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房企三道红线踩线榜,最新三道红线房企

2023-09-22崇庆运势网热度: 21856

地产江湖大变局:三道红线之下,谁兴谁衰?

对于很多地产老板而言,这个秋天有点冷!

之所以感觉冷,是因为监管层面的“三道红线”如泰山般压顶。

对于“三道红线”,相信大家早已有所耳闻:

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100%;

红线3:短债比小于1.0倍。

如果三道红线全部命中,只能借新还旧,不能新增负债。

踩中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5%;

踩中一条,增速不得超过 10%;

一条未中,不得超过 15%。

从最初的传闻,到一步步被证实,三道红线的最终落地似乎已不可逆转。

而一旦三道红线落地, 房地产 行业的新时代或将就此开启。

行业大洗牌、大分化或不可避免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是某机构依据“三道红线”标准制作的各大房企的踩线情况。

如上表所示:真正满足监管红线要求,也就是三道红线一条都没踩的只有少数几个,典型如 华润、中海、保利、龙湖、金地和滨江。

有人统计,目前百强房企中的61家上市房企,踩了一条以上红线的就有48家, 接近80%。

挺触目惊心的吧。

这其实是中国房地产上半场的真实写照: 高、高负债,拼命跑马圈地做规模。

这个时代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所以,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忽然之间,就跑出几匹黑马,今年刚过百亿,就喊出了明年冲千亿。

当然了,你也不能说这些房企不优秀,毕竟,其中的很多人都是上半场的大赢家。

问题是,上半场的游戏规则在下半场注定是玩不通的,比如“三道红线”的泰山压顶。

很多人问,这三条红线意味着什么?

答案其实相对简单:

1、这或许是房地产上下半场的真正分水岭:那个依靠高野蛮扩张,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代再也没有了。

2、房企间大分化时代正式到来:部分负债高的巨头承压,增速会放缓甚至大幅下滑,中小房企尤其是小型房企再无逆袭机会。

3、稳健型的房企们,将获得丰厚回报。

再来看看这张表。

这是以今年中报为基准,并结合“三道监管”红线,对头部房企几个财务指标的梳理。

在这张表上,很清晰的体现了这么几个特点:

1、多数大型房企的财务状况良好,负债率也相对可控。

2、央企表现更为优秀,比如中海地产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超过了200亿,甩开了其他房企一大截,华润置地和保利地产(600048,股吧)的净利润也都突破了百亿大关。

3、综合实力强的房企盈利能力更突出。

在前10强房企中,只有华润,中海的净利润率超过20%,超出其他十强房企一大截。

这两家房企有一个共同点,在商业地产领域优势明显,其中,华润是商业地产领域绝对的老大,2019年商业地产板块的营收超过了100亿, 有着“ 写字楼 之王”之称的中海紧随其后。

之所以把这两张表放在一起,是因为这张表大致代表了房地产上下半场两个时代:

踩中“三道红线”的多数都是上半场的大赢家,至少在规模上如此;

“三道红线”之外的稳健型房企在下半场拥有更好的未来。

房地产运行规则变了吗?

其实,监管层拟定的“三道红线”隐含着地产下半场的运行逻辑:

1、要控制发展速度,注重增长质量;

2、不要再寄望于高,要靠自己造血;

3、不要再野蛮生长,要靠精细化管理;

那么,趋势之下,哪些房企能在下半场胜出?我想大致的逻辑应该有这么几条:

1、一定的规模。

这个铁律在地产下半场仍旧管用,有规模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行的。

2、良好的盈利能力

简单一句话,不赚钱的都是耍流氓。

3、良好的财务结构。

这是本次监管的重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4、良好的布局,得一二线者得天下。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是一个大分化的市场,一二线城市高 房价 与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并存。

未来,在人口、资金持续流入的一二线城市、在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内, 楼市 还将持续繁荣,而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将被遗忘。

5、强大的产品力。

地产下半场,既是战略的竞争,也是产品的竞争。

6、相关多元的综合实力。

未来的房企会分化为两类,一是平台型的巨无霸,二是机会主义者的小型房企。

以万科、中海、保利为例,所谓的平台型房企,就是除了 住宅 开发之外,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长租 公寓 、养老、教育等众多业态都必须会,而且做得好。

7、独特的竞争力。

在地产下半场,每个活得好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比如碧桂园强于三四线,而中海则有独特的城市更新能力,有强大的大项目运作能力。

8、优秀的掌舵者和强大的团队。

这个不做论述,因为这是常识。

哪些房企能打跑赢?

