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掌功法,五行掌效果

2023-10-29崇庆运势网热度: 10799

形意拳五行拳的打法是怎样的?

网上有很多形意拳五行拳的视频授课课程,可以参考。下面有些秘诀供你参考哦:
1歌诀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2.三体式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气功养生的介绍

1. 放松功
本功可作为练好其他各种气功的基础功夫。健康者练此功,能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体弱多病者来说,更是理想的康复手段。放松功属于静功,易学易练,不易出偏,它是从意念和身体放松为主的新功种。在练习方法上是吸气时意守要放松的部位,呼气时意念离开意守的部位,同时默念“松”字,体验松感。在姿势方面,初练功者,用仰卧或靠坐;练功熟练者,可在站桩和行动时练习放松。在呼吸上,一般用自然呼吸。
2.内养功
是刘贵珍先生整理总结而成,已成为气功的主要功种之一。本功注重调息,对呼吸的要求较为严格,并配合默念字句以诱导入静,从而将调整呼吸与入静意守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大脑静、脏腑动的特点。内养功锻炼一般先由卧式开始,坐卧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单独应用。内养功的呼吸法较为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字句四种动作相互配合。呼吸要力求自然,尽量保持深、长、细、匀,不要憋气,以防出偏。在意守时,应自然做到似守非守。意识不可过于集中,但也不可无意去守。
3.强壮功
此方是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先生吸取了民间功法以及释、道、儒各家功法的精华,综合整理而成,其特点基本上与内养功相同,属于静功,只在呼吸和姿势方面有其特色,如盘膝坐及站桩等。其作用可以概括为:养气壮力、健身防病、延年益寿。
4. 保健功
是一种由外及内的功法,它是以练功者用自己的双手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按摩为主,辅以呼吸和意念活动的保健按摩疗法。本功简便易行,作用平缓,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对颜面五官的保护和美容,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孙思邈说:“可以使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5.五行掌
是五台山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其特点是三调并用。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症或根据四季养生,选练相应功法,也可按顺序全套练习。具体功法如下:
①功前预备活动。宽衣松带,全身放松;轻轻叩齿36次,舌在口内搅动36次;分3次吞津,以意念送至脐下丹田处;以手指梳头数次,双掌相对搓热,然后干洗面36次。
②推法。属木,与肝相应,默念“嘘”字。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下垂,屈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靠近小腹;以鼻缓缓吸气,意念暗示清气从两足大趾沿大腿内侧的肝经上升至两胁;与此同时,两手如托物状,缓缓上移,至胸前与肩平行时吸气尽;随呼气默念嘘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由两胁沿肝经降至足大趾;同时反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随呼气双手缓缓向左前方推出,左脚随之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呈弓步,重心在前屈的左腿上,右腿伸直;至呼气尽时反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向下收回至小腹前,同样伸左腿屈右膝,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再开始吸气,如此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换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并重复5~10次。做推法时,动作宜缓慢,配合柔和自然的呼吸,目光注视双手,屈腕稍用力,使指尖有麻酥酥的得气感,意念暗示气血沿肝经循行路线升降,吸气时大趾微微上翘,容易得气。
③拓法。属火,与心相应,默念“呵”字。预备姿势及动作基本同推法,但吸气时暗示清气从小指内侧沿心经路线至胸中;呼气时默念“呵”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心经散至小指,同时,推出的双掌如拓碑贴状,由左向右缓缓移动,至呼气尽时,直腰双腿下蹲,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双手向下收至小腹前;再开始吸气如初,并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出右腿,从右向左拓,也重复5~10次。做拓法呼气时,除默念“呵”字外,要意守掌心“劳宫”穴和小指尖内侧的。“少冲”穴,并使手指伸直用力上翘,以产生酥麻的气感,腰要正直,躯干随双手左右升降做圆运动。
④抃法。属土,与脾相应,默念“呼”字。预备姿势同推法;随吸气左腿屈膝,尽量上抬大腿,足尖向下,暗示清气从足大趾内侧沿腿内侧的脾经上升至腹部;同时左手屈时,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自然微曲,以肘为轴,从小腹右侧向上,向左划弧运动,至与视线平时,吸气尽,掌心转向面部;随呼气默念“呼”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大腿内侧的脾经下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掌转向前方,向左。向下划圆,降至小腹前,又反掌向上,叠于右手背下;再吸气时,换右手右腿,动作同开始,如此交替地做5~10次,再后退做5~10次。做抃法时,手、眼、头、腿、呼吸、意念要配合好。

