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是玄学,阴阳五行理论缺陷

2023-10-04崇庆运势网热度: 14587

怎么学玄学

玄学学法如下:

1、从兴趣、天赋入门

玄学是一门沟通天人、济世利人的应用性学问,俗称“吃天粮”,学习它需要兴趣和天赋,否则看一眼可能都觉得烦。

即便有些兴趣但如果没有天赋,学习起来也是事倍功半、苦不堪言。所以,一开始最好自测或请人为自己测一下,看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天赋,如果没有,最好别自讨苦吃。

2、从基础、经典开始

玄学一开始多为道门“山医命相卜”,但到了现在范畴极广,如占星术、塔罗牌、地藏木轮相法等都算在内了,最好先选择一门或几门,有侧重地学习。主要从基础和经典开始,贵在将其彻底吃透。经典不必长篇大论,公认的经典即可,贵在简单、简易、理明。

如六爻纳甲预测,基础包括《周易》全书、八卦类象、阴阳五行学说、天干地支学说、六神六亲等等,经典则推荐《卜筮正宗》,辅之以邵伟华版《周易预测学入门》。其他各类学问也都类似,最好是由自己的老师推荐。

3、从应用、总结着手

这类学问关键在于应用,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体悟、总结,修正自己的认知、断法,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没法一蹴而就成为高手。当然,这只是初始阶段的学习,关键是后续的由术而入道的部分。在我看来,最好是由道而术,顺流而下,方便省力得多。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简单来说即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

阴阳五行是不是玄学里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阴阳五行的确是很多术数的基础
但也不是全部术数都要用到阴阳五行
就像数学基本上可以说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
但对于文科来说,就不是的

聊聊中医的阴阳五行之阴阳篇

说起阴阳五行,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不科学。还有人打着阴阳五行的旗号,尽可能搞得玄而又玄,把阴阳五行搞成了玄学,让我们普通人觉得高深莫测,难以接近。那么,阴阳五行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阴阳五行就是我们古人看待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对自然界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分类法。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阴阳,《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 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和规律,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与杀的过程和现象我们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的发生,阴阳的离绝是事物的消亡,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

其实,阴阳原始的涵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对于大山来说,面向太阳的一侧为阳,背对太阳的一侧为阴。


逐渐延伸为对事物和现象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抽象和高度概括。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我们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阴阳学说被引进到医学领域后,被赋予医学的含义,成为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和构建中医学理论的体系之一。具体来说,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运动的、向上的为阳,相对来说静止的、下降的为阴。热的、向外、明亮的为阳,寒的、向内的、晦暗的为阴,兴奋的、强壮的为阳,抑制的,虚弱的为阴…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就说你不能拿驴头和马嘴比较说谁是阴,谁是阳。

下面我们来具体来聊一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包括阴阳的交感与互藏,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交感就是指阴阳相互作用,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只有阴阳的相互作用,才能变生万物;没有这种相互作用,就没有自然界的生生化化。比如“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都包含着另一方。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像我们下面这个阴阳鱼图,黑色的里有一个白点,白色的里面有个黑点。再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一天当中白天属阳,晚上属阴。白天里上午属阳,下午属阴,这样上午就可以说是“阳中之阳”,下午就是“阳中之阴”。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比如人体机能的兴奋属阳,而抑制属阴。根据“天人相应”观点,人体在白天的阳气充盛,兴奋功能制约了抑制功能而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学习工作精力旺盛;


入夜则阴气充盛,抑制功能制约了兴奋功能而占了主导地位,所以人进入睡眠状态,从而涵养阳气。


由于一日之内人身之阴阳二气的相互制约,盛衰更替才能使兴奋与抑制取得均势平衡的协调统一,人才能 健康 的生活。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我们有上,就有下,如果没有下,就无所谓上;有热就有寒,如果没有寒,那哪来的热呢?如果全世界永远都摄氏40度,全都出汗伸舌头,那大家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热,因为压根儿从来没凉快过。

阴阳互用是指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一个人血流没了,当然也就没气了;如果没气儿了,当然血液也就干涸了,所以很多中医在补血的时候,要加上一点补气的药;补气的时候,加上一点补血的药,这叫气血互生。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四季的变化,从冬天到夏季越来越热,阳越来越占主导,但是热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天气又开始转凉。


