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山人一掌经起大运,大运场馆皇杰

2023-09-25崇庆运势网热度: 8779

道教最经典的一句话,道家经典句子,越多越好,谢谢。

道家经典句子,越多越好,谢谢。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

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 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管子·白心》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经法·道法》 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的方向。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 13、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 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1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九 17、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魏。王弼《老子》五章注 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2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 2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 23、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2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 2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29、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30、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庄子·至乐》。 31、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32、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 33、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庄子·在宥》。 34、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35、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36、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庄子。·至乐》。 37、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位置)。《经法·道法》。 38、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淮南子·原道》。 39、道自在天帝之前。《老子》第四章河上公注。 4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 41、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勇敢篇》。 4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江海篇》。 43、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经·神生章》。 44、凡物皆始于无。三国魏·王弼《老子》一章注。 45、万物皆由道(物质)而生。三国魏·王弼《老子》三十四章注。 46、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三国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 47、大天之内,复有小天。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下》。 48、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49、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篇四十二》。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51、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 5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二章。 5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二十四章。 54、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七章。 55、物壮则老。《老子》三十章。 5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5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5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6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 61、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 6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6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6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六十三章。 65、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66、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 6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6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6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70、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71、唇亡则齿寒。《庄子·胠箧》。 72、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 7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则阳》。 7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 75、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则阳》。 76、计其患,虑其反,就其利,辞其害《庄子·盗跖》。 7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庄子·天下》。 78、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 79、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轮不辗地。连环可解也。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天下》。 80、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81、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符经》卷下。 82、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纪法·道法》。 83、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 84、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十六经·雌雄节》。 85、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淮南子·原道》。 86、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淮南子·原道》。 8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8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淮南子·原道》。 8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淮南子·原道》。 90、小有所志(记),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

200高分!跪求道家经典语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PS:道德经之外的道家~~~~~~~~~~~~~~~~~~~~~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 潦倒而趋时混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询问鲁迅先生“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一句话的出处。

鲁迅这句话,出自其1918年8月20日写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书信。信中,鲁迅提到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的缘由,由此引出了这话。信中原文: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道教的精神精髓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就两个字:“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所提倡的做人学问,是指让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机敏大度,能伸能屈,把握尺度,掌控分寸,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顾全大局,能谋善断,运筹帷幄。

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之间有着彼此互补的作用,所以一直有“道治身,儒治世,佛治心”的说法。

扩展资料: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谁有三命通会白话译文(高分)

此书是大书
能读的人自然能读,不能读的人也不会感兴趣,少有越俎代庖的
不知楼主既有雅兴,干嘛没才气呢
要全文的话我可以发给你,要译文,恐怕编辑社和我想的一样,不会出版此类的东西

【皇极】的意思是什么?【皇极】是什么意思?

【皇极】的意思是什么?【皇极】是什么意思?

【皇极】的意思是:皇极huáng jí 1.  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  ●《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  ●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昔在上圣,唯建皇极,经纬天地。」  ●隋王通《中说•魏相》:「夫子六经,皇极之能事毕矣。」  ●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昔先王建皇极以莅万方,化功侔于天地。」  ●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五’以皇极居中,而‘五’之本身复具有中数。」 2.  指皇位。  ●晋干宝《晋纪总论》:「至于世祖,遂享皇极。」  ●《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于是宣太后令,废帝为东海王,以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昱统承皇极。」  ●《旧唐书•外戚传·武承嗣》:「皇极者,域中之大宝,必顺乎天命。」 3.  指皇帝。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贞述赞:「姊配皇极,身尚平阳。」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向若林父诛,陈平死,百里不用,晏婴见逐,是晋无赤狄之土,汉无皇极之尊,秦不并西戎,齐不霸东海矣。」  ●清屈大均《洗象行》:「晓披璎珞朝皇极,秋驾銮舆出喜峰。」 4.  指皇室。  ●《晋书•桓玄传》:「先臣蒙国家殊遇,姻娅皇极。」  ●南朝宋谢灵运《宋庐陵王诔》:「托体皇极,衔怨至尽。」  ●《宋书•谢晦传》:「羡之及亮或宿德元臣,姻娅皇极。」 5.  指古代有关天文、历算、五行等方面的专门方术。  ●《新唐书•五行志一》:「向为《五行传》,乃取其五事,皇极、庶证附于五行以为八事。」  ●《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而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莫不各有成书。」  ●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二○五:「自言郭璞终皇极,讲见天心待杀身。」 6.  宫殿名。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职掌皇极、建极、中极、武英、文华殿庭、楼阁、廊庑洒扫之役。」参见「皇极殿」。 7.  旧时教名。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严邪教》:「今世之所谓白莲、无为、皇极、大乘、洪阳、螺祖诸教,皆奸人所创之邪教也。」★「皇极」在《汉语大词典》第11419页 第8卷 263★「皇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皇极

