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天干地支对应数学,天干地支与数字的对应的关系

2023-10-28崇庆运势网热度: 2880

天干地支和五行各代表那个数字如:1234567890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甲对应一,乙对应二,....以此类推,癸对应十.
子对应一,丑对应二...以此类推,亥对应十二.
至於因素,可以去看
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这些一言两语不可道清.建议多看易学的书.如<四柱预测学>邵伟华.这本书的基础知识讲得不错.
奇门可看张志春的<神奇之门>等.

求解易经64卦天干地支象数问题

天干是象数,地支也是象数,天干表示的是四方,地支表示的是四时,这在很多典籍中都能看出来。姑且不论这种提法对错,单从“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天干地支抓住了时空的这个概念的关键。所以我想论证一下天干地支作为一种象数说的合理性。

先从天地生成之数说起,天数13579和为25,地数246810和为30。
以为1为太极,再根据“天德不可为首”,所以要把3确定为天(奇)数的基数;把2作为地(偶)数的基数。(待续)

所以,根据3天和2地能构成如下关系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2+2 2+3 2+2+2 2+2+3 2+3+3 3+3+3 2+3+2+3

上行的12345678910对应下行的123及7个数字和之式子。

所谓天干是天为地之干的的意思,因此用地数和30除以天基数3得10,10这个结果是天干的个数。而地支是地为天之枝的表述,用天数之和25除以地的基数2,得商12余1,余的1回归太极,12这个结果我们把它看作是地支的个数,我们就可以建立天干和地支的基本象数表。
天干象数表
甲 乙 丙 丁 戊……癸
1 2 3 4 10
1*3 2*3 3*3 4*3 10*3
3 6 9 12 30

同理地支象数表
子 丑 寅……亥
1 2 3 12
1*2 2*2 3*2 12*2
2 4 6 24
注意两表最下面的一行数字,如果把甲子用3替甲,2替乙,那么甲子的值就是5,60甲子的任何一个组合,都像这样换上一干一支的数字和,就会发现,阴阳属性及五行属性清晰地显示出来,那说明甲1乙2……癸10以及子1丑2……亥12中的数字都是序数,而两表中最下面的数字才是象数。

用地与月不同速运行过程中的两速度比例关系,可以作为验证结论。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木:甲乙寅卯辰;火:丙丁巳午未;土:戊己辰戌丑未;金:庚辛申酉戌;水:壬癸亥子丑。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算法:4、5、6、7、8、9、0、1、2、3,对应的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数字为年代的最后的一位数字,比如2005年,最后一位是5,对应的天干就是乙。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数除以12,后面的余数就代表某个地支。余数分别为:4、5、6、7、8、9、10、11、0(能整除)、1、2、3,代表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比如2005年:年代末尾数为5,对应的天干为乙,2005除以12,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为酉,所以2005年为乙酉年。

十二地支是中国古老的用来纪年纪时的一种历法之一,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干支纪法是出自于黄帝时期,在西汉初成雏形,正式开始于王莽,通用盛行于东汉后期。干支纪法又名“干支纪元法” ,是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干支是“干“,”支”的总称呼。

干指的是天干,是古代的一种计序的文字符号 ,有十个,所以也叫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的是地支,是古代用来记录时辰的符号,有十二个 ,是一也叫十二地支。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的来历

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认为,干支纪年法萌芽于殷商时代,生成于“文王幽而演易”之时——传说周文王被囚禁之时,经过精心演绎和推算,创立了干支纪年法;另一种说法认为,干支纪年法萌芽于“黄帝”时代,生成于西汉初年,正式启用于王莽“新政”时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曾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召令天下,推翻汉王朝的腐败统治。可见干支纪年法那时已经成了国家法定的皇历了。

干支纪年一年多少天

夏历(农历)一个354天或十三个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干支历一年365天或366天,不置润,不论月大月小,月天数有30天或31天,个别的有29天和32天,具体由地球运行速度来确定。

天干地支万能计算公式是什么?

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

天干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字就是干。

地支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字就是支。

1、1900----2100年之年干:年尾数-3。

例:1969年年干=9—3=6,第6位天干就是已。

2012年年干=2-3=9,第9位天干是壬(2不足减就补十成12)。

2、1900----1999年之年支:年尾二位数+1;2000----2099年之年支:年尾二位数+5。

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数为10,地支第十位为酉;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余5,地支第五位是辰;那么1969年干支就是已酉2012年干支就是壬辰。

3、月干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类,只计算月干。

月干=年干数×2+月份。

例:1969年(已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干=6×2+8=20,天干10为周期就去掉10,天干第十位为癸,则此月干支为癸酉。

4、日干支公式:

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3)×5+55+(年尾二位数-1)/4。

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

地支藏干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地支藏干是指地支五行相合后与天干五行相同。藏干与透干相对。比如天干甲乙见地支寅,寅为雷木,五行与天干同,谓之透干。若地支不见寅而见亥、卯、未,三地支相会合化而成东方木局,称为地支藏干。另:壬癸逢地支申、子、辰三会合化成北方水局,丙丁遇寅、午、戌三会合化南方火局,庚辛遇巳、酉、丑合化成西方金局,都谓之地支藏干。 所谓地支藏干是指地支五行相合后与天干五行相同。藏干与透干相对。比如天干甲乙见地支寅,寅为雷木,五行与天干同,谓之透干。若地支不见寅而见亥、卯、未,三地支相会合化而成东方木局,称为地支藏干。另:壬癸逢地支申、子、辰三会合化成北方水局,丙丁遇寅、午、戌三会合化南方火局,庚辛遇巳、酉、丑合化成西方金局,都谓之地支藏干。
在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的配合计算中,地支的五行分配是颇为费神思的问题,因为它除了本气外,还包含着一个或几个天干的五行成份在内。这是合理的。因为十二地支对应的五行,并不像十天干那样干净利落。古籍中有不同的口诀歌说出地支所藏天干的关系,例如:
子中藏癸水丑己癸辛同
寅宫甲丙戊卯中乙木逢
辰藏戊乙癸巳中丙戊庚
午中丁己土未宫己乙丁
申中庚戊土酉中独辛金
戌宫戊丁辛亥中壬甲逢。
还有另外一些口诀歌,语句不同,其内容都一样,表如下:
地支 所含天干五行
子癸水
丑癸水 辛金 己土
寅甲木 丙火 戊土
卯乙木
辰乙木 戊土 癸水
巳庚金 丙火 戊土
午丁火 己土
未乙木 己土 丁火
申庚金 壬水 戊土
酉辛金
戌辛金 丁火 戊土
亥壬水 甲木
这一份表,在八字计算中必会用到,是推断地支与天干五行配合时的依据。源自何处,未曾稽考。肯定是很古老的,起码用了近千年,而且只有一个版本,应是不容置疑的。
初学八字计算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扰,就是排出来的金木水火土之和不是八个,而是十多个,往往是‘土’特别多。细看是发现,由地支透出来的天干五行明显要比天干自己的要多,不是“一人一票”,地支一派是“一人数票”,很是不合理。再细看下去,同是地支,有的是“一人一票”、有的是“一人三票”、还有“一人两票”的,本身也不平等。因而,相对来说,像子、卯、酉这些“一人一票”的,所起的作用就不像其它“一人多票”的那样“人多势众”,又是不合理。算起合化来,很难摆得平。
在五行计算中,“一人一票”的原则还是应该遵守的。申的作用要比酉大上三倍是没有理由的。前人在构思这份表时应是知道的吧,因为歌诀中只表达了“含有”的意思,并未指明“变一为三”。只是歌诀和古文都不善于表达加权算法,是故对于“无师自通”者就容易想当然了。──是这样吗?
再想,有经验的大师在处理时一定是心中有一个比例数的,他们知道有些情况是那一个起主要作用、另一些则忽略。不然,为甚么有些人算得很准,而初学的就算得不准呢?算法都是一样的,书本中讲得很清楚。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来个平均分配,但马上又觉得不对。单就午来说,有丁火和己土,每个各占一半明显不对。对午来说,显然应是火为主、土为次,而且相差不小。一搞平均主义,火的作用一定大打折扣,肯定不对。
很想将表中各对应天干的比例因子算出来,这样用起来就能心中有数。尝试用数学方法求取表中十二地支所含各天干的比例因子。
这是一个 m x n 个数的矩阵 Amn,m=10, 天干数; n=12, 地支数。它应该满足下列两项“干支对应守恒准则”:每个天干分配到十二地支的因子数之和为1.2;每个地支所含的天干的因子数之和为1。即(数学式打不来,免了。)将各地支不含天干的矩阵元素置为0,用矩阵计算方法应能求出矩阵中其余的Aij,就是所要的各地支所含天干对应的比例因子。
可惜,计算证明这是一组矛盾方程式。也就是说,这份表无法满足“干支对应守恒准则”,亦即说明该表有先天性缺陷。
路还是要走下去。根据干支五行的原理,尝试自行推导一份新的表来。终有结果,而且很幸运,在各地支中,凡是比例因子较大的天干,都与传统的表中所示的相吻合,有差别的大多是些影响较小的天干。说明原理没错,而且能满足对应守恒准则。但是尚未经过大量实例的验证校核,很是不成熟,这里不便公开。还要做很多工作。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用传统的地支藏天干表时,注意不能“一人多票”,也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运用得好。──这一心得,未知当否,还望方家指正。
此文写得很是别扭干涩,既不能用写数学论文的方式,又无法写成“XX笑传”,成了这个样子。希望能表达得到。 地支藏天干规律
在学习命理知识时,本人的体会是不要死记硬背,要找到她的规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地支藏天干规律:
(1)、四长生(寅申巳亥): 阳--阳--阳!
余气为上月支中所藏之阳干!如申藏戊土,
中气为该长生的天干之本。如亥藏甲。
本气为天干同类的阳干。如亥藏壬。
寅 申 巳 亥
余 中本 余 中本 余中本 余 中本
戊 丙 甲 戊己 壬 庚 戊 庚 丙 戊 甲 壬
7 7 16 3 7 3 17 5 9 16 7 5 18
(2)、四帝旺(子午卯酉):(四正) 阳---0---阴
余气为上月支中所藏之阳干!
四正无中气(只有午藏己土)
本气为天干同类的阳干。如卯藏乙。
子 午 卯 酉
余 中本 余 中本 余 中本 余 中 本
壬 癸 丙 己 丁 甲 乙 庚 辛
10 20 10 9 11 10 20 10 20
(3)、四墓库(辰戌丑未):(四维) 阴---阴---随!
余气为上月支中所藏之阴干!如丑中藏辛阴水癸。
中气为四库中所藏之阴干。如丑中藏辛阴金。(辰戌丑未四墓库:余气、中气一律为阴性)
本气为库的天干同类的同性。如丑藏己土。
丑 未 辰 戌
余 中本 余 中本 余 中本 余 中 本
癸 辛 己 丁 乙 己 乙 癸 戊 辛 丁 戊
9 3 18 9 3 18 9 3 18 9 3 18

