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理念对我人生的启示,易经人生六个阶段

2023-09-22崇庆运势网热度: 6281

易经对于人生事业有哪些启示

我也很喜欢《易经》、易理。它是一部蕴含大智慧的奇书,它也是一部哲学书,与迷信无关。学识浅薄不敢造次就下载文库的资料在此:“《易经》给我们最重要的人生的启示,就是人生追求的最终价值就是要不停地超越自我。人所有的错误行为,就是因为人无法合理驾驭自己的欲望,只所以不能合理驾驭自己的欲望,就是因为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人不能认识自然和宇宙。因为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理性所能掌握的这一切本身就是有限的,充满变化的,不能解释它为什么存在,这就需要超越自我的认知。人要学会超越就得谦卑,学会放下自我,学会反省,反思,找错,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错误 ,朝着儒家的“天”,道家的“道”接近,并以这个道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最终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不逾矩随心所欲!那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易经不是快餐,需要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究、学习、体会、应用。

易经对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

《易经》对人生有指导意义
“《易经》永远都不会过时!”李书有说.《易经》之卦爻象、卦爻辞中蕴含着圣人对后代的告诫.“在对《易经》卦爻及卦爻辞的反复推敲过程中,人生的道理就会一一展现.”
,《易》的应用属于易术系列,门类众多而繁杂,研究易术,一定要与易道、易德相结合,以道、德指导“术”的应用.以“道”指导的“术”为“道术”,以“德”指导的“术”为“德术”,方为正术.否则就是江湖术士,沦为骗术.
虽然《易经》年代久远,加之文字晦涩难懂,但是李书有坚信《易经》还会再一次成为社会学术的热点.“《易经》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更多人来学习.”
“少年和老年人读《易经》琢磨卦象能活跃思维,中年人读《易经》则能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事业的发展也有好处.对青年人,则很可能指导他们人生的方向.”
《易经》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的“占卜”那么简单,“它对人生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

易经对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 ?

易经可以对你的人生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在你迷茫的时候,能够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

易经教会了我们那些人生哲理?

周公总结的《易经》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的起源。但也听说研究《易经》容易让人走火入魔, 进入信天由地、占卜算卦的误区,因此也不敢轻易涉猎。可看过《易经》就被《易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所折服。 一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易经》中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讲“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指“天、人、地”。我们本应该说“天地人合一”的,但为了简 要起见,就习惯地说成“天人合一”。本来《易经》以阴阳学说为主,“天”为阳,"地"为阴,可是中间 要再加一个"人",所谓“天”易变,“地”不易变,但“人”夹在中间是最难受的,变也不是,不变也不 是。本来分析“人”字的这个结构,是左右两个人,一男一女,一阳一阴,互相依靠,互相支撑,所谓“ 人”者,要顶天立地,头顶上是天,把阳刚之气撑起;两只脚下稳踏大地,敛起阴柔的一面。所以说,做 “人”,真得很难,做一个比较“正”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阴阳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观点。早在《易经》中,我们的祖先就阐明了“世界是发展变化 的”这一观点,譬如“否及泰来,乐极生悲”等诸多说法。阴阳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种东西一定是阳, 或者一定是阴;但阴阳也不是对立的,阴阳之间应该是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诸如我们称天为阳,地为阴 ,但无法判定天和地哪个更重要。天和地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天气多变化,体现为时变,而地 少变化,体现为稳定。而正是因为地的稳定,牵制了天的变化。大地一直很沉默,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于是上天总是很听大地的话,始终被大地的引力所牵制。试想,如果有一天大地喋喋不休,要跟上天争高 低,那整个世界将陷于一片混沌。这使我们想到到家庭里夫妻两人的关系,结过婚的男女应该多研究一下 易经,尤其是作为妻子的,如果能从易经中多悟出一些道理,整个家庭、及至世界,都将是和谐的。

易经教给我们什么智慧?

