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的历史题,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023-10-30崇庆运势网热度: 11580

历史时空观念类的题该怎么回答?

历史研究的是人类的过去的经历,历史的连续性最突出的表现为时空性,这也是历史学科最为突出的特点。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在考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能够联系到它所处的宏观时间,只有对时间有了准确的定位只有才能联系其时代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同时历史也在一定的空间发生,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构建历史时空,整合历史信息,把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下面提出在高一新生教学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一些主要途径。
一、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挥棒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透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潜心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要求,将三者相结合,综合考虑。把握好历史时空观念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循序渐进地、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衡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够落实到位等等。例如,针对“时空观念”这项核心素养,在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这课的教学目标时,针对长征和遵义会议,不能简单地设计为“了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形成时空观念”,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明确红军长征的出发时间、路线和胜利会师的时间和地点”。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的指向性明确,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检测性,通过课上的学习便可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
二、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基本的历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这是构建时空观念的基础。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是历史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重历史教材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要紧扣课本知识,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为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教授历史知识。历史知识长河的标志就是时间,只有按照严格的时序传授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历史人物的活动经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有时序的历史知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具体性。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消除及纠正学生在时间观念上产生的错觉。由于现在的教材采用模块形式编制的,时间的连续性不是特别强。比如在讲必修三专题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中,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为保证时序的严谨,教师给学生补充秦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状况。
三、讲清楚关于历史时间的名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的名词。比如说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某时期等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具体如下:
(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
(3)使用两种以上的时间术语描述某一特定时间(例如,1905 年与 20 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
以“纪年”为例。所谓“纪年”,指的是历史上计算年代的时间标准。各国、各名族的纪年时间标准不同。古代希腊人则以公元前776年为标准算起的;古罗马以公元前753年为标准算起的……。这些纪年标准也被称为“纪元”。在历史教材中和历史史料中存在不同的纪年。包括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民国纪年等。比如民国纪年,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元,简称民国纪年。教给学生换算民国某年等于公元某年,需要在民国年代数上加11,公元某年等于民国某年,需要在公元年代数上减去11即可。
四、利用时间轴、空间轴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等状况都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中体现出来,对的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下进行的。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帮助学生按照相应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的“时空架构”,以此说明某个或某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或历史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联系时空进行思考的意识,让学生能够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时空相联系的;能够运用历史时空的划分叙述过去;能够利用“时空架构”对事实进行合理的解释;能够在认识现实中的社会现象时把该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下进行考察和解释。比如,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时间轴,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记,构建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五、利用地图、视频等再现历史时空
通过历史地图构建历史时空。比如,用历史地图显示秦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疆域。用历史地图和动态的箭头展示柏拉图游历的路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具体的空间位置。如果只用语言描述柏拉图到达什么地点,学生很难形成空间概念。
适当地利用教材中插图。教材中的插图主要有历史人物画像、历史人物活动的画面、文物图、革命遗址图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可忽视插图的作用。借助历史插图不仅能再现历史的时空,而且能寓历史的价值观于其中。
利用影视直观再现历史时空。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利用视频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大国崛起》、《世纪行》、《世界历史》等记录片,辑录了大量的珍贵史料,能跨越时空,通过声音、画面、色等再现历史形象,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具有直观的作用。除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现场参观文物考古遗迹,考察革命遗址等。
六、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时空
“‘大历史观’是把历史演变放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观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则相对忽略”。“换言之,大历史观就是长时段、宽范围、多视角地思考历史问题,宏观地看问题”。[2]
运用大历史观建立历史时空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避免学业水平复习中的单纯的机械记忆和重复。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从宏观上,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变通,通过变换视角、重新组合,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题、线索和历史时空设立全方位知识情境,让师生从繁琐的、重复的复习中解脱出来。比如围绕中国古代史构建历史知识的联系,把中国古代的制度、经济、儒家思想进行整合,相互联系。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蒸汽 ”的力量》一课中,首先,能够看懂历史地图,明确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依据时间顺序,梳理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并能够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在空间的基础上,思考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再次,将时空结合,构建起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时性的中外大事,在“大历史”的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另外,教会学生用不同的史观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可以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看待,得出不同的认识。从宏观上,站在高处,看待历史时空的变迁。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可以从时间分段、地图、文献史料、视频等资源载体,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细致、具体地进行。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素养,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培养。

牛顿所说的绝对时空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理论?

牛顿所说的绝对时空观,就是说时间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没有联系,尤其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可改变,这是古老的时空观,也是物理方面提出的比较早的,但是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时空观,也就是所谓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里面的时空。

绝对时空观是说时间空间不可改变,因为他有一个绝对的这个词汇,比如你说一道题目一道数学题,你说他绝对选C,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说它一定是C,C绝对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也是差不多这个意思就是时间空间只要形成了几乎就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在极特殊情况下,而且牛顿当时还没有说这个特殊情况到底是什么情况,因为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关于时间空间研究真的不多,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历史的基础,完全是一片空白。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时空观是说时间空间是相对的,后来霍金也有了他的著作时间简史,它里面也提到了一个时时间和需时间的概念,就是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谋而合说时间和空间在大的范围之内是绝对的,但是在小的范围之内是相对的,是可以被改变的,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说时间的相对性,如果把你的屁股放在火炉上面,你觉得一分钟都是如此难过,但是如果你和你的恋人约会,你觉得一个小时都是那么的快。

虽然上面这个例子仅仅是一个小的笑话,一个非常通俗的理解,但是从物理上来说,现在大多数科学家似乎也都承认,只要在引力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时间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被改变的,时间空间不是完全绝对的。不过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条件才能改变时间的流速,改变空间的状态,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1、材料理解先行:不直接看选项,先专注对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边读边圈画关键词。

