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王弼注,周易王弼注的最好版本

2023-10-16崇庆运势网热度: 36

乾卦彖曰王弼《周易注》诗解

乾卦彖曰王弼《周易注》诗解

题文诗:

情生乾坤,乾坤有情,大哉乾元,至乾至元,

至元至始,至始至道,至道至情,情生万物;

至元至乾,至乾至清,至清至深,至深至情,

情深至神,至神自生,神通天地.至乾至健,

至健至简,至简至一,一能统万,健统有形,

有形之物,以形为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

天地至简,至简至健,天形无累,升降无常,

随时而用,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万物亨通,情通始终,

六爻之位,依时而成,乾道变化,乾者至清,

神清性明,性明性命,性命各正,性明义正,

义正利贞,利贞性情,性情正情,正情真情,

真情气正,气正生精,至精至微,至微至情,

元亨利贞,非情而何,至性至情,真情永恒.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

正文: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1)。保合太和,乃利贞(2)。首出庶物,万国咸宁(3)。 

  王弼(1)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王弼  (2)不和而刚暴。

王弼 (3)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疏]“彖曰大哉乾元”至“各正性命”。

○正义曰: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故《略例》云:“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但此《彖》释乾与元、亨、利、贞之德。但诸儒所说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今案:庄氏之说,於理稍密,依而用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者,此三句裛释乾与元也。“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释之。“大哉乾元”者,阳气昊大,乾体广远,又以元大始生万物,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者,释其“乾元”称“大”之义,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乃统天”者,以其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於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总统有形,是“乾元”之德也。“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者,此二句总结乾卦之德也。以乾之为德,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时而成。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应潜而飞,应飞而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而成也。“时乘六龙,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阳气升降,谓之六龙也。上文以至健元始总明乾德,故云“乃统天”也。此名乘驾六龙,各分其事,故云“以御天”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王弼(1)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注“ 天也者形之名也”至“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正义曰: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凡有形之物,以形为累,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而天地虽复有形,常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岂非统用之者至极健哉!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见其无累,则知“至健”也。“乘变化而御大器”者,乘变化,则乘潜龙,飞龙之属是也。“而御大器”,大器谓天也。乘此潜龙、飞龙而控御天体,所以运动不息,故云“而御大器”也。“静专动直,不失大和”者,谓乾之为体,其静住之时,则专一不转移也,其运动之时,正直不倾邪也。故《上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韩康伯注云:“专,专一也。直,刚正也。”“不失大和”,则下文“保合大和”是也。“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以乾能正定物之性命,故云“岂非正性命之情者 邪”,谓物之性命各有情,非天之情也。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禀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无识无情,今据有识而言,故称曰“情”也。夫子为《彖》之体,断明一卦之义,体例不同。庄氏以为凡有一十二体,今则略举大纲,不可事事繁说。庄氏云“《彖》者发首则叹美卦”者,则此《乾·彖》云“大哉乾元”,《坤卦·彖》云“至哉坤元”。以乾、坤德大,故先叹美之,乃后详说其义。或有先叠文解义而后叹者,则《豫卦·彖》云:“《豫》之时义大矣哉”之类是也。或有先释卦名之义,后以卦名结之者,则《同人·彖》云“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大有·彖》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之例是也。或有特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则同人彖云:“《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注云:“‘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此等之属,为文不同,唯《同人》之《彖》特称“同人曰”,注又别释。其馀诸卦之《彖》,或详或略,或先或后,故上下参差,体例不同,或难其解,或易略解。若一一比并,曲生节例,非圣人之本趣,恐学者之徒劳,心不晓也。今皆略而不言,必有其义,於卦下而具说。

   保合太和,乃利贞 。不和而刚暴。 

[疏]正义曰:此二句释“利贞”也。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於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疏]正义曰:自上已来,皆论乾德自然养万物之道。此二句论圣人上法乾德,生养万物,言圣人为君在众物之上,最尊高於物,以头首出於众物之上,各置君长以领万国,故万国皆得宁也。人君位实尊高,故於此云首出於庶物者也。志须卑下,故前经云“无首,吉”也。但前文说乾用天德,其事既详,故此文圣人以人事象乾,於文略也。以此言之,圣人亦当令万物资始,统领於天位,而“云行雨施”,布散恩泽,使兆庶众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终始之道,使天地四时贵贱高下,各以时而成。又任用群贤,以奉行圣化,使物各正性命。此圣人所以象乾而立化。

王弼是什么阵营的主要开创者?

