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预言圣人,诸葛百年乩预言圣人

2023-10-18崇庆运势网热度: 20500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预言,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真是巧合吗?

诸葛亮,在可谓是天下第一谋士,说起他的故事,很多都耳熟能详,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还有舌战群儒等等;这些都使诸葛亮在三国志中成为蜀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诸葛亮很厉害,人尽皆知,但他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其中就包括12字预言,据我推断,这个神奇的事件不是巧合。

它十二字预言原文是这样的“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它这句话的意义被后人翻译出来是“一个姓宋的人在清朝康熙时期发现了这个秘密”,而巧合的是,发现这些字的,正是宋可;接着看他其他神奇的故事,比如:

“诸葛亮预言刘伯温”;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刘伯温和诸葛亮虽然处在不同时期,但是刘伯温不服诸葛亮,要和诸葛亮争天下第一谋士,所以他写下“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为了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所以他找到并挖开了诸葛亮的坟墓,然后看到石碑上的字,上面写到“只有伯温到”!于是刘伯温立马冷汗直流,因为诸葛亮在千年前就能预测到他会挖开自己的墓葬,最主要的是还指出了他的名字,这是无法想象的,于是刘伯温对石碑磕了100个头,再也不敢提自己比诸葛亮聪明。

经过上面两个故事同时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这么多看起来神奇的事情发生在诸葛亮一个人身上,怎么想都不会是巧合。(想了解刘伯温,可以查烧饼歌)

诸葛亮的名言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提到诸葛亮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的太有智慧了。下面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诸葛亮的名言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起来看下吧!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

3、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三国)诸葛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6、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7、非宁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

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12、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13、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1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5、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16、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7、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

18、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19、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

20、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

2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2、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

23、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24、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25、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以上就是关于:诸葛亮的名言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名言名句

诸葛亮名言名句

1、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一操一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2、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

3、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

4、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5、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

8、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11、天之一阴一一阳一,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12、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13、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1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一尸一走肉耳。

15、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一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16、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7、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

18、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19、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

20、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

2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2、红紫乱朱色,一一婬一一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

23、怠慢则不能不开一精一,险躁则不能理一性一。

24、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一性一;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25、伏念臣赋一性一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26、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

27、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28、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29、不一爱一尺壁而重一爱一寸一阴一,时难遭而易失也。

30、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来增加些微财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1、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一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志不强毅,意不慷慨,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32、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3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3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5、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

36、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37、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8、劝农业,无夺其时。

39、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40、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1、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42、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一一婬一一。

43、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上,后理下;先理身,后理人。

44、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

45、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

46、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47、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远。

49、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50、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51、苟全一性一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2、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53、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

54、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5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一婬一一慢则不能励一精一,险躁则不能治一性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7、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

58、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也。

5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0、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6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62、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63、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64、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65、日月之明,众下仰止,乾坤之广,万物顺之。

66、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67、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68、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一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展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6一9、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70、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一性一,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豪)〔倦〕,可以至醉,无致於乱。

7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2、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73、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74、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

75、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

76、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77、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

78、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79、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一爱一民,达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人生格言 )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一奸一谗,以厚风俗。

80、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81、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8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83、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

84、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85、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86、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

87、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88、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89、观日月之行,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一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人生格言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 佛经经典名句分页:123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左宗棠名言名句朱淑真名言名句周敦颐名言名句郑成功名言名句赵翼名言名句章学诚名言名句张载名言名句张若虚名言名句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励志人生:人生走向成熟的15个...励志演讲稿:拼搏高三,让我们...励志日志:大学中的醒悟写给高一期中考试没考好的同...高考励志:怎么样把学会的知识...励志人生:25项公民修养守则成功励志:成功人生7步曲 成功励志:如何成为一个早起者...本文标题:诸葛亮名言名句
经典的诸葛亮名言名句

1、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

2、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3、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4、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5、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8、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

9、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

10、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1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12、劝农业,无夺其时。

13、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14、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

15、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6、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

17、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18、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

1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20、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2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2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3、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2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5、日月之明,众下仰止,乾坤之广,万物顺之。

