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多少年,易经距离现在多少年

2023-10-02崇庆运势网热度: 20169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扩展资料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

周易距今多少年

《周易》简介 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书。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我国先祖认为:世上一切均有阴阳二气,孕育而成,金、水、木、火、土五行,生、死、衰、亡决定事物的未来。周, 中国商末周初的一个历史时期。易, 变化。周易预测:是基本按先祖五行变化规律而对事物进行预先推测估算。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忧惧,卜求先王救助。“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称曰:“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摄行政当国”的重担,并且教诲开导成王。 周公就是以其终生辅国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也源于周公。 自东汉以来,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唐韩愈则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之一。 周公解梦是我们古代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每个人都要做梦,梦之与人犹灵魂之与人,与之俱来,随之而去,伴随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脑之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不分长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梦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若说梦是幻觉,然梦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历历在目;若说梦是真实之表现,然醒后难找与梦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时日有所思,夜即梦之;有时梦中所见,日即遇之。梦之神秘至此,我们的祖先亦早知之,即产生梦文化。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 古人根据梦的内容不同,把梦分为以下十五类: 直梦 即梦见什么就发生社么,梦见谁就见到谁。人的梦都是象征性的,有的含蓄,有的直露,后者就是直梦。如你与朋友后就不见,夜里梦之,白日见之,此直梦也。 象梦 即梦意在梦境内容中通过象征手段表现出来。我们所梦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象征手法表现的。入梦到登天,其实人是无法登天的,在此,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如天象征阳刚、尊贵、帝王;地象征阴柔、母亲、生育等等。 因梦 由于睡眠时武官的刺激而作的梦。“阴气壮则梦涉大水,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此即因梦。 想梦 想梦是意想所作之梦,是内在精神活动的产物,通常所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即想梦也。 精梦 由精神状态导致的梦,是凝念注神所作的梦,使近于想梦的一种梦。 性梦 是由于人的性情和好恶不同引起的梦。性梦主要不是讲做梦的原因,而是讲做梦者的对梦的态度。 人梦 人梦是指同样的梦境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感梦 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梦为感梦。即由于外界气候的原因,使人有所感而作之梦。 时梦 时乃四时,由于季节因素造成的梦为时梦。“春梦发生,夏梦高明,秋冬梦熟藏,此谓时梦也” 反梦 反梦就是相反的梦,阴极则吉,阳极则凶,谓之反梦。在民间解梦,常有梦中所作与事实相反之说,在历代典籍中,亦多有反梦之记载,成语中亦有黄梁美梦的典故,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可见反梦在人的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籍梦 也就是托梦,此类梦在古代书籍中也有不少记载。人们认为神灵或祖先会通过梦来向我们预告吉凶祸福。 寄梦 就是甲的吉凶祸福在乙的梦中出现,乙的吉凶祸福在甲的梦中出现,或者异地感应做同样的梦。寄梦是由于人们之间的感应而形成的梦。 转梦 转梦是指梦的内容多变,飘忽不定。 病梦 病梦是人体病变的梦兆,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人体的阴阳五行失调而造成的梦。 鬼梦 即噩梦,梦境可怕恐怖的梦。鬼梦多是由于睡觉姿势不正确,或由于身体的某些病变而造成的梦。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有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 一说:“易 ,飞鸟形象也。” 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清代陈则震著《周易浅述》,将“易”的定义归之为二: 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曰:变易,春秋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经过历代的演变,《周易》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为占卜之用。六十四卦,是以六个一组的“---”与“- -”构成的。“---”象征阳、刚;“- -”象征阴、柔。因此,“---”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数九表示,又称为“九”。 “- -”用偶数二、四、六、八、十中的六表示,又称作“六”。 “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依次而上。称为“二”“三”“四”“五”,最上面的称为“上”。 在六十四的后面,是“卦辞”,是解说全卦的,亦称“彖辞” 。彖是兽名,有利齿。卦辞是周文王在被殷纣王囚禁时,推演六十四卦做出的解说。《史记 · 自序》:“西伯(周文王未称王时的爵位)囚 里,演周易。” 卦辞后面是爻辞,是解说六爻中的每一爻的。关于爻辞的作者,纷说不一,的说是周文王所作,也有人说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所作。 《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字共十篇,称为“十翼”。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经》。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 《史记 ·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喜易,序 、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 “十翼”是否为孔子所为呢?目前比较多的意思认为,“十翼”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为,但会有孔子及其弟子的文字在内,原因是“十翼”中论说,矛盾颇多。 《彖传》 是卦辞的解释,从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 《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 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蕴含的哲学著作。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说。 《说卦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的现象。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 卦为一组,用一句话解释。 以上便成成为《易经》的全部内容。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易经》成于何时?作者是谁?

