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五运六气,2021年五运六气图

2023-10-23崇庆运势网热度: 19096

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_百度知...

提起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另外,还有人想问伤寒论谁讲的最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1、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

加入你的讨论,现讨论如下:

一、你所说的“运气七篇”的“运气”不够准确,应改为“岁运”为妥。因为“运气”一词容易让人想到《四柱学》中的“运气”上去,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它是每年的气运”的特点。

二、不管《岁运学》是王冰还是什么人所提出,但它的原理性却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原理太过深奥,非真懂《易学》、《奇门》者则不能吃透它,所以便引起了后人的争论了。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三、你所说的“”的传闻,不足以信。因为《推》中载:刘基问:“今处何会?”曰:“午下时刻。”倪海厦五运六气图。

以一元12会共计12万9千6百年计,天数到“戌”才“不复有人”,还有“未、申、西’之3会在,焉能乎!

四、犹如一个疯子整天不睡觉一样,日月的是不会改变其规律的;自然环境的人为之,又怎能改变岁运之规律呢!

五、既然岁运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改变也要等到下一元,为什么现在就要“不重视”它呢!

六、犹如“物理学”是现在的学科一样,难道古人的《天工开物》不合“物理学”的原理吗?那么,又怎能以张仲景、孙思邈的书中没有提到而否定它的正确性呢!

七、你浮想得很好,正是因为你的浮想才促成了你我二人讨论的缘分,焉知不能引起更大的讨论而彻底弄明白它呢!

八、浮想是深究的开始,只有疑之、究之,才能将弘扬中医的口号变成现实啊!谢谢你的浮想!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2、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伤寒论谁讲的

3、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非常抱歉的告诉你,我不懂得什么五行八卦,所以也不能给你乱讲解。

这个可以拿去街上问一下,算命先生2021年国运推演。

4、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中医的五运六气推算

有专门的《运气学》教材,由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研室苏颖教授主编的,相关内容讲的很详细,在网上可以买得到,可以看看。

5、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自学五运六气有什么好书推荐各位?

比较全面的是杨力的书,比较深入的是田合禄的书,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顾植山的经典,毛小妹的融合了一些现代科技,王存乐的属于古中医,而且实用性最强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6、中医方药中的书怎么样?包括《温病条辨讲解》,《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讲座》《医学三字经浅说》请专业人士回

7、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五运六气详解

内容来自用户:取采人

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

以上就是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相关内容,是关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辛丑年2021犯太岁的生肖

提起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大家都知道,有人问2021年是辛丑年吗,另外,还有人想问2021年辛丑年五行属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不同日柱看2021年辛丑年运势?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辛丑年犯太岁的生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

“犯太岁”是一个统称,可分为值、刑、冲、破、害等不同情况,犯太岁多不顺,太岁压运起祸端,伤财惹气心不甘,祸来临,现是现非把人缠,他人闲事莫得管,防备自己得安然。五运六气16方剂。

农历牛年属牛、羊、马、狗、龙之人,这五个生肖属相都是犯太岁的,犯太岁可致流年不利,运程受到阻滞,如事业多、升迁受阻、投资失利、人事不和;身体多病变,或有意外之灾(交通意外,身体疾患,无妄之灾等),易破财及招惹口舌、官非和小人,及感情不顺等。

不同日柱看2021年辛丑年运势?

“太岁当头坐,无灾必有祸。太岁现身来,无疾恐破财。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太岁神是年岁之神,主管人的”生身命之灾”和”流年临犯之厄”。即是说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由太岁神主管的,人每一年的健康或者疾病,每一年运气的顺当或者不利,也都是由太岁神处理。因此,我们拜太岁、化太岁就是为了祈求太岁神自身身体的健康平安和流年的大吉大利。

辛丑年五运六气:年是辛丑年吗

年是辛丑年生肖牛年

生肖牛有勤奋踏实,做事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牛年出生的人义务感强,勤奋踏实,所以工作中很受上司的赞扬和信任。即便工作中遇到困难,他那刚强的耐力也会打破难关而坚持到底。生肖牛不善明显地表达本人的情感,他在这方面较为激进,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稳定、勤奋、富于创意、留意实践等都是属牛人的优点,但是一谈到思想方面的特征时,生肖是的人就如牛给人的联想般显得厚重、迟缓又极端顽固。顾植山2021年五运六气。

生肖牛最大的缺陷是缺乏通融性,不承受朋友的忠告,最后常常变成顽固己见、专断专行,生肖是牛的人是个注重传统观念的人,所以必需改掉这些缺陷,多谅解他人的心情。他们是工作的奴隶,他们是那种努力工作以取得利益和成果的人,但他不肯把本人的与心情坦白地说出来,所以旁很难了解他,依属牛者的个性,即便与人发作纠葛也不会将本人的不满说出来,而是让大家平心静气地沟通。五运六气生辰八字预测诊疗法。

