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积善行德可以延寿吗,看易经的人都是什么人

2023-10-24崇庆运势网热度: 18819

养生必须养德,积德才能积寿

——《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二

□     湖    山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徳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有各自的形态,从而成为具有个性的具体事物。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又重视德。“道”和“德”是相通的,万物生长都依赖于“道”和“德”,万物得到的“道”出于自然,而万物之“德”则需要靠后天的蓄养。“道”赋于了人生命,但人的生命要用德来蓄养,并在生命的成长中不断地得到充实。

一、养生先养德

老子所说的“德”,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德,他讲的指“德”是万物得到的禀赋,人的禀赋既包括先天的条件,还包括了后天的道德修养。

老子是以“修道”的方式“养寿”的,“修道”就是修养德行,他把德的修养看成与尊道一样重要,提出了“德为寿之本”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既包括体能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并最早把道德修养纳入了生命健康的范畴。

老子的这种思想非常科学,具有普世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订了健康人的四大标准: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道德健康,四是社会适应力好,把道德健康列入了其中。

老子又说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所谓养德就是要尊重道,重视德,不需要谁去命令,而应该是经常的、自然自觉的去遵循。

孔子非常赞同老子的观点,他说 “ 德润身 ”, “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孔子又说 : “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的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较好的待遇,较高的名望和较长的寿命。

孔子的这一理念,与《易经》中 “厚德载物” 的思想是相通的。巴西医学专家马丁斯10年对长寿老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

《黄帝内经》中说:、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长寿养生者,都是“淳德全道”之人,唯大德之人才能享受大寿。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四章中说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 意思是: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德,就是真实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双重人格;就是真实的道德水准,而不是虚伪的作秀。

老子最早提出了“养生先养德”的观点。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 :“ 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 善于养生的人,应当是以德行的修养为主,身体的调养为辅,这是他对老子养生思想的正确理解。

二、养德就是做人要厚道

人应该如何修身养寿呢?老子说 :“ 无为无不为 ”。 德在人身上表现为人性,“无为”就是不要做违反人性的事,就是做人要厚道。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说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 德性深厚的人,好像初生的婴儿那样。蜂蝎毒蛇都不刺咬他,猛兽不抓害他,凶鸟不搏击他。老子认为德行和福报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德之人纯朴、无邪,不走极端,不损人利己,所以能战胜丑恶、凶横,不会受到伤害。

《黄帝内经》的解释为 :“ 其德全不危也 ”。 你的道德高尚,人生就不会有危险,非正常死亡的概率就低,你就可以活的更长。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章中说 :“ 强梁者不得其死” , 强横凶暴的人不得好死。河上公注释:强梁为不信玄妙,背判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强横凶暴的人不尊道,不修德,专干违背道德的事,不听从圣人的教诲,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这种人不得好死,上天都要惩罚他,不是被人所杀,就是被王法制裁,不能活到正常的寿命。老子认为人如果缺德,就会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河上公也认为 :“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人如果要想长寿,就要效法天地,以天地为榜样,不要作恶,不要遭人怨恨,像天地一样厚道,才可以长寿。

三、积德就是积寿

《道德经》中的“德”又通“得”,意思是有“德”才有“得”。“德”从何来?天上不会掉下来,要靠你不断地去积累,这就叫做“积德”。积德就是积善,积善就是要不断地行善,通过行善来积累德行。

《易经》上说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修积善行的人家,必定有很多吉庆福报;累积恶行的人家,必然留下很多的祸殃。这里讲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是封建迷信,反映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九章中说 :“ 早服谓之重积德 ”, 懂得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尽早地、不断地积累德行。因为 “寿源于德” ,积累了德,才能得到寿。

所以现在许多企业家、艺术家有了钱之后,就来做慈善事业。捐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用各种行善的途径来回报社会,来为自己积累德行。的邵逸夫先生,捐款上百亿建学校、建医院,活到了107岁的高寿;李嘉诚先生,捐款建立汕头大学,设立长江教育基金,今年90岁了还在工作。积德就是积寿,积大德就是积大寿;缺德就会折寿,缺大德就会折大寿。

积德是不是都要像邵逸夫、李嘉诚那样呢?不是的,人的能力有大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积德的方式,“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都是积德。你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个座,这也是积德;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捡到钱交还失主,这也是积德。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说 :“ 死而不亡者寿 ”。 死了还活在人们心中,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这是一种“有德者永生”的观念,老子认为一个人有德比长寿更为重要。



现代诗人 臧克家 有句名言,与老子的思想完全相通,他说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没有道德的人,就是活着的死人。道德高尚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做一个全身心正能量的人,行善积德,就会有福气笼罩,好运相伴…_百度知 ...

