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图表,十二地支子午流注图

2023-10-11崇庆运势网热度: 0

五脏六腑的“值班表”,你了解多少

编者按

中医时间医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说,是利用中医学理论研究时间因素对人体影响的一门科学,其阐述了机体生理、病理现象要遵从自然界节律的变化而变化,应选择有利的时间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而子午流注学说被认为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缩影,该学说认为每日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即每一个时辰均有五脏六腑在值班。

冠心病:

冠心病发病具有一定昼夜节律,高峰多在6:00~12:00,17:00~24:00。

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在冬季9:00~11:00(巳时)、17:00~19:00(酉时)发病率最高,遵循《内径》“秋冬养阴”的理论,脑出血患者冬季注意养阴保阴、保暖、改善患者阴亏的内环境。

发热:

伤于寒者所致发热及寒湿痹痛之发热多为夜重昼轻;痰气郁结证发作常于午时(11:00~13:00),而退于子时(23:00~1:00);阴虚发热多见午后起热,延续至夜。肺热者,日夕尤甚;心热者,日中尤甚;脾热者,遇夜尤甚;肝热者,寅卯间(3:00~7:00)尤甚。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伴有“夕加、夜甚”的发作特点,给药时间可调整为睡前服用。

失眠: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寒暑更替组成了一年365天,人体的 养生 睡眠与自然界相应,也有4个时段组成——亥时、子时、丑时、寅时,这4个时辰对应着四季轮转,必须睡好 养生 觉。

(1)子夜(23:00~1:00)醒后即不能复睡,为少阳升发与枢转失常、阴阳失调,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纠正阴阳失调。

(2)凌晨1:00以后不能安睡至4:00左右缓解,若发病时间与脉象、症状合斟,确属肝胆者,可用镇肝舒胆之剂。

(3)凌晨3:00~4:00即醒,多为肝血虚者在寅时因金气盛故能乘木而发病,可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

综上,因时施治可能对疾病治疗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时间医学不是疾病发病发展过程中的唯一因素,故在临床施治时切不可盲目。

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被认为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缩影,是古人根据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日、时开穴规律,配合十天干、十二地支、阴阳、五行、五俞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方法(见下表)。

举例说明:

病症 : 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

问题 : 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

解释: 23:00~3:00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于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中医时间医学在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实证研究

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 健康 的主要问题。高血压在中医学理论中属“眩晕”“头痛”“中风”“肝风”等范畴,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脏。《内经》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的主要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但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高血压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型,其多由饥饱失时、醉酒大怒、劳倦过度、失血伤精等导致气血损伤、阴阳失调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即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

研究如何开展?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收治的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年龄35~70岁;(2)Barthel指数评分100分;(3)无沟通障碍;(4)可以接受电话、网络联系、家庭访视;(5)济南市区居住。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及神经功能障碍者;(2)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者;(3)脏器移植者。

干预方法: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于出院时进行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 健康 教育,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延伸护理模式。

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 健康 教育:根据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症候及护理要点制定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 健康 教育,主要内容如下:

(1) 定时监测血压: 每日7:00~8:00在静息坐位时使用手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并记录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手册》;

(2) 择时服药: 机体血压在24 h中有两个峰值(10:00和18:00)及两个谷值(3:00和14:00),指导患者在峰值前1 h并避开谷值时间服药;

(3) 按时进餐: 告知患者每日按时进食3餐,且根据肝肾阴虚型辨证施膳原则,指导患者多食枸杞子、猪瘦肉、红枣、银耳、山楂、菊花、黑木耳、海参、蜂蜜、香菇、莴笋等食物;

(4) 生活起居指导: 保持居家环境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声刺激,每日5:00~6:59起床,21:00~22:59入睡;

(5) 择时畅情志: 19:00~21:00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该时间段利于患者自我情志调控,因此医护人员会在该时间段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送适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收听的乐曲30 min;

(6) 睡前沐足: 使用温热水于睡前进行足浴,1次/d。

研究结果如何?

两组患者出院时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4、8周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出院时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4、8周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者出院时CH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后8周CHP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 健康 教育联合延伸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降压效果及患者治疗依从性。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了出院患者延伸护理服务中心和信息化服务网站,主要通过电话、网络平台和家庭访视的方式为出院患者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因此,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的 健康 教育联合延伸护理模式在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前景较好。

子午流注详解

子午流注详解

一:(百度百科)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二:人体的造血时间(陈玉琴)

  时间是天黑以后到1:40分以前。

  三 :血流经不同内脏器官的时间(陈玉琴)

胆:11:00---凌晨1:00

肝:凌晨1;00---3:00

肺:凌晨3;00---5:00

大肠:5:00---7:00

胃:7;00---9:00

脾:9:00---11:00

心:11:00---1:00(午后)

