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开始,易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2023-10-26崇庆运势网热度: 19311

周易》这本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周易》:并非《易经》,《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连山易》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虽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我想学易经从哪里开始学起

学易经步骤具体如下:
1、了解八个三爻的基本卦:乾坤坎兑震巽离艮,这八个三爻基本卦又称为八经卦,八经卦中的六个三爻的基本卦:坎兑震巽离艮,都是由乾坤两个三爻基本卦爻变而来。
2、了解这八个三爻的基本卦的象,每个三爻基本卦分别代表不同的象,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三爻基本卦所代表的象并非一种;每个三爻基本卦所能代表的象有很多种,每个三爻基本卦所代表的象在《易传.十翼》之一的《说卦传》里有描述。

《易经》的起源

最近对玄学很感兴趣,无意间微信读书推了《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这算不算吸引力法则,于是一拍即合,先看懂最本源的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先来说说《易经》的文化地位,书中用三个唯一来概括。

《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500年左右,当时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牛的思想和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释加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几乎同时登场,之后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再然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世界的四大文化的经典出了其三,印度文化的《吠陀经》,西方文化的《圣经》,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易经》。最后一个是伊斯兰文化的《古兰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儒、道、佛都共同信奉的书。《易经》在儒家被称为五经之首,《易》、《诗》、《书》、《礼》、《春秋》。道家信奉的三玄《道德经》、《庄子》、《易经》。明代大师王阳明也在易学里玩出了心学的思想。《易经》里也有讲因果报应,所以佛教也信奉《易经》。

《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书。

接着来说说《易经》的作者。

传说三皇的伏羲创造了八卦,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最后是周文王作《周易》,所以也称“三易”。但前两部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是《周易》,那《周易》是如何诞生的呢?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商纣王暴虐无道,姬昌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也叫西伯侯,因为实行仁政被商纣王嫉妒,就为一些小事被囚禁在了一个高台之上。关进去的时候82岁,到89岁才放出来。

西伯侯百无聊赖,就天天观天象地理,用草棍排列图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西伯侯推演出六十四后,惊叹它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大规律,便记录了下来。《周易》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解释经文,其中一部分文字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成书西周初期,距今有3000年了。

在西伯侯演绎这六十四卦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商纣王得知姬昌在推演,想试探他测的准不准,就派人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做成肉汤送过去,西伯侯知道那是他的儿子,但为了保住性命,还是忍痛吃了下去。商纣王一看西伯侯这都算不出来,就放松了警惕,把他给放了,最后商朝覆灭。

除了《易经》本作,孔子也曾经为《易经》著书。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喜欢读《易经》。有一天孔老夫子突然看懂了,感慨着说:“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于是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注解,便有了《易传》一书。

至此,《易经》这本书经过三皇的创作,又经由周文王推演了经文,孔子作传文,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悠久的著作之一。

有个说法易经是起源于什么教

《易经》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儒家、道家、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周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的《易经》,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黄帝时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
以上就基本上是《易经》的起源了,详细的请参阅《南怀瑾选集_第三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国学科普: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中国最有智慧的书,应该是易经。因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最高智慧,易经的思想系统深刻影响了儒家等思想。可以这么说,要想寻找一把解开中国文化的钥匙的话,非易经莫属。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其实,从一开始,《易经》就被看成是一本用来算命的书。你在公园的角落,喧嚣的市井中,经常会看到有人打着易经大师的旗号,为人打卦算命,煞有介事地为人预测吉凶,结果连城管来了收了他的摊子,他也没有算出来。所以,仅仅把《易经》看成是算命的工具书是庸俗而危险的。

作为《周易》的基础的八卦,其实起源于中国原始的占卜术。商朝人特别迷信鬼神,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一番,他们最初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然后用火烧,观察龟甲或兽骨上裂纹的走向,就像是我们今天看手掌纹的走向一样。然后根据这些裂纹的走向,做出解释,这种占卜的方法叫“卜”。但这个方法实在是很不方便,因为这些裂纹的走向千变万化,太复杂了,只有专业的巫师才能掌握,不方便占卜术的普及。到了周朝,人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用蓍草经过多种组合组成一卦,找到相应的卦辞,就可以预知吉凶啦。而《周易》就是当时占卜的工具书,相当于现在新华字典的地位。

现在的《周易》,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外一部分是解释卦辞与爻辞的注释,传说是孔子所作,称为《十翼》,也统称为《易传》。按照《史记》的记载,《周易》应该起源于商朝和周朝那个时期。