皇极的拼音huáng jí

皇极是什么意思

皇极

huáng jí 1. 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昔在上圣,唯建皇极,经纬天地。」●隋王通《中说•魏相》:「夫子六经,皇极之能事毕矣。」●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昔先王建皇极以莅万方,化功侔于天地。」●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五’以皇极居中,而‘五’之本身复具有中数。」 2. 指皇位。●晋干宝《晋纪总论》:「至于世祖,遂享皇极。」●《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于是宣太后令,废帝为东海王,以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昱统承皇极。」●《旧唐书•外戚传·武承嗣》:「皇极者,域中之大宝,必顺乎天命。」 3. 指皇帝。●《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贞述赞:「姊配皇极,身尚平阳。」●《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向若林父诛,陈平死,百里不用,晏婴见逐,是晋无赤狄之土,汉无皇极之尊,秦不并西戎,齐不霸东海矣。」●清屈大均《洗象行》:「晓披璎珞朝皇极,秋驾銮舆出喜峰。」 4. 指皇室。●《晋书•桓玄传》:「先臣蒙国家殊遇,姻娅皇极。」●南朝宋谢灵运《宋庐陵王诔》:「托体皇极,衔怨至尽。」●《宋书•谢晦传》:「羡之及亮或宿德元臣,姻娅皇极。」 5. 指古代有关天文、历算、五行等方面的专门方术。●《新唐书•五行志一》:「向为《五行传》,乃取其五事,皇极、庶证附于五行以为八事。」●《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而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莫不各有成书。」●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二○五:「自言郭璞终皇极,讲见天心待杀身。」 6. 宫殿名。●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职掌皇极、建极、中极、武英、文华殿庭、楼阁、廊庑洒扫之役。」参见「皇极殿」。 7. 旧时教名。●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严邪教》:「今世之所谓白莲、无为、皇极、大乘、洪阳、螺祖诸教,皆奸人所创之邪教也。」

★「皇极」在《汉语大词典》第11419页 第8卷 263 ★「皇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参见:皇极

皇极的英语单词1.huangji

用皇极造句

1.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宋 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2.那个年事已高的女皇极受敬重。>

程颐是哪个朝代的理学创始人?程颐简介

人物生平

程颐,洛阳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

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y迁居河南府(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北宋嘉v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北宋元v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程颐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l四人。”

主要成就

理学建树

创立洛学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

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集》第638页)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l、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天道与人道统一

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论语·公冶长》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天命”,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为这个“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故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君子”,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天命”可为,如果失败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他不相信“天命”,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断言天有意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他还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教,断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又说:“理无形也”、“无形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粹言》),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重视教育

程颐既是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个人学说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个人著作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其中“洛学”的著作计有二程的《遗书》25卷,《外书》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传》《经说》《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后八卷是程颐的诗文集。《经说》中的《系辞》《书》《诗》《春秋》《论语》为程颐所作。《改正大学》为二程所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杨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以上各种著作,已被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于世。

学术影响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

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精神性的“天理”就和张载的物质状态的“气”一起成为宇宙本原的本体了,成为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m等(其中三吕与苏m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轶事典故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学以圣人之道

北宋皇v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接纳了这位后来成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师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执掌太学。胡安定是两程之前“开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

程颐不仅有高尚志向,同时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有一次他看到家人买小鱼喂猫,便写了一篇《养鱼记》:“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仔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观古圣人书,观古圣人政禁,数罾不得入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读着这篇文字,我们看到程颐由爱鱼之生命而及万类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的情怀。

双凤送子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y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为黄陂县尉。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的夫人侯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没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夜月楼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人物评价

凤凰网(《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二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学中的“心学”一派,也是从二程那里衍生出来的,所谓“陆王心学”,基本上导源于程颢的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一理学流派,也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居统治地位达七百余年,这都和二程有着直接的联系。

程颢: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

朱熹: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湖北省人民 *** 网(《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史籍记载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

亲属成员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时,有显功,赠太子少师,赐第于京师;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父:程逾,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龚州知州;

母:侯氏;