2、时空观念:关注材料时间--朝代/年号、有几个时间点?(一个or多个)

3、关注主体是谁?主体有一个还是多个?(以防选项偷换概念)

4、材料分层:给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一个句号或分号一层;长句可以一个逗号一层;用“/”隔开。

5、分别概括理解:对材料各层次进行分别理解、稍稍概括。

6、拎出中心:拎出材料中心,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7、关注设问:可以将设问与选项分别连在一起读,更好找出选项问题所在。

8、看选项(直接法与排除法相结合):

1)直接法:即直接从材料分析得来答案。是否能从题目直接推导到选项的答案?可以的话直接得出答案,并对其他选项进行排除法的检验/或者代入题目检验。

2)排除法:看完题目无法直接锁定某个选项时,对四个选项进一一分析与排除。

3)一般采取直接法和排除法相结合的做题方法,正确率会更高。

4)检验答案:用几秒钟对答案进行检验。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五种历史观念

孔子的五个观念

孔子极力提倡仁、义、理、智、信 温、良、恭、俭、让。

现在先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

“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 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 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 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经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

因此,我 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

我们的“大同”思 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里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 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

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 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 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 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 们中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 根本渊源,还必须了解其他“五经”。 谈到“五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作总评。

这怎么说法 呢?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对“五经”扼要简单的介绍:对《诗》、《书》、《易》、 《礼》、《乐》、《春秋》以一两句话批评了。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 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 成人的温柔敦厚。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 精神。

(现在我们不偏向于这方面,暂时只作一参考。) “疏通知远,书教也。”

《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 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现在西方人学历史,(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 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观念来的。)

是钻到历史学的牛角尖里去了,是专门对历史这 门学识的研究,有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注解,历史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影响。中国过去 的情形,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

中国人过去读历史 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 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

这个“远大” 的道理,我讲个最近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国就任,我送他一副对 联,是抄袭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须高著服,宦情不厌少低头。”一般人应当如此, 外交官更要善于运用它。

对于世局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要有眼光,要看得远大。 “宦情”是做官的情态,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国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 有骨头,站得起来,少低头,并不讨厌“少低头”。

不能将就人家,要怎样才做得到 呢?就是懂得历史——疏通知远——这是《书经》的教育精神。 “广博易良,乐教也。”

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 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藉静精微,易教也。”《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

我 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八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什么叫藉静呢?就是哲 学的、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

易经的思想是科学到哲学。融合了哲学、 科学、三种精神。

所以说“藉静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

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什么是“属 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乃至其他人生方面 作为参考。

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 演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不可能。

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 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 却变不到那里去,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 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

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 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知道某一 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 “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

拿 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士学位。“小题大作” 嘛!尽管作,从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扯进 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了。

但是在古人,几句话而 已。 善知识与恶知识 下面还有。

简述三种基本史学观

1、文明史观:把人类历史发展看成是不同文明的发展,以及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

2、全球史观:不是孤立地考察个别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发展,而是把人类历史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

3、现代化史观(或近代化史观):把人类历史发展看成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所谓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市场化、工业化)、制度(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4、社会史观:考察人类历史活动不再以重大历史活动和著名历史人物为主线,而是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主。

5、唯物史观: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主要突出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活动,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进化论、联系和矛盾论、群众创造论、历史情境)。多多益善,望采纳。

归纳概括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1. 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 所认识的史 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 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 实际的角度 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时空的界限, 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4.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 依据, 以历史 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 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 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 近 历史 的 真 实 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变、成 一 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简述3种基本历史学观,急需

史学观(两种类型)与历史观之关系史学观与历史观之关系不同于历史学与历史之关系。

因为,史学观与历史观都是一种观念体系,只是范围和对象有所不同而已。本质上,它们都是一种理性的产物,尽管如此,但理性辩证法却使它本身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出非理性。

所以,非理性史学观也是从理性史学观中产生出来的。只是由于它没有把自身这种理性原则坚持彻底,故而,才使理性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从而以理性的方式产生出非理性的结论。

非理性史学观与理性史学观的关系就是这样。理性史学观和非理性史学观并不直接对应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也就是说,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不能保证绝对产生史学观上的理性主义,同样,史学观上的非理性主义也决不仅仅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必然产物。理性史学观如果尽职尽责的话,它是能够。

使唯心史观具有一种现实的、客观的、批判的创造性活力的。相反,如果非理性史学观占居统治地位,那么,唯物史观也会变成一种教条、机械、僵化的模式,而缺乏任何生动、有力的思想洞察力。

换言之,不管是唯心史观还是唯物史观,如果把它设定为绝对先验的前提,那么,史学观就是非理性的。相反,如果把历史观(或唯心或唯物)设定为一个有待思想证明和现实检验的平等的理论体系,那么,史学观就是理性的。

这只是就史学观的两种类型与历史观的两种类型之间的一般关系而说的。如果具体地分析起来,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史学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关系是更为复杂和模糊的。

首先,从常识上看,历史观早于史学观而产生,正象从经验上看,自然界早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一样,但从本质上看,这种

时空概念是什么?

物体的机械运动是在空间与时间之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物理学中两个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概念,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就是从这一对观念的改变开始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哲学家所密切注意的对象,而且它们似乎又是十分奥妙难于捉摸的,无怪有的学者甚至说:“当人们还没有问起我关于时间时,关于时间我完全知道,但是一经叫我解释时间,那才知道,关于时间我什么也不知道。”对于空间,恐怕也是如此。难怪历史上对于时空观念有多种多样的说法,经过长时间的论证,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是相互联系的。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