杨晟言【易经一天一句】~做一个全身心正能量的人,行善积德,就会有福气笼罩,好运相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生行善积德,

自然也会有

福气笼罩,好运相伴。
常行善, 广积德,人生就会越来越美好。

常年积德行善的家庭,

一定会有很多福德多到自己享用不了,

还能够留给自己的子孙享受福德。

而不积德行善的家庭,

就会有很多磨难,
甚至自己的子子孙孙也会遭到祸患。
所以,

古往今来多少荣华富贵的人家,

他们的财富不是争来的不是抢来的,

是积德来的。
行善积德是

一切福气和福报的根源,
一个人惟有行善积德,

才能赢得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

才会五福临门、福泽深厚。
常年做善事的人一定会有很多福泽,

而经常做坏事的人就会遭到报应。
就像有句老话这样说的: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
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我们行善积德跟做恶事,就是因果里面的因。

而福报跟灾祸,就是因果里面的果。

很多时候,福报跟恶报可能会来的晚些。所以就有了那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
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
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

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

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
面带笑容,
去孝顺父母,
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
那么这些

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行善积德,上天都
看在眼里,
记在因果簿里,
待到善果成熟,
上天就会给你降下福气和福报。
所以,
积德,可以改变命运。
行善积德是改变命运和运气的关键之一。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做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积德,最重要的是出于真心,不求报答,
这才是真善。
行真善,积德造福,可以改变命运。
人只要积德行善,

做一个全身心正能量的人,
命运就会往更好的方向去转变。
一切能够鼓励人进步,
能够给予他人福利的,
都是善的范围。
善是一种修为。
行善积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文明。
让我们
修善心,动善念,传善言,
行善举,做善事,结善缘,
积德行善、善心养德、德行天下!
【易经一天一句】~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行德必要性

经营其实是积德的工具,如果我们不去积功累德,最后得到的只有两个字:危险。
《易 经 》中的“厚德载物”,物是什么?很多人认为“物”就是金钱,是房子,其实这个“物”指的是我们天天所想的一切事物,健康、长寿、子孙等等都属于物。所以厚德载物,在我这里就换成“厚德后得”,因为只有把德积厚了之后,才能得到。

厚德厚物;薄德薄物;缺德缺物;无德无物。照着这个公式一看就明白了,如果我们缺物就知道我们缺德;如果我们薄物就知道我们薄德;如果无物就知道我们无德;如果厚物就知道我们厚德。这就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转化的结果,因能量的变化所产生的现象。

例如我踩你一脚,你会瞪我一眼,都是因为能量在平衡。如果我不想让你瞪我,我马上说一句对不起,这一句话就能平衡能量。每个人过去挖的坑,深度不一样,通过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每个人填坑的速度也不一样。

有些人速度快一下子就填满了,有些人的坑比较浅,一个月就填完了,所以这些人的道路就是平坦的。有些人过去挖了百米千米的坑,平时又不太努力,所以这个坑永远都填不完。孩子好或不好;身体健康或不健康;生意顺利或不顺利,这就是个体的差异。生命中一切的现象,都是受能量的影响,都是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的再创造。

就如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蓄电池,蓄电池的电量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着的。我们随时都可以改变生命中的蓄电量。但是在这一刻没有采取改变时,它就是一个定数。有些人拼命去赚钱,就是把蓄电池里的电全部转化成金钱,当然他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有时候拿钱去填补坑还不一定填得上来。

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人该得的他没有得到,觉得他是一个傻瓜。其实我们要知道,该得的他没有得到,他的能量依然储存在蓄电池中。这些能量可以转化成长寿;转换成健康;还可以转化在子孙身上。因为能量是可以转化的,电能可以转换成热能,冰箱制冷、灯泡发光实际上都是由电能转换而来。

所以一个人开不开心,家庭和不和睦,这些都是由能量决定的。如果一个人的“德”比“得”高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当“德”比“得”高时,这个人就会无法拒绝得到。就像天降福,为什么要降福呢?就是因为他德厚。

如果相反,“得”比“德”高了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个人就会无法抗拒地失去,必定会出现灾难。就像有些人好不容易赚到钱,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看病就花了几十万。因为宇宙有一个规律,万事万物会自动恢复平衡,所以才会产生这个现象。

过去我喜欢与乞丐和流浪汉聊天,通过聊天可以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因果规律。曾经我遇到一个乞丐,他之前在杀猪,赚了一万多,在80年代这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一次,他的同乡把1万多都借走了,三年过去了都没有还。

