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易经对人生的启示书

2023-10-19崇庆运势网热度: 21027

易经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1、养精蓄锐,把握机会,自强不息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
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养精蓄锐,并且默默等待时机,一旦机会来了,必然能因时乘便,做出一番事业。《易经》中乾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强不息,而是善于把握时机。做到这两点,可以说就得到了乾卦的大智慧。
2、厚德载物,静养光大,利生万物。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3、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屯卦,即幼草曲折萌生发芽之状引申而来,它告诫我们:在这一非凡时期,不适合外出闯荡,适合安居下来,打造基业。用当代时兴的语言说,就是不要瞎折腾,要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应该安分地呆在家里,苦练基本功,先练就一身安身立命的本事再说。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一卦对人生迷津的指点要义,套用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相应问题之中。
4、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5、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需的本意是需养,比如军需,给养,等等。从该卦的卦象来看,云雨积于天上,等待降下。需的本意还有等待,比如旧时的官吏受职后,有按个人资历依次补缺的制度,称之为“需次”,如某人调任某官,需次三年,意即要就任此职需要等待三年。引申开去,可以说,任何人在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要想担任某项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时期,这就是需的阶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阶段。如何度过这个阶段,正是需卦所要探讨的。
从该卦本经的含义来看,等待时期态度需要真诚实意,只要光明雷诺坚守正道,就一定能跨越艰难险阻,实现人生目标。
然而,等待的过程有时候是漫长的,而且还会充满变数,等待的过程应如何处理和应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就让我们认真地看一看该卦象每一爻是怎么进行指点的。
6、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7、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读《易经》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标准来获得知识和修身养性,以达到传统道德的自我完善。这“四书五经”具体是指哪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究竟有多大用处?现在,我们可以来作一些探讨。
古时候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经典,是不是就过时无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些书虽然有封建文化的糟粕在里面,但主流是好的,除了少数“糟粕”,剩下的就是“精华”了。从古至今能用,将来仍然有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在对待封建文化和外来文化时,不能全部照搬,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去选?如何去用?其实就是一个辨别真伪、联系实际、得到感悟的过程,然后运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去指导我们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免走更多的弯路。归纳起来,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书五经”这些典籍,不是写成之后就被奉为了经典,而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后,才被一个叫朱熹的人确定为经典。那是中国的南宋时代,哲学家朱熹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目的,对中国古代流传深远影响力巨大的典籍经过严格筛选,发现这些书籍是“修身养性”的顶峰之作,于是就把它确定为“经书”。
也就是说,从南宋时代起,封建社会所要求的读书人,应该从孩童时候起,先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进行基础教育,然后才能一步步进入“四书五经”的高级教育。
在“四书五经”中,有一种书有些特别,几千年来,有人一直把它作为“奇书”,甚至用它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而且据说还很“”。这本书就是《周易》,也被称作《易》或《易经》。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易经》。
《易经》中的“易”,是“变”的意思。在“四书五经”中,这本书有些特殊,要读懂它,可能要费很大劲。因为在原著上,有很多字、词,晦涩难懂,这不是古人故弄玄虚,是因为上古的语言,就是这种风格,像《尚书》,也是这个特点。
《易经》里的文句,晦涩难懂,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今人不一样,它跳跃性大,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乃自句与句之间,省略了很多。要读懂它,需要上下文逻辑推理,再填充合适的内容。第二,古人有古人的意思,今人按今人的意思去理解,显然不通。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异造成。有的词的意思已经扩大,有的已经缩小,有的已经转移,也就是不是那个意思了。第三,年代久远,那时没有印刷的先进技术,一本书全靠手写传抄,这其间难免抄错。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更难读懂了。
那怎么才能解决“读懂”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加以理解,可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别人讲《易经》时,也不妨去听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后,再去理解原文的词句,可能就不难了,而且学有所得,是完全可能实现“读懂”这个目标的。
《易经》本来是一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典籍。相传是六千年前的伏羲氏所著,当然这只是“相传”。认真考究起来,这有些不真实,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像样的文字呢。但《易经》成书于周代,那是肯定的,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著,所以又称《周易》。即使这样,也是很模糊,因为周朝就有八百年。所以又留下传说,春秋末年,此书经过了老子和孔子参与编定,因为里面的内容,道家的“对立统一”,儒家的“中庸调和”,都有所体现。
其实,一本“奇书”,它之所以“奇”,可能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根据现实生活存在的可能性,它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这个集体里的人还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这可以从《易经》传到了汉代就分为了两派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有人就把《易经》发展成了一本“占卜”的书。因此,从汉代起,《易经》就分成了两大系列,一个是哲学研究,一个是占卜算卦。
