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什么时候成为六经之首,易经为什么叫周易

2023-09-30崇庆运势网热度: 21261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扩展资料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是何时何人所著?

夫曦,周文王,孔子…还有呢!进行补充。易经很难的

周易的起源与兴起

周易的起源与兴起: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扩展资料

《周易》的后世影响: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为新道家列为“三玄”之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汉武帝“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影响极大。

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



六经之首是《诗经》还是《周易》?

个人认为,应该是《易》。

六经排序,诗书礼易春秋,《诗》在前,但通常来讲,所谓“六经之首”,多数情况下,指《易》。

伏羲,资格比黄帝老,文王,资格比周公老,连孔子,都觉得自己的境界,还不足以研究《易》,要再等一等,《易》为六经之首,应该是名至实归的。

易经与周易有什么区别?

《周易》就是《易经》,两者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不同?这两本著作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周易》和《易经》的不同,这两本著作之间的联系:《易经》蕴涵着质朴深刻自然规律和睦辩证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结晶。其从宏观的视角去认识和掌握全球,把人与大自然看做是一个相互之间磁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作为“占筮”。“占筮”便是对于未来局势的高速发展开展预测分析,而《易经》就是汇总这种预测规律性理论的书。《易经》觉得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歇的高速发展当中,其论述的就是这个“顺理成章” 规律。这规律性揭露了整个宇宙的特点,涵盖了天地之间全部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单”、三是“不容易”。

变易,指转变之法,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简单,一阴一阳,涵盖了千万种事情之理;有一天就会有地,有上就会有下,有前就会有后,全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虽人世间的事情盘根错节,变幻无常,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永恒不变的,那便是规律性;新天地运作,四季交替,暑寒更替,三九严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过犹不及,这正是规律性。

中国早期社会发展因为生产主力不高,科学合理比较落后,华夏民族们针对天气现象、社会问题,及其人自已的生理变化不可以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形成了对神的钦佩,觉得在事情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神的存在,操纵着人世间一切。当我们屡屡灾难,就萌生出依靠神意预料猝不及防的飞来横祸和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冲动,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在长久的在实践中创造了诸多沟通交流人神的预测方法,在其中充分体现神意的《周易》便是在这类环境下所产生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