26、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2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28、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29、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30、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2、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3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4、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

3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远。

36、防奸以政,去奢以俭。

37、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

38、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39、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

40、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

41、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42、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3、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

44、志当存高远。

4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6、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47、非宁静无以成学。

48、有文事必有武备。

49、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

5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1、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52、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

53、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54、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55、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

56、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5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8、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

59、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60、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

61、观日月之行,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6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3、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64、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65、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66、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67、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8、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69、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70、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71、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72、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7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4、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75、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来增加些微财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76、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

77、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也。

78、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79、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80、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81、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82、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83、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名言名句大全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的名言。诸葛亮

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名言介绍

1、志当存高远。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学无以广才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8、夫志当存高远。

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10、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3、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民谚

14、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1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1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17、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18、非宁静无以成学。

19、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20、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民谚
诸葛亮励志名言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2、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3、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4、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5、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6、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7、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8、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15、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1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8、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19、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2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1、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2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23、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24、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6、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27、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28、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29、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30、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诸葛亮的名言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关于诸葛亮抒情的句子 专题。

诸葛亮为什么是圣人

诸葛亮或可称是圣人。
所谓“圣人”,在标准上,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也就是说圣人是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按上述三个标准,诸葛亮未必完全符合。所以,有人认为三国圣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好好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经学,在荆州时与汉末大儒宋忠齐名,而且德行遍施。
但《洪范》确定圣人的标准则宽泛很多,其认为“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晋书》、《资治通鉴》也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为圣人。从这个角度认识,诸葛亮也可称得上是圣人。

请问在哪位大侠知道诸葛亮写过哪些预言书?