现代社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才能走向成功人生的方法论实在太多,甚至有人专门花大价钱去学习。
其实,古老的智慧典籍《易经》早就把我们人生方方面面的道理都讲清楚了,真的可以“一通百通”。
今天,我们分享《易经》给我们的4条智慧启示,期望转变你的思维,让你的人生无往不利。
1.用九用六,刚柔并济
在《易经》里面,凡是用“—”(阳爻)表示的,代表用九,凡是用“- -”(阴爻)表示的,就代表用六。
用九阳刚,代表创造的力量;用六阴柔,代表配合的力量。
整本《易经》就是在讲用九跟用六的变化及智慧。一个人如果能灵活领悟这种智慧,为人处世就能圆融无碍。
依据九六,刚柔的变化,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人是应该刚的时候他柔,应该柔的时候他又刚,这种人处处碰壁。
第二种人是不管别人怎么样,他就是要刚到底,硬到底。这样的人,就叫刚才(钢材)。而且这种人经常英年早逝,因为环境不许可他这样。
第三种人是自始至终柔到底,那就太软弱了。
第四种人是能刚能柔,该刚则刚,该柔则柔的人。
在这四种人里面,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刚柔并济的那种人。
该硬的时候,比谁都硬;该柔的时候,比谁都柔。这才是真正懂得用九、用六深意的人。
所以,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当中,需要有这样的思维,就是该用九的时候,就要用九;该用六的时候,再用六。
每个人都要训练自己这样的素质:该我做决定的时候,我就当仁不让;该我配合的时候,我听从人家的,不耍个性,全力配合。
当一个人能够刚柔并济,调整得很合适的时候,无论做人,还是处事,都能走得长远,无往不利。
2.元亨利贞,无往不利
《易经》中,无论是卦辞、爻辞,经常有四个字出现,这四个字就是元亨利贞,被孔子称为“四德”。
一个人具备“元亨利贞”的智慧,无论人生还是事业,就能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做大、做强、做久。
什么是元亨利贞呢?在《易经·文言传》中,孔子解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元者,善之长也”,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才对得起老天给我们的这一口气。
“亨者,嘉之会也”,意思是,每一个人要各尽所能,而又各取所需,不要当乡愿,不要过分,不要贪得无厌。
“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如果利能够很合理,大家就比较和谐,尤其是中国人,合理的就口服心服。不合理的,表面上也许不敢、不方便或者不愿意说什么,但是心里有数,到时候就找你麻烦。
“贞者,事之干也”,贞就是正的意思,经得起利的考验的人就叫贞。所以,贞就是不但自己很正直,也会替别人想,外圆内方,到哪里都受欢迎。
更难能可贵的是,元亨利贞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的。
刚开始是小规模的,元、亨、利,通过了贞的考验,下次贞下起元,元就会做大,亨、利、贞也就更大。然后一圈一圈不断壮大,整个人生、整个事业就会宏图大展。
3.既济未济,危机与信心并存
《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两个卦,前面是既济,最后是未济。
请问大家,为什么不是先未济,再既济?
这是《易经》非常高明的地方。告诉我们,成功是失败之母,失败也是成功之母,这叫作互相互相。
《易经》总是给我们警示的同时,也透过各种途径给我们希望。
此一时彼一时,做人不仅要居安思危,更要永葆信心。
当你成功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后面那一关是很难过的。当你失败的时候,不要泄气,因为还可以东山再起。
现在可怕的是,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成功了,简直不得了,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有一个人,好不容易从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回来,最有前途了。谁也没想到,大家一起出去登山,前面那个草是虚的,他一脚踩下去,一刹那就没有了。
为什么几个人一起去,别人都没有这样?就是因为他不知天高地厚:我是美国的博士,前程似锦,洋洋得意。
结果就没有了。
老天是公正的,但是它不公平,也不会公平。你自作自受,他怎么公平?记住,只有公正,不可能公平。个人要走个人的路,个人要替自己负责。
《易经》既济、未济也提醒我们,人生的结局不过是不了了之。可见结果如何,实际上并不是十分重要。
孔子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人生在世,凡是应该做的,就要尽量去做,不能因为担心结果,便无所作为,那才是虚度光阴,毫无长进。
4.上止正,做人要顶天立地
《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它讲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上、止、正。
| 第一个字:上。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上梁的方向去迈进。
我们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一样,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进的。
| 第二个字:止。
“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就是“止”,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了。
什么叫止?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第三个字:正。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
这个正就叫作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
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作顶天,下面这一横叫作立地。
我们中国人这一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

《易经》到底讲的什么道理?

《易经》是西周早期的一部筮书,并不是后世宣称的哲学著作。所以它不存在核心观点或一般道理。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误区: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