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阳气阴气的区别,易经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2023-10-14崇庆运势网热度: 2052

气分阴阳,何谓阴气?何谓阳气?

阴气与阳气均是一身之精所化一身之气的一部分,都属于气的范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与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与阴气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与阴气主要指寒凉之气相对待。阴气的基本涵义是:①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与阳气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得气相对待;②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待;③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与阳气主要指温热之气相对待。气对机体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由单位时间内流经该处的能量即能流维持的,生理状态下能流越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越强,但在病理状态下,能流大未必功能强。借以区分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这种能流无形质而相对运动)阳的属性,具有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我们将单位时间内流过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能量即能流称为阳气,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性部分,因有形质而相对静止为阴的属性。阴气与阳气的关系是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阴气与阳气的对立制约,可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互制性病理变化,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等。

气,在人体内有正气,客气,邪气之名。正气有阳气和阴气之分;客气就是邪气;邪气有阳邪和阴邪之别。阳气是指津液,阴气是指血液。在人体内循行通畅的水液叫做正气,在人体内循行受阻发生郁结,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的水液叫做邪气。邪气有因热壅而发生水津郁结的叫做阳邪,有因寒凝而发生水液郁结的叫做阴邪。如表部水湿郁滞,则头晕咽痛或恶寒头痛;半表半里部水湿郁滞则胸胁烦满或心悸怔怅里部水湿郁滞则腹胀、大便硬或腹满、大便溏。

五行说水为阳,火为阴;易经却说水为阴,火为阳

你看的不全面。五行都分阴阳,水也有阴水,阳水,火也有阴火,阳火。
甲乙都为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都是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易经的老阴,少阳,少阳,老阳,少阴,老阳。是什么意思

道生一,指混沌未分,开地未始的宇宙本质,自然规律。一生二,天地初分,清轻者上升为天,是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二生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了,所谓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实指四方东南西北、四时春夏秋冬。四生八,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卦,其实是指天地水火山泽雷风等各种很有代表的自然事物。八卦相推,就产生了64卦: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所分的越细,代表的就越具体,就越接近我们的生活。

阴气和煞气有什么区别?还有阴煞是什么意思?

阴气,与“阳气”相对。泛指它们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
阴气,在阴阳五行学里与之相对应的是阳气。阴阳是矛盾对立却又统一一体。
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阴气,来源于周易,古阴阳家中阴阳理论的术语,后渗透到,哲学,医学,历法,书法,建筑堪舆,命理占卜等。
迷信的人指邪气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雕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郁蔼而条秀。”
煞气主要分为七大类:
1、形煞----为有形可见、有迹可寻之煞,如:鸡咀煞、反弓煞、穿心煞;屋外之十字路口、天桥、奇形怪状之山石、树、路等。
2、味煞----有发霉或一切难闻之气味都为气味煞;
3、光煞----屋内光线不足或光线过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屋外之霓虹灯光也是光煞的一种;
4、声煞----嘈杂声、难听之流水声;
5、理煞----理气之煞,如飞星之二五叠临、三七同见等;又如灯泡之单双数、鱼之条数等;
6、色煞----家中黑色多则阴气过盛,红色过多则精神紧张。又门对门之颜色亦有相生相克之关系。更重要者,必须配以宅主所需之颜色。
7、磁煞——因磁力对人之大脑影响甚大,而风水主要是根据磁场之变化而计算出对人之吉凶。
病气是中医里的,玄学里没有病气一说。中医与玄学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们所讲的病气就是邪气。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疾病是由于邪气的侵袭所致。人生活在自然界,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常,过度劳倦,痰饮,瘀血,精气损伤,使内脏功能失调,使真气运行的轨道发生故障,病魔乘虚而入,人就要得病。我们练养气功的目的,是调整阴阳,培养正气,扶正祛邪,达到祛病健身之实效
霉气在玄学里应是阴气聚集之地,久之则生霉。在易经里,霉气被预为时运不正。按人体七轮所述,霉气重则七轮乱,人易得病!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3)】——阴阳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3)】——阴阳
一、阴阳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地球上,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状态,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
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
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机算机二进位制的0和1,0是阴,1是阳。
二、阴阳概述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即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阴阳有四对关系,即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概念。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力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是永不停歇的运动。星球具有对称性,阴阳具有对称性,越是高能的阴阳体,对称性越高。不对称性的事物,如一阵风,石头,星云团。阴阳的运动一旦停止,万事万物都会散开。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有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之分。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孔子《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为阳,地为阴。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昼为阳,夜为阴。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雷电为阳,雨雪为阴。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君为阳,臣为阴。阴,臣也。阳,君也。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夫为阳,妇为阴。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阴阳谓夫妇也;男为阳,女为阴。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律为阳,吕为阴。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按阳为律,阴为吕;奇为阳,偶为阴。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动为阳,静为阴。考其阴阳,以观其诚。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开为阳,合为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三、阴阳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阴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开始。
1.阴阳变化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
2.阴阳相倚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3.图解阴阳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四、医学应用
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证,指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指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
五、阴阳哲学
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
1.阴阳首先表现为同一的。
因为不论是阴还是阳,都是从太极转化而来——即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
2.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
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动物。
3.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六、现代理念
1.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
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
2.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
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3.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
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用五行理论来表达的。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4.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
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
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丁俊贵
2020年4月26日

简述易经中的阴阳内涵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