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大道的由来,金牛道的变迁

2023-10-23崇庆运势网热度: 11051

成都简称蓉城的由来是什么?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那么成都简称蓉城的由来是什么?

1、 因为成都在五代十国时期遍种芙蓉,成都便因花而得其美名-芙蓉城(也就是蓉城)。

2、 蓉城这个名称由来是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当时是蜀后孟昶执政时期。公元932年后蜀皇帝孟知祥病故,他的帝位传给儿子孟昶。这位后蜀皇帝在成都称帝32年。

3、 孟昶称帝这32年,如若说政绩,他没有哪一样有美名的,但唯独他令成都人遍种芙蓉花树,倒成了他的功绩。其实,种芙蓉花树最先也是老百姓,而不是成都的孟昶。成都遍种芙蓉,花开似锦,从那时起,成都便因花而得其美名--芙蓉城。

4、 时光悠悠,蓉城这名儿始终不能抹掉。孟昶当年命令栽种芙蓉是为了他开心、观赏。而人们遍种芙蓉则还有美化市容、清新空气的目的。

5、 基于芙蓉树在成都的历史影响,1983年5月26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决定:正式命名芙蓉花为成都市市花。现在蜀都大道龙泉段,特别是金牛大道两旁,每到秋天,芙蓉花成排地迎着秋阳,或红、或白地开放,极为好看。

关于成都简称蓉城的由来是什么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天府艺术公园西边到什么地方

天府艺术公园西边到金牛大道。因为澎湃新闻报道:天府艺术公园占地面积达3033亩,南至西三环,北至铁路西环线,西侧到金牛大道,东至沙西线的大公园,建成后不仅是周边居民的福利,对于游客、市民来说,也将成为一个打卡、游玩的好去处。目前园区内华严路、礼宾路、凤凰大道三条主干道已经完工。所以天府艺术公园西边到金牛大道。

成都为什么叫蓉城

一说“龟画芙蓉”,即初建城时,地基不稳,屡建屡塌,后来出现一神龟,引路建成此城,而神龟指引的路线就是一朵芙蓉花,蓉城乃由此而生。
一说“芙蓉护城”,即五代后蜀主孟昶为保护城墙,命人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当九月芙蓉盛开,远远望去如锦如绣,满城生辉,名之曰芙蓉城。
最为人们接受,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个:从唐时起,每年的农历二月,成都都有盛大的花市举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称为“花朝”。成都花市便于花朝前后举行,以“花朝”为花市的正期。每到二月,成都都会成为花的海洋。百花齐聚花城,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把整座古都打扮得妖娆富丽。
这样的花容盛事的确令人眼花缭乱。这时候,五代后蜀国蜀王妃花蕊夫人从百花丛中回过身来,她从百花之中发现了芙蓉。芙蓉如天上云滚滚而来,这情景让花蕊夫人惊喜不已。她喜欢上了这种美丽的花,这花让她感到很开心。然而花开总是短暂的,美丽也会很快逝去,在成都阴湿的天气里,花蕊夫人常常很忧郁。秋天来到了,花蕊夫人为排遣心中的寂寞,带着随从去踏青。走到农家小院前,她惊奇地发现,在这霜气袭人的秋天,即使坚毅的菊花也已凋零,却有这样一丛丛一树树的繁花在开放。她想起来这就是花朝时看到的芙蓉,花蕊夫人的脸上荡漾出从未有过的喜悦。
身边的随从把这一切看到眼里,回去报告给蜀王孟昶,孟昶大喜,遂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树。于是待到来年花开时节,成都便四十里芙蓉如锦绣,从此也落得了芙蓉城的美誉。
后来,后蜀国灭亡了,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国胤掠入了后宫。花蕊夫人常常思念着孟昶,偷偷珍藏着他的画像,以述思念之情。赵国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画像。但是花蕊夫人坚决不从,赵国胤一怒之下便杀了她。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称芙蓉花为“爱情花”。
成都人对芙蓉花的喜爱,多少与这个古老的传说有关。他们屏弃“龟画芙蓉”和“芙蓉护城”说,而津津乐道于花蕊夫人的传说,足以说明成都人追求忠贞爱情的浪漫情怀。

交子故里大道金牛是什么意思

是一个地区。
交子故里大道金牛位于成都西北部的金牛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商贸活跃,可开发空间3万余亩,未来还将打造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空间载体。

古代出入四川有哪几条道路???