小肠:1:00---3:00

膀胱:3:00---5:00

肾:5:00---7;00

心包:7:00---9:00

三焦:9:00---11:00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二、为什么叫子午流注:

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义: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四、子午流注的内容: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

五:(转自博客网)

根据《子午流注》人体血液循环时间表所示,子时即夜间1l时至凌晨1时,在这时段里人体精华将随着血液的循环,全力的来支援肝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让肝脏于最巅峰状态下制造胆汁贮存于胆囊备用。丑时即凌晨1时至3时,此时段人体血液精华全力支援胆腑,以利胆囊贮存胆汁来随时帮助人体消化之用。寅时即凌晨3时至5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肺脏,使肺脏功能增强。卯时即凌晨5时至7时,此时段由于人体血液精华较集中于大肠,因此大肠的蠕动能力以这时段最佳。辰时即早晨7时至9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全力支援胃腑来帮助消化,把人体于卯时所吃下的食物加以加工制造,此时段是人体一天中消化能力最佳的时段。接下来巳时即上午9时至ll时,人体血液精华较集中于脾脏,以利脾脏将已消化过的食物机转为离子,才能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因此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午时即中午11时至下午l时,这时段人体血液精华较集中于心脏,来强化心脏功能,因此在这时段里人体的血液循环特别良好与顺畅。未时即午后1时至3时,此时段人体血液将较全力来支援小肠,以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以利将脾胃所消化的食物并机转成为离子化的营养素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再经由血管输送给全身的细胞。申时即午后3时至5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膀胱,以强化膀胱机能,促进膀胱排尿之正常。酉时即下午5时至7时,此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肾脏,来增强肾脏功能以滤除血液中种种酸毒,多余的血糖和尿蛋白等废物,以维持人体血液的品质。戌时即晚上7时至9时,这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全力来支援心包(血管),以维护血管的正常功能,防止血管细胞的老化、硬化。亥时即晚上9时至11时,这时段人体的血液精华将较集中于三焦(淋巴),以增强淋巴的机能,加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人体疾病的发生。

    人体在一天24小时中不断的经由血液循环,将人体精华巡回支援人体各脏腑,这种作用也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自然治愈本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巡回支援的过程中不仅增强各脏腑的机能外,如遇各脏腑有了毛病也都将加以处理,将其恢复正常功能,因此当人体正在改善某一脏腑时,仍能会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这也就是好转反应的现象之一,……

人体的血管大约有10万公里长,近乎可环绕地球三圈,血液有六升左右,当血液从心脏搏出绕行这lO万公里的血管,通常只需23秒,人体的血液和体液中都充满“离子”,因离子带有电荷,当血液在这么快速的流动下,将使人体产生一种电场,也就是磁场,这种磁场在人体中谓之气,人体的血液循环愈正常则气就愈强,而气愈强时,血液循环则愈正常,因此中医强调: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

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有所谓“子午流注”的说法,是指血液运行在不同的时间,流到不同的部位:午时是指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此时血液运行到心经,子时是晚间十一时到凌晨一时,血循运行到胆经,这两段时间若处于睡眠状况,叫做“子午两觉”,可以养生。

许多人认为睡眠时数够就好,但许多夜班工作者只能在白天睡觉,虽然睡眠时间不少,睡醒还是很累,显示睡眠的时机还是很重要。

晚间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胆经运行,凌晨一时到三时是肝经运行,两种经络都扮演重要的造血角色,此时睡眠有益健康。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揭示出来的一种规律:因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12条经脉在12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子午流注就是中国传统时间医学。子午流注医学在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文化科学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子午流注相对于“生物钟”(即现代时间医学。时间治疗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毒理学等就是在生物钟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来说,外国学者称其为“中国钟”。

子午流注在针灸疗法中,是用来说明人体气血的运行如水液一样,从子到午,从午到子环流不息。由于时间不同,人体气血盛衰在经络中的循行同潮水涨退一样,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相应地变化。《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说明人体气血与各部组织受外界气候刺激,有着不同的反映。古代天文学按年观察气候的变化,以子定为十一月,午定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释气候寒热温凉变化的消长变化情况。按日观察气候,以子定为夜半,以午定为日中,说明从子到午阳气上升,地面光热逐渐加强,从午到子阴气上升,地面光热逐渐减弱,这两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用子午说明它是往复不停,永远不变的。在针灸学中以子午流注学说说明人体气血阴阳盛衰,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络学说中,人体十二经的循环,由阴经转入阳经,由阳经归入阴经,周而复始,循环无息,与自然界不同时期内光热的强弱正相吻合。从而系统地说明了天人合一人的整体性,成为针灸疗法重要理论之一。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脐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荣少府心,

已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水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水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洋。

丁日未时心少冲,已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

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元,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火支沟刺必痊。

己日已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直,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已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的亲,