兄:程颢。

后世纪念

河南洛阳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近临陆浑水库,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1131年)年间,明天顺年间,昭封"两程故里"。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均有修复。两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总面积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节大院。前节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二节有"道学堂",两则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厢房;三节中立"启贤堂",两厢设有讲堂两座,后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清康熙御书"学达性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3副匾额,挂道学堂正中。

洛阳二程墓

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武汉黄陂二程故里

据黄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记载:洛人大中大夫程,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颢,字伯纯,又明年生子,曰颐,字正叔。黄陂程乡坊是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y、父亲程先后担任黄陂县令、与黄陂县尉时,就落户安家在武汉市黄陂区的草木巷内,并建有红砂石牌坊,上书“程乡坊”三个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记》有记载。

程氏故居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

根据《宋史》《中国通史》《黄陂县志》等书记载,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双凤亭多处遗迹,被海内外称为二程第一故里。

一掌经算命法

学习一掌经算命有什害处 不怕不信,就怕信以为真!到时候自己陷进去!如果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学学也不错,也算是一门技术!

一掌经论命十二室详解 想知道自已前世今哪死灵魂归于何处《达摩掌经》佛教秘外传轮论命能算三世及死归属奉玄门经典同用论命定富贵贫贱夭亡奇验所论命与传统四柱同《达摩掌经》12肖定宫位佛六道(佛道、仙道、道、阿修罗道、狱道及畜牲道)原则类-月--推落于哪道致测前世延伸至世性格留哪道频率要做功课推断命运 达摩梁武帝代土佛已盛世达摩少林寺面壁九间家僧更络绎绝事实并每都适合家修行于达摩传授掌经知否佛道缘 达摩祖师面壁创掌经 掌秘诀手掐前世今 手本字书 书宝掌故称掌经能推前死算三世由
真所谓:

一掌经金口诀中大运和流年运的真正推法 你好 可以交流

一掌经怎么知道身上有记 一:四点落宫多为厄奸驿艺者,身上多带痣。(有一定准确率)
二:凡命,品,疾三宫按神为五鬼,苦煎带愁,岁破者,可断带痣或疤。(神验)
四:凡出现明显冲克者,可断有记号,位置对应人体12地支。(验)
本人所学仅此三项,希望对你有用。

请用达摩一掌经帮我算命。 请用达摩一掌经帮我算命。yxkwg

这是达摩一掌经算命(有图),麻烦哪位大师指点迷津,帮忙看看这是什 200分 如果你不懂,还用它算那不是自寻烦恼吗。比如你说一下你的出生地、出生年月日时、性别,让大家帮你看一下。如何?

一掌经十二宫解说,一掌经十二命宫怎么看 十二命宫


一掌经算命 天贵 天艺 天贵 天艺 求高人批 50分 正确对待算命:
算命是民间的俗称,学术上的专业称谓叫周易预测,研究算命的学术叫易学、也叫术数,青乌术。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经,理论系统较为复杂深奥。狭义的算命即是对人生辰八字的预测,广义的算命则包含八字算命、四柱预测、六柱预测、紫微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等。古代的占卜、筮法,均属于算命。算命,中国预测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有据可考可追溯到最早的伏羲氏,之后周文王演八卦,则算命开始逐步得以发展。但具体的发展过程比较漫长。每一代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算命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一种形式,民间多用于各类未来事占测,如算算今年流年是否顺利等,是一种与科学技术无法预测时一种辅助手段。
算命,亦称“子平命学”、“子平术”、“四柱命学”、 “生辰八字”等。命理学俗称算命术,又称推四柱或批八字,它是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所代表的天干地支配成八个字,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为手段,对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进行预测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与自然科学互相融贯而成的一种学说,是周易预测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在古代算命通常是一种利用个人切身资讯,例如脸与手的纹路,出生八字、姓名笔划等配合术数来预测或判断命运吉凶福祸并且寻求指点迷津的行为亦称指迷算命。千百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已深深地扎根与人们的心灵中,经久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更取命宫、胎元、大运、小运、流年,配合行年太岁、月令等的五行生克制化定休咎。五代有徐居易,宋有僧道洪,元有徐大升,明有刘伯温,清有沈孝瞻、陈素庵、韦千里、袁树珊、任铁樵等。更有盲派八字理论,盲派快速算命秘诀,金口铁断算命秘要等。

达摩一掌经算命准吗。太模糊了吧。了解易学的发表一下看法 可信吗? 八字是道教的理论,你单从名字看,也知道是佛教的编写的。你觉得准吗?

关于易经哪个道转世

这都是不科学的东西,估计也没有人能回答的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