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日怎么知道是什么日,天干地支怎么记日期

2023-10-15崇庆运势网热度: 15351

干支纪日是怎么定的?

是指农历每旬的1日、2日,即农历每月的1日2日、11日12日、21日22日

根据天干地支的说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每个月又分三个部分,1-10日、11-20日、21-30日,十天一循环,十日为一旬。

从1-10日,11-20日,21-30日分别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根据古人天干地支的记日方法,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汉历(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丙日

已知纪日的天干地支,如何推算出日数?

从已知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很简单: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
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
14月来算。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巧妙运用和干支有关的几个计算公式,还可以在没有万年历的情况下推算出古书里的干
支纪日对应的公历日期。
------------------------------------------------------------------------------
干支纪日,从夏朝就开始使用了。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
研究,我国的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
今天,都未曾间断。干支纪年的出现则略晚一些,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
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因此,凡是需要接触中国历史的人,总不免要遇到查
某一年的干支或某一日的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的问题。通
常,这类转换靠查历书都可以解决。但既然干支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自然也就有从年份和
日期求干支的公式。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
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
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
“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的构成条
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1号,“乙丑”编为2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
和序号的对照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的,序号除以10的余数就
是天干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的序
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比如37号干支,因为37 mod 10=7(mod表示
取余数),对应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对应的地支是子,所以37号干支就是庚子。
显然,一个整数除以10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号,也不困难。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我们用初
等数论中的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比如要算戊午的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
对应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 x mod 10 = 5
{ x mod 12 = 7.
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号。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
x ≡ 6 * 5 - 5 * 7 (mod 60) = 55,
即戊午的序号是55.这和上面的对照表的是一致的。一般地,若天干的序号为m,地支的
序号为n,则干支的序号为:
x ≡ 6m - 5n (mod 60) (1)
简单点说,如果6m-5n的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的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60
就是干支的序号。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的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的求算。需要说明的是,
干支纪年纪的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但因为农历年的岁首和公历年的岁首相隔较近,
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的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的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
重合的农历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的干支序号为:
x = (Y-3) mod 60, (2)
其中Y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号x,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干支来。比如2004年的干支序号:
x = (2004-3) mod 60 = 2001 mod 60 = 21,
21 mod 10=1,天干为甲,21 mod 12=9,地支为申,因此,2004年是甲申年。
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Y-3直接除以10,就可以得到天干,用Y-3直接除以
12,就可以得到地支。这是因为
x = (Y-3) mod 60
等价于
Y-3 = 60 * n + x,
其中n是Y-3除以60的商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0,余数也必然相等。而右边第一项是60的
倍数,自然也是10的倍数,能够被10整数,于是Y-3除以10的余数就必然等于x除以10的余
数。
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的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
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而对于年份的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末尾为4的年份
的天干总是甲,末尾为5的年份的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
再来看日干支的求算。我们可以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的计算日干支的
公式如下:
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 (3)
其中Y是年份,D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把G除
以60,余数就是干支的序号。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
过,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Y-1)*5,在
Y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先来看和年份有关的部分的改进。
我们知道,按公历的置闰规则,一个世纪的总天数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如果这个
世纪中末尾为00的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36525天;否则就只有36524天。我们不妨
称有36524天的世纪为“平世纪”,有36525天的世纪为“闰世纪”。对于平世纪,因为
36524 mod 60 = 44,
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4个序号。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
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5个序号。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
末尾为01)3月1日的公式:
G = 44C + [C/4] + 15, (4)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
而计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G = 44C + [C/4] + 5(y-1) + [y/4] + 15,

G = 44C + [C/4] + 5y + [y/4] + 10, (5)
其中y是年份后两位数字。
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天数 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减30后的
剩余天数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
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D' ≡ [3*(M+1) / 5] + d - 2 (mod 10) (6)