很多人问,地产下半场到底哪些企业能胜出?哪些企业又将衰落。

其实任何预测都有点像算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依据上面的逻辑,给出了大致靠谱的评级。

五星:

中海、保利、万科

中海可能是地产下半场最具想象力的地产公司。

核心看点在于,中海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一骑绝尘的,是今年上半年唯一一个净利润突破200亿的公司,甩开第二名一大截。

另外,中海的逆势加速能力也是其他房企无法比拟的。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前十强中,销售正增长的只有中海和恒大。而在过去的2018、2019年中海的销售增速分别为29.8%、25.2%,也超出前10强一大截。

中海第三大优势是其商业地产板块的低调崛起,综合实力已仅次于华润。

关键是, 中海还有行业内最好的财务结构,最低的融资成本,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保利地产和中海一样,综合实力强劲,无论是规模、利润还是对负债的控制都是顶级的,而且自2019年提出“不动产生态发展平台”战略后,保利的相关多元化也有声有色。

万科贵为多年的老大,这次踩中了三道红线中的一道,但整体影响不大,综合实力也没得说。

相对于中海而言,万科的综合盈利还有待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万科的净利率只有8.5%。

恒大御龙天峰

在售

参考价格: 价格 8200-8900 元/㎡

楼盘 地址: 常德市 武陵区 常德大道与紫缘路交汇处

楼盘电话: 400-818-0066 转 065540

三道红线重压,听说百强房企只有12家没踩线,华宇集团2020年三道红线数据...

截至2020年12月,华宇集团作为全国12家未破红线的百强房企之一,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2%、净负债率为71%、短债比为1.33,均低于监管层三道红线的融资管理新规。

中国地产100强三道红线情况是什么?

央行和住建部将限制开发商融资的政策,实施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稳步降低。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2、净负债率大于100%。

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绿、黄档安全区房企增多剔预资产负债率仍为老大难,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短债比要大于1。

据中国网地产统计,目前12家试点房企中,除保展、阳光城、绿地未发布年报外,其余9家均发布年报及公布三道红线数据,其中,中海、华润、华侨城3家为均未踩线的绿档房企,万科、融创、碧桂园、新城、中梁5家房企踩中一条安全线至黄档房企。

依据三道红线规定,如果三项指标均不达标,归为红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提升,两项不达标,归为橙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不达标,归属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10%,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归为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据中国网地产统计的73家房企三道红线指标中,绿档房企达33家,占比45.21%,黄档房企32家,占比43.84%,橙档房企5家,占比6.85%,红档房企3家,占比4.11%。

楼市收紧再传信号!房企高终结:从房住不炒到“三条红线”

尽管房企已在有意识地强化资金安全,但政策的收紧力度,显然超过了预期,而且从各方面来看,这都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常态化手段。 房地产 企业借助高进行快速扩张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近几个月来,主管部门对房地产融资环节的监管,正在迅速升级。6月24日,银保监会发文强调“严控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研究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

其中,对房地产融资的管理,主要是以“三条红线”为标准,具体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房企的“踩线”情况,分为“红、橙、黄、绿”四档,然后实施差异化债务规模管理。

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房地产企业习惯了举债发展。在行业的“黄金时代”,通过阶段性的高负债来实现高增长的案例,始终存在。但与此同时,高负债也拖垮了一些房企的资金链,同时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近年来,随着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房地产迅速向居住属性回归,对负债的管理也逐渐收紧。尽管房企已在有意识地强化资金安全,但政策的收紧力度,显然超过了预期,而且从各方面来看,这都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常态化手段。

