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名字的由来,月老的真身来历

2023-10-28崇庆运势网热度: 18882

月老简介

月老简介

月老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婚姻之神。典出《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唐朝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家在翻查什么? 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 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人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老太婆的三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十年之后,韦固因立军功迎娶相州参军的女儿,韦固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月下老人提及的三岁小女。韦固见天意不可违,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宋城的县宰知道这件事后,把那间客栈定名为「定婚店」。牵红线的老人,从此称为「月下老人」。

月老星君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公、亦简称「月老、月老公」为道教专司男女感情婚姻之神,白胡髯髯,面泛红光;左手执姻缘簿,右手持拐杖。

月老星君系属星宿崇拜,居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一座星宿。因牛郎与织女七夕鹊桥会之典故,又月老星君又居于其中,乃将月老星君视为「婚姻神、媒神」。后人又因唐朝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唐朝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家在翻查什么?老人答云:「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就因如此,月老星君由星宿崇拜转变成人格神,流传于后世,便产生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由来。

相传月下星君会帮有缘的男女系红线,在民间信仰中,就渐渐出现「栓红线」的习俗。此一习俗从唐朝就延袭之今。据唐《史书》记载:衮州都督郭元振年长未婚,宰相张嘉振见他有才干又相貌堂堂,欲纳为婿,但不知五个女儿当中,不知那一位女儿该许配郭元振。张宰相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让其五个女儿坐于布幔之后,每人手上各系一根红丝线,将线头露在外面,让郭元振隔着步幔去牵,牵到谁就以谁为妻,郭元振一下牵到了漂亮非凡的张家三女,俩人结下了美满良缘。

栓红线的仪式相传从唐朝婚礼上就有,直到宋朝才逐渐演变成「牵红巾」习俗,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各牵系一端,相牵入洞房。其习俗有着「同心相结、白首偕老」的美好寓意。

月下老人又称「月老尊神」,简称「月老」,被视为掌管人们姻缘之神。民间信仰中月老的职司乃是搓合男女,将姻缘簿中有姻缘关系的未婚男女以红丝绳绑住,使其有缘人终成眷属,故求姻缘的男女多会敬奉月老。

传说唐代韦固曾在客栈遇到一位老人,在夜光下翻着簿子,好奇请问,才知是姻缘簿,又问他自己将来婚配为谁?老人回说为店北头卖菜老太太三岁的女儿。一气之下,派仆人刺杀女儿,谁知仆人心虚只刺伤她的额头。十多年后,该女被刺史收为义女,并将其许配给韦固,新婚之后发现妻子额上常贴花黄是因幼年被刺,这才知月下老人所配的姻缘奇准无比,其神迹从此广为流传。

追溯霞海城隍庙的月老神像的由来,就要说到一九七一年,有位老太太到台北霞海城隍庙,虔诚的感谢城隍爷保佑先生事业兴盛,孩子学业顺利,她回忆起早年常带孩子到城隍庙拜拜祈福,尔后孩子得以考上理想的学校,也平安的服完兵役,并获美国名校奖学金及取得傲人的学位,找到好工作;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感情生活始终没有着落,于是老太太再向城隍爷祈求愿孩子有个好姻缘,说也奇妙,几个孩子不久后就找到理想的对象。老太太感谢城隍爷神恩之际,向当时的城隍庙主持陈国汀表示,想捐献月下老人神像一座,协助城隍老爷处理未婚男女的婚姻大事,陈国汀荐请芦洲王稻瑞先生雕刻一座高四十三公分的月下老人神像,供奉于城隍庙至今。

月老传说

月老又称为(月下老人),是中国传说中管姻缘的婚姻之神。月老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朝,相传一名叫韦固的男子,巧遇一名在月光下看书的老人。韦固好奇问老人正在看什么书,老人回答正在核对天下男女婚姻的姻缘簿,韦固又问他旁边的袋子里装着什么,老人说是红线,只要系在男女的足上,均会结为夫妻。

韦固连忙询问老人他的妻子是何许人,老人指着一名瞎眼妇人的三岁女儿,说她就是韦固将来的妻子,韦固不信,还命人前往杀掉女童。后来,几经转折。才发现妻子就是当年月老指配给自己的女孩,终深信月老的说话。

自此民间崇奉<月老>为姻缘之神。由于月老会为有情人牵上红线,不论仇敌之家、贫富悬殊,或天涯海角,只要月老将男女二人的脚用红线系上,必定成夫妻,故有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故现今社会亦流行红线的传说,期望男女情人能系上红线,最后能终成眷属,带来幸福爱情及婚姻。此外,已婚人士亦可参拜月老,祈求婚姻幸福美满。若遇上夫妻不和顺,亦可祈求月老赐福,使夫妻和睦,合家平安。

月老像简介

相传月老为姻缘之神,掌管人世间所有男女婚姻。俗语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只要月老将红绳系于男女脚上,双方必定缔结良缘,结为夫妻。本宫为本国首间设有月老及佳偶天成男女铜像,并有其特别的参拜方式。本图期望透过增设月老及佳偶天成男女神像,吸引更多年青善信入祠参拜,向下一代传扬道教文化。

月老的来历?

月老即月下老人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 月老一词还包括小说《月老》、歌曲《月老》等。

谁知道月老的起源,有名的故事等等一切与月老有关的知识呀?

