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卦与下卦怎么区分,上卦下卦对照

2024-05-29崇庆运势网热度: 20756

上卦下卦怎么规定

如地天泰静卦,上卦坤为地,下挂乾为天。乾卦为体,坤卦为用。二,一爻动卦体用分法动爻在下卦则上卦为体,下卦为用。动爻在上卦则下卦为体,上卦为用。如地天泰二爻动,则为下卦动为用,而上卦为体。

阴阳五行数学”,它是当代数学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数学理论,建立了反映以《易经》的规律性推演出数学模型。

所以上卦跟下卦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三爻卦重叠。性质不同、功能不同、含义不同。同样一个乾卦,读《周易》就会发现,下卦第二爻,见龙在田,是在田野里看见一条小龙,说不定就是一条蛇,动手就可以抓住的。

按报数及颜色、方位之类的方法起的卦,是以先感应到的为上卦,而后面的放下卦。不过卦法唯心,因为起卦的方法和解卦还是有一定的相应性才更准确。

你要先找出动爻,然后在本卦的上下两卦中包含动爻的上卦或下卦是用卦,不包含动爻的上卦或下卦就是体卦了。

梅花易数,上卦和下卦比如说离和坎这样是不是可以叫做互卦

楼上的解释均有错误之处,梅花最难的地方就是定像,定像全靠成像规律,这一卦乾就只代表这么一物,而不是其他。规律也就是天道。不是那么简单的。

本卦离为体,代表你脾气大,容易激动。震为动,振荡。说明,一有对方有变化或者外界的变动都容易让离火变动,不安。然后向外发展出吵架。(离中虚)内心可以忍耐一些,但是爆发出来的火很旺,很形象的。

主互变卦依次是 地火明夷 雷水解 地山谦 首先分析主卦,明夷是伤的意思,解是散的意思,谦是卑下以尊的意思。

上卦中卦下卦怎么分别,哪位大师知道啊!

你要先找出动爻,然后在本卦的上下两卦中包含动爻的上卦或下卦是用卦,不包含动爻的上卦或下卦就是体卦了。

在《周易》当中,是没有把卦分为上卦、中卦、下卦”的说法的。在六爻卦中,分上卦、下卦,是针对一个六爻卦的构成而言的。即下三爻为一个经卦,为下卦,也叫内卦。上三爻为一个经卦,叫上卦,也叫外卦。

易经中的上卦代表天,下卦代表地。上卦是虚幻的,无法触及;下卦则可以触摸。古人对上卦下卦总结出八个字,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下卦是指有形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比如地面上的,近处的和眼前的事物。

如地天泰卦,上卦代表时间,那就是前方一片黑暗。下卦则代表大地上的光明在不断扩展,阳刚之气在不断上升。地天泰来自坤卦,本来上下卦六根全是阴爻,现在下方三根阴爻已经被阳爻占领了,相当于坤卦丢掉了一半的地盘。

梅花易数中在上卦下卦动爻在本孑上怎样排

看你用什么起卦方法,体卦就是没有动爻的那个卦,用卦就是有动爻在的那个卦。变卦是主卦经过动爻变过之后行程的卦。去动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看你用什么方法起卦罢了。

比如说泽风大过互卦就是乾为天。首先你先画出泽风大过,然后互的上卦就是取大过的3这三个爻。下卦就是取大过的4组成下卦。4爻是会重复用到的。动爻就是被6除了的余数。是多少就是哪个爻动。

这期 梅花易数 带来的是六爻起卦方法和基本步骤,都说起卦前,要净手,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而不能三心二意,这样才能摇卦,这样所得的卦才能较好反映出被测者的信息。

前面 第一篇 介绍了《梅花易数》的基本元素: 上卦、下卦和动爻。  关于动爻一直没有深入介绍,这里讲一下跟动爻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主卦 通过计算得出的初始卦,如观梅占中的泽火革。

凡闻声音,数得声数起作上卦,加时数配作下卦。如动物鸣叫声,叩门声,别人说话声皆可起卦。若所闻声音中有一间隔,可以把间隔前声数取作上卦,把间隔后声数取作下卦,以上下卦数加时辰数取动爻。

比如说泽风大过互卦就是乾为天。首先你先画出泽风大过,然后互的上卦就是取大过的3这三个爻。下卦就是取大过的4组成下卦。4爻是会重复用到的。动爻就是被6除了的余数。是多少就是哪个爻动。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有载 《八卦取象歌》云: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六十四卦卦序歌带拼音如下:乾(qián)坤(kūn)屯(zhūn)蒙(méng)需(xū)讼(sòng)师(shī)比(bì)小畜(xiao xù)履(lǚ)泰(tài)否(pǐ)同人(tóng rén)大有(dà yōu)谦(qiān)。

外卦(上卦)为坎、内卦(下卦)为震。因为上卦是代表水的坎卦、下卦是代表雷的震卦,所以通称为“水雷屯”。 天地定位后万物生长,屯卦有“盈”“万物始生”之意。蒙蒙,六十四卦中第四卦。

1到64祥的顺序指的是周易64卦。

周文王:相传,文王在被纣王囚禁的七年中,将伏羲的八卦两两相重,推演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并配以文字,称为卦辞和爻辞。由卦爻画和卦爻辞组成的符号文字体系,后世称为《易经》。

根据《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爻辞分析,初爻多卑、二爻多吉、三爻多凶、四爻多惧、五爻多尊、上爻多亢。由于二爻与五爻处于上卦与下卦的中爻,或柔顺持中、或阳刚持中、或既中又正,体现了中正安舒的自然精神,所以多吉多贵多尊。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