从“C端”到“B端”

房地产融资政策的收紧看似十分突然,但实际上,近些年的 楼市 调控基调一直是“去”。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多轮政策,地方也纷纷发文调控。到2019年,房地产长效机制逐渐落地试点,意味着这一轮楼市调控进入常态化阶段。

在这期间,针对需求端的去政策最为引人注目。各级监管部门在延续了以往的限购、限贷等措施外,还 推出“限售”措施,通过对房屋持有年限的规定,遏制短期内进行低买高卖的炒房行为。

今年第二季度,部分区域市场迅速从疫情中恢复,各路资金蜂拥进入楼市。为遏制市场过热,一些城市开始严打“资金贷”“房抵贷”等行为,另有不少城市发文封堵“假离婚”的漏洞。这些措施同样是在需求端进行去。

恒大研究院指出,2020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为18.9%,较2016年全年的38.7%,大幅回落19.8个百分点。

直到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 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楼市去的重心,才从“C端”转移到“B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监管层已经有过多轮调研和征求意见,一些房企也参与其中。去年以来,很多嗅到政策风向的企业已经着手调整负债结构、控制债务规模。加之此前市场销售向好、融资环境宽松,目前整个行业的负债率水平要低于前几年。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2019年年中已是房企有息负债的相对高点。“房企2019年下半年开始已经着手降低有息负债规模,本轮融资政策收紧与行业战略部署是相一致的。”

实际上,对“B端”的监管,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多位受访者认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一部分,在正式落地后会持续实施。

之力

根据国家的数据,房地产企业的到位资金中,有近一半来自于销售(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其余来自融资。因此,无论在需求端还是融资端,去政策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上海某大型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些年,对销售端的管控是越来越严的。以预售条件的变化为例,“最早的时候,拿完地,再有个规划设计图,就可以卖了;到后面,要求项目必须要开建,但只要地上和地下的层数达到‘正负零’即可。”

他说,这一政策此后演变为,除了要求建设进度外,还对资金投入的比例有所规定。到近两年,一些城市提出了 楼盘 必须封顶的硬性要求。而且按照规定,定金和预收款必须进入专门的监管账户,并被限定用于项目开发和建设。

“靠一个项目的定金和预收款,支撑一个或多个项目的滚动开发,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他说。

与此同时,在2013年-2014年后,房地产行业从供不应求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虽然仍有结构性的机会,但整体的需求红利正在迅速消失。

相比之下,在不同时期,房地产业的融资环境松紧不一,房企通常会借助融资环境较好的时机,获得资金上的回缓空间。更为常见的是,通过扩大融资规模,房企以高负债的手段进行扩张。

作为“三条红线”之一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一直被视为房地产业的负债率红线。在市场处于上升周期、行业快速扩张的阶段,突破这一红线的情况比比皆是。

以行业快速扩张的2017年为例,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136家上市房企的整体负债率为78.9%。在排名前50的房企中,有超过半数的房企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尽管这一指标是未剔除预收款的结果,但仍然偏高。

到今年年中,房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下降,但即便在大型房企中,突破“红线”的情况仍然不少,且仍有约1/3的50强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80%。

“实际情况要比表内体现的更严重。”前述房企人士指出,很多企业通过表外融资,使得债务隐性化,而表内的财务指标仍是健康的。此外,近些年流行的跟投,也容易被做成表外债务。

他表示,这是房地产业发展惯性的一种体现,即通过高负债来实现高增长,甚至“弯道超车”。尽管也有因债务过重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个案,但在过往的实践中,这一模式仍屡试不爽。

降负债易,高增长难

由于对债务规模进行精准约束,“三条红线”的推出,很可能打破这种路径依赖。

监管层根据“三条红线”触线情况不同,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以2019年6月底的有息负债规模为基础,三项指标全部踩线的“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不得增加;踩中两项的“橙档”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只有一项踩线“黄档”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全部指标符合要求的“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国泰君安以200强房企中有存量并且财务数据较为齐全的91家房企作为样本,按照“三道红线”划分,处于绿、黄、橙、红的房企分别占比31%、32%、13%、24%。

