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阐释伤寒的医家,中医运气与健康预测

2023-10-26崇庆运势网热度: 10315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

刘完素。
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
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刘完素,河北河间县人。博学多才,却不愿做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从事医学研究。他自25岁开始研究《素问》,一直到60岁,从未中辍,对运气学说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保童秘要》、《素问药注》、《刘河间医学》等书。

刘河间的主要成就

中国临床医学从《伤寒论》问世以来,又经过700余年的实践,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刘河间潜心研究《内经》及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并结合临床实际,阐明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认为“人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盛衰而无相反”,用亢害承制理论解释病机。在病理变化中指出,本质与现象不合是因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而他运承制使然,即“己亢已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如寒极似火、热极反寒等。他深研《内经》病机十九条,发现六气为病中缺少燥淫,因而补充“诸涩沽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内经》六气病机得为全璧。并以脏腑病机、六气病机与运气学说相结合,将病证分为五运主病、六气主病等大类,可谓纲举目张。于杂病方面,对消渴病有独到之处,他发展了伤寒学说,力倡寒凉治温热,给中医治热病另辟一途,对其后攻邪派(见张子和)、滋阴派(见朱丹溪)之形成开一先河。他反对晋唐以来不少医家注重搜集中药方剂,而忽视医学理论研究的倾向,提出新的病机学说,为金元医学争鸣之先导,并形成了河间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两晋唐宋以来的医学家对《伤寒杂病论》有什么研究和发展?

其实你不必太在意,很正常。人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情,只是一个过渡而已,都不是小孩子了,他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你可以和他沟通一下,要他知道你的想法就够了,不要太过于在意和干涉他。有些感情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他一意孤行,你就是劝多少也没有用的,顺其自然吧。

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一)

张志聪,字隐庵,号西陵隐庵道人,清朝浙江杭州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明末清初名医。出身医学世家,祖辈九代业医,自诩为仲景四十六世裔孙,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颇为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医术高明。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灵枢》是针灸专著,认 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1664年(康熙三年)张志聪在胥山筑堂讲学,开创了我国中医教育以书院讲学形式培养医学人才之先河。他们洞本清源,竭力维护经典医著的原貌,并首创集体编注医经之先例;他们精于临症,理、法、方、药,循古训又善创新,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张志聪开办“侣山堂”的初衷是继承卢之颐的“讲学”事业,传授老师张卿子、卢之颐及自己的医术。还邀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张开之、沈亮辰等医家前往讲授;集讲学、研经、医疗于一体,师生志同道合。故同道及生徒从学者甚众,名望超过其师张卿子,成为钱塘学派形成的真正完成人。侣山堂中张志聪的同道有张开之,沈亮辰、张锡驹、莫仲超等十多人,其门人有朱济公等数十人。据《清史稿》记载:“志聪构侣山堂,召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张志聪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1673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晚年为“俾后之学者,因证而知气候之出入,因治而识经脉之循行,庶正路可由,不入旁门家伎矣”,随潜心著书《伤寒论集注》,无奈稿未成而病卒,后由其弟子高士宗等人编撰补订,于1863年付梓问世。
《伤寒论集注》一书六卷,尊成无己、张卿子两家,删去《伤寒例》,首列六经正文,次列《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暍》、《汗吐下后》诸篇,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张氏对《伤寒》原文前后文互参,总结注疏,令人一目了然,不失为学习《伤寒》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医学家名言格言

医学家格言

1.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明李梃《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2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晋王叔和《脉经序》)

3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晋王叔和《脉经序》)

4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5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6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7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伽利略说:“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可以创造一个宇宙”“自然界的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哈尔莫斯说:“数学的创作绝不是单靠推论可以得到的,首先通常是一些模糊的猜测,揣摩着可能的推广,接着下了不十分有把握的结论。然后整理想法,直到看出事实的端倪,往往还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将一切付诸逻辑式的证明。这过程并不是一蹴可几的,要经过许多失败挫折,一再地猜测揣摹,在试探中白花掉几个月的时间是常有的。”

8、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9 、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10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11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新加坡psb学院本科专业课程 有哪些?新加坡psb学院是新加坡排名前三的私立院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一直深受肯定,其本科课程是学生申请最多的。那么,新加坡psb学院本科专业课程有哪些呢?新加坡psb学院本科专业课程 :

12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清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13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清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不要介意被白眼冷视,不要介意频吃闭门羹,不要介意短期的艰难,不要介意中期的艰辛。没有这些苦痛,没有这些心迹的磨练,一个人学不会珍惜,学不会感恩,也自然把握不住出现在面前的成功机遇。