「专家讲座」中医学的养生智慧

【专家讲座】

中医学的 养生 智慧

任琳贤

中医学是古人同大自然艰苦搏斗以求生存的产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养生 智慧。随着现代 社会 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有些行为违背中医理论,是对身体的极大摧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委陈明为大家解读以下耗伤身体的行为。

冷饮甜辣,痰湿内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鱼大肉、烧烤火锅、饮料啤酒、冰淇淋甜点成了餐桌常客,但在中医看来,这种贪食生冷、甜辣的饮食习惯是很不 健康 的。首先,生冷、冰镇食品最容易损伤阳气,尤其是脾胃的阳气,导致无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久之人体会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肌肉无力、思维迟钝。其次,大量食用甜食会造成内生火热、痰湿内蕴及肥胖、内分泌失调等诸多问题。很多人会有误区,认为吃了辣椒、羊肉、火锅再喝点儿冰镇饮料,热的凉的不就中和了。事实上,食物进入身体后所产生的作用对各个脏腑经脉的亲和力不同,热性食物与凉性食物各有归经,各走其道,其寒热之性并不能很好地中和抵消,而是各自为营地诱发各类疾病。推荐大家保持一个比较符合国人肠胃消化特点的饮食习惯:以米面为主,蔬菜为辅,适量摄入肉、蛋、奶及各种水果,做饭少油限盐,清淡为主,少吃生冷食品。

工作紧张,阳气耗散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很多成年人的生活常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人体的发动机——“阳气”也必然处于亢奋状态。清醒状态下,阳气的运行分布是偏于体表的,这种外露弛张的状态维持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阳气过度耗散,呈现出一种虚损状态,昏沉、反应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频繁感冒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平时工作学习要有张有弛,紧张工作后需进行适度身心放松,可以适量做有氧运动,比如瑜伽、慢跑、游泳等。如果没有时间及运动条件,听听相声、放段音乐,让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也是很好的休息。

经常熬夜,阳不归根

人体有一种很重要的阳气,叫“卫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抵抗力。它是人体的“小卫兵”,随昼夜晨昏变化,按规定路线在人体经脉中“按点儿”运行。笼统地说,人在白天清醒时,卫气在阳经值班,时刻保持警惕以抵御外来邪气;到了晚上,卫气也随着人们睡眠开始交接到阴经进入低耗能的“待机充电”状态,来为白天上岗工作养精蓄锐。现在,很多人手机不离手,还经常熬夜,使得阳经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阳气耗散,久而久之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所以,大家应充分遵循“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生理特点按时起居,尽量做到晚上10点前睡觉,工作学习忙的话可稍稍延后到11点,成年人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未成年人根据年龄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中午可通过午休,让阳气打个小盹儿。

思虑繁复,气血受损

人体气机运行遵循其自身周行规律,也受活动及精神状态影响。思虑繁复、欲望过多,这些都会导致阳气烦劳弛张,易产生内火,火热邪气一方面导致阳气进一步外散,另一方面也会灼伤阴津,造成人体阴阳两虚。《黄帝内经》描述较为理想的 养生 状态应该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没有过多欲望和担忧时,气机运转才能真正遵循其规律,保持气血津液充斥盈满的状态。建议大家每天在烦劳的工作学习后,抽出一部分时间放空静坐,以涵养阳气、濡养津液。

阳气失调,人造伤寒

一般人们认为秋冬是感冒高发季节,可临床发现,夏天、伏暑天看感冒的人最多。因为,夏天人为的食寒饮冷、吹空调很容易会“人造伤寒”。《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这两个季节天地自然都处于一种阳气旺盛、外露浮越的状态。人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人体有限的阳气多数都跑到外部肌表,处于一种耗散状态,内部阳气相对不足。因此,春夏季节,我们更应注重维护保养阳气,不管是吹冷气还是喝冷饮、吃生冷食物都要节制,食用生冷食物时,可搭配温热辛散的食材,如生姜、花椒、孜然、芥末等。