诸葛亮 预言书有两本《马前课》上面已经介绍 另一本 《枕中记》 《枕中记》古书《枕中记》(孔圣真本)或《孔圣枕中秘记》民国三年刻本 孔圣枕中记真本原序 昔秦始皇无道登基,十有余年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巡有效辜,至鲁毁孔子完壁河,现出一碑记云,后事一小儿自称秦始皇焚吾书,坑吾儒,毁吾墙.砍吾宅,覆吾床,颠倒吾衣裳.行至少画而亡。始皇见之大惊,又于床得一石匣,封固甚牢,剖而视之,藏书三册。题曰《孔圣枕中秘记》,中载孔老问答一百八十甲子吉凶,体咎耕种早晚年岁丰凶, 过去未来之占有一切无不应验,如神于发,是重修其宅祀其暮,敬奉其书。去后,果崩于沙至。成阳者出降,谋臣张仙去遗书于后世,张道陵得之世藏龙虎,山天帅府人不河知迄我。 清朝成丰初立,天下混乱。适人潜发心清.命天师将此抄录行世,以救劫运有缘遇着无缘,错过推算八方安阜五丰癸人民原遂。 帝道遐昌根伴侣禾得真本记,其大略妄逞臆见字廖句差混淆颠倒.始误世人,伊谁之咎兹物其真本.附诸剥厥之谷黎校正无论之秘之非人勿云时。 大清同治二十年始,洗月毂旦云水道人首顿着,谨忠《孔圣枕中记》真本。 孔圣,鲁曲阜昌平乡阙里人也。其先世为殷汤之向周武王,克殷奄有天下封微子,于以奉阳礼无子微促衍之子.糟嗣之稽生丁公中申生昏公共及断公熙生弗父何,何逊围于弟盛公方祀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父胜正正考父世为卿佐戴宣三公考父生孔父嘉嘉于因为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以孔为氏,嘉生木金父木今父生夷,夷生防叔世有明得,防叔避华氏祸出。奔于鲁生伯夏,伯更生叔娘在多吧大天娶氏生九女无子,其亲生一子以足疾。更娶颜氏征在于尼丘是,夜片在梦避大坡有使者云黑帝台见,遂往见帝白.汝有圣子若产必于空桑觉而有娠,一日异香满室,有五老人降于押一麟.向征在而伏口吐玉尺,上有刻文日:“小精之于继衰周而未主征在知其异以诱。 其南而去怀十一月将产。征在河有地各空桑,若乎匕回南山有古窦俗呼。空桑乃推臣具子中,其夜有二苍龙自天而降,守山房之左右,又有二神女敬竿露于密中,以沐征在闻钓天乐畜,不绝良久乃止遂,诞圣古门中忽清泉雾出.自然温暖,浴毕即涸时周灵王二十年,巳酉岁九月十五日丙辰日也。生有异质,凡四十表项门状如寡字匕曰:此子首疑尼丘,乘尼山之娄也,囚命名丘字促尼。 孔子天生至圣德箫中和仪表异征,幼而神明,生三岁而父卒,嬉岁即姐豆少知好学,师事项贯通愤典,广询博访得二帝三王之道。声名大嗓,远近悉称为圣人。为四方学者从之如云。有三千徒众子十七贤人,盂僖子将卒嘱其子何忌兴南宫适往.而受学一日谓适筹.早闻固桂下史伯阳父李老蚺通礼乐之原明道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见适言于专君,赐之车马仪从从与适等至周.无使子贡往既见而山来言,老子曰:子之师孔丘使相从我三年而后乃可教马子贡退述其言始执焚进见老子待以宾礼子越席而座越冲击活满市也适等侍于侧,孔子再拜问曰:直闻天之生人,乃万物之类各有奇偶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惟达观若能识本原幸..............................................................................................................得辰轰茂大,七日和胡水损田,八日得辰旱兼,九日得辰夏大水,十日得辰旱禾收,十一日得辰五谷不熟,十二日得辰冬多霜雪,内得三子蠢桑,盛得三卯豆果,盛得之已主小旱得之竿主大旱环还转不能一歪是以人民禀天地之性而有智愚贤否贫富贵贱之不同。六十甲子有休,有祥,上元甲子为递十天尊古佛出世,或是仙变化,或是菩萨现身,八方安追求五毂丰收。中元甲子最兴旺,城市和村俱荡,万取物件不值钱,人民同爱太平。不元甲子人民多横逆,五毂宜旱种,晚禾子结子,树叶被旱吃,耕失弃乡里,只埋新土,处处闻哭流,男子似倒悬,高低看晚田,女子多疾,冬来雪满天,但看每年正同初一二逢卯其年大水田土少装,夏旱四十日初三四逢犯大熟金镅,初五六逢卯佃禾宜迟,夏有洪寸,秋旱二十日初七八逢卯山崩地,初九十逢卯不完收人民饥荒各有,戌寅臻贵逢丙寅毂米遣逢甲寅人贱米贵逢庚寅金铁贵逢壬寅贵毂平收人民有病,逢甲大吉,逢乙票得三亥,主大水阿阳一所先造代总由天,但看立春日甲乙是半年,丙丁遭大旱戌已损园庚亲人不静,壬癸不川睛明无风雨物追求万民安,二同朔日逢蛰虫蝗纷纷起,朔月值春分年岁,必伤损先社而后,...................................................................................................附之藏于石通罡诸床阅枕,问以俟后验。 以上是孔圣《枕中记》全集中的序言的一部分,正文还有98页。全集共有100多页,分上元甲子60年、中元甲子60年、下元甲子60年,是一本按甲子排序的预测自然的古书。

诸葛亮所做的3次预言,最后的预言应验在什么时候?

如果要在历史上找出一位神机妙算的人,您会想到谁?

想必不少人会想到刘伯温,但更多的人会想到诸葛亮,毕竟诸葛亮在后世中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当然他的这种名气,还要得益于罗贯中老先生地刻意“炒作”。

也正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被拔高到了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正所谓是: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当然,更令人服气的还不是《三国演义》,而是《马前课》。

据说这是诸葛亮行军打仗途中,利用闲暇时间写出的一部预言书,诸葛亮写这本著作的目的,是为了占卜,也就是出兵时在马前起卦,以此来预测出兵是否顺利和能否打胜仗,但这部著作写成后,就变了味道成了推测国运的书。

《马前课》一共有14课,每一课预测了一个朝代,至于其中的预言有多准,我们就拿第一课来举个例子:

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乍一看,令人一头雾水,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便会大吃一惊。

前两句是诸葛亮对自己的预测,他知道自己无力回天,最终会劳累而亡,第三句预测了蜀汉的宦官黄皓,他借助刘禅的宠爱,胡作非为,扰乱朝政,第四句更不得了了,这是说诸葛亮直接预测了曹魏会得到天下,“八千女鬼”合起来正好是个“魏”字。

怎么样,神奇不神奇?