那么,《易经》里究竟说了些什么?居然能让它如此神奇。其实,《易经》最初不是用于“占卜”,而是用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遇事怎样“应变”的规律总结。《易经》的“易”,就是“变”的意思。
《易经》发现,世界是处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的平衡体。这“正反”两方面,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如果有谁破坏了这个“平衡”,就会发生“裂变”,但“裂变”却是暂时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又会回到“平衡”。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同时,也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变化的。也不仅仅是“变化”,而是发展的。所以,这个回到“平衡”,肯定不是原来的平衡了,而是新的“平衡”。这和几千年后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黑格尔辩证法哲学,几乎是“不谋而合”。显然,《易经》最初是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立场看问题的。
说具体一点,《易经》就是研究世界从“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的时间或条件,其内在一系列因素又重新组合,让它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几次反复,或反反复复好几次,但最终会重新达到“平衡”。
《易经》的中心是一个“变”字。易经,可以叫“变经”。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的变化着。怎么变化?它认为,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易经》里看见的那个图,有人把它叫“太极图”或“八卦图”,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展现给世人的。
极,是“极限”的意思,就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状态。仪,是事物呈现的表面状态;象,是事物在大范围中的状态;卦,是事物在小范围中的状态。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这句话的意思,是既从事物存在的根源、走向、顶点的“纵”的方向去衡量(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变化的过程,又从事物存在所表现的状态分类分层的“横”的方向去衡量(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变化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字需注意,那就是“演”。为什么从八卦到六十四卦,不叫“生”,而叫“演”。这就是和易经的“易”有很大关系了。所谓“演”,就是“变”。根据“变”的规律,还可以从六十四卦继续“演”下去,形成一根数字链条,即:128—256—512—1024,……其实,今天的电脑、云盘,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去构建其单位容量的。也就是说,那个“太极图”或“八卦图”,我们看见的只是它起源的那部分,往下面可以是“无限延伸”。这一延伸,也就包罗了世界万象。
极,其实就是一个存在状态的“度”,或者说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极限范围。“从无极到有极,从有极到太极”是说,事物存在的过程不是不变的,而是从一个“由无到有,由有到盛”的过程。太,就是到达“顶峰”的意思。当到达“顶峰”后,就会发生“质”的裂变,然后又从“无到有再到太”,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台阶式,波浪式或螺旋式。显然,这是一个曲折的“纵”的演变过程。
“极生两仪”的意思是说,在每一个“极”中,有两种因素在操纵“变”的过程,它们是一对“冤家”,一旦碰见,就会爆发出火花,产生出能量。原来它们的性质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一旦组合,就会“打架”,这样一个新的系统就“动”起来了。原来,它们一组合,就成了制造“变化”的原动力了。
这两种互为矛盾的因素,一直是让“变化”启动的原动力,一旦组合起来,就会“无中生有”、“有中催盛”,最后到“太”的顶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完全处于“活跃”状态,谁也不闲着。当它们力量均衡时,事物就处于一种安定状态。当它们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时,事物就处于动荡不定、风雨飘摇,甚至摧枯拉朽的状态。
这两种对立的因素,《易经》里把它叫“阴”和“阳”。《易经》认为,事物的构成,就是阴阳的结合,而且成为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从无到有到“太”的过程,都是由这两种因素的结合造成的。并且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旦有一种力量能把这两种因素进行调节,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这个感悟,然后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为我所用”。
关于“阴阳结合”,那个“太极图”已经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就是居于中心点的那个黑白交汇的“圆”。不知大家在看到这个“圆”时,其初步印象如何?可能认为,既然是一个“饼子”要平分,就应该在中间画一根平直的线,又何必绕一个弯子,让它变成奇形怪状,使两个半圆都不完美呢?
其实,这正是此图的高明之处。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平坦的直线,而是不平坦的曲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阴”和“阳”两种东西,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单身”,只有当相互拼凑组合,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更其重要的还有一点,阴阳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相互渗透,然后生成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的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
整个“太极图”所表现的含义,就是在“阴阳结合”下,世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太有”,然后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的世界!中心点“阴阳结合”的意思,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结合而来的。如果缺了其中的一种,都不能构成新的事物,也不会有今天的世界。
所以,“阴阳如何结合”以及“阴阳如何调和”这些问题,应该是《易经》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一门学问。只要我们读懂《易经》中的“阴阳结合”原理,把握好“阴阳结合”的时机,调节好“阴阳结合”的平衡,就会在遇到困难时,在新的方向为我们寻找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随笔