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已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尽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五输穴为基础,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针灸取穴方法。“子午流注”是指随着“子午”的循环周转,即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周期性变化。人体气血象水流潮汐涨落一样,有节律地灌注、开阖于经络、腧穴。这就象“生物钟”一样,所以,有人称“子午流注”为“中国钟”。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周流及五输血出井、溜荥、注输、行经、入合的开阖规律,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方法 。

纳甲法,又称纳干法,是以利用日干为主的一种开穴方法,是子午流注的主要方法,一般谈子午流注,多指此法。目前所说的纳甲法开穴,以明·徐凤《针灸大全》为依据,近代单玉堂创一四二五三0规律,补充了徐氏之不足。现将其开穴推算方法,按次序介绍如下:

(1)开井穴的时间

要推算子午流注开穴,首先需要开井穴时间,开井穴的时间是固定的,是甲日、甲戌时,从胆经井穴窍阴开始,以“阳进阴退”的规律按顺序开其他经之井穴。现将开井穴时间列表如下:

日干





















时辰

甲→

戌…

乙→

酉…

丙→

申…

丁→

未…

戊→

午…

己→

巳…

庚→

辰…

辛→

卯…

壬→







经脉

井穴



窍阴



大敦

小肠

少泽



少冲



厉兑



隐白

大肠

商阳



少商

膀胱

至阴



涌泉

注:→为阳进,…为阴退

(2)正常时间与子午流注时间

正常自然时间是从半夜零点到24点为一昼夜,以时辰记述则从半夜子时到亥时为一天。其时干因为天干只有十个,所以每五天(六十个时辰)为一循环,甲日从甲子时开始到乙亥时,乙日则从丙子时开始到丁亥时……

子午流注时间与正常时间不同。它是从开井穴时间开始到日干重见为子午流注的一天。甲日从甲日甲戌时开始,到乙日的甲申时,子午流注的乙日则从正常乙日乙酉时开始到丙日乙未时,子午流注丙日则从正常丙日丙申时开始到丁日丙午时……子午流注壬日从正常壬日壬寅时开始到癸日的壬子时,子午流注癸日不是从癸日的癸丑时开始,而是从癸日的癸亥时开始至正常甲日的癸酉时。因为子午流注的一天只有11个时辰,10天是110个时辰,因此十天中有10个时辰不属子午流注时间(10天共120个时辰)。癸日开井穴时间是癸亥时,所以癸日从癸丑时开始,到壬戌时十个时辰不属子午流注时间。

(3)阳日阳时阳穴开,阴日阴时阴穴开

所谓“日”是指子午流注的日。在子午流注的阳日时,只有阳时有阳经的穴开;在子午流注的阴日时,只有阴时有阴经的穴开。而在阳日之阴时、阴日之阳时,均无穴开。所谓阳时与阴时,是指其干、支是属阳还是属阴,如子午流注甲日,从甲戌时开始到甲申时,在这期间的甲戌时、丙子时、戊寅时、庚辰时、壬午时、甲申时为阳时;乙亥时、丁丑时、己卯时、辛巳时、癸未时为阴时,阳时则有穴开,阴时无穴开。又如子午流注的乙日,从乙酉时至乙未时、其中乙酉时、丁亥时、己丑时、辛卯时、癸巳时、乙未时为阴时,有穴开;其中丙戌时、戊子时、庚寅时、壬辰时、甲午时为阳时,无穴开。阳时开阳经穴,阴时开阴经穴。

(4)开穴的顺序:

每一天开取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应开之穴,即可按照“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来推演。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穴足窍阴,根据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则知甲为阳木,下一个阳时为乙日的丙子,丙为阳火属属小肠,这就充分体现了经生经的原则;而上时所开之穴属金,由于金能生水,故在丙子时当开小肠经荥水穴前谷,这又充分体现了穴生穴的规律,余皆类推。所以牢记经生经、穴生穴,就不难推算一天开的经穴了。

(5)返本还原

在开输血的同时,还要开子午流注值日经的原穴,叫做“返本还原”。阴经无原,以输代之。甲日为胆经值日,在乙日戊寅时要开胃经的输穴陷谷,同时还要开胆经原穴丘墟;又如乙日为肝经值日,在丙日己丑时要开脾经的输穴太白,同时还要开肝经的输穴太冲。但是到壬或癸值日除过本经膀胱原穴或肾经原穴外,再过三焦原穴阳池或包络原穴大陵,说明三焦是“阳气之父”寄于壬,包络是“阴血之母”寄于癸。

(6)日干重见时气纳三焦、血归包络

每个子午流注时间的第十一个时辰,即开穴的第六个时辰,为日干重见。在日干重见时阳日气纳三焦,阴日血归包络,即在此时日开三焦经穴,阴日开心包经穴。说明诸阳气皆纳于三焦,诸阴血皆纳于包络。