运动不当,损津伤心

现代人对身材要求高,女士以瘦为美,男士追求肌肉饱满。所以有人为在短期内迅速减重而进行超过自身负荷的高强度运动,导致身体多处拉伤、扭伤、挫伤。中医认为,适量运动可鼓动身体内气血运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气血运行通畅能很好地濡养筋骨脉络,达到 养生 目的。但运动讲究得当,否则得不偿失。怎么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主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运动过程中不宜过量出汗,最好不要“汗出如洗”。大量汗出后,人体阳气过度亢奋外发,容易感受风寒,同时由于汗液生成需要阴津、阳气及心气相互作用,过量出汗不仅耗伤阳气、折损津液,也容易损伤心气。二是运动后如果出现关节、肌肉疼痛或酸软无力,吃饭没有胃口,晚上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且经1天休息还无法缓解,就预示着运动强度过大,需及时调整。从中医角度讲,推荐八段锦、五行掌、太极拳等功法,这些是比较柔和且符合东方人身体结构特点的锻炼方式,大家可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学习。

产后受寒,邪风入侵

中医认为,女子三七到四七(21-28岁)、男子三八到四八(24-32岁)期间,机体阴阳充沛平和,是适合生育的最佳时期。但很多年轻人要等工作稳定、有车有房,各方面条件成熟才要孩子,双方往往都35岁以上了,此时生育能力开始走下坡路,导致受孕困难。另外,妇女生产后百节空虚,极易招受贼风虚邪,故产后讲究避风忌寒。现在医院手术室全年都是冷气控温,手术过程中产妇不可避免地会感受风寒邪气。很多年轻产妇产后不久就食寒饮冷,吹冷气,过不了几个月就会觉得身体“钻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客观存在着体质差异。因此,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人产后喝凉水、吃冷食等生活习惯,注意避风休息。同时,遵循生理规律,在合适的年龄孕育。

阴阳失衡,滋养流弊

现代人对 健康 很重视,希望通过早期预防保健来维持 健康 的体魄。为迎合这种消费心理,很多养阴药被贴上了“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标签。实际上,人体最自然 健康 的状态是阴阳在一定水平内保持相对平衡,即所谓的“阴平阳秘”。这就像植物的生长既需要阳光照射,也需要充足水分。因此,不进行辨证而单纯通过滋阴养阴的方法追求保健 养生 的思想不符合中医理论,大家要客观认识。

滥用西药,伤伐正气

抗生素的发现与运用快速解决了临床上大量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但也造成了为追求疗效与速度而滥用、过量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很多老百姓家里都储备了青霉素类、头孢类药品,喉咙疼吃一片、感冒了吃一片……从中医角度看,绝大多数抗生素性质偏寒凉,过量使用会伤伐人体正气。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感冒输很多抗生素吊瓶后,患者往往伴随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怕冷等症状,这是人体正气被大量寒凉抗生素“误伤”的结果。因此,大家应慎用抗生素。

中医气功“三调合一”,形、气、神三位一体,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气功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中的 瑰宝明珠 ,在 养生 康复领域更是做出了极大贡献,流传数千年之久,在 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陶冶性情 等方面也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更是 历史 上各家各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练习中医气功要明白所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其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在这些阶段我们如何去应对操作才能使自己安全快速的渡过。

中医气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作为治病方法受到大家的关注,很多慢性病患者通过练习中医气功如: 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五行掌、新气功、六字诀 等功法,不打针不吃药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练习、研究气功的行列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气功锻炼的大军数以千万计,练功的对象由老年人、患病者逐渐扩展到中青年、 健康 人,很多大学、小学企事业单位都开展了气功锻炼的辅导学习班。

气功作为一种实效性强并且经济适用的特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把神秘色、迷信色引入其中,破坏了气功练习最根本的目的 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我们练习中医气功必须从 形、气、神 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去 探索 与开拓,才能保证气功练习环境的纯净。

练习中医气功讲究最后达到 三调合一 的境界,那么是指那三调呢?这三调指 调形、调气、调神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最早在《淮南子》中是这样记载的:“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所以说形、气、神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三者缺一不可。我们一起看看中医是如何定位这三者的。