正是因为太神奇了,所以如果说《马前课》是出自诸葛亮之手,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我更相信它是后人借诸葛亮的名字所写的。

抛开《马前课》不提,诸葛亮还有做了3次预言,一次比一次准,最后一则预言应验在372年后的隋朝,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我们一起来看。

预言之一:好友的未来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一个官吏之家,在当地诸葛氏可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只不过他的童年并不幸运,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年幼的诸葛亮只好投奔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便隐居在隆中,过起了耕地种田的小日子。

可是他虽然身在田野,但心却在天下。

所以他总是以管仲乐毅自比,只是当时不少人都笑话他,觉得他就是一个种田的,估计还没村头的王二种地种得好,还和管仲乐毅相比,哈哈哈……

不过诸葛亮还是有朋友的,其中崔州平(名钧)、徐元直(名庶),这两人便是他的好友,他相信诸葛亮的才干,更认为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之所以相信诸葛亮的才干,是因为他们也不是一般人。

有那么一次,这三人一同喝酒畅谈人生和理想,诸葛亮就对他们说,我能预测你们以后所能做的官职。

崔州平和徐庶觉得诸葛亮是喝酒喝上头了,于是就问他,以后他们能做多大的官,诸葛亮便说,掐指一算,你们大概能郡守的地步,再往上就难咯。

这些人自然也没有当真,毕竟当时正值乱世,自己都看不清以后,他人又怎么会清楚呢?

可是后来确实验证了诸葛亮的预言,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任命徐庶为上党郡守,任命崔州平为琅琊太守。

预言之二:儿子的未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诸葛亮在人生的前46年里,就时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因为他一直没有儿子,为此还将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给收养了。

后来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因为他有了自己的亲子,名叫诸葛瞻,诸葛亮老来得子,自然对诸葛瞻也比较宠爱。

此时的刘备已经去世多年,蜀汉的军政也都是诸葛亮说得算,这也导致诸葛瞻自小便养尊处优,根本没有受过什么苦。

看着这个儿子,诸葛亮越来越担忧,于是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便对诸葛瞻的未来做出了预言: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虽然十分聪明可爱,但却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为了告诫诸葛瞻要稳重,也为了让他能成大器,破了自己的预言,诸葛亮在临终前还专门给诸葛瞻写下了《诫子书》。

只可惜,诸葛瞻还是让诸葛亮失望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瞻便世袭了诸葛亮的爵位,并且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便娶了蜀汉的公主为妻,并被授为骑都尉,时人皆认为诸葛瞻有其父之能,只不过这种称赞却是言过其实。

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临终前对自己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

预言之三:南中的未来

公元225年,蜀汉大臣朱褒、雍闿、高定起兵叛变,南中当地的豪强孟获亦看准机会参与到叛乱的队伍中,此时的诸葛亮很是忧伤,北有曹魏,东有孙吴,南有三郡叛乱。

要破局就得有办法,诸葛亮找到的办法就是北抗曹魏,东和孙权,趁机平定三郡叛乱。

同年五月,诸葛亮克服重重困难,在味县(今云南曲靖)击败了孟获,之后又乘胜追击平定了朱褒等三人,在班师回去之前,诸葛亮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在南中立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仅仅只有九个字:

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

当时的人看到这九个字就很疑惑,但是又不解其意,便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诸葛亮在自夸,意思说是,万年之后才会有人能超过他的功绩。

但是没想到,诸葛亮说得根本不是这回事,这九个字是预测了南中的未来,在372年后这预言便应验了。

公元597年,这一年的皇帝是隋文帝。

当时南宁州(今云南曲靖,诸葛亮立功德碑之地)的羌族首领反隋,隋文帝派了一个叫史万岁的人去平叛,史万岁是一位名将,他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南宁州。