易经到底讲的什么道理?

经归根结底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创造的,只有通过你的努力才能实现你的理性。而这个结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的配合,但你尽心努力了,你的人生就没有遗憾,而结果得到和不得到并不影响你的人生的价值。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表达。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误区: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的道理

1、耐心积累,潜龙勿用。
《易经》的第一卦,乾卦的第一爻,只有4个字:潜龙勿用。

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万事开头难,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积累,打好基础,初期要潜龙勿用。这是很多人忽略的规律。因为现代人,普遍急躁,做事有结果偏好,不重视过程,尤其是前期的积累。急于求成,违背了《易经》的自然规律,所以欲速则不达。我们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其实,不是因为意志力和执行力差,而是我们的期望和预判,有偏差。按照《易经》的规律,真正要做成一件事,一般需要潜龙勿用1到3年的时间,长则7年以上。事情越大,需要潜伏积累的时间越长。

2、调整预期,积蓄待发。

我们上班,从一个新手,到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成熟稳重员工,大约需要1、2年时间。我们创业,一个店面,或者一个项目,真正能平稳运营起来,也需要2、3年时间。我自己从零基础做自媒体,从小白,到进入正轨,也需要2年时间。这是成事的普遍规律,前期需要足够的时间酝酿和积累。没积累够时间,事情就很难成,即使成了,也不稳定,容易夭折,打回原形。我们若是下定决心,想真正地做成一件事,就不要妄想几十天,几个月,大半年,就能看到效果,达到预期。这不切实际,也不符合规律。应该调整自己的期望,不问成绩,不求速成,做好心理准备,埋头苦干1-3年。潜龙勿用,是为将来积蓄待发。

3、感应时机,一触即发。

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上面说的2点,当时势来了,你能感知得到。这是一种直觉感应。就像你打篮球一样,你持续训练了2、3年,慢慢会产生球感。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别人叫你描述“球感”是什么东西?你可能说不上来,因为这是你的直觉感应。时机也是如此。虽然,时机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它真实存在。有准备,有实力,有备而战的人,时机来了,能直觉感应到,一触即发,顺势而为。

大道至简。

《易经》的道理,并不复杂。可惜,人们不屑于简单可行的道理,宁可去追求一些高深的东西。我有个朋友,花钱请了健身教练,发誓要1个月瘦10斤,3个月瘦30斤。我说那不符合规律。即使你通过强制运动、节食,达到目标,以后也会反弹。切合实际的做法,最好是一个月瘦3斤,10个月瘦30斤,不伤身,不反弹。一年以后,你就是一个瘦子。

事情的结局,你们猜到了吗?

朋友当然听不进我的建议。1年过去了,不但没瘦下来,现在还更胖了。
希望你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真正助你成事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简单之道,不需要太多机巧,不需要你去拼命,只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周易》对当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

《周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对后世影响:

1、《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2、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的现代启示

导语:《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徵“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徵“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入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为《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歧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之说,便是以“民卦”的半象为用。

易名的定义

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不过,此说并未引起重视。

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便是蜥蜴的简化,蜥蜴这种生物,它的本身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多端,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变成与某种物体的色相相同。《易经》是说明天地间事物的必然变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犹如经书中的龙、象等一样。但总不能叫它是“蜴经”,因此便取名为“易”。主张此说的,以日本的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禹”是爬虫,同样的都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么《易经》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根据道家易学者的传统,经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所标出,认为易”字,便是上日下月“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

并且从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确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证明道家传统和魏伯阳之说“日月之谓易”的定义之准确性。目前《易经》的学术思想,在西方欧、美各国,逐渐大加流行,我们自己对国家民族祖先文化准确的定名和解释,绝对不能跟着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损文化道统的尊严。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化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的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

(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

(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

(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

(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以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的观念来推定。其实,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为什么《归藏》易的排列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主要著作。这便是:

(一)上经的彖辞。(二)下经的彖辞。(三)上经的象辞。(四)下经的象辞。(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八)说卦传。(九)序卦传。(十)杂卦传。

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从尊孔的意识出发。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辞、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学的传承及其他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易学传承的系统。

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传》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讲,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无太准确的资料。唯后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辨,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菑川)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传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述,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探羲皇之室。

两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我过去曾胪列它为两派六宗。所谓两派:

(一)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经唐、宋以后,其间贯通今古的大家,应当以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又别称为道家易学系统的,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专主以儒理来说易的,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派。

所谓六宗:

(一)占卜。(二)灾祥。(三)谶纬。(四)老庄。(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晋之初,由阮籍、王弼等开其先声。继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观点。

事实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说,还不能尽概两千馀年易学关连的内容。如果加上由象数易学的发展,包括术数的杂易等,应该可归纳为十宗,除了以上所说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七)医药。(八)丹道。(九)堪舆。(十)星相。