所谓“ 形”者 ,就是 形体官窍 ,我们生命有型的实体,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中医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气血已合,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必具”。可见中医是十分分重视身体官窍、五脏六腑,以及身体内部气血是否流畅、荣卫是否协调合一。

所以调 形一词指调有型之实体,是指生命的实体,外而四肢百骸形体关节,内而五脏六腑营卫气血 。其实在中医气功练习过程中我们也是最先经历这一阶段的,这里更是强调指出,形体动作的准确性才是保证我们调形进度的关键。大家在练习形体动作时都能够粗略模仿动作,但是很少有人去细致入微的研究动作细节处,这就是大家练习中医气功调形时要注意的事情。

我们继续谈一下关于“ 气” 的认识,气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根本物质,人体之气的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部位不同也产生了不同属性的气,如:元气、精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而且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气得额变化是升降出入的,所谓 调气就是将气的运动调节到能够与身体动作相协调配合的状态,并实现气的分布能够符合人体生命规律 。那么我们调气从哪里入手呢?

我们调气要从身体最明显感受到气的变化的位置出发,那么就是呼吸之气,通过不同的呼吸方式锻炼,达到调动身体之气的效果。通过古人与今人的研究指出呼吸之气主要锻炼方式是腹式呼吸,尽量达到呼吸细长匀静的状态效果更佳。

最后一个生命要素—“ 神” ,在中医的认识中“神”指身体的生命活动表现和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从而我们得出在调形与调气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调神了,也就是我们调神的活动贯穿着练习中医气功的始终,包括我们在最后调神阶段其实是气神同调,以神引导气走向不同的身体部位。中医气功,多是通过神引导气沿身体经络而行走。如此长期锻炼可有利于精神集中、神思敏捷。

我们练习中医气功最终要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指形体、气的运动、神思的运动三者合而为一,达到相互配合的程度。

求中国五行道术名称及威力

五行道术民间流传叫广的有五行遁法想必不用解释了 也算奇门里的 另外有4大水法36中水108小水的说法 常见的是天医类的 医术较多 医人医鬼的都有现在医鬼的少见了基本失传 雷法也算五行中的木法吧 火法现在没怎么听说早前听说茅山还有三昧 幽冥 五雷火等等 个人学识有限其他的就较少了~其实在道术中是没按五行那么分的 五行和阴阳一样一般都是宏观的宇宙概念 是一种能量运用的规则 所有的东西都离不开他 但是一般的道法都是混用的