至于开那个穴,阳日为它生我(穴生经);阴日为我生它(经生穴)。“我”指值日经,“它”指日干重见经(三焦或包络经)的五输穴。例如:甲日甲戌时起,胆经当值,在乙日甲申时日干重见,阳日开三焦经穴,根据“它生我”的原则,它应属水,水生木,开取三焦经五输穴液门(属水)。又如乙日乙酉时起,肝经当值,在丙日乙未时日干重见,阴日开心包络经穴,根据“我生它”的原则,它应属火,木生火,开取心包络五输穴劳宫(属火)。

(7)合穴

每一天仅有六个时辰有穴可开,余下的时辰则无穴可开,为扩大流注针法的范围,欲有急病,即可按着天干逢五相合的原则,所谓甲与己相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的化生规律,就可以在甲日的阴时开取己日的经穴,反之,己日的阳时,亦可开取甲日的经穴。例如:甲日乙亥时,无穴可开,如遇病情适取中封,即可借取己日乙亥时的中封穴,反之己日乙丑时无穴可开,如遇病情适取行间,即可借取甲日乙丑时的行间穴,余皆类推,此为合日互用,从而扩大了流注取穴的范围。

纳甲法的按时开穴

本法宗徐氏以值日经为主的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和日互用、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以及返本还原等开穴规律,又将单氏以时干为主的一四二五三○开穴规律,合两者融为一体,从而完整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方法。

此法开穴,拟先求得当天的日干支,然后按“纳甲法逐日按时开穴表”检索即可。

八卦基础知识[八卦图表]分阴阳、五行

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无穷无尽,相生相克,循环循甲,周而复始!

八卦分阴阳,九宫、八方、四季、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长生、廿十四节气、廿十八宿等。

乾西北方,为老父、为老阳、为(六)金(金)

坎正北方,为中男、为三阳、为(一)水(水)

艮东北方,为少男、为五阳、为(八)土(山)

震正东方,为长男、为二阳为(三)木(雷)

巽东南方,为长女、为四阴,为(四)木(风)

离正南方,为中女、为三阴,为(九)火(火)

坤西南方,为老母、为老阴,为(七)土(土)

兑正西方,为少、为少阴,为(二)金(泽)

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这是洛书之数。
五行相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七星游年,左辅为吉,右弼为无有,生贪狼木(吉),延年武曲金(吉),天乙巨门土(吉),六煞文曲水(小凶),祸害禄存土(小凶),绝命破军金(大凶),五鬼廉贞火(大凶)

以上九星,七星游年,按八卦方位顺行,八门八山,廿十四个字,分廿十四门,廿十四放水出口。

八卦基础知识,首先知道八卦的方向和规则,才能会知八卦的奥秘,撑握周易八卦知识,才能够成为专业的风水师,……待续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谱,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简介

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 整体平衡观念: 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反映内在脏腑病变。 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是一个整体,局部疾病,要放到整体环境中讨论。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之作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夜尿多(五更泻)。 阴虚则内热。阴虚——热症——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五心烦热、面色潮红、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邪入时灰病进!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无病防病(病前)、既病防变(病中)、愈后防复(病后) 《黄帝内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治病求本。急治标、 缓治本。 黄帝内经》。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三焦---上焦,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分清泌浊、排泄粪便的功能。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五行学说简介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方法 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中医五行与四季养生

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

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 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

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 白菜、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

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 果、紫菜、黑菇、海带等。

四季作息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早睡早起;地气上升、万物复苏处于上扬趋势!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 时在于晨!寅时肺经最活跃,闻鸡起舞、闲庭信步,春通肝气、舒肝明目!

夏天:迟睡早起; 夏至 过后,昼长夜短,顺应天时,夏通心气、以利养心补气。迟 睡的概念只是相对的!夏天的气和人体运动的气非常吻合。

秋天:夜卧早起,与鸡俱兴。收获之季,多采气聚气、强身健体。秋通肺气,宜滋 阴养肺利皮毛。 冬天:早睡晚起!

“子午流注”代表什么意思?要具体点,每个时辰代表什么意思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著《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来源:中国武当网)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下边是白话文解释: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什么是子午流注开穴法 详细??

什么是子午流注开穴法 核心提示: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 小时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 小时分为12 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子午流注开穴法来源于这样的规律,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的调整患者气血,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调理身体,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时间规律,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今天,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电子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是象流水一样有“走向”的,即是说,是符合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规律的。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 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 点至1 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1 点至3 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 点至5 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5 点至7 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7 点至9 点),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 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 点清胃火。胃寒者7 点养胃健脾。 已时(9 点至11 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9 点健脾;湿盛者9 点利湿。 午时(11 点至13 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11 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 点至15 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 点至17 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17 点至19 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19 点至21 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 点至23 点),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 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内经说:“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于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么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 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于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克,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气旺盛,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么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着《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着《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着“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疗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