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年法今年是哪年,2023年用干支纪年法怎么表示

2023-10-26崇庆运势网热度: 19072

2020年属什么生肖

2020年阴历的天干地支为庚子,生肖属鼠。

2020年是属什么生肖。2020年出生之人是生肖鼠,此年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为农历庚子鼠年,五行纳音“壁上土”。

生肖鼠,为2020年生人,乃为梁上之鼠。机灵活泼,精力充沛,才智过人,进取心极强,志气高,眼界宽广。为人正直谦和,心性沉稳,乃踏实之人。善于社交,处世练达,外缘好。须防过于多疑,有失人和。

属鼠性格分析:

男子落落大方,常衣冠楚楚,极其爱干净,为人孝顺,运带福相。女子外性谦和,内藏刚毅,富有心计,持家贤能,乃聪慧之人。春夏生人面慈心善,一生多福;秋冬出世为人慷慨大度,德望兼备;日生晚年福寿绵长;夜生享乐富贵,六月生人为八败。男主头脑冷静,女主性情伶俐,配偶如意,家道大着阵。

鼠是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首。更是一种文化习俗。属鼠的年份依次为:2044年、2032年、2020年、2008年、1996年、1984年、1972年、1960年、1948年、1936年、1924年等。

此年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为庚子鼠年,在甲子纳音表中当属壁上土,天干庚五行当属金,地支子五行属水,故此年为金生水之相。



今年是什么属于什么年

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兔年)。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年法。“癸卯年”中,“癸”是按照的天干法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卯”是按照地支法纪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023年是癸卯年。

2023年干支纪年是什么年

2023年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为农历癸卯兔年,六十甲子纳音金箔金,此年属兔之人,五行属金。天干癸水,地支卯木,水木清华,文采过人。

其实壬寅、癸卯等说法,采用的是我国最古老的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方式,自上古以来就一直在使用。干和支分别指的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就是根据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纪年,并且制定了一个干支表,为了方便记忆,他们还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进行了关联。比如酉代表鸡,卯代表兔,按照一定的公式将年份的数字对照干支表,就能得出对应的干支年年号。

2023双春年

都说2023年比较特殊,特殊到什么程度,有民俗研究者推算,如果下一次还想遇到像2023年这样的特殊年份,要等上1260年。也就是要到公元3283年,到那个时候人类也许都已经在太空移民,地球也可能有了更大的变化。

2023是癸卯兔年,那这一年究竟有哪些不一般的特殊之处。有四个不一般之处,首先第一个,就是上回咱们在节目中聊到的双春年。按照传统农历,2023年有一个闰二月,导致会出现一年当中有两个立春的现象,这两个立春分别在年初和年尾,所以叫双春年。

2018年用干支纪年法计算应该是什么年?

2018年用干支纪年法计算,2018年1月1日-2018年2月3日是农历丁酉年,鸡年;2018年2月4日-2018年12月31日是农历戊戌年,狗年。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岁星纪年,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

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相传黄帝时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古代的干支纪法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干支纪法是出自于黄帝时期,在西汉初成雏形,正式开始于王莽,通用盛行于东汉后期。

干支纪法

干支纪法又名“干支纪元法” ,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干支是“干“,”支”的总称呼。

干指的是天干,是古代的一种计序的文字符号 ,有十个,所以也叫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的是地支,是古代用来记录时辰的符号,有十二个 ,是一也叫十二地支。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法通过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组合,共搭配成六十组干支,分别用这六十个干支来表示时间的记叙。然后把六十个干支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轮回使用。再根据干支纪法形成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也就是现在说的农历的说法就是按干支纪法来记叙的。

干支纪法使用时间

古代用干支纪法来记录年、月、日、时 ,但是并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时间记录开始使用的年代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不是一起的。

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曾采用过岁星纪年法 。但后面发现这样记录的周期并是百分百的准确,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后,就逐步开始了干支纪年法。

而干支纪日法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而且根据《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 ,证明了从那时以来一直一直有条不紊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至于干支纪时的使用时间,已经无从查考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特也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形成。

所以干支纪法的使用具体时间并没有很具体的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已经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