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而在其质量,在于其创见。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 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王晓毅先生给的评价是: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虽然他像流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在儒学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和郑玄一样,王弼注《易》也以费氏《易》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学的支流和东汉古文经学演变的新形态。西汉费直以"传"解"经",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其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学色。 王弼注《易》,虽沿袭费氏以"传"解"经"的方法,但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他对"经"上下篇都作了注,计六卷;而对《文言》、《彖传》、《象传》加注,只突出"传"之义理以阐发"经"义。至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均不下注,后来由东晋韩康伯继续注完。 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抛弃了费氏的经说,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用"马"来代表《乾卦》"健"的意义,用"牛"来代表《坤卦》"顺"的意义,等等。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顷,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对象数之学机械性的解释提出批评。他强调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这样,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王弼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 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的。如《彖辞》曰:"大哉乾元,万象资始,乃统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他认为,"乾"之义是"健",有形之"天"无非是"健"的表象。万物始于天,归根到底,"统之"于"至健"。"健"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 总之,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前人的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在经学上开创了一代新风。清代"四库馆"学者评论道:"《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提要)

求<易经>系辞上传的注释和翻译

系辞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间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释:
(1)系辞:系,古字作毄,有系属义。辞,本作辞,即词,有说义。系辞本义是系辞于卦爻之下。案《系辞》:“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即是其正。此处以“系辞”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经后面的文辞,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论:追述易之起源,推论易之作用,兼释卦义以补《彖》、《象》、《说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辞》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为十三章,虞翻分为十一章,周氏、孔颖达等分为十二章,陆德明分为七章,李心传分为十五章,王申子分为十六章。今从马融等分法,《系辞》下篇一般分为十二章。
(2)尊:高,贵。天阳气轻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贱。又作“埤”,卑,埤通。地阴气浊重在下,故曰卑。定:谓定其方位。以:已。《国语·晋语》“吾以除之矣”即其证。陈:列。
(3)动静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运转不已,故曰动;地凝重不移,故曰静。常:规律。天动地静之说,战国时代极为普遍。如《庄子·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刚柔:刚谓奇画以象阳,柔谓耦画以象阴。断:分,判。
(4)方:先儒多解为方所、道、理、行虫动物类等,然以上诸说似皆不妥。通观此段文意,“方”在此应解作“事”。《象》之《复》“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即其证。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变化:天时变,故在天为“变”;变,熹平石经作“辩”,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备一说。坤化成物,故在地为“化”。见:显现。
(5)刚柔相摩:乾刚坤柔之画相互摩荡而成八卦,即《说卦》所谓乾三阳坤三阴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转。此指切摩。八卦相荡:八卦相互涤荡而运动。荡,又作“荡”。《释名》:“荡,荡也。”此有推移之义。鼓,通“郭”。《风俗通义·声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也,故谓之‘鼓’”。所以鼓有“动”之义。霆:雷之余气。《谷梁传》:“云雷者何?霆也。”润,滋。
(6)乾道:即阳道。男:阳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阴道。女:阴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训为“主”、“为”。笔者管见,由《彖》释《乾》称“万物资始”考之,此“知”就应解作“资”,“资”、“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笔者以为,由上文“乾资大始”考之,此处“坤作成物”之“作”,当训为“为”,即化生。易:平直,无所难。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体浑同虚空,普徧群物,故曰易。《尔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谓易直,此可识易之训也”。案《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马氏之说极是。简能:简约之能。先儒有谓作“简从”者,上下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考之,此解可备为一说。简,简约而不繁。
(8)易简:平易简约。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译: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返回页首
--------------------------------------------------------------------------------
(二)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6)
注释: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
(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吝,通“遴”,行难。虞,度。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
(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
(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习之义。《列子·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佑:保佑。
今译: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返回页首
--------------------------------------------------------------------------------
(三)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今译: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页首
--------------------------------------------------------------------------------
(四)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②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⑤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注释: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③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④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⑤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它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⑥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今译: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返回页首
--------------------------------------------------------------------------------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今泽: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返回页首
--------------------------------------------------------------------------------
(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②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③
注释:
①广:宽广。坤为广。大:盛大。乾为大。御:止。迩:近。正:定。
②专:一本作“塼”,专、塼二者通,此当训为“圜”。《说卦》“乾为圜”即其证。直:刚直。翕:闭合。辟:开。
③配:匹配。变通:变化通达。易简: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易知易从谓易简。至:大。
今译:
这易道宽广呵,盛大呵!要说它远,则无所穷止,要说它近,则宁静而方正,要说天地之间则(万物)具备。这乾,静止时圆圜,运动时开辟。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生)大(生)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页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③