问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为公元哪年?求数学高手回答

据我所知, 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是不可能出现全甲子的现象. 在甲子年里, 没有甲子月. 子月大约(确切为24节气中的大雪至小寒)为农历11月. 子月配天干之甲, 只有在戊或癸年, 不能在甲年. 同样道理, 甲子日不可能有甲子时. 子时, 只有在戊或癸日才能配甲. 以上方法的干支纪时, 自古运用至今, 没改变过. 补充: 在古代中国,也有十分简单的历法,这就是“干支历”。传说伏羲造《甲历》,可能与干支历有些渊源。当然,学者们更多提的是“干支纪日”和“干支纪年”。 在干支历中,最主要的是干支纪年和干支纪日。是从某甲子年或某甲子日开始,按六十甲子往下数,过六十年或六十日后就又从甲子开始。 古代人提出“干支历”时,应该用的是“建子”,即以子月为一年的开始。因为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甲子年时,寅月的干支为丙寅,往前推两个月为子月,其月干支为甲子。若按“建寅”,即以寅月为一年的开始,则两个月前的子月是属于前一年的,即癸亥年。但若是“建子”,则寅月前的子月仍属甲子年,这就是甲子年甲子月。如果还是甲子日,则子时所对应的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这应该是“干支历”的起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干支纪月时,是不考虑闰月的。遇上闰月怎么办,没人说过。也许可以用前月的干支再加上“闰”字。例如,某年八月是辛酉月,之后有闰八月,可称为“闰辛酉月”,再后的九月继续为壬戍月。 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总是有个起点的。使用六十甲子的历法,每年只有十二个月,没有闰月。所以应该是使用阴阳合历之前的历法。 古文献记载,伏羲创“甲历”,这应该是六十甲子历。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为历法起点,该日应该是朔日和冬至日的附近,由此可确定为公元前8217年2月17日(甲子日甲子月甲子日)。 追问: 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在此你权当用周历,以夏历(农历)十一月为一年肇始之元月 回答: 制订历法需要一个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就叫做历元。关于历元,与天象有关,史书上常说:“上元混沌甲子之岁、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曜齐元。”《太乙金镜式经》记载:“自上元混沌甲子之岁,至今大唐开元十二年(AD724)甲子岁,积得一百九十三万七干二百八十一算。”而《太乙统宗宝鉴》又取BC10153918年冬至为历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已驳:“其求积年术,置演上元甲子,距元大德七年(AD1303)癸卯岁,积一千零一十五万五千二百一十九年,以为七曜齐元之法。然用此积算逆推至上元甲子,得气应三十四万七千八百七十五分,乃戊戌日酉正三刻,非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也。其非七曜齐元明矣。”《皇极经世》又取BC67018年冬至为历元(天文学已证实当年冬至为癸丑日)。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是45到46亿年,即是地球形成于距今45-46亿年前,而月球形成于距今45.27亿年前。假设地球形成之时为西安天文时间冬至甲子日时,当时地月系还未形成,又怎么有朔旦冬至之说呢?更何况当时一个太阳日比现在一个太阳日的时间短,显然当时一个太阳年的日数比现在一个太阳年日数多,即使地月系已形成,当时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比现在一个朔望月的时间短,即太阳年的时间与朔望月的时间都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常数,用现在一个太阳年的日数和一个朔望月的日数来推算远古历元则荒谬可笑!故《元史志第四历一》云:“盖天有不齐之运,而历为一定之法,所以既久而不能不差,既差则不可不改也。”又云:“然古今历法,合于今必不能通于古,密于古必不能验于今。”《春秋保乾图》又云:“三百年斗历改宪。”即便是当今科学家也要借助电脑程序计算天象变化的时间。中华文明不过一万年,干支纪日源于夏朝,纪年于汉武帝太初元年(BC104年)始定为丁丑年,《晋书志第八律历下》云:“此元以天正建子黄钟之月为历初,元首之岁,夜半甲子朔旦冬至。”即夏历癸亥年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可取,法国欧亚万宝有限公司利用电脑程序根据《星历表推算原理》计算结果表明,在已往的五万年中,唯有格里历BC21778年12月04日符合四甲子朔旦冬至的条件,应当是历元。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