14 、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15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6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17 、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18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会议指出,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各行业实际税负总体下降,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金融企业税负增加。随着改革深入,营改增减税效应将更大显现。要适时完善配套措施,做好政策解读和纳税服务,引导企业用好增值税抵扣机制,确保金融业税负只减不增,稳定市场预期。

19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明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未来不是建筑师也不是航海员的我,无法想象如何潜入几千米深的海底,也无法想象在暗波涌动的海底如何建筑象童话海的女儿中美丽的城堡与花园。未来的几十年将要把医病治人作为职业的我,在中医博大精深的草本中是否可以多加入些海洋中的未知生物呢,兴许现在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在海洋医学的重大突破下可以得到无法预想的结果。

20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21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22 、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清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23 、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24 、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26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清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美国)

27 、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8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29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0 、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吴尚先《理渝骈文》)
简短医学格言

1、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2、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5、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6、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7、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

8、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9、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10、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11、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

12、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1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

14、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

1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6、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17、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18、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1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20、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21、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22、用药难,识证难。

23、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24、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中寒肠鸣腹痛。

25、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26、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28、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

29、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30、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31、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32、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

33、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4、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

35、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36、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37、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38、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39、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40、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41、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42、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43、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44、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45、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46、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

47、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48、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49、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50、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

51、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52、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53、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5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56、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5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58、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59、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60、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
医学励志名言

医学励志名言

1、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2、久病成良医。

3、故治疝必先治气。金翼匮

4、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5、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6、痘要结,麻要泄。

7、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8、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9、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10、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11、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12、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13、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4、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15、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16、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17、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8、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19、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20、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2、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23、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4、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25、用药难,识证难。

26、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7、六腑以通为用。

28、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30、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31、六腑以通为补。

32、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3、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34、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35、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36、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8、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39、风为百病之长。

40、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

4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42、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43、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44、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45、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王清任《医林改错》

46、大医精诚。

47、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48、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9、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中寒肠鸣腹痛。

50、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51、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52、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53、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54、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55、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56、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医学名言句

1、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2、久病成良医。

3、故治疝必先治气。——金翼匮

4、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5、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6、痘要结,麻要泄。

7、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8、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9、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10、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11、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12、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13、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4、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15、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16、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17、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8、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19、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20、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2、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23、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4、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25、用药难,识证难。

26、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27、六腑以通为用。

28、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30、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31、六腑以通为补。

32、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3、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34、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35、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36、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8、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39、风为百病之长。

40、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

4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42、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43、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44、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45、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王清任《医林改错》

46、大医精诚。

47、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48、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9、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中寒肠鸣腹痛。

50、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51、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52、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53、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54、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55、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56、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医学名言名句

医学名言名句
但愿世间人无病那怕架上药蒙尘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德不近佛不可为医
术不尽仙不可为医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医乃仁术!
用药如用兵!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医工论》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清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大医精诚原文 唐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常识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ngl)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医学家名言格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古代医德的名言

关于古代医德的.名言篇一

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境地有贵贱,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园。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岳美中 语,摘自周风梧等主编《名老中医之路》

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辨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

————任应秋 语,摘自周风梧等主编《名老中医之路》

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

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极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忽贫贱,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园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胆大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后晋?刘昫《旧唐书?孙思邈传》

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

————秦伯未语,摘自吴大真等辑《秦伯未医文集》

关于古代医德的名言篇二

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

今之医者,或记丑而不精审脉,或审脉而不善于处方,或泥古而不化,或师心而自用,或临证不多,或狃于偏见,不能已疾而转以益疾,又乌可以言医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嵇序》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瑭《温病条辨?序》

顾医之难也,非读书识字则不能医,非格物穷理则不能医,非通权达变更不能医。

————清?唐容川《医学见能?原序》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

“医虽小道,实具甚深三昧。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习存,忙中习定。外则四体常和,内则元神常寂。然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明 王绍隆《医灯续焰 医范 袁氏医家十事》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 裴一中《言医序》

“顾医之难也,非读书识字则不能医,非格物穷理则不能医,非通权达变更不能医。”——清 唐容川《医学见能〃原序》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 ——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 季序》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证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今之庸医,炫奇立异,不学经书,不通字义,妄自矜夸,以欺当世。争趋人门,不速自至。时献苞苴,问病为意,自逞明能,百般贡谀。病家不审,模糊处治,不察病原,不分虚实,不畏生死,孟浪一试,忽然病变,急自散去,误人性命,希图微利。如此庸医,可耻可忌。

————明?龚信《古今医鉴?明医箴》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士商失业,动辄悬壶,朝读方歌,夕已行道,《素》、《灵》、《内》、《难》,本未知何种书名;张李刘朱,雅不识何时人物,解得二三汤剂,公然自翊万能,此不学无术,误人误己,其弊曰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