基本就2条。大部分是走水路,经由巫峡入川;另外就是陆路,由汉中经剑阁梓潼入川。

金牛道是指哪条路 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作用

【简介】
金牛道乃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蜀栈、南栈。
【名称由来】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石牛粪金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扁和周慎靓王定这段时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
【故事记载】
最早记载这个故事和提出金牛道之名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已佚)。《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 〈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於蜀。蜀王从万馀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领五丁力土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十三州志》称:“秦王未知蜀道。……乃令五丁共引牛至之成都,秦知蜀道而亡蜀”。
《括地志》则记:“昔秦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乃刻石为牛五头,置金於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侯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秦遂寻道伐之,因号曰石牛道。”
《水经注》卷二七〈沔水上〉: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古金牛道之线路】
金牛道在战国时期的具体线路,已难确考,但古今之路线,都以择易而行,择捷而道的特点,故古金牛道的线路,与今之金牛道线路应大体符合。从整个古金牛道上的传说和地名,也证实了历史曾发生过开石牛道大事的过程,如秦置金牛驿于烈金坝,五丁峡、五丁关、石牛铺等。所谓五丁,实是指凿金牛道的人工队伍。《蜀王本纪》(蜀王)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实是对五丁的解释。金牛道上有五丁力士传说,地名较多,有五丁关,五丁坟,五丁峡,五里铺、五盘岭、五里峡、梓潼五妇岭,是五丁拔大蛇山摧之地。这些传说和五丁的地址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在金牛道上。
据古地名遗址和史志记载,今人之实际查勘,金牛道的具体线路是:汉中南郑向西,进入沮口、青羊、大安等镇,经勉县西南烈金坝(金牛驿),南折入五丁峡、五丁关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进入四川朝天的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驿、汉寿驿、朝天镇,顺嘉陵江之绝壁上的飞阁栈道向南经朝天峡、望云铺、飞仙关至广元的千佛崖入利州古城广元。再南渡嘉陵江至要塞昭化,经古战场葭萌关,上牛头山,过“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的天下雄关剑门关。信步于古柏夹道、浓荫蔽日的翠云长廊而至梓潼大庙,经涪城绵阳过鹿头关、白马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驿、天回驿,到达成都金牛坝。全程共约600余公里。
【金牛道开凿的时间】
金牛道开辟在战国中期,这条古道,远在三代时就有一条原始路道了。事情的起始,是秦工和蜀王相会于褒谷,就是说这时蜀道和秦道早已开通了,这也是秦蜀两国最早的古道开通的佐证。周显王之世末的五丁古道,五丁,实指蜀王朝组织人批人工开道的一次巨大规模的人工工程。虽说这段时期,秦人和蜀人都对秦道和蜀道进行过大规模的扩修,但史无记载。然五丁开道,就是史志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是蜀人组织人工进行大规模扩修金牛道巨大工程的一个具体例证。史忘上记载的五丁,不是指五个人是指多人开工的一个概数,五丁是指这次开凿的人工队伍,说明人工众多,修建规模非常之大。或者说有五丁这个人,在引领干这一项工程。
《蜀王本纪》“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土拖牛成道”;
《十洲》记:“堑山堙谷,至之成都,都是指五丁开路的里程和规模。这条道路五丁未开之前,早为蜀人和周人、秦人、所利用了。史记等载:“远在武王伐纣时,就有蜀人从行的记载。早在周原发现的甲骨文中,已有“周王伐蜀的铭刻。“
《史记》和其他史志中,记载蜀秦的关系亦较多,《史记六国表》记:“蜀人来胳”、“秦伐蜀”、“蜀取我南郑”、“蜀人来朝”等。《华阳国志 蜀志》还记载了,“蜀国”望帝杜宇以褒斜为前门”。熊尔为后……,说明蜀国的疆域边界,五丁道,全在蜀疆域之内,所以说五丁道是蜀人开的。“丛帝攻秦至雍”,(今陕西凤翔县)。证实了故道、金牛道、嘉陵云栈,在战国以前就有路而被广为利用。
在秦朝之前,四川还没有通往外界的比较像样的陆路通道,一般出川都要取道重庆从三峡出川。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巴、蜀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秦唾涎已久。但蜀有剑门之险,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
后来,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秦国等蜀道开通后,就暗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此是后话。后来这条路遂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读史方舆记要》记载:“自勉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大剑口,皆谓之石牛道(或金牛道亦名栈道)”。
自此以后,闻名中外的古蜀道也就诞生了,给今后四川的生产、生活甚至战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可以算是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的交战,诸葛孔明、姜维全部是通过蜀道与魏国进行交战。
【今日遗迹】
民国时期,汽车交通开始发展,民国为了打通四川与外界的交通,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川陕公路,并于1937年2月正式全线通车,其中大部份道路就是在古蜀道的基础上扩建、改建而成。而遗留下的部份得以保存至今。
1949年后,新中国也对川陕公路进行了多次改造、维护,并于公元2002至2004年修建了成都至绵阳、绵阳至广元、广元至汉中、汉中到西安的高速公路,从而完全改变了古蜀道的面貌。庆幸的是,大部份高速公路并未在原来古蜀道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是另寻它处修建,所以还有部份古蜀道得以保留,供后人观赏、研究。
先秦时期的古蜀道能够保留至今,得益于古人在开辟道路时就懂得在路的两边种植柏树以保护路基,后人在维护道路时也不断种植、维护柏树,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古蜀道两旁都能看到高大、粗状的千年柏树,成为古蜀道最大的景观。
目前能够观赏到古蜀道的地方有好几处,距离成都最近的是德阳庞统祠墓旁的白马关附近,此段古驿道宽约2-3米,长约2公里左右,起点自庞统祠旁的白马关,终点至落凤坡,当地还恢复了白马关关隘,驿道旁风景秀丽,遗憾的是这段古道是后来恢复的。
此外,梓幢七曲山上也正在恢复一段先秦古蜀道,于2005年2月开通。
另一段比较完整比较原始而且未经任何人为保护的是七曲山至剑阁县之间的凉山乡的山上,此段长约十几里,经此古道可一直通向剑阁县,当地乡民常有人经此路步行前往剑阁,行走约需3小时左右。古道二旁古柏森森,颇有当年古蜀道的风韵。
剑门关附近有一个叫五里坡的地方,约有二里长的古蜀道也颇为完好。
当然保存最为完好的是翠云廊了,虽然当时修川陕公路时大部份路段均经过了翠云廊,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当时中国人就有了保护意识,还是这一段路基较好,总之不少古柏树保存完好,让人感慨不已。虽然行驶在现代的公路上,但看到公路两旁古代的柏树,让人有时空错位的感觉! 翠云廊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古蜀道已经被圈成翠云廊公园,需要花15元的门票才观赏得到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