若对参加座谈会的12家重点房企进行划分,全部不踩线的“绿档”房企仅有四家,分别为保利、中海、华润、华侨城。

七成左右的“踩线率”,侧面证明了政策约束之苛刻。虽然在对外表态中多给予“利好”的定性,将这一政策称为对行业的规范,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企业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已经展开。

记者了解到,很多房企已拿到上述文件的原文,但不清楚具体的执行细节和执行尺度。一些房企已经和相熟的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并未得到确定性的答复。有北京房企人士向记者透露,金融机构也在等待相关指导性文件的正式下发。

尽管如此,由于兹事体大,不少房企在内部已经形成了“降负债”共识。前述北京房企人士透露,其所在的公司要求,在政策正式落地之前抓紧研究,形成几套预案。

就整个行业而言,国泰君安认为,本轮政策收紧对行业整体影响不大,因为“行业整体偿债能力较为稳健”,实质风险可控。“融创、荣盛等部分房企虽处于红、橙档,但财务指标超过标准的幅度并不大,可以通过季末增加销售回款、表外融资、临近季末降低支出等方式改善资产负债表静态流动性,从而提升档位降低融资约束。”

但降负债易,高增长难。前述上海房企人士表示,“时代在变化”,通过高负债进行扩张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他表示,按照新规,即使达到“绿档”的标准,企业的借贷规模仍然有限,再考虑到行业已进入“白银时代”,市场空间正在缩小。这也意味着,行业的阶层会继续固化,“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再有。此外,如果监管层的决心够大,未来还会对表外债务进行管理,届时企业融资的施展空间会更小。

至少从短期来看,这一预期已经引发了一些策略的变化,比如拿地和投资。在近期的房企中期业绩会上,雅居乐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卓林表示,“我们现在不能乱拿地……下半年如果没有好地、没有好项目,我们就到明年拿地,因为拿错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房地产三条红线指的是什么

房地产三条红线的具体内容为: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百分之七十;

(2)净负债率不超过百分之百;

(3)短债比不小于一。

三条红线房地产指的是这是监管层收紧房企融资较为清晰的三条标准,要求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有息债务增长,并设置了三条红线。红线一是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红线二是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红线三是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三条红线主要是为了剔除资本金因素,基建投资中包含预算内资金,地产投资中包括公司自有资金和预收款。

扩展资料:

房地产三条红线的意义:

1、融资管理规则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这个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促进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

2、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央行谈“三道红线”新规:社会反响积极,将稳步扩大适用

三道红线政策出台时间

所谓的“三道红线”,就是央行和住建部将限制开发商融资的政策,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全行业推行。简单来说,央行爸爸对开发商们说,“你们这群人欠我的钱和滚雪球一样难还清,再想借钱,得按我的规矩来。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2、净负债率大于100%;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按照这三个标准,由图可以看出,融创、恒大、绿地、华夏融信、中梁、绿城、美的、金茂、阳光城、金科、荣盛、奥园、雅居乐、蓝光、正荣、旭辉、世茂、碧桂园、万科、新城、建业等房企处在了比较危险的边缘。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三道红线”这一新规则之下,房企接下来将难以通过举债扩大规模,不少房企的债务偿还,也不能靠举债进行,只能依赖销售回款。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绿档内企业自身财务数据是优秀健康的,后续面临监管可能性较小,企业能够继续保持现有战略推进。

“红档内企业后续面临政策监管可能性大,融资方面会有所限制,既有战略扩张则需调整,要降低风险融资。更关键的是,有可能会影响这些企业同其他房企的合作。”

“该政策实质上是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对重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可以理解为开启了保证房企后续既能够做好业绩,也能够稳定发展的路径,体现了房住不炒的理念。”

回归到合肥市场,“三道红线”的政策对合肥楼市最大的影响应该还是在土拍层面,部分开发商拿地可能十分谨慎,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利益最大的地方。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