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天干地支是指什么意思,天干地支取名

2023-10-15崇庆运势网热度: 9895

天干地支指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叫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 *** 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问题二: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啊? 一.十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记年
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借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

问题三: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解释: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问题四:万年历里面的天干,地支指的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问题五:天干是什么意思,地支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是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的二十二个汉字,其中天干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问题六:天干地支什么意思 天干指: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壬 癸
地支指: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地支指的是什么

天干地支分别指的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是指什么意思?是用来干什么的?

;     干支是天干与地之的总称,那么天干地支是指什么意思?天干的始创用手记时,是中国历法的开创,古人用这样的办法来记录各种年度发生的事情,而自从四柱八字预测术创始以后,又进一步丰富了天干的含义,那么天干地支作用关系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天干地支是指什么意思?
      古人在古代用夜观天象来记录事情,天干地支本来是用来在古代作为纪年用的产生在炎黄时期,古代有所谓“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 十二地支” 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_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也。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_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天干地支的意义来自现实中的树干观察得出。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五行生克详解!
二、天干地支作用关系的先后顺序
      这些天干地支的作用关系有 合、会、冲、刑、害这些特殊关系,也有非常一般的生克耗泄,比如天干与天干之间有相合、相冲、相生相泄、相克相耗几种做功方式。而地支加上阴阳五行就会有天干可以生地支,地支不能克天干。
      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表,阴阳属性!
      1、年干作用月干,月干作用日干,时干作用日干,日干不对月干和时干反作用。
      2、年支作用年干,年支作用月支,月支作用日支,时支作用日支,日支作用日干,日干不作用日支。
      3、在天干要看月干和时干对日干的作用力,年干只起到对月干增力或减力的作用。
      4、在地支要看月支和时支对日支的作用力,以及日支对日干的作用力,年支只起到对月支增力或减力的作用。
      这些生克在八字论命中作用很大。

宝宝起名时可以加入天干地支中的字吗?

请根据我的问题回答 我不要复制来的 1、小狗一个多月大,每天该喂他什么1 在6个月内的狗都属于幼犬,要喂幼犬专用狗粮,并要泡软,三个月内每天

商周的“天干名”与字、谥

——姓名的历史之八

○   湖  山
殷商时代我国已经产生了文字,文字的产生,使人们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名字。中国最早的文字名是“日名”,与华夏民族的太阳崇拜有关,“日名”将十“天干”引入名字,最早用“天干”入名的是殷商帝王和贵族,后来普通百姓以多以“天干”取名。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到了周代我名开始变得复杂了,名字之外,又产生了字、谥,并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周代的帝王、诸侯、大夫,死后都可以有谥,以谥评价死者的一生功过。

  一 、殷商时代姓名特征:天干地支

①商周出现文字记载的人名    真正意义上的名字,应该是在文字出现以后,原来由口头表达的人名自然进化到了文字阶段。在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定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名。如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名”这个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甲骨文
②十天干与日名    夏商时代的帝王名字比较简单,往往与“十天干”相联系。如夏朝的大庚(太康)、孔甲,殷商的天乙、武丁、祖甲等。学术界把这类人名称为“日名”。

日名的由来与华夏民族崇拜太阳神相关,中华民族的族名之所以称“华”,乃是古文字“哗”演变而来。《说文解字》中记载:“哗,日光也。”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相传古代天上有10个太阳,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这10个太阳的名字又叫“十干”或“天干”。这种崇拜太阳的习俗就被引进了帝王的名字,这就是以“十天干”取作人名的“日名”。象征帝王与太阳一样光照人间,泽被大地。
                                                  十天干
商王的名字是很有规律的:前一个字是区别字,后一个字是“十干字”。如在甲日出生的有大甲、阳甲;乙日生的天乙、武乙;丁日生的有武丁、沃丁等。商王生前的日名,死后就成了庙号。

用十干取名,不限于王室和贵族,子民也普遍把十干支置于名中。如见于青铜器上的“父丁鼎”、“虎父丁爵”、“鱼父丙爵”等等。”父“乃尊称,”虎父丁爵,表示父丁是猎人。鱼父丙爵,则表示这位父丙是打鱼的。

女子也多以“天干”取名,如武丁的配偶有“妣辛”、“妣癸”、“妣戊”三位。
                          父丁鼎
二、 周代姓氏特征:出现了字、谥

到了周代,人名变得复杂起来了:一是除了名,又出现了字、谥等名谓;二是起名的方法复杂,所用的文字越来越讲究。这是受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与人口增加和周代的礼制有关。周代的人名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些礼仪规范,主要是“幼名冠字”、“更名否决”和“名寓褒贬”。

⑴幼名冠字    这是周代人名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和特点。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即由亲长为之起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20岁,就要举行成人的冠礼,届时有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这样人名符号的形式就变得复杂了,一个人既有名,又有字。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如:孔丘,字仲尼;孟轲,字子舆;屈原,字平。字的出现与称人以字,是周代礼制对人名制度的重大影响。
                     孟轲,字子舆
⑵更名否决    “更名否决”,就是名和字一经取定,就不得更改。为什么“字”也不能改呢?因为名与字的关系是“义相比附”的关系,两者在意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同义互训,如屈原,名平字原;或反义相对,如曾点(黑),字子晳(白);或连义推想,如百里视,字明。如果改“字”,则必影响“名”,也是对先父朋友的不敬。

⑶名寓褒贬     “名寓褒贬”是周代人名制度的又一特色,也是深受周礼的影响。周代的谥法就规定了帝王、诸侯、大夫死后都可以有谥,谥的内容分为美、恶两类,以此来表示对死者一生功过的褒贬评价。

关于谥法,郑樵的《通志·谥略》中分三类:上谥法有“神、圣、贤、文、武”等121字,上谥带有褒扬色。如:忠义神武大帝(关羽)、衍圣公(孔子)、周文王(姬昌)、武穆王(岳飞),就是上谥;中谥法有“怀、悼、愍、哀、幽”等14字,如:楚怀王(熊心)、周悼王(姬猛)、晋愍帝(司马邺)、汉哀帝(刘欣)、周幽王(姬宫湦),中谥带有同情色;下谥法有“野、夸、躁、炀、荒”等65个字,下谥法有如:商纣王、周历王、隋炀帝,下谥就是恶评。
                      岳飞,谥武穆
三、先秦人名加助词

受文字语言常用无意义的 助词 的影响,先秦人名在书写和称谓时,往往加入“ 之 ”字、“ 不 ”字之类的语气助词,如介之推、烛之武、百之份、申不害、 吕不韦 、高不识等等。名字中的“之”、“不”字 并无含义 ,只是为了书写的 美观 (古文书写讲究上下行文)和诵读的 上口 由别人加上去的。不是名字的一部分。
                      吕不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