五行桩的五行桩功法

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头顶上悬,颈项竖直,双腿微下蹬,拉伸脊柱;鼻吸3口清气,撮口呼出3口浊气;双目平视远方,并在极目视点上马上慢慢回收目光,即收神光3次;然后微闭双目,舌抵上腭,下颌回收,全身放松。
默念口诀:天地人,两仪分,起混元,玄太极。行气1—3转,行气路线为:收回目光,反照在舌下玄膺穴。此穴为孔窍,下可通气管。不一会儿便会生出满口津液,犹如井泉之水上涌。将口中所生唾液轻轻地鼓漱36次,然后分3次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楼,逐渐到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并至气海后停止;然后从气海分为两路,至左右大腿。从膝部再达到足三里,再向下至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髁后、小腿后侧、沿着大腿后内侧向上达到尾闾,使两腿上升之气合为一脉,过肾堂命门、夹脊双关、并分别送入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左右手掌微转手心一含,使气一齐旋回,并过手腕、手臂,由上胸部两旁经过两腮、两耳后向上升气,并从脑后灌入头顶;然后再向下经过明堂、天门、雷府、鼻柱之下外龈交、内龈交,并以舌抵于上腭以迎下降之气,再至舌下玄膺孔窍而止。由此形成一个回路,称为一转。一转之后,稍事停顿。再做二转、三转,则体内壅滞之处会逐渐被疏通;这样行气就算不能贯穿诸经,也能通达诸窍。就像《心印经》中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这都是因为人体一旦有一窍灵明,便可逐渐照明其他穴窍,进而人体的之内、之外,无不周流,无不照明,经络通达,百骸透彻。如此一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能与道合真。 1,前采气
(1)双掌捧气体前升至与肩平,翻掌外向采气。转两掌心向内,收回胸部。再向外推掌,采气,收回。如此重复3次以上。
(2)3次采气后,双掌向前外撑,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亦重复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推出向前双掌,以“吸”字收回双掌,以旋转双掌而存气。
(4)心法
三才气合,阴阳气混;推之渺渺,收之氤氲。
就是将天地人三才气混合为二,再将阴阳二气混合为一,在一起伏糅合之中混元气生成。双手捧起这个混元气球升至胸前并收进胸腔,然后再慢慢地推出去,推至天边云海相接之处,那是一片氲氤之气;再慢慢收回这些大自然的本原之气(即纯阳之气)。旋太极时,将大自然的本原之气糅合成团(即抟气),并捧起这个气团接下式。采气到一定程度,还要注意推拉动作、糅合动作在转掌的一瞬间体验阴阳之气变化的愉悦(即不可名状的感觉,或称玄妙)。
2,后采气
(1)双掌向上捧气至头顶,收气回头胸,再至足心;双掌接着下插至体后,并翻转掌心向后推出采气。收双掌之气回后胸背,再推掌采气,再回收。如此重复3次以上。
(2)3次采气后,双掌向后撑气,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亦重复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后推出双掌,以“吸”字收回双掌,以旋转双掌而存气。
(4)心法:
重阴重重,纯阳纯纯;糅阴为阳,抟归入鼎。
接上式,将纯阳之气捧至头顶,往下一贯,全身通透,犹如醍醐灌顶;向后采气,根据经络的牵动,多采取阴重之气,但在一次次的采气中,意念中应当将此气变为阳重之气收回后背;在背后糅气之后,则在意念中应当将此糅合之气变为纯阳之气,然后收回后腰际。
3,侧采气
(1)双掌收回体侧,分左右捧气上升至与肩平,翻掌心向外采气。然后掌心向上,大臂与肩保持平直,手指、手掌带动小臂回勾,收气入肩胸。再推出,收回。如此重复3次以上。
(2)3次采气后,双掌向左右两侧外撑气,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亦重复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左右两侧推出双掌,以“吸”字收回双掌,以旋转双掌而存气。
(4)心法:
左青右素,龙疏虎达;左阴右阳,宫中玄黄。
根据五脏所处,左青龙,右白虎,左肝右肺;按照经络牵动的效应,左右之气应为阴阳之气。将此阴阳之气捧至与肩平收回,至中宫的胸腔混合为混元气。旋太极时则是将两侧阴阳之气旋至混元气,交将混元气球慢慢捧起转下式。
