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的天文学起源,天干五合的天文学原理

2023-10-10崇庆运势网热度: 16404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

“阳历”的一年起始是在“立春”,但是并非是“立春”那一天的凌晨零点,而是太阳刚好位于黄经315度的哪一个时间点,一个瞬间。比如2017年立春是在2月3日 23:34:01。因此2017年2月3日23:34:00还是丙申年辛丑月辛酉日;2017年2月3日23:34:01就是丁酉年壬寅月辛酉日。
“天干地支纪年”并非始于汉代。天干地支只是纪年的一个工具,就和我们说的几月几日一样。这个纪年历法是根据太阳围绕地球运转(记住运动是相对的,当我们规定以太阳为参照物时,自然会观察到地球绕太阳作近似圆周运动,如果我们规定以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太阳就在黄道上围绕地球运行)的规律编制的,所以称为“太阳历”简称“阳历”,与之相对的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运转的规律编制的历法(古人称月亮为太阴),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就是用初一、十五纪年的。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到底是谁发明的?起源是什么呢?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它们两个是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的,从而组成了干支纪法。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发明是在远古的天皇时代,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干支历法的雏形。 干支的发明也标志着最原始历法的出现,然后再配合数字,就用来计算年岁。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天干地支最早起源是出现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的。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癸被称为是“十大天干”,《群书考异》中说到,甲的意思是拆,也就是万物剖符而出的;已的意思是轧,主要表示出生的样子;丙是炳然之意;丁则是强的意思,主要表现为万物丁壮;戊是茂盛的意思。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织。庚是坚实之意,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壬是指阳气任养万物于下;癸则是是揆的意思,它是指万物可估量。

而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和亥。子是孳,它是指万物繁殖都是在阳气之下;丑是纽,代表着系的意思;寅是移,是指万物萌芽刚出来;卯是冒,它是指万物都在茁壮的生长;辰是震的意思,是指万物经过震动而生长;巳是起,是指万物在这个时候不得不都反抗起来了;午是仵的意思,是指万物都已经枝繁叶茂了;未是味道的意思,万物开始衰退;申的意思是指万物的身体已经长成了;酉是指万物成熟了开始老化了;戌是指万物已经消灭了;亥是指万物已经只剩下了果核。

天干地支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商代就已经被用来纪日了,“干支”,分别是古人的两种计数方法,这个的来源是“枝干”之“干”,以及“枝干”之“枝”,前面加上“天”、“地”二字,是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以后的事情。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除此之外,曾经还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天干地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虽然以下有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多久?这些始终都是个迷。


  大约在战国末年,根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两个人自从当了皇帝后,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这个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在之前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一大半都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的是中国古代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
  一些学者从我国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这本书说道,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天干地支的来历

一、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二、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一)对应月份: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腊月

(二)代表的时间: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干支计时法

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

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

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前面讲过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

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

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

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

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地支

                      百度百科-天干

天干的由来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传说黄帝时代的有一位大臣“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千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时法了。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时法。
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
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
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
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已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已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已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
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同一天内,人们也会用天干地支来表示一天的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
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
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
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
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
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天干为什么是10个?

天 干 (十干) 地 支 (十二支)
干支
名称 甲、乙、丙、丁、戊
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阳 甲、丙、戊、庚、壬 子、寅、辰、午、申、戌
阴 乙、丁、已、辛、癸 丑、卯、巳、未、酉、亥
合化 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地支:子丑合土,寅亥合木,戌卯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日月
相冲 甲—戊 乙—已 丙—庚 丁—辛 戊—壬 已—癸 庚—申 辛—乙 壬—丙 癸—丁 地支六冲:子午相冲,卯酉相冲,寅申相冲, 已亥相冲,辰戌相冲,丑未相冲
    地支三合:申子辰会成水局,亥卯未会成木局, 寅午戌会成火局,巳酉丑会成金局, 辰戌丑未会成土局(即为四库)
十二生肖与五行、天干地支和六十甲子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所构成的。这五种元素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1)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好比母生子,有相亲相爱之情,意味着畅顺、吉祥。如: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阳来普照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
(2)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好比战争,彼此敌对。据《白虎通义》载: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木克土:树木可以入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
土克水:土可以覆水
金克木:金可以伐木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3)天干地支的五行和六十甲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我们祖先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所具属性的高度哲学概括。它绝不仅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这五种物质,它更为贴切的内涵是一种对事物的描述和抽象概括。《尚书·洪范》中讲,“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而金、木、水、火、土都有阴阳之分,即,阳金阴金、阳木阴木、阳水阴水、阳火阴火和阳土阴土。
自然界万物都处在一个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体系中,因此阴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克两个方面。这在自然界中则代表着事务受益于其他因素,同时事物本身又对其他因素产生制约的关系。
十天干由来于太阳系的十大星体。它们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顺序蕴含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过程,这十个字的原本含义是:“甲”就是“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丙”就是“炳”,指万物茂盛的意思;“丁”为“壮”,指达到“壮丁”的时候;“戊”为“茂”字,指事物繁茂的意思;“己”为“起”字,指万物奋然而起;“庚”为“更”字,指万物更新的意思;“辛”为“新”字,为万物一新的意思;“壬”为“妊”字,为万物被养育的意思;“癸”为“揆”字,万物萌芽的意思。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