月老的起源: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月老的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文据《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03),下文同。) (月老的起源)
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月老的起源)。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婚恋命定观艺术化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月老”的来历

月老名叫“柴道煌”,最早的出处见于宋代的笔记《太平广记》中的《定数十四婚姻》,其中注明引自唐代的笔记《续幽怪录》。

唐朝时,杜陵有一个青年叫韦固,从小父母早亡,想着早日娶妻,以传香火。但多次求婚,始终不成。

贞观二年,韦固去清河游玩,途中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边一家客店住下。以前有人给他介绍了司马潘昉家的女儿,约在店西龙兴寺的门口相见提亲,这天早上,斜月尚明,看到有一个老人,靠着一个包袱,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翻书。书上的字,韦固一个都不认识。

韦固问老人:“老父读的是什么书呀?我自小苦学,所有的字都认识,就是外国的梵字,我也认识。我却不识得这本书上的字。”

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有机缘,才能见到。”

韦固说:“这到底是什么书呢?”

老人道:“幽冥之书。”

韦固又问:“幽冥之人,怎么会到这里来?”

老人道:“天太早了,才能被你见到。我是幽吏,主人生之事。现在道路之上,人鬼各半,你是分不出的。”

韦固接着瓿:“那么老人所主何事呢?”

老人回答:“天下之人的婚配。”

韦固大喜:“我从小没有双亲,想早点娶妻,以传宗接代。但是十年来,多次提亲,竟没有一个合适的。现在有人给我介绍了潘司马的女儿,可以成吗?”

老人说:“还是不成。”

老人接着说:“你的妻子现在才三岁。等她十七了,就会嫁给你。”

韦固问老人包袱中的是什么?老人说:“这是红绳,用来系在夫妻二人的脚上。哪怕是仇敌之家、贵贱悬殊、贫富不同、远在天边,此绳一系,必是良缘。你的脚上已经系上了红绳,不用再去提亲了。”

韦固问:“那我的妻子在哪?家里是做什么的?”

老人答:“就是店北卖菜农家中的女子。”

韦固问:“我能看看吗?”

老人答:“会在这里抱着卖菜。你跟着我,就能看到。”

天亮后,却没有过来。老人就卷起书本,提起包袱,走在前面,韦固在后面跟着,两人来到菜市场。

韦固看到一个瞎眼的老妇,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女孩长得很丑陋。

老人指着女孩说:“这是你的妻子。”

韦固大怒道:“我可以杀了她吧?”

老人道:“此女命中有大富贵,因子而得,怎么能杀呢!”说完老人就消失了。

韦固把一把刀交给仆人说:“你替我杀了那个女孩!”仆人答应。

第二天,仆人带刀来到菜市场,在众人中一刀刺去,转身逃走。回来后韦固问他是否刺中,仆人答:“本想刺她的心口,结果刺中了她的眉间。

韦固向潘昉家女儿提亲,结果还是不成。

十四年后,韦固靠父亲的关系做了相州参军,刺史王泰看他很有能力,便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年纪十六七岁,

容色华丽,韦固十分满意。可是她的眉间经常贴一花钿,就是洗澡,也不除去。一年后,韦固终于忍不住问她,妻子哭着说:“我是郡守的养女。当初我父亲曾在宋城主事,并在那里终老。我还在襁褓时,家人都死了,只好在城南与乳母陈氏住在一起。三岁时,在菜市场中,为一狂贼所刺。现在刀痕尚在,所以用花钿遮挡。七八年前,我的叔叔把我接在身边,这才能嫁给你。”

韦固问:“陈氏瞎眼吗?”妻子说:“你怎么知道?”

韦固说:“那就是我让人刺的。”夫妻二人都称奇不已,此后更加恩爱。

韦固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当了雁门太守,韦氏成为太原郡太夫人。

宋城县宰听说此事,在店上题名:定婚店。

月老的名字叫什么?

月老叫玄七,孟婆叫十九

对媒人的四季称呼?

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媒人在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特殊地位。下面是古人对媒人的几个有趣别称。 伐柯。这个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通“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妻子呢? 没有媒人是不行的。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 保山。《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当时人们称媒人为“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 冰人。这个别称来自于《晋书?索紞传》中的一个故事,晋时有个叫索紞(dǎn)的人,善于解梦。有一次有一个叫令狐策的人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个人说话。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为他解梦。索紞对他说:这是要你做媒人。后来令狐策果然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说成了。后来“冰人”便成了“媒人”的代称。 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意思是:青年男女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见面或私奔者,必遭唾骂。 月老。唐小说记载,唐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作为媒人的别称。 红娘。红娘本是唐代元稹《莺莺传》中的主人公崔莺莺的侍女。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设媒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为《西厢记》。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红叶。唐僖宗时,有个叫韩翠苹的宫女,非常渴望能得到正常的人间之爱,便冒着生命危险在红叶上题诗,让红叶随着御河传到宫外。一书生偶然拾得题诗的红叶,为其中的幽情所感动,也题诗于红叶之上,借流水传到宫中。韩翠苹在御河边也得到了题诗红叶。两人都心怀爱慕,却无缘相识。几经曲折后,两人终于结为伉俪。韩翠苹感慨万端,题诗一首道:“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情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红叶”。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