卦是由“—”和“--”两种符号组成,“—”叫阳爻,与之对应,“--”叫阴爻。由三个爻这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图像,叫八卦。分别是乾 ,坤,震 ,巽 ,坎,离,艮 ,兑。《说卦传》中解释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巽为风。”

从《周易》的本质上来说,这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的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学。但是《周易》从诞生开始,它的重心不是探索宇宙,没有进一步追问宇宙起源的问题,而是将重心落实到人在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上面。它关心的是人在世间的命运,是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吉凶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想要确立的,正是人生的意义。

周易将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总结为阴阳两种,并认为是阴阳两种力量的交互感应,推进了宇宙天地和社会的发展,阴阳是天地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周易中,阳代表天,阴代表地,阴阳交感产生万事万物。阳代表男,阴代表女,阴阳交感产生人类以及社会。

所以,在《易经》中的一些“吉”的卦,一般都是上下两卦具有相通交感性质的,与之相反,一些“凶”的卦,一般都是上下两卦没有相通交互感应的性质的。也就是说,《易经》的作者善于从交互感应的观点去观察万物的动静与发展变化,并认为,凡是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有发展前途,所以称之为“吉”。

比如,易经中的泰卦上卦是地,下卦是天,地在上而天在下。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个就是把天和地的顺序弄拧了,这叫天翻地覆,是大凶之象,但是古人不是这样想。天是阳气所凝,阳气上升;地是阴气所聚,阴气下降。阴阳交互感应,引起天地的运动,而运动的事物是吉的。与之相反,周易中的否卦,天在上,地在下,看来符合自然的秩序,但实际上,天地的阴阳之气,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二者根本就没有机会“约会”,没有机会发生交感,没有交感就没有运动,而静止不动的事物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作者们认为,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是对立矛盾的交互感应推进了事物的发展。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周易中包含了大量朴素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易”最主要的意思是变化。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而这种变化又体现为对立双方矛盾的相互转化,由阳到阴,由阴到阳,无论是自然还是生命直到人生的变化,都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结果。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一旦超过最高的发展阶段,必定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

以乾卦为例,它的卦辞是这样写的:

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

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古人喜欢龙,崇拜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用龙来代表一个人在社会的发展历程。初九象征在一个人的开始阶段,他的力量很微弱,处于潜伏的蓄势待发的阶段。九二,经过积蓄力量,龙摆脱了潜伏的状态,从水下开始进入地面,事业有了小的起色;九三,随着事业和地位的发展,人难免会志得意满骄傲自大起来,这时候,《易经》让我们要每天都要努力奋斗,最重要的是保持谦虚谨慎,这样才可以免于灾祸。在九四阶段,龙进入了深渊之中,可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事业和人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九五阶段,龙开始获得极大的成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人生往往都是如此,人生的历程就像是抛物线,在到达顶点之后,开始下降。《周易》很早就认识到这个人生的道理。在上九阶段,狂暴亢进的龙开始走向停滞和下降阶段,事物不再发展,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这一卦,用龙来比喻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它告诉我们,人生有进就有退,有得必有失,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喝凉水塞牙的时候。就像是宋代诗人陆游所说的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一样。当你“潮平两岸阔”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乐极生悲的道理。当你陷入人生的苦难之中,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风物长宜放眼量”,否极泰来的道理。

在乾卦中,《周易》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个君子,一方面应该昼夜勤勉不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另一方面,要时刻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内心,做到居上位而不骄不躁,居下位而无忧无虑,如此才能无灾无难。

《周易》还告诉我们,持之以恒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努力,是获福免祸的关键。《恒卦》中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思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最终就会失败。它给我们开出了人生成功的“药方”,一是恒其德,二是恒其志。

事实上,《周易》就是用大自然的象数来代表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矛盾的发展变化,它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在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探索上面,而是通过自然的发展变化,探究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人如何面对自己波涛汹涌的内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是中国人生哲学的起源。如果说,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是探索宇宙起源和自然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而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则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是关怀人类、关怀社会,如何完善人性的问题,这也是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分野。

易经64卦是发明的?有哪些历史背景?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是周文王发明的。
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监狱里时推演出来的。
学习易经一定要了解百家争鸣里面的那个阴阳家,
她对中国文化是很有影响的,所有数字,三,四,和他们的倍数,在中国文化里面相当常见。
学习易经不容易,但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很有作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