腊月三十,他怀揣着一把杀猪刀到了同乡的家里,心里想着要是同乡再不还钱就动杀手。同乡看他来了还是不打算还钱,但是同乡的女儿告诉父亲:“爸爸,我们家也有钱,就还给他吧。”同乡听后,及时把钱还了。幸好同乡把钱还了,不然让自己惹来杀生之祸。

乞丐看到钱到手了,心生欢喜,那一晚就住在同乡家中,第二天同乡送他到马路上赶车。正值冬天,他在冰天雪地中等车的时候,一辆车冲过来直接把乞丐撞翻,他进了医院。治疗的费用不仅刚好就等于要债换来的钱,还失去了一条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乞丐得到的比他的内在的德多了。

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德不配位”,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时,应该感到恐惧,应该自省自己外在得到的是不是比内在多了,多了就要补德。有智慧的人会将多余的主动奉献给社会和世界,这样“得”和“德”的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不主动贡献,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这就是:厚德厚物;薄德薄物;缺德缺物;无德无物。

经营其实是积德的工具,如果我们不去积功累德,最后得到的只有两个字:危险。就像《大学》中所描述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愿意把外在的东西回归内在。事业是渡人的平台,金钱是利人的工具。

《法句经》中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一个人恶贯满盈是怎么来的,就是小小的恶积累而来的。

大善也是积累而来的,不要以为捡一个垃圾,节约一张纸是一个小善无所谓。一个人会有这么大的福报,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今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讲课,我也算是做了一丁点,也是从小的地方积起来的。

我在肯尼亚,我尽量也是把洗脸的时候用的水用脸盆装出来,吃完饭后把漱口水吐在草地上,也许可能会让几个蚂蚁吃完后报餐一顿。其实,我们在做这些善德时候,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当行善变多后,你会慢慢养成习惯,就会发现,那不仅是善,那是一件快乐的事。你都觉得不是在行善了,行善多没意思,行善好像是为别人在做什么,它变成一种快乐,积微善,成大德。

我们该如何去积累福德,积累能量呢?

第一个方法叫种福田。佛家有三大福田,第一个叫报恩福田,又称“恩田”;第二个叫做功德福田,又称“净田”;第三个叫做慈悲福田,又称“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后,种子能够获得营养生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田里能长出福。

报恩福田又称“恩田”;功德福田称为“净田”;慈悲福田称为“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之后,就能够增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就是田里面会长出福。

报恩是什么?报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功德福田就是去弘扬我们圣贤的智慧,去随喜和弘扬圣贤的智慧,去感恩和礼敬祖宗的智慧。第三个慈悲福田,就是去关怀弱势群体。

在我看来,所有员工对老板来说都是弱势群体,不是员工为老板打工,而是老板为员工在干活。因为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没有树根又怎么会结果呢?所以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会去感恩那些成就他的人,所以一个有智慧的老板一定会去感恩员工和顾客。

第二个方法叫做报四恩。第一个是父母的恩;第二个是师长的恩;第三个是国家的恩;第四个是众生的恩。通过报恩,我们可以获得能量,可以积累福德。如果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能量,他是无法成就生命中的现象的。就犹如没有面粉不可能想要有包子、饺子或者油条,因为这些食品都是由面粉变化形式而来的。所以我们要透过报恩,去获取能量,再用这份能量去回向,去发愿。

第三个方法叫做行十善。十种善业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能量。身上有三种善;口上有四种;意上有三种。

“身三”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四”就是: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妄语”就是说假话,我出家的时候,我说的话寺院里的人都不理我,我非常痛苦,但我知道那是我过去说假话的果报。“恶口”就是说诅咒别人的话;“两舌”就是搬弄是非;“绮语”就是说花言巧语。

“意三”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人生为什么会不幸福,根本就在于我们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当我们把这六种根本烦恼减轻后,人就会幸福。(寂静)

福 慧 共 修

2016年药师佛圣诞供灯共修

2016年10月30日(阴历九月三十)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圣诞。祈愿供灯同修蒙药师佛愿力加被,解除疾病痛苦,现生即得利益安乐,增福延寿,消灾免难。

行善积德真的能改命吗

行善积德真能改命改运,这有佛经中的依据。


你可以看一下佛学小电影:了凡四训电影版。这是了凡先生的亲身经历,通过改正过失,并行善积德,改变了不好的命运。


朋友你知道如何行善积德吗?有两点注意事项。


一,就是要孝顺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极大之善行,很能为我们积福改运。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对父母以柔心对待,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二,就是不要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灵最为看重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并且,我们试想一下,平时我们打针都痛,动物被杀,要痛到死,是个什么滋味!我们能不杀生,进而能放生,这是多么大的善行啊。我们能慈悲地对待动物朋友,那上天也会慈悲地对待我们的。这叫善有善报。


