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老板,诸葛亮之死

2023-09-23崇庆运势网热度: 1969

如何从管理的角度理解诸葛亮《答法正书》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诸葛亮是对公司老板忠诚,对下属不信任,个人单兵作战能力超强的主管。
1、诸葛亮明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他依然坚持奉阿斗为主。他明明知道蜀国有天险可守,却偏偏为了匡扶汉朝江山,统一全国,屡次主动出击叫板魏国,要知道蜀国的面积不过是魏国的三分之一。这主要源于刘备建国后,并未对这个团体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塑造,依然主观性叫板曹氏集团。这样的诸葛亮缺乏战略意识也是体现出来的,既是他的个人志向,但国力差距的现实情况,还是要考虑清楚,多少都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屡次出兵,多数都是后方供给不力、后方不稳导致胜而退兵的事,他都视而不见,执意而行,最终拖垮了蜀国国力。
2、诸葛亮对下属不信任,总是喜欢用老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也就是诸葛亮时代,蜀国的用人情况,都是刘备时代的前朝遗老。诸葛亮哪有发掘什么人才,就算是重用的马谡,也是错看他人,至于关门弟子姜维,褒贬不一。三国的后半段,司马懿就说过诸葛亮像个娘们,事事亲力亲为。在管理中,事事亲力亲为,就是对下属的不信任,自己发掘不了信任的人。
3、诸葛亮是事务性的管理者,六出祁山,每次都是自己以丞相身份去挂帅,在对孟获的七纵七擒以及六出祁山中,都有不少亮眼的战术操作,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在现代公司的管理架构体系中,事务性最多的就是主管层级了(部分公司是经理或者总监层级),而真正到了总监、总裁、副总层级的话,事务性的事情会少很多,更多是协调、分配、统筹、调整到实现目标。最明显的对比就是江东的孙权了,人家那管理是做得稳当当的,朝中的文武班子的搭配也是有条不紊,人才也是源源不断,从周瑜鲁肃,再到吕蒙陆逊,哪个不都是文武双全。当然后面人家安稳惯了,年龄大了,昏庸了,这也是很多领导者的弊端,这个另当别论了。

法正是谁?诸葛亮为什么不敢惹法正

1、法正生平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在刘璋手下,在包围成都的时候劝说刘璋投降,然后刘备进入汉中,他计划斩首曹操夏侯源将军。法正和山桥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尊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入汉中王后行列,封建法律是上书岭将军和卫兵。

第二年,法正逝世,享年45岁。法正的死让刘备非常伤心,哭了好几天。刘备是唯一一位享有盛誉的大臣,他被追捧为“翼船”。法政善于谋反,被陈寿称赞为可与魏国的程宇、郭嘉相提并论。

2、诸葛亮不敢惹法正的原因

第一,法正功劳太大、地位太高,智谋过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从公元208年法正与张松定计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法正辅佐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法正是前益州刘璋下属投资于刘备的领导人物,代表着前益州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刘备刚占领义州,没有稳定的立足点,就必须团结以法政为代表的李岩、刘坝、黄泉、吴仪、孟达等新归国老兵,为刘备集团服务,与曹操、孙权联合作战。刘备之所以接受法正的求亲,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第三,法正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倚重。三国志载:“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板对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

扩展资料:

法正的趣事:

1、巧言进谏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许靖与其弟许劭(许子将)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

这时诸葛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许靖是众人所仰望的,断不可失,应当借助他的名望使海内对您恭敬。)法正也劝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

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于是刘备对许靖逐渐尊敬重用。

2、孝直避箭

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了。

诸葛亮那么大的本事,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却要给刘备打工?

诸葛亮如果自已做老板,战略上自已可把握,不用瞻前顾后至少。但是为什么他却要给刘备打工

首先,就东汉末年这一历史阶段,英雄豪杰要想起兵成为一方诸侯,威望和出身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诸葛亮来说,尽管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但是因为父亲早逝等缘故,诸葛亮的家庭和当时的世家大族比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士族,无疑在人才、资金等方面拥有雄厚的起兵基础。而且,就威望来说,孙氏家族在江东、马超在西凉等地区都具有非常高的威望。

再比如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而曹操年轻的时候就颇具名气,在黄巾军起义中,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对于曹操来说,其家族威望和支持,加上自己的名气和战功,为其今后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就诸葛亮辅佐的刘备,虽然家道中落了,但是从名义上还是汉朝皇室的后裔。

由此,从威望和出身上来看,诸葛亮即便起兵,也缺乏足够的号召力。而且,在东汉末年,自己当老板所需要的雄厚资金,诸葛亮同样不具备。同时,从主观因素上来看,诸葛亮无疑是终于汉室的,而且其一生的心血,几乎都用在复兴汉室这一目标上。并且,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齐桓公、燕昭王,这就表明诸葛亮从内心上想做一个辅佐的功臣,而不是自己当诸侯或者皇帝。

最后,综合主观和客观因素来说,诸葛亮不想、也几乎没有条件来自己起兵。至于诸葛亮最终跟随刘备,而不是袁绍、曹操、孙权等人,也跟刘备是汉室后裔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在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之前,刘备与张飞、关羽、赵云等人一起几经磨难,身经百战。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刘备能够最终成为一方诸侯,虽然刘皇叔的名声起到了不小地作用,但是其自身的坚韧不拔,多次失败又多次站起来的精神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个主要讲述的是诸葛亮在之后又复活了,然后又穿越到了另一个人身上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x0d\x0a\x0d\x0a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x0d\x0a\x0d\x0a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x0d\x0a\x0d\x0a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x0d\x0a\x0d\x0a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x0d\x0a\x0d\x0a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x0d\x0a\x0d\x0a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x0d\x0a\x0d\x0a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x0d\x0a\x0d\x0a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x0d\x0a\x0d\x0a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x0d\x0a\x0d\x0a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x0d\x0a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扩展资料:

五丈原之战

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魏,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 诸葛亮到达县,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

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议论的人多数都说不必这样,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荡不安。

这对国家是不利的。”司马懿便郭淮驻防在北原。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大部队已经到来,郭淮迎战,击退了蜀汉军。正当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之际,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在合肥新城击破吴军,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曹叡可以向西临幸长安。

曹叡说:“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大军足以制胜,我没有忧虑了。”于是进军到寿春,检录各将领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到了同年的八月二十九日,司马懿已经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

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

当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击蜀汉军。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像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

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这是我能够意料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诸葛亮已死的缘故。”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汉军而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