至于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师,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衍义》等,都从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开发,虽别有会心之处,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学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都以象数为主,比较偏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素来不为寻章摘句、循行数墨的学者所能接受,因此在过去的学术专制时代中,便被打入江湖术士的方伎之流,无法有所增益与发明,颇为可惜。

事实上,《易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潜心研究象数的易学,配合科学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发现,很可能会替中国文化的前途,开发更大的光茫。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企图,但始终不敢脱离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寿的《易林》、京房的《易传》、南宋以后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及假托邵康节所著的《河洛理数》、明代术数家们所著的《太乙数统宗》等易书。虽然对于象数易学,别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胆地创设卦爻辞例,但仍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只作人事吉凶的判断,并未扩充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学的风气颇盛,如王船山、惠栋、江永、焦循等,都有专著,唯仍多依违于汉、宋儒易的范围,为清代的经学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斋、尚秉和颇得象数的效用,亦自成家。

易学的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之范围。换言之,唐、宋以后所谓易学的内涵,它大要包括有“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

“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此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维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内涵,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而已。知变是“理”智的结晶。适变是“象、数”的明辨。《礼记·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絜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絜静”的意义,是指易学的精神,是具有哲学性的高度理智之修养。所谓“精微”的意义,是指易学“絜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

从“理、象、数”的精华来看易学,由“乾”、“坤”两卦开台,错综重叠,旁通蔓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

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乾、坤、剥、复、睽、家人、归妹、渐、姤、夬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四次。

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画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絜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书译事的经过

本书的完成,说来非常惭愧。远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沧波先生对我说:商务印书馆要翻译《周易》为白话,这个工作,原来是由刘百闵先生担任。刘先生承诺以后,忽然作古,所以王云五先生与程先生谈起,想叫我来担任这个工作,我与百闵先生也认识,当时听了,便冲口而出承担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没有别的打扰,每天翻译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谁知开始着手翻译时,才发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

一、译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须要尽量与原文原意不离谱。不可以随便说自己的易学见解,也不能独取某一家的易学见解为准。

二、上古的文字,一个字或两三个字便可代表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意。如果已经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来就是白话,用不着更加语译。现在既要用现代语来译出,既不能离经一字,又必须要加上解释字义、考证原意等工作。有时原文只用一个字,但我们需要用好多字来表达它,而且还不能作到尽善尽美。因此便要在“今译”以外,再加“今释”,才能了解。

三、历代学者对于“五经”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库”以后的著述,如《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等书以外,要算有关《易经》的著述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会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这些资料而不顾,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当时的立意,是以汉易为原则,尽量避开宋易的解释。因为易学的内涵,虽然以“理、象、数”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数”的汉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象外无词”,原是研究易学的笃论。

有了这些问题横梗在前,所以开始翻译乾坤两卦时,便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其馀每一个卦,原意计划用一个星期把它翻译出来,结果还是不能如愿以偿。

在这一段时间,除了手边原有收藏有关《易经》的书籍以外,还得王新衡先生的帮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国学集要》第十种中有关《易经》这一全部的书籍,盛意可感,至今还欠上这笔情债。

跟着,我的俗事和课务纷至沓来,实在无法闲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观”卦时,便搁笔迟延,一直没有继续工作。中间曾经写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请高明完成此事,结果岫老又坚持不便改约。

去年春天,徐芹庭来看我,谈到《易经》译稿的事,他看我忙的可怜,便愿意替我完成其事。我当时也想叫他试试看。因为芹庭刚进师大的那一年,便认识我。除了欣赏他诚朴的气质以外,还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个孝子,每个星期都要赶回苗栗乡下,赤脚耘田,帮助父母去种地。所以我就叫他先从《来注易经》入手,希望他对《易经》下番工夫,结果他的硕士论文照着这个目的来完成,博士论文则研究汉易。他目前偏重“来易”和汉易。从我研究“象、数”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远在国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后,芹庭送来全部译稿,他从“噬嗑卦”以后,一气呵成的成绩。我看过以后,便对他说:“很可惜”你仍未脱离“来易”及汉易的范围。但是,有了这样的成就,的确很不容易。

这样一搁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沧波先生又催我交卷。我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译稿,而且由芹庭负起这本书的著作责任。结果得到岫老的勉强同意,但说必须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才有本书的问世。

但我仍以至诚,向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先生以及读者,致无限的歉意。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达成想像中的任务,希望将来能够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经》的研究,贡献给大家以作补偿。这是否能成为“既济卦”或“未济卦”的祝词,便很难预料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