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异同,五行学说和阴阳之间的关系

2023-10-17崇庆运势网热度: 9084

阴阳和五行有什么关系

两者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比如说,阴阳分四种情况: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而少阳实际上就是木,老阳是火,少阴是金,老阴是水,阴阳相杂就是土。

阴阳学说指的是什么?五行学说和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阳者为阴.后来古代哲学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一般的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晦暗的,都属阴.将阴阳引入医学领域,则将上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等 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阳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用于疾病的诊疗
4.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阳五行说指的是什么?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都要注意五行协调齐全。
事实上,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两者相辅相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之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朴素唯物观与归纳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借用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医学的一些现象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阴阳与五行理论,阴阳与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下面就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做一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 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 「取象比类」。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 「取类比象」。所以说,「取象比类」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籐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像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古人在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医药知识,急需一根线一以贯之,那么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好充当了这根线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聚拢,所以说,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很自然地将五脏与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五行理论的核心,然后,有了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配套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几乎涉足了中医药学的所有领域,对中医药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属于类比推理的理论范畴,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那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否靠谱呢?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仅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因为中医十分注重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所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化的,指导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临床实践时,大多数是比较靠谱的。
二、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生理病理等确实存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符的「阴阳」现象: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加快而表现速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减慢而表现缓脉,则二者可分别隶属于阳和阴;弥漫性血管内凝固时体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也可分别属于阴阳。而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两种不同状态,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当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时,则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现象,这与中医理论中水火不交,或心肾不交是相同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细胞中,cAMP↑,促进糖原分解,cGMP则促进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导致细胞松弛,cGMP↑,细胞收缩。cAMP对细胞增殖起负调控作用,cGMP对细胞增殖起正调控作用。 老子说,「有生于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是由看不见摸不著的物质产生或组成的),这是睿智的领悟,它可以指引后人不断深入地向微观世界进发,但永远不能替代人类探索微观(分子、原子、夸克及夸克层级以下)世界的具体努力。同理,阴阳学说可以指引或启发中医的研究,而不能替代医学的具体研究。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都具有辩证法思想,阴阳与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但矛盾无属性,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阴 *** 有属性,应该说,阴阳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属于子系的就一定属于母系,属于母系的,不一定属于子系,所以,阴阳不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左与右是一对矛盾,左与右能分阴阳呢?左具有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属于阳的特性吗?右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属于阴的特性吗?左与右不具有阴阳属性,因而不能分阴阳。所以,中医界普遍认为阴阳无处不在是错误的,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比如,传统认为,左为阳右为阴;但张景岳著《质疑录》明确提出:「左肾主真阴,右肾主真阳。」 著《景岳全书》说「左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经血自充。」「右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可见,古人对到底是「左为阳右为阴」还是「左为阳右为阴」并没有定论;而且,假如说「左肺为阳右肺为阴」,那么,左肺的左半边为是否阳,左肺的右半边是否为阴呢?以此类推,就会产生十分荒谬的结论。所以,无论是「左肾主真阴」,还是「右肾主真阴」,抑或是左肾与右肾不分阴阳,不能凭阴阳学说的推理下结论,只能靠具体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中医阴阳理论采用的是类比推理逻辑,其推理结论往往是或然正确,不是必然正确;所以,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时也易出错,至于无临床经验中医学徒则更难把握。现在的中医院校教材中的中医阴阳理论与古代相比,无多大的发展变化,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的各个领域,以类别推理为基础的中医阴阳理论,无疑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古人将世界本源归为5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表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提出五行生克关系,表明五行学说进入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范畴。大自然确实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偶尔会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发生,更多的相生相克的现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规律发生的,所以,五行学说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把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强行套用五行生克规律,必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规律不符。基于五行学说存在巨大局限性,如今还将它纳入教材向学生讲授,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发展的不负责任,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迅速,已进入分子、基因水平,中医也应与时俱进,阴阳五行理论不能适应现代中医发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阻碍。(程铁兵)

五行学说是什么?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说的是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这五类基本物质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学说说的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具有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阴阳两各方面,并且用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

《黄帝内经》之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运动变化的长期观察与认识,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从天文、气象、历算等学科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哲理性的认识自然的基本法则。《内经)吸的并发展古代哲学流派中的主要学说,以之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用阳五行认识论和拜证法,其以“万物本源于气”为基础,通过研究气的运动转化规律来认识和解释字宙万物,分析和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养生、讲证、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其内容相当丰富,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内经》 的绝大部分篇章都运用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探讨、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证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对某一特定系统内相互关联而权衡统的两方面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内部, 无论从物质 而言,或从功能而论,或从物质与功能的关系而言,都存在相互照应的两方面,两者通过感应交合、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制约的权衡运动使整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稳定的状态。由于系统的大小不同,阴阳概念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外延,所以,中医的阴阳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特点。

阴阳学说需正确领悟阴阳学说在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其实质是对系统内部更细的划分,从理论上讲, 五行同样具有“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的特点。五行学说主要是讨论系统内部的五行属性和五行通过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以权衡维持整个系统动态平衡稳定的规律。

阴阳对应天地方位“天一生水,地大成北。地二生火,天七成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东。地四生金,天九成西。”在河图中:一、三、五、七、九(5个奇数)为天,属阳。二、四、六、八、十(5个偶数)为地,属阴。

阴阳对应人体,“春生应肝,属木。夏长应心,属火。秋收应肺,属金。冬藏应肾,属水。脾为土。对应人体五脏”

明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融合贯穿于《素问》《灵枢) 的各个简章之中。《内经》 专论明阳五行学说的简章不多,集中闸述明阳五行学《金匮真言论》 说的概念和运用的篇章主要有(素问》的《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  《六节藏象论》  《脏气法时论》《宜明《五音五味》《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气》,《灵枢》的《阴阳系日月》《九针论》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