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年计算,干支纪年计算法

2024-06-16崇庆运势网热度: 17944

年干支的快速计算方法

年干支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六十甲子的次序在手掌地支图上顺推。如: 已知1983年为类亥年,把癸定于亥位上,以左拇指尖(按顺时针方向)顺次点数,便可知1984年为甲子年,1985年为乙丑年..... 。另一种方法是用公式推算,方法是: 用所求的公元年数减3,把所得的差除以60 (60为千支周转数)得商和余数,余数就是所求年干支的代数,若余数为零,可将余数看成是60 (类亥) ,附公式于下

(所求公元年数 - 3) 60 = 商......余数

用上述公式求得的余数即为所求年干支的代数,用此代数查六十甲子表即得所求的年干支,或者用掌上法推算更为方便 。例如: 求1980年的干支,按公式: (1980 - 3)-60= 32.....余数为57。“7”是庚和午的代数,5x2=10地支退+位。从庚午开始,天干不变,地支后退十位是申,所以1980年的年干支便是庚申 (见图5)。用上述方法可以快速求出公元3年后任何一年的年千支。

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x0d\x0a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x0d\x0a十大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x0d\x0a十二地支: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x0d\x0a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可构成60干支(即为一花甲)。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永无止尽。\x0d\x0a3、计算方法如下:\x0d\x0a(1)将十大天干、十二地支编号。如下:\x0d\x0a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x0d\x0a4 5 6 7 8 9 0 1 2 3\x0d\x0a\x0d\x0a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x0d\x0a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x0d\x0a(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x0d\x0a\x0d\x0a如2011年:最后一位是1,对应的天干的编号就是“辛”,再用2011除以12得到167余7,对应地支编号为“卯”合起来即2011年为“辛卯”年。

干支纪年是怎么计算的?

干支(gānzhī)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分析如下:

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和地支这样组合完,开始新的一轮时正好是六十年,所以是六十年一个轮回。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岁星纪年,  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

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怎么计算的?

干支(gānzhī)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分析如下:

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和地支这样组合完,开始新的一轮时正好是六十年,所以是六十年一个轮回。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岁星纪年,  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

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干支纪年计算方法

六十年一个甲子,六十甲子: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以立春为干支年的开始,立春前一天为干支年的结束。

如,2021年2月3日立春。

2月2日之前为庚子年结束,之前出生的孩子应该属鼠;

2月3日为辛丑年开始,并不是大年初一之后为辛丑年的开始,之后出生的孩子应该属牛。

每年春节晚会,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希望今年不再说:“难忘的2020年庚子年过去了”。因为,庚子年于腊月二十一就结束了。

一、公元( 后 )年份 干支纪年 计算方法 :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已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得余数,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今年,2021年,用该年尾数1找出对应的天干为“辛”;然后,用2021除以12得余数为5,用余数5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丑”。 那么,公元2021年则为农历辛丑年。

天干,

如:公元1995年

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补充说明:

1.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2. 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如:公元8年,该年则为戊辰年。

如:公元11年,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如:公元12年为壬申年。

 

二、 公元前 年份 干支纪年 计算方法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7、乙6、丙5、丁4、戊3、已2、庚1、辛10、壬9、癸8

地支:子9、丑8、寅7、卯6、辰5、巳4、午3、未2、申1、酉12、戌11、亥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上。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如:公元前8年

直解取尾数,为癸丑年。

T�NM���1�0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