途中看到了诸葛亮所立的碑文,便将石碑倒置,继续向西挺进,转战千余里,击破西南羌族30余部,羌族首领十分畏惧,便再次归降,而史万岁的名字也被留在了历史中。

这也就是说,诸葛亮预言中的万岁,并不是指的万年以后,而是指的史万岁这个人。

这件事尽管很不可思议,却是正儿八经记载在《隋书·史万岁传》中,有云:

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

由此可见,诸葛亮所做的3次预言,一次比一次准,最后的预言应验在372年后,确实够神奇的,让人不服都不行。

参考文献:《三国志》、《隋书》等。

(图王侵删)

三国中,诸葛亮这一生的三个预言有多准?

在大众心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大军师。他能掐会算,甚至能预言未来,具有令人惊讶的本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却是个极其务实的人,并不太喜欢算命、预言这种迷信活动。而市面上流传的所谓诸葛亮预言——《马前课》,不过是后人杜撰附会的产物。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虽然不太喜欢预言,但实际却做过三次预言,而且还一次比一次准。更为神奇的是,最后一个预言,竟用了350年才实现。

第一个预言:预言伙伴们的官位

公元193年,曹操进攻徐州,导演了一场惨烈的屠杀,数万百姓惨遭杀戮。为了躲避兵锋,12岁的诸葛亮与其亲族避地于荆州,并在当地安顿了下来。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从小就是天才,正所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在荆州,仅有三人能入诸葛亮的法眼,他们分别是崔州平(名钧)、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四人中,以诸葛亮最为贤能,因此他们被合成为“诸葛四友”。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与徐庶等三人一同游玩,他突然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三人未来可以做什么官?你们大概都能达到刺史郡守的地步。”


之后三人反问诸葛亮能做什么官?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最终,三人的发展一如诸葛亮所预测。石韬后来在曹魏做到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孟建做到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确实都是刺史郡守级的高官,而诸葛亮自己,已经在蜀汉高居丞相了。

第二个预言:儿子诸葛瞻肯定不成才

诸葛亮老来得子,46岁才得到独子——诸葛瞻。诸葛瞻从小便很聪明,旁人都认为他继承了父亲的天才。然而,诸葛亮却并不非常看好这个儿子。


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曾这样写道: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也就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可爱,但恐怕他过早成熟,成不了什么大器。在诸葛亮看来,诸葛瞻不过是小聪明,很容易言过其实,产生浮躁情绪。因此,诸葛亮死后,给儿子留下了一封遗书——《诫子书》。


在书中,诸葛亮告诫诸葛瞻,必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就是说,成才必须静心,否则便会误人误己乃至于误国。

然而诸葛瞻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成为蜀汉的顶梁柱。最终,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为蜀汉战死于绵竹。虽然英勇,但是他必须为这场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若不是他轻敌冒进,轻悍浮躁,又如何会在占尽地利的情况下,为刚刚偷渡阴平、疲惫不堪的邓艾所败?

所谓知子莫如父,诸葛亮对诸葛瞻的评价,可谓是恰如其分。

第三个预言:万岁过此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讨伐南中,他三路并进,七擒孟获,最终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诸葛亮立下一座纪功碑,碑文写道“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对此,诸葛亮的属下皆不晓其意,以为诸葛亮的战功直到万年之后才会被超过。然而仅仅372年后,这个记录就被打破了,而诸葛亮的预言,却反而被实现了。

公元397年,南中豪强爨氏叛乱,隋朝大将史万岁率军出征。在隋朝,史万岁是名猛将,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率部长驱直入,进入南宁州地区。而爨氏依险固守,均被史万岁击破。


总之,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像小说里一样,热衷于做预言。但是他一生仅有的三次预言,却一次比一次准确。前两个预言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之明,而最后一个预言就真的令人啧啧称奇了。或许诸葛亮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但不知为何,他就是不喜欢过多施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