总之,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和规律,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为什么中医也讲“阴阳五行”

一提起“阴阳五行”,人们一般会很快联想到旧社会专看坟地风水的“阴阳先生”,或在车站、闹市和街头巷尾给人看相、测字和卜卦的“算命先生”。于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阴阳五行似乎成了封建迷信的同义语;甚至中医学也被看作是故弄玄虚的玄学了。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即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二字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使用的。拿天气来说,有细雨绵绵的阴天,有晴空万里的艳阳天;拿日历来说,农历称阴历,公历称阳历。现代医学细菌培养有阴性菌和阳性菌之分,物理学中电极有阴极和阳极之分,化学中的离子有阴离子和阳离子之分,检查身体有阴性体征和阳性体征等等。由此可见,阴阳作为相对概念,是用来区别事物属性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渗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从人体组织结构来说,上部属阳,下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体表属阳,内脏属阴。从人体生理和病理来说,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就要发生疾病。从疾病的诊断来说,诊断任何疾病,都要区别是阴证,还是阳证;而对于疾病的治疗原则,就在于调整阴阳以恢复其相对平衡。中药也是以阴阳为指导用于临床的。如辛甘发散药属阳,酸苦涌泄药属阴;味咸药属阴,味淡药属阳。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它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其他任何事物都可以与其相比拟而归入这五类。例如: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腑),筋、脉、肉、皮毛、骨(五体),眼、舌、口、鼻、耳(五窍)等以及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风、暑、湿、燥、寒(五气),青、赤、白、黄、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等,均依次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以及按其属性所归纳的多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将这种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用“生”“克”二字来表示。具体生克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这种“生”的关系循环不尽;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这种“克”的关系往复无穷。总之,中医学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说理工具,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封建迷信毫不相干。