为了更好的行善积德改变命运,可以学习一些佛法知识,佛法知识可以在书上看到,书籍里有请,新华书店也有售的。很多经书都很难懂,初学可以看一些佛法普及,佛法入门的书。


补充一点,不是改正一个过失,做一件善事,你就好运连连了,善因的种下,要耐心等待善果的成熟,这和植物种子春种秋收是一个道理。我们行善积德,佛菩萨,上苍都看在眼里,都会记录下来,待到善果成熟之日,就会给你降下好运。


可能有这种情况,我们行善积德一段时间后,却遇到了一些小灾小痛,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大灾化小,也可能是你往昔的恶业带来的,往昔的恶果在此时成熟,故有恶报。


最后说一下雷锋这个例子,为什么雷锋一生行善却没有善终呢?这是因为,因果规律,是通三世的,前世,今生,来世。雷锋前世,恶业太重,极重,故今生大量行善,也没有化解,但他今生做了这么多好事,来世就会非常幸福。

读易经的男人什么心理

很多人活的不明白,在未来自己最有价值是什么?
易效能给予活着着很多意义,其中就聚焦了时间管理服务1亿人愿景,也结合中西时间管理法,独创了易效能道术器用全球推广,与易经有深厚的源缘,同时带有相同DNA血统,易效能的“”易”取自《易经》!
读过《易经》的很可怕貌似都跟修了仙,都有火眼晶晶看清事物本质,讲讲大家熟悉又尊敬的商业大师马云吧!
一生笃信太极理念的马云,是《易经》的忠实读者,他曾多次公开推荐《易经》,并忍不住感叹:自己得益于比别人读得早!
真正看懂《易经》的人,反而不会去占卜,而是把它当成一部人活于世的理性教科书。
读懂《易经》,看透人心,收获一套为人处世的高级密码,它教你看清本质、改变命运的易经思维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真就有假,有假必有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切皆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此消彼长,互生互化。
读《易经》使人明得失知事物两面性,具有全局观,还有很利于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形势判断!一切的事物易经早已看透,正如下所说:
《易经》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没有祸患;
《易经》说,“阴虑可否,明言得失”,给建议可以,替别人做决定就太愚蠢了。
…………
我们总行千里寻解药西方哲学方法规律救世,却未发现阅尽世间万本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因为《易经》已经把人一生的所有遭遇,总结成了一整套经验和方法传后人!
到了我这把而立之年也是定心定性,那就拿《易经》来修心吧!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红楼梦》中有一首曲子: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白话文大概是:是上辈行善留下的德泽,是上辈行善留下的德泽,灾难临头幸得遇上恩人;多亏我娘亲,多亏我娘亲,积得阴功回报给后代人。奉劝世人们,都来接济扶助贫苦人。不要象我那狠舅奸兄,只爱金钱不念骨肉情!正是善善恶恶有报应,是好是坏全由上天定。
这支曲子是写贾巧姐的。据“判词”所示,贾巧姐的不幸遭遇,是在贾府事败之后,而她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则是因为得恩人刘姥姥的教助。曲子里两用迭句“留余庆”、“幸娘亲”,就是这种得遇“济困扶穷”恩人的感情的进发。
曲子把王熙凤偶济刘氏,说成是她能“留余庆”,“积得阴功”,宣扬因果报应,说“乘除加减”,即所谓或增或损,或赏或罚,都是“上有苍穹”,一全由老天爷安排决定。
此曲假托历经家败人亡、又流落烟花巷、最后幸遇曾受恩于贾府的刘姥姥赎救而得脱离苦海的巧姐口吻而直抒劝世行善的主旨。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出自《周易·坤·文言》。

民间相信因果报应,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能量场》,哈佛大学30年的研究成果。

讲述能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原理以及在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全面运用。只要了解你自身的能量场,知道它是如何散发并引导能量的,你就可以聚集正能量、排除负能量,甚至可以把坏事转换成好事。作者以大量生动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将物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结合在一起,告诉普通人这一步一步是如何做到的!

通俗一点讲,每个人自带能量场,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控制它向好向坏,散发善的能量,周围的人、事、物能够感应到,他得到的自然是善的回报。

理论不同,研究方式不同,甚至表达方式也不同,却体现了相同的观点:每个人,可以做到善良;每个家庭,可以做到善良,可以代际传递,变成福报。

“福”便是我们的追求,中国人在囫囵吞枣,慢慢吸收;美国人在解剖细节,逐步应用。

古今中外,不谋而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