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数月i=0,偶数月i=6), (7)
其中,D'是从3月1日开始算起的累积天数,M是月份,d是日数。把(6)(7)两式和(5)式合
起来,再进行适当的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的天干和地支的公式: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8)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9)
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
z = g + 4C + 10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10)
g的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z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序号。这里需要再次强调:1月和2月是
当做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的,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来取值。
我们可以把(8)(9)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
W = -2C + [C/4] + y + [y/4] + [13*(M+1) / 5] + d - 1,
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的不同。
尽管现在中国已经不用干支纪日了,但有时还是需要计算日干支的。比如,历法有所
谓“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关。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
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带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本来是和气候有关
的用语。但因为古代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无法准确预测三伏和入出梅的时间,所以就在
历书上硬性规定几个日子作为三伏开始和入出梅的日子,这样确定一个大致的日期以备参
考。现在虽然有了比较准确的天气预报,但三伏和入出梅作为一种传统历法,仍然流传下
来。
历法规定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十天
或二十天;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共十天。中伏的长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
为夏至、立秋的日期和庚日的日期是逐年浮动的,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
的第五个庚日,也可能是第六个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
就长达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当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
不是夏至当天,这时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样,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末
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当天。入梅则是指芒种之后的第一个丙日,出
梅是指小暑之后的第一个未日,也有同样的规定。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算一下2004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这需要先知
道夏至和立秋的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6月21日,立秋是8月7日,那么运用公式(8),夏至
这天的g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6+1) / 5] + 21 - 3
= 80 + 5 + 20 + 1 + 4 + 21 - 3
= 128,
个位数是8,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29天,也就是7月20日,这天
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则是7月30日。同样可算出立秋这天的g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8+1) / 5] + 7 - 3
= 80 + 5 + 20 + 1 + 5 + 7 - 3
= 115,
是个戊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2天,也即8月9日,这天就是末伏第一
天。由此也可知,2004年的中伏只有十天。同样可以由芒种和小暑两节气的日期,算出
2004年的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别是6月6日和7月15日。
反过来,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应的年份和日期就相对麻烦一点了。因为干
支是循环使用的,所以必须先知道欲求对应年份和日期的干支是属于哪一次循环。比如
我们预先用公式(2)算出来1864、1924、1984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变法是哪
一年,首先要确定它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也即是属于1864年开始的这一个循环里。那
么,我们用公式(1)可以算出来戊戌的序号是35,于是戊戌年就是(1864-1)+35=1898年。
之所以要先减一,是因为甲子的序号为1,需要把这个序号先减去。
至于日干支,因为古书里的日干支总是和年、月配合使用的,所以不难确定它属于
哪个循环。比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的日子是崇祯
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祯十六年就是公元1644年。三月虽然是农历的三月,但我们知道农
历的日期在公历里虽然是浮动的,但也不出一定的范围,比如农历三月初一,总是在
公历3月22日到4月19日之间浮动。因此,先来算1644年3月22日的干支。我们有:
g = 4 * 16 + [16/4] + 5 * 44 + [44/4] + [3*(3+1) / 5] + 22 - 3
= 64 + 4 + 220 + 11 + 2 + 22 - 3
= 320,
个位数是0,
z = g + 4C + 10
= 320 + 64 + 10
= 394,
除以12余10,所以这一天的干支是癸酉,其序号为6*0-5*10+60=10。而丁未的序号是
6*4-5*8+60=44,在癸未之后34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3月22日之后34天,即4月25
日。这就是说,崇祯自缢的日子是1644年4月25日,这和查万年历的结果是一致的。

干支纪日法如何计算,正确的日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日法如何计算

干支记日推算揭秘之一种:

日干支的推算一般按阳历日期来推算,先以当年的元旦干支的代表数为基础(天干1~10,地支1~12)另加所求日数,然后查表按月进行加或减(附后),再除去干支的周转数(天干10,地支12),所余的数即为所求的日干支的代表数,即可按数字转为干支,此为平年的日干支推算法。如遇闰年,因二月多一天,所以在用上法推算时,从三月份起,应在所求日干支数上再加1。

附:各月干支加减表

一月干支均减1  二月干加0支加6

三月干减二支加10 四月干减1支加5

五月干支均减1  六月干加0支加6

七月干支均加0  八月干加1支加7

九月干支均加2  十月干加2支加8

十一月干支均加3 十二月干加3支加9

为了便于记忆,有歌一首:

一五双减一  二六加零六

三减二加十  四减一加五

七零九加二  八加一七走

十上加二八  冬三腊三九

闰从三月起  余数均加一

例1:求1981年12月31日的日干支

查1981年元旦干支为己卯,己的代表数为6,卯为4,即以6、4为基数进行计算。

干:6+31(所求日数)+3(12月干加3)=40

除去周转数30,余10。10代表癸,所以日干是癸。

支:4+31+9(12月支加9)=44

除周转数36,余8。8代表未所以日支是未。

合起来可知1981年12月31日为癸未日。并由此可以推之1982年元旦干支为甲申。

第二种:

元旦加五一 下数即为七

七隔九月一 九下十一月

元上三月一 元冲四月一

四下二六一 六下数八月

八下十月整 十下十二月

闰年元旦兼三月 下五五下七月明

七隔一支为九月 九下十一单月终

双月五冲为二四 四下六八十顺行

十下十二终分明

使用:

先要记住每年元旦日的干支。如今年(05)年,元旦是乙酉日(与太岁同),为平年。按之一首歌诀推导其它各月的1号的干支。

元旦兼五一,意思是五一与元旦的干支是一样的,按今年来说,也是乙酉日。“下数即为七”,乙酉下一个干支是丙戌,那么,7月1日就是丙戌日也……“元冲四月一”,乙酉对冲(只是地支的对冲,干不变)是乙卯,所以,四月一日就是乙卯日了。

知道了每月的1日,那么,每月的11日、21日、31日便可顺利推出。

如今日是10月25日。先推出10月1日,元冲四月一,4月1日是乙卯日,“四月二六一、六月属八月、八下十月整”,很快可以推10月1日是戊午日。那么,11日就是戊辰,21日就是戊寅,25日则是壬午日了。

非常简单、快捷啊!熟练了,很快可以推出一年任意一天的干支。

以上就是与干支纪日法如何计算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正确的日干支推算法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干支纪日法怎么确定当天是什么,比如23号是甲子,为什么是甲子而不是...

答:
公元纪日换算成干支纪日公式:
G= 4C + [C / 4] + 5y + [y / 4] +[3 * (M + 1) / 5] + d - 3
Z= 8C + [C / 4] + 5y + [y / 4]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若为1月、2月则当前年份减一),M 是月份(若为1月、2月则分别按13、14来计算),d 是日数。奇数月i=0,偶数月i=6。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舍去小数点后的数字取整。
例如:查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1-1)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3 =160
[3* (13 + 1) / 5]=8.4 [10 / 4]=2.5 这里有余数,怎么可以等于160整 应该是160.9。
除以10 余数为0 ,天干的第10位是‘癸’。
Z=8*20 + [20 / 4] + 5*10 + [10 / 4] + [3 * (13 + 1) / 5] + 18 + 7 + 0 =250
除以12 余数为 10 ,地支的第10位是‘酉’。
答案是: 2011年1月18日干支日是癸酉日。
这个公式很难记也不好理解现给出一简易公式:
干支纪日法的换算关系
一,天干地支的基本概念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顺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属象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干支纪年纪日法,天干与地支按顺序依次组合,60种组合顺次一循环。
二,参照系:2011年1月9日为甲子日;定2010年末为0;
三.以后各公历年份天数的尾数(平年为5,闰年为6)之和为A,2011年到2016年,则A=5+6+5+5+5=32;当年某月某日的天数为B,如今天是2017年8月23日,则B=31+28+31+30+31+30+31+23=235。
三,C=A+B-8,
于是,C=A+B-8=32+235-8=259。
公历某年某月某日的计数C与干支纪日的换算关系:
C/10……余数——天干的顺次,
C/12……余数——地支的顺次;
按同余式组表示为:
C≡天干序数(mod10),
C≡地支序数(mod12)。
如今天是2017年8月23日,C=259
259≡天干序数9(壬)(mod10),即259/10…余9为壬;
259≡地支序数7(午)(mod12),即259/12…余7为午,
所以,2017年8月23日为壬午日,
四,如果是2011年以前的年份则计数天数按D=B-A-8,
D代替C进行计算,且当年年份天数的尾数计在A内。
如2007年3月8日,A=5+6+5+5=21,B=31+28+8=67
则,D=B-A-8=67-21-8=38
38/10…余数8为辛,38/12…余数2为丑,
2007年3月8日为辛丑日。

天干地支年月日时算法是什么?

方法1、六十环周推算法

方法:已知某年年干支,根据六十环周图次序推算。

举例:已知2016年(春节后)为丙申年,求2020年干支。

解答:在表中找到丙申,向后推四年,可知2020年(春节后)为庚子年。

方法2、公式计算法

方法:求某年年干支,公式为(当年年数-3)÷60,其余数为所求年干支的代数,再到六十环周图中找出相应的干支。年数减3,是因为公元4年恰好是甲子年,从公元4年起,就要减去公元4年前的3年,故该公式适用于公元4年之后。

举例:求1979年的干支。

解答:(1979-3)÷60=32······56,在六十环周图中找到56对应的干支,可知1979年为己未年。

注意: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出生年月的天干地支是怎么算的?

1、月干公式:月干=年干*2+月支(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与干支纪年始于立春相对应,干支纪月法采用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干支纪月图表:

2、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中,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和民间都流行不衰。而事实上”正月建寅”是与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观察的周年运动有关,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期的时间相同。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用于历法纪时: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

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

代表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