注释:
①子曰:《系辞》、《文言》所谓“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为孔子言论,已无从考证。
②知,即智。礼,礼仪。一本作“体”,“礼”、“体”相通。
③存存:常在。《尔雅·释训》:“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阳为道。义:所处之宜,坤阴为宜。
今译: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返回页首
--------------------------------------------------------------------------------
(八)
圣人有以见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②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号啕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⑦
注释:
①赜:古本作“啧”,本义是指口里说话杂乱。此指事物繁杂。拟:比拟,摹仿。诸:之于。形:形态,形状。容:容貌。宜:相称,适宜。
②会通:会合交通。典礼:一本作“等礼”。此指典章礼仪。
③恶:厌恶。一本作“亚”,古者恶、亚二字通。先儒有训“亚”为次第者,亦可备为一说。议:一本作“仪”,通观上下文义,“仪”与“拟”对举,当作“仪”为是。仪,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辞。其意为:母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声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与你共同分享。阴,通荫。和,应和。爵:古代饮酒器,此指酒。靡:系恋,分享。
⑤此释《中孚》九二爻辞,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内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为阳爻,故为君子。言:言语。九二居《中孚》下兑之中,故曰言。枢:户枢,即门轴。机:弩机。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辞。其意为:与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号啕:啼哭。
⑦此释《同人》九五爻辞。默:不语。利:锐利。臭:通嗅,即气味。
今译: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以推动其典章礼仪,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后而行动,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鹤鸣于树荫,其子和而应之,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与人同志,先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处,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初六,“藉用白茅,无占。”①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②“劳谦君子有终,吉。”③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龙有悔。”⑤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⑥“不出户庭,无咎。”⑦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①此引《大过》初六爻辞,其意为:用白茅铺地(摆设祭品)无咎。藉:铺垫。茅:茅草。
②此释《大过》初六爻辞。苟,助词。王引之曰:“苟,犹但也。”错:措。有放置之义。慎:谨慎。薄:犹轻,斯:此。术:道。“慎斯术”,一本作“顺斯术”,有训“慎”为遵循者,可备一说。
③引《谦》九三爻辞,其意为: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则有好的结果,吉利。
④此释《谦》九三爻辞。伐:夸。德:得。《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厚:笃厚。功下人:有功劳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辞。亢,穷极。
⑥此释《乾》上九爻辞。贵而无位:《乾》上九之阳处上为贵,上九穷极失位故无位。高而无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无阴,故无民。
⑦引《节》初九爻辞。
⑧此释《节》初九爻辞。阶:《释文》:“姚本作机”,考《涣》卦九二爻:“涣奔其机。”帛书《易经》作“阶”,故阶机互通。此处应解为契机。密:隐密。几事:几微之事。
⑨此释《解》六三爻辞。乘:古时指车辆。引申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蔑称,后指不正派或见闻浅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从卦象看,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解》六三以阴居阳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骄慢。诲:教。冶:郑、陆、虞、姚、王肃作“野”,《太平广记》引作“蛊”,“野”、“冶”皆“蛊”之假借。(详见李富孙的《易经异文释》)。郑玄曰:“饰其容而见于外曰野。”(《后汉书》注)
今译: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地(摆设祭品),无灾。”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还能有什么灾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有功劳而谦虚,君子有好的结局,吉利。”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龙飞过高处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所以一行动就有悔。”“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契机。国君(说话)不机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说话)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返回页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数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为二以象两⑤,挂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⑦,归奇于扐以象闰⑧,五岁再闰⑨,故再扐而后挂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⑾。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⑿。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⒁。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⒂。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⒃
注释: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此节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为者也”之上)。自“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一节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疑为错简。认为此两节相连当在“大衍之数”之上。元人吴澄、明人来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从之。案汉熹平石经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汉书·律历志》与卫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经,故当以汉熹平石经本为是。然案上下文义,程朱之顺序较胜,故今从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数,旨在说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数是以这天地之数为根据的。
②进一步阐述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关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数各有五位数。(二)五个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为水位,二七合为火位,三八合为木位,四九合为金位,五十合为土位。通观文意,当以第一种为胜。相得:相加。合:即和。变化:指蓍数变化。鬼神:气之屈伸往来。鬼,归。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数能贯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认为,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认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经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故减五为五十。(五)崔憬认为,天地之数配八卦,八卦之数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兑)+10(离)+8(巽)+6(坤)=50。(六)《汉书·律历志》认为,五十数由元始象一,与春秋二,三统之三,四时之四,相加得十,再与此五体相乘而得(1+2+3+4)×5=50。笔者认为,大衍之数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说,还可以补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数止于五十,生数止于五,成数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长百茎分为五十。《史记》:“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极,也有说四十九根象太极者,前者为胜。
⑤两: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此是说把四十九策分为二,象征太极生两仪。
⑥挂一以象三:依宋人说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象征“三才”。挂一。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数。此是说将左右手之策以四根为一组而数之,象征有“四时”。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数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将蓍草勒于指间。译文中蓍草之“挂”法与“扐”法皆据宋人这说。闰:闰月。
⑨五岁:五年。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故为“五岁”。再:两。此句是说一变之中,有两次归奇于扐,故象两次闰月在五年之中。
⑩挂:一本作(卦),二者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行为论1

