在阳位,当位,并且与二阴有应。既有应又当位,表明主方有从客方的良好素质获益的可能性,主方应当尽力利用和扩大这种有利的可能性。

第六爻的位置是阴位,这条爻是阴爻,阴爻在阴位,当位,又与三阳有应。既有应又当位,这是对主方有利的因素,主方应当利用这个好机会,取得客方的帮助。同时,主方也须要注意,不要傲慢,不要粗暴,要充分尊重客方。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在易经中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什么?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这个说法出自《易经·革卦》,《易经》既然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古籍,其中有些字义肯定跟现如今不一样,所以在解决这句话的意思之前,我们要先明白什么叫“革”,什么叫“大人、君子、小人”,看原文。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易经·革卦》

革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革,改革、变化的意思,《象辞》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泽,水泽,说水泽中有烈火,象征“变革”;君子应该制历法以辨明四季更替。四季更替、改朝换代,《易经》讲天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是如此,四季要更替,是注定的变革,帝王承天命君天下,每个帝王上应天体运行的次序,因此每个朝代、每个帝王,也都有各自的历数。

(《易经》太深奥,我也是半吊子水都不够,胡言乱语,大家嘴下留情)

大人、君子、小人

先秦古籍中经常提到这三个词,跟我们现在所指的有所不同。现代汉语中,当大官的可以叫大人,年龄大的也叫大人;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败坏的人。

但在先秦古籍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都有所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大人是指有德并有权的人,也专指天子、君主;君子指有德之人,也指贵族士大夫;小人则是德行权力都没有的人,也指平民百姓。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我们明白了革,是变革;大人君子小人,在此分别指天子、士大夫、平民,再来理解这句话,就容易了。

大人虎变:你天子要君临天下,就要有明确的治国理念,在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领导变革。“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炳,显著、明亮。虎变啥意思呢,变革的路就像老虎的成长,老虎越长大,身上的花纹就越鲜明,君王对国家进行变革,也要像老虎一样,旗帜鲜明,并且还要有坚定的决心,雷厉风行的手段。


最近热度颇高的《大秦赋》电视剧,讲了秦国从偏居一隅的小国,成为天下霸主的历史。秦国的强大,自孝公始,孝公做了什么?任用商鞅变法。无论遇到怎样的阻力,孝公变法强国的决心都没有动摇,后来历任君主也坚决执行了商君之法,才有了最后秦王扫。

君子豹变:用豹来形容君子,也是有道理的。一种理解是,幼豹奇丑无比,但长大后就会有绚丽的斑纹,就说君子出生的环境也许不会很优渥,但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无声无息地成长,强大自己,使自己成熟。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蔚,茂盛、盛大。豹子身上的斑点,虽然不像虎那样泾渭分明,光夺目,但身上的花纹也很明显,虽不像老虎那样凶猛有力,却也动作迅速,在变革时,像君子这样有能力,但力量不足的人,就应该顺应能力、力量都足够的君主,辅助他们进行变革。

《大秦帝国》中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君主,自己有变革的决心,他们身边的得力助手,也坚决执行君王的治国方针,最终使得商君之法在秦朝得以延续。否则孝公一死,新法也就跟着死了,像魏国的变法不就是这样失败的吗。

小人革面:这就没啥好说了,“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大人和君子是时代变革中的弄潮儿,在改变的时候,需要争取民意的支持,而小人们在变革中,顺应君王进行改变就行了,他们也做不了更多的是,大势所趋的时候,你不改也得该,不得不顺从,只能随波逐流。

《易经》中“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怎么理解?

《易经》中“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该如何理解?

“大人”指的是国王、统治者。“大人虎变”就是说国王的特点是像老虎那样变化状态。现在来讲,就是大人物要像老虎那样迅速变化,雷厉风行,虎虎生威,有一种气势。

“小人革面”,意思是小人物要活得好,就要经常变化自己的面孔,去讨生活。 因为他没有这种从一而终的性情,他要讨生活,他要取得别人的理解,就要学会求人。就跟现在做销售一样,你要想取得顾客的认可,那你就要革面,就是把自己的面子放下来,学会去了解别人的情绪,服从别人的情绪,很难维持一种自尊。

“君子”接近于“知识分子”,指的是有文化,有教养,有立场,有品格的人。那么,“豹变”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豹子刚生下来,简直没法看,皮毛黏滞混浊肮脏,像一团烂泥。但是,慢慢长大后,豹子变得美丽修长,有一身好皮,无比精致,无比美丽,无比高贵。所以, “君子豹变”就是说君子做事要像豹子那样蜕变,从丑陋到美丽,从幼小到壮大。而且,要强调身份,强调一种气节,强调优雅。 不能像小人那样,为了利益去屈尊,也不可能向大人物、国王那样虎虎生威,他应该有一种优雅之气。

古人在人的性情的理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即使从现在来看,这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大人物要有变革气势,小人物要有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君子要保持一种良知。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阶层的边界已经没有那么明显。大人物要有群众平凡的一面,小人物要有气节的一面,君子除了保持良知以外,也要有一种在关键时刻虎虎生威,以及在有些时候和老百姓融入一片的变化。

《周易》中是怎么探讨了“变”和“常”的关系问题?

《周易》认为,客观世界中尽管充满了“变”,但“变”是有规律的,“变”的原因和根源也不在于“变”本身,而是有着其内在的根据,这些依据和规律就是“常”,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所不在的“自然之道”,因而是绝对的,而“变”是相对的,是有迹可寻的,所谓“变者用也,不变者体也”。从“体用”的角度论,则“常”永远是在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和存在,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识“变”是为了达于“常”,认识了“常”,并遵循和把握“常”以应付现实世界中的“变”,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而且,这个“常”在自然界就是自然之道,是“天道”(自然规律)或“天理”,其在人间则体现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据此,人们只有践行封建纲常礼法,才是对“天道”的遵循,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天下之变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1.《易》有“三义”指哪三义?

简易 变易 不易
这是对周易里易的一种解释,顺序就是 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或者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不变的。
我认为,所谓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但是道的本意是道路,当然也可以引伸为人生的道路。人的一生就像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有的人因偶然的机会,两条道路碰在一起;有的虽碰在一起,但随即又分开了;有的走进了羊肠小道,走进了歧路,从此再也碰不到了。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此所谓“道”,也就是要有一条人人都可以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要为人生找出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因为我们走的路都不通,表面上我们都在道上行走,但我们都是在可道上行走,都不是常道,因此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走进了歧路,有的走得很辛苦。在人生道上,我们都会进行种种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大抵都会有所成,这有所成也就是名,所谓功名是也。每项活动都是可道,每项做成的活动都是可名。因此“名”不必专指称谓;事实上老子关心的也不是世间所有事物的称谓会否长久的问题。“桌子”作为桌子的名称固然是可名,但这一可名是否常名却不是老子所关心的。名是功名,名份或人间的一切价值。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我们都要实现某种价值。但是当我们自以为创造了很多东西,自以为实现了很多价值,老子却说,你所实现的价值是真的实现了吗?这就叫名可名,非常名。

《易经》三易是哪三易

《易经》三易是:《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1]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