易经到底谁写的?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
《易经》包罗万象,奥妙无穷。
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精碎,也是公认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还是中国道家思想“易、老、庄”谓之三玄哲学的根源。
在一些问答平台和日常生活中,常到见有人在问:“《易经》到底是谁写的?”
其实,这部经典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三古”,并非某一人所作成。
今天,“源易缘”就读者交流下《易经》的成书历程。
据史记载:《易经》成书历经天皇、地皇、人皇、昊帝、炎帝、黄帝、夏王、商王、文王、孔子等先祖圣贤。
时经远古、中古、和近古。
从天皇到孔子,《易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撰《易传》。
历代学者又根据逐年积累的经验资料、天文、地理、社会、人文知识、哲理格言等,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诠释、筛选、删补而成。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于是形成了这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如今,《易经》已经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系辞传》因此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周易有多少年以及发展

具体说不清楚,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易经》。这是个逐渐完善而趋大成的过程,所以它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华5000的发展史,是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

存在6000多年的《易经》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为何争论不休?

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可谓参透天理,能够“预测未来”的书籍,就是《易经》,并且吸引着无数后世付出毕生精力为之研究,但是也存在着两段争论,一方认为《易经》只不过是古时候的封建迷信所产物,另一方认为《易经》则是拥有超前科学的智慧。

时间不断变迁,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下,我们认知世界,发现世界,学会利用批判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存在的一草一木,同样对于古代所保留的智慧和书籍亦是如此。

而在我国古代所保留下来的智慧极具争议的则是《易经》了。

对于一些坚信《易经》智慧的人来说,《易经》就是绝对的智慧,一般人根本无法能够参透,而现代科技也是无法能够完全探索明白的,这代表着超前的智慧科学,因为《易经》八卦一类的文化,按照古人记载所说这里面包含宇宙万物,世界阴阳之所在,为群经之首,拥有“宇宙代数学”和“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之智慧;我怀疑《易经》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期留下来的,因为它的科学、哲学道理太高明了”。

但是对于认为《易经》为封建迷信的人也有充足的证据来反驳。

在一些西方科学家眼中认为《易经》是封建迷信的原因则是:西方科学诞生于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而他们认为《易经》并不是从逻辑出发,而是主观想象而已。

杨振宁曾经批判《易经》时曾说:中国古代是重视实际,忽视理论,没有演变为推演式思维,被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禁锢,用人世间的理来格物世间的理,当然是停滞不前的。

各有各的争论,每一方都有理由,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易经》呢?

有的人认为《易经》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接近哲学的世界观,简单的说《易经》是一部哲学著作,一种哲学思维的世界观理论。

相对于科学而言,哲学是从整体部分出发认知世界,而科学则是从某些部分认知世界从而达到全部,也许《易经》就是一种思维,一种整体世界观的思维。

而现如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是用科学最为直观的方法来探索,而哲学是在整体的思维下进行观测,对于现代来说,我们在利用科学工具的时候,需要注入哲学思维来纵观全局。

从哲学角度来说,《易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思维,也许等到未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于《易经》的认知还会有一个新的看法,这个只需要时间来检验。

易经和佛经哪个更早出现的?

其来源说不上来,易经有三易,连山,神农时代,归藏,黄帝时代,周易,周公时代的。但其来源来要早的多,甚至说不是我们这个时期的人的,但周易的整理人可以说是孔子,他和佛陀是同一时代的人。
佛经里面的一些内容还要更早些,也是无穷的远古,是佛陀整理了印度的各各宗教思想最后创立了佛教。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