4,上采气
(1)双掌向上捧气升至头顶,向下收气回头、胸、腹,再至足心;然后翻掌心向上采气。收双掌之气回胸、腹、足心,再向上推掌采气,再回收。如此重复3次以上。
(2)3次上采气后,双掌向上撑气,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托天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亦重复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上推出双掌,以“吸”字收回双掌,以旋转双掌而存气。
(4)心法:
乾男纯净,高入苍穹;勿允稍纵,甘露入顶。
将太空之中湛蓝、纯净、和暖的纯阳之气,贯入头顶;再上伸,此时经络牵动的效应是将纯阳之气涌遍全身,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双手上伸至天穹极处,再度采取纯阳之气,并向下贯入身体。最后在头顶上的糅合之气则为混元气,将此混元气贯入足底涌泉。
5,下采气
(1)双掌于头顶上方翻掌心向下,循中脉下降至足心涌泉穴,同时双腿下蹲,双掌尽量按于两脚背,向下采气。然后双掌按于两脚背不动,提臀直腿,使气收回直达腰脊椎;双掌按于两脚背再向下采气,再提臀收气。
(2)3次下采气后,两腿直立,双掌向下撑气,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心照地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亦重复3次以上。
(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下按伏双掌,以“吸”字提臀直腿收气达腰脊椎,以两掌心照地划圆而存气,存气位置在命门。
(4)双掌从体后收气上升至腰,点按命门,使气透入橐龠位置;再沿带脉向前点按肚脐,再使气穿透达到橐龠位置。
(5)心法:
坤女混沌,望之至深;上至玄下,下至地心。
根据经络牵动的效应,向下采取的外气应为阴柔之气,一般阴气过重,所以先不要导引得过高。要先做一个下肢的糅气动作,以便将气存于下肢。然后向下采气,并要求所采之气不要高过气海。意念中在足底的地球深处,有一片深蓝、清冷、湿润的阴柔之气,将此气收至体内;再将体内的病气、毒气、浊气排至地下,最后糅合之气仍为混元气,收至命门,存入下腹橐龠位置。 1,南门(1)双掌于体右侧下按,使气达于右腿、右足,然后两手掌向上收气。(2)接上式随即提左膝,双掌于左腿两侧向前推出,同时左足跟向前蹬出。然后收回左腿和两掌,收气至腹部。推出、收回,如此重复3次以上。(3)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前蹬出足跟和于左腿两侧向前推出双掌,以“吸”字收回左腿及双掌,以两掌心照脐画圆而存气。(4)双掌于休左侧下按,使气达于左腿、左足,然后两手掌向上收气。(5)接上式随即提右膝,双掌于右腿两侧向前推出,同时右足跟向前蹬出。然后收回右腿和两掌,收气至腹部。推出、收回,如此重复3次以上。(6)呼吸之法:以“呼”字向前蹬出足跟和于右腿两侧向前推出双掌,以“吸”字收回右腿及双掌,以两掌心照脐画圆而存气。(7)心法:离火下采,巨风荡荡;提膝展足,转至下央。离火,为南方之风;巨风,为南门之风。南方火气最易从下部采取。一般桩功,两足少动,气血痈积双腿,导致下肢肿痛、静脉曲张等疾病。而采气功有足部的前后左右外伸发气和收气,因此腿足部位的气血也能像太极拳那样得到锻炼。这里足部的收气与采气的心法相同,只是发气收气时注意手足掌心虚含。
2,北门(1)右转身双掌向左后方采气,左足后插点地支撑,接着收气时恢复体位,即面向前;再右转身双掌向后、左足随之采气,并收气时恢复体位,如此重复3次。然后重心后移至左腿下坐,右转身后身体不动,双掌向右后方连续采气、收气3次。(2)左转身双掌向右后方采气,右足后插点地支撑,接着收气时恢复体位,即面向前;再左转身双掌向后、右足随之采气,并收气时恢复体位,如此重复3次。然后重心后移至右腿下坐,左转身后身体不动,双掌向左后方连续采气、收气3次。(3)呼吸之法:左右转身时注意摆腰回首,回望后起之足。那么向后伸手和出足时,以“呼”字向后推掌和蹬足,以“吸”字收回双掌和足,同时注意两掌心和两足心收气于展含之间。
(4)心法坎水上引,寒风凉凉;摇首摆尾,海底回望。北门之水青玄湛蓝,同时也是清凉寒冷的气息。必须靠摇首摆尾,来搅动海底之水,才能实现“坎水逆流”,达到炼精化气,贯通督脉三关的目的。