宋儒张载曾曰:“《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张子正蒙·大易篇》)

认为《周易》所揭示的哲理,是为“君子”立身处世着想,这是从宏观角度揭明《周易》示教于天下后世的“行为论”。

王弼易学也同样在解《易》过程中流露出一种颇为明显的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合拍的行为论——清静无为,冲和守谦。
这种行为论,与王弼易学的世界观是相一致的,或者说是以其世界观(认识论)为基点而作出的进一步衍申,同时也与老、庄的“无为”、“守谦”思想相互沟通。
《老子》十一章曾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是十分形象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体现。王弼对此注曰:“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

所谓“以寡统众”,即是宗主“无为”之旨,这是王弼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
他在《周易略例·明彖》中也指出: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这里所阐明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之理,认为诸卦六爻,必有为主的一爻,唯此一爻可以统治众爻,以至寡而主导至众,成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因素,其理显然是发端于《老子》的“无为”思想。

故邢璹《周易略例注》曰:“万物是众,一是寡。众不能理众,理众者,至少以理之也。”因此,王弼在《明彖》篇下文又反覆强调“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均是这一思想的发挥拓展。
依照王弼的学说,“一”、“寡”、“无为”皆是互为通同的概念。《老子》三十九章又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王弼注曰:“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这里的“一”,正是前引《周易略例》所言“贞夫一者也”之“一”,寓涵着事物以“无为”为本的哲理意义。
王弼甚至在《论语释疑》中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话时也说道:

贯,犹统也。夫事有归,理有会。故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令,理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
谓之“执一统众”,与王弼《老子注》所言“以寡统众”,及《周易注》所言“治众者至寡”诸说,其辞气思路何其相似乃尔!在这里,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经过王弼的协调阐述,又何其融洽地殊途而同归了!王弼的援道入儒、引儒说道的思想倾向于此亦可略窥其端倪。
《三国志·魏书》注引何劭《王弼传》曾记载颍川人荀融质难王弼《大衍义》之事,王弼曾答其意,作书以戏之曰:
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
这番讨论的缘起,始于王弼不同意何晏的“圣人无喜怒哀乐”论,认为圣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体冲和以通无”,其喜怒哀乐之情则与凡人皆同(见何劭《王弼传》),故在答荀融书中他又举孔子与颜回的例子,说明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遇颜回之贤“不能无乐”,遭颜回之丧“不能无哀”,此亦“自然之性”所致。
这种“自然之性”,实即“冲和以通无”思想的自然流露,也是“无为”之道的本质所在。王弼引用孔、颜之例以答荀融的质难,又一次证明了他力欲融通儒道的本愿。

乾卦彖曰王弼《周易注》诗解

乾卦彖曰王弼《周易注》诗解

题文诗:

情生乾坤,乾坤有情,大哉乾元,至乾至元,

至元至始,至始至道,至道至情,情生万物;