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阴阳五行与八卦学说
(一)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的产生、概论与相互关系研究
阴阳五行和八卦起源于我国古代,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又如八卦以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矛盾来反映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被用于天文、养生、数学、军事等诸多领域,16世纪传入欧洲后,曾给国外科学的发展以启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它,拓宽其应用领域,以取得更大的效益。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也渗有唯心主义思想,甚至是封建迷信的,如占卜问卦、预测吉凶等等。
1、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事实,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古代迷信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3、八卦:它最早见载于<周易>,相传为伏羲所创,八卦的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思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宇宙处于一种无边无际的元气状态(即太极),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太极的演化是元气的分离,清阳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沉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即两仪)分成四象,四象是指在两仪一奇一偶的基础上复生一奇一偶,四象之上再生一奇一偶就产生第三爻,以阴阳三爻错综排列得八种卦形,叫做八卦。八卦相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多,人们以此可断吉凶,趋吉避凶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八卦在创作之初就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八卦的四象表示四季。春夏秋冬分别以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代之。历史上曾有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来纪日的记载,八卦本身也可以进行排序,并组成八卦图,用以表示方位,预测过去和未来的吉凶祸福。
八卦和神秘性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和哲学渊源,八卦的每一卦形象征或代表着某种自然物或社会现象,如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艮为山,巽为风,兑为泽(沼泽),这被称为卦象,卦象可以象征一切事物,以之象动物,则乾为马,坤为牛, 坎为豕,离为雉,震为龙,艮为狗,巽为鸡,兑为羊,以之象人体,则乾为首,坤为腹,坎为耳,离为目,震为足,艮为手,巽为股,兑为口,由此触类旁通,到万物,就是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二)浅淡阴阳五行八卦在游戏中的合理设计
一口气向大家介绍完了阴阳五行八卦的知识,下面我想对其在游戏中的运用和设计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阴阳:最适宜作为角色职业的总体属性。网游天骄和剑网中都是把五行作为角色职业的总体属性,同时作为技能与防御属性,个人以为不妥,游戏无非就是正邪两派之分,以阳象正,阴象邪,正好合适。角色以阴阳区分属性明了简洁,如果用五行区分由于会产生职业间的相生相克,而容易导致游戏的失衡。
二、五行:用五行对应力量、体质、敏捷、智慧、怒气五种属性,这一设想基于中医五行理论把五行对应人体五大器官-心脏、肾脏、肺、肝、胆等,可把力体敏智气一一与之对应,设计出五行装备和物品,当然这种五行装备和物品不是加五行攻击或防御,而是强化力体敏智气这五种属性的。
三、八卦:以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艮为风,巽为风,兑为泽的内涵,可设计出游戏技能与防御属性,但是不是设计八种,而是把天与雷归为一类,地与山归为一类,水与泽归为一类,火与风,从而设计出雷电系、土系、水系、火系(风为加强火系的辅助技能,归为火系),另加普通攻击或防御,从而设计五种的技能和防御系别。
以上的设想或许可以使游戏更趋于合理,避免繁琐、失衡的状况发生,同时也能使国产游戏散发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欢迎大家来讨论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朴素唯物观与归纳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借用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医学的一些现象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阴阳与五行理论,阴阳与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下面就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做一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 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 「取象比类」。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 「取类比象」。所以说,「取象比类」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籐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像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古人在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医药知识,急需一根线一以贯之,那么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好充当了这根线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聚拢,所以说,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很自然地将五脏与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五行理论的核心,然后,有了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配套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几乎涉足了中医药学的所有领域,对中医药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属于类比推理的理论范畴,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那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否靠谱呢?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仅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因为中医十分注重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所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化的,指导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临床实践时,大多数是比较靠谱的。
二、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生理病理等确实存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符的「阴阳」现象: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加快而表现速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减慢而表现缓脉,则二者可分别隶属于阳和阴;弥漫性血管内凝固时体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也可分别属于阴阳。而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两种不同状态,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当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时,则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现象,这与中医理论中水火不交,或心肾不交是相同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细胞中,cAMP↑,促进糖原分解,cGMP则促进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导致细胞松弛,cGMP↑,细胞收缩。cAMP对细胞增殖起负调控作用,cGMP对细胞增殖起正调控作用。 老子说,「有生于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是由看不见摸不著的物质产生或组成的),这是睿智的领悟,它可以指引后人不断深入地向微观世界进发,但永远不能替代人类探索微观(分子、原子、夸克及夸克层级以下)世界的具体努力。同理,阴阳学说可以指引或启发中医的研究,而不能替代医学的具体研究。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都具有辩证法思想,阴阳与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但矛盾无属性,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阴 *** 有属性,应该说,阴阳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属于子系的就一定属于母系,属于母系的,不一定属于子系,所以,阴阳不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左与右是一对矛盾,左与右能分阴阳呢?左具有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属于阳的特性吗?右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属于阴的特性吗?左与右不具有阴阳属性,因而不能分阴阳。所以,中医界普遍认为阴阳无处不在是错误的,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比如,传统认为,左为阳右为阴;但张景岳著《质疑录》明确提出:「左肾主真阴,右肾主真阳。」 著《景岳全书》说「左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经血自充。」「右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可见,古人对到底是「左为阳右为阴」还是「左为阳右为阴」并没有定论;而且,假如说「左肺为阳右肺为阴」,那么,左肺的左半边为是否阳,左肺的右半边是否为阴呢?以此类推,就会产生十分荒谬的结论。所以,无论是「左肾主真阴」,还是「右肾主真阴」,抑或是左肾与右肾不分阴阳,不能凭阴阳学说的推理下结论,只能靠具体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中医阴阳理论采用的是类比推理逻辑,其推理结论往往是或然正确,不是必然正确;所以,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时也易出错,至于无临床经验中医学徒则更难把握。现在的中医院校教材中的中医阴阳理论与古代相比,无多大的发展变化,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的各个领域,以类别推理为基础的中医阴阳理论,无疑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古人将世界本源归为5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表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提出五行生克关系,表明五行学说进入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范畴。大自然确实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偶尔会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发生,更多的相生相克的现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规律发生的,所以,五行学说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把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强行套用五行生克规律,必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规律不符。基于五行学说存在巨大局限性,如今还将它纳入教材向学生讲授,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发展的不负责任,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迅速,已进入分子、基因水平,中医也应与时俱进,阴阳五行理论不能适应现代中医发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阻碍。(程铁兵)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