3,东西门(1)双掌交叉于胸前,同时右足随之提起,右足勾住左腿弯,身体微下蹲。(2)双掌分左右外撑,同时右足随之向体右侧蹬出。(3)双掌交叉于胸前,同时右足随之提起,右足勾住左腿弯,身体微下蹲。(4)双掌分左右外撑,同时左足随之向体左侧蹬出。(5)呼吸之法:左右两掌收回,并交于胸腹之前的时候,用“吸”字;左右两掌随左右足外展的时候,则宜用“呼”字。当然无论两掌,还是左右足,以“吸”字收回或是以“呼”字外展,都要注意两掌心和两足心的含掌动作。
(6)心法:
震巽在左,条景风明;兑乾在右,飓厉风狂。
震巽为雷风之象,脏腑属于肝胆,位于东方和东南方;兑乾为辛金之象,脏腑属于肺肠,位于西方和西北方。此四门之风飓狂凛冽,难以驾驭,轻慢柔顺动作可以加速通达四方,通往四肢的气血。
4,天地门
(1)左足出、成麒麟步,双掌分上下外撑。重复3次。
(2)右足出、成麒麟步,双掌分上下外撑。重复3次。
(3)呼吸之法:麒麟步,指一足斜上一步,两足尖内扣,重心落于中垂轴线上的一种步法。左右两掌分上下外撑的时候,用“呼”字;左右两掌由上下收回的时候,则宜用“吸”字。无论两掌是上下外撑,还是由上下收回,都要注意两掌心的含掌动作和“麒麟步”的外撑动作和意识。
(4)心法:
艮坤高下,炎凉风爽;麒麟探步,云助雨襄。
艮坤为山地之象,脏腑属于脾胃,位于东北和西南方,其风炎凉分明。麒麟为脾胃神象,其步态于稳沉中蕴涵着灵活,变化无常,自然会在水谷之精海中追风逐雨,扶持脾胃吸收水谷之精微。 (1)双掌从体侧捧气上升至目视水平高度。回照天目,收气入天目穴内,至大脑内部泥丸宫;再以中指尖点按天目穴,以意导引其气直线穿过大脑,至玉枕穴;双手中指由额前中线平绕至太阳穴后一寸,旋转点按;双手中指由左右太阳穴平绕至后脑,再点按玉枕穴。
(2)双手中指由玉枕穴向下导引至背胸,再向后伸展,双掌从体侧向上捧气,上升至与绛宫平齐,回照中丹田。收气入中丹田,双手中指点按膻中穴;双手中指再沿双乳下弧线,平绕至两肋下点按两腋下;两掌再由左右腋下平绕至背心点按。
(3)双手中指由背心向下伸展,并由后分左右向前揽气回至小腹前,回照下丹田,收气入下丹田,双手中指点按肚脐;双手中指再沿带脉平绕至两胁下点按;再分左右向后导引,至命门穴点按;双手掌捂肾区,震颤按摩9-18次;转指尖向前,双手掌捂两肋震颤按摩9-18次;双掌沿肋弓向上导引至胸口,双手掌捂上脘震颤按摩9-18次;双掌向上导引至膻中,双手掌震颤按摩9-18次;双掌沿胸骨向两侧导引,双手掌捂心脏和肺部震颤按摩9-18次;双掌向上导引至璇玑,双手掌捂璇玑震颤按摩9-18次;双掌向上导引至面部,由内向外按摩擦热面颐,并做眼神穴按摩各27-36次;双手中指震颤点按天目穴,然后沿上眉弓至太阳穴点按9-18次;双手中指返回天目穴,变十指自前额止项后蹭按头皮9-18次;两掌根按于耳眼,八指相弹,做“鸣天鼓”9-18次;然后两掌根紧按双耳猛然抬起,同时两中指点按玉枕穴,收气入泥丸;双手中指沿督脉向下导引,至命门穴点按;双手中指再沿带脉向前导引,至肚脐点按。最后揉腹,顺逆时针各9-18次。
(4)心法:
三神归位,魂魄荡漾;循经藏气,九数之长。
实际是采用三田收气的方法,上丹田收气入天目,有纯阳之气由天目穴、左右太阳穴、玉枕穴射入泥丸宫;中丹田收气入土釜,有清明之气由膻中穴下、左右大包穴、胸夹脊射入黄庭宫;下丹田收气入气海,有青玄之气由肚脐、左右章门穴、命门穴射入玄牝宫。 (1)练采气图功法时,应循序渐进。开始只要求熟记动作,然后要求柔软、匀速,第三步才要求配合呼吸,最后要求融动、胎息,即息住、神住。
(2)“玄太极,采混元”的动作,开始只要求“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渐次要求腰、胯、膝随之转动,再要求全身百骨节随之融动,最后达到胎息。此时体内之气便会充满每一个角落,使你感觉从未有过的舒服、欢娱,并无法用语言表达。
(3)各部身形的调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合度,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目的。而且纠正姿势的训练不可在正式练功时去体会,应在非正式练功时对逐个动作仔细检查和揣摩。否则,就违犯了练功时要专心致志和心静如水的要求,从而影响练功效果。
(4)当你在练功中出现气机融动或胎息效果,请不要过度兴奋和追求。否则会过多调用体内先天气机,伤害元气,损害身体,而且不利于下一步提高功力。
(5)采气图和武当山太乙五行桩均属筑基功法,能够练到气机融动和元气充足的程度,便可做出三项选择,即一是外练,进入武术、外气训练,而得强身健体之功;二是濡养,进入气功、养生功修炼,得健康长寿之效;三是炼丹,进入炼精化气阶段的修炼,即完成补亏筑基的任务,可以进行炼精化气的修炼,接着循序进行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阶段的修炼,直至修成大丹,以达仙家境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