至元至乾,至乾至清,至清至深,至深至情,

情深至神,至神自生,神通天地.至乾至健,

至健至简,至简至一,一能统万,健统有形,

有形之物,以形为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

天地至简,至简至健,天形无累,升降无常,

随时而用,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万物亨通,情通始终,

六爻之位,依时而成,乾道变化,乾者至清,

神清性明,性明性命,性命各正,性明义正,

义正利贞,利贞性情,性情正情,正情真情,

真情气正,气正生精,至精至微,至微至情,

元亨利贞,非情而何,至性至情,真情永恒.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

正文: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1)。保合太和,乃利贞(2)。首出庶物,万国咸宁(3)。 

  王弼(1)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王弼  (2)不和而刚暴。

王弼 (3)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疏]“彖曰大哉乾元”至“各正性命”。

○正义曰: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故《略例》云:“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但此《彖》释乾与元、亨、利、贞之德。但诸儒所说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今案:庄氏之说,於理稍密,依而用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者,此三句裛释乾与元也。“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释之。“大哉乾元”者,阳气昊大,乾体广远,又以元大始生万物,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者,释其“乾元”称“大”之义,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乃统天”者,以其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於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总统有形,是“乾元”之德也。“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者,此二句总结乾卦之德也。以乾之为德,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时而成。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应潜而飞,应飞而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而成也。“时乘六龙,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阳气升降,谓之六龙也。上文以至健元始总明乾德,故云“乃统天”也。此名乘驾六龙,各分其事,故云“以御天”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王弼(1)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注“ 天也者形之名也”至“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正义曰: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凡有形之物,以形为累,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而天地虽复有形,常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岂非统用之者至极健哉!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见其无累,则知“至健”也。“乘变化而御大器”者,乘变化,则乘潜龙,飞龙之属是也。“而御大器”,大器谓天也。乘此潜龙、飞龙而控御天体,所以运动不息,故云“而御大器”也。“静专动直,不失大和”者,谓乾之为体,其静住之时,则专一不转移也,其运动之时,正直不倾邪也。故《上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韩康伯注云:“专,专一也。直,刚正也。”“不失大和”,则下文“保合大和”是也。“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以乾能正定物之性命,故云“岂非正性命之情者 邪”,谓物之性命各有情,非天之情也。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禀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无识无情,今据有识而言,故称曰“情”也。夫子为《彖》之体,断明一卦之义,体例不同。庄氏以为凡有一十二体,今则略举大纲,不可事事繁说。庄氏云“《彖》者发首则叹美卦”者,则此《乾·彖》云“大哉乾元”,《坤卦·彖》云“至哉坤元”。以乾、坤德大,故先叹美之,乃后详说其义。或有先叠文解义而后叹者,则《豫卦·彖》云:“《豫》之时义大矣哉”之类是也。或有先释卦名之义,后以卦名结之者,则《同人·彖》云“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大有·彖》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之例是也。或有特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则同人彖云:“《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注云:“‘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此等之属,为文不同,唯《同人》之《彖》特称“同人曰”,注又别释。其馀诸卦之《彖》,或详或略,或先或后,故上下参差,体例不同,或难其解,或易略解。若一一比并,曲生节例,非圣人之本趣,恐学者之徒劳,心不晓也。今皆略而不言,必有其义,於卦下而具说。

   保合太和,乃利贞 。不和而刚暴。 

[疏]正义曰:此二句释“利贞”也。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於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疏]正义曰:自上已来,皆论乾德自然养万物之道。此二句论圣人上法乾德,生养万物,言圣人为君在众物之上,最尊高於物,以头首出於众物之上,各置君长以领万国,故万国皆得宁也。人君位实尊高,故於此云首出於庶物者也。志须卑下,故前经云“无首,吉”也。但前文说乾用天德,其事既详,故此文圣人以人事象乾,於文略也。以此言之,圣人亦当令万物资始,统领於天位,而“云行雨施”,布散恩泽,使兆庶众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终始之道,使天地四时贵贱高下,各以时而成。又任用群贤,以奉行圣化,使物各正性命。此圣人所以象乾而立化。

哪位知道关于《易经》比较权威的书籍有哪些?

如果你现在一点不懂,那就要先看《周易入门》。市面上的书鱼龙混杂,先不要买太多,若碰到《梅花易数》买了,《万年历》也要的,若碰到邵伟华的著作,不管多少钱,先买了。以后,你自己就知道买什么书了。这东西,比较难学,要下工夫的!祝你成功 !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