生肖牛感情是不缺有缘人的。但婚姻确比较难成。所以,在遇到有缘人时因为自己的疏忽或者坚强的性子不喜欢依靠别人,总是容易错过。他们诚朴,脚踏实地,几乎不会搞什么浪漫,也没有太多的情调。和生肖牛的人谈恋爱一定要务实,在他们看来谈恋爱是婚姻的铺垫,爱情观中有着很强的生活实际感,给别人的印象就是缺乏情趣。他们的责任感很强,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所以工作中很受上司的赞赏和信赖。2021年太阴湿土司天。

以上就是与辛丑年犯太岁的生肖相关内容,是关于2021年是辛丑年分享。看完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五运六气及全年养生要点

2022辛丑年,五运六气会有相应改变,如果按《黄帝内经》推算,其实从大寒节气起岁运就加临了。
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样的气运?又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呢?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一份2021年五运六气以及关于养生的建议。
2021年五运六气
2021年大部属辛丑岁,岁运(主管全年)是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大运:水运不及(全年)
·司天:太阴湿土,对上半年影响大,
·在泉:太阳寒水,对下半年影响大。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全年气候呈现出一种湿润、湿气弥漫的特点,易出现胃脘、腹部胀满,身体沉重,大便不成型等。
另一方面,水运之年,与肾对应,肾主骨、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水运不及,肾的收藏力是不够的,易出现肾系疾病,如腰酸痛、关节不适,行走不利,浮肿、难受孕等。
特别的是,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再加上土克水,上半年水就更弱了。若原本肾虚,肾气不固或经常熬夜或冬天没收藏好,今年上半年就相对难过一些,补肾就要开始准备起来了。
下半年由于太阳寒水在泉,有在泉之气的水来补充中运的水不足,《内经》称为—同岁会—属静顺。这样天气运化也会趋平。
2021年养生要点
1
初之气(1月20日~3月20日)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初之气,主客气都为厥阴风木,肝气生发,加上辛丑年全年的气候特点是寒和湿,所以大体倾向于出血、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水肿等风寒湿为困的疾病的发生。
【易出现问题】
出血性疾患如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筋络拘急强直,关节运动不便,身体重着,筋脉萎软无力等
【调治方法】
宜对厥阴风木这个客气来治,多吃白色主食,如粳米,糯米等(稻谷属金,取金克木之意)。另外,可以喝菊花枸杞茶,清肝火、滋肾阴,同时按揉太冲、涌泉穴效果更佳。同时,不要急着减衣服,继续收藏精气。
2
二之气(3月20日~5月21日)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气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二之气,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以火气为要点,此时气温回暖,加之降水较多,湿热相搏,易发生流行温疫,一定要注意急性、热性等传染性疫病或炎症发生及防护。
【易出现问题】
急性、热性等传染性疫病或炎症
【调治方法】
针对少阴君火这个客气来治,宜吃黄色谷物(黄色为土之色,补土以泻火),同时吃些莲子,百合,银耳等滋润且不助湿,配点陈皮让气机流通会更易吸收。最后,建议大家继续做好疫情预防措施,戴口罩、注意卫生、少去人员密集处、多运动等。
3
三之气(5月21日~7月22日)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土气与湿气相应,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湿热弥漫的情况。且三之气降水多,易感于寒湿,从而导致以寒湿、湿热为主的健康问题。加上辛丑年中运水不及导致肾虚,所以此时风湿性疾病会严重,肾虚病症也会很明显。
【易出现问题】
身体沉重、疲倦、浮肿,胸腹满闷、脾虚湿盛、大便稀溏、风湿性疾病、肾虚等
【调治方法】
宜针对太阴湿土这个客气来治,可喝祛湿茶或进食一些清热利湿,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莲子等,冷饮少吃,避免寒湿加重,另外,艾灸、推脾经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居处环境宜保持干爽舒适卫生。
4
四之气(7月22日~9月23日)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百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虐,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四之气的高温和降水使得湿热蒸腾相搏,湿气不易消散,导致出血、湿热类健康问题。
【易出现问题】
多病皮肤郁热,突然大出血,疟疾,心腹饱满而热,腹部发胀,甚则发生浮肿。
【调治方法】
适宜针对少阳相火这个客气来治,宜吃豆类如黑豆(豆类属水,水克火,可制火),还可以多食玉米、南瓜、荠菜、白扁豆等利湿排浊,湿热较重者配合饮用祛湿茶,养生保健以拔罐、刮痧为佳。
5
五之气(9月23日~11月22日)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五之气,主客气都是阳明燥金。冷的比较早,易受到燥邪、寒凉之邪的侵犯,及时添加衣物以防寒气侵体。
【易出现问题】
肺燥、咳嗽、发热、鼻塞等肺部疾病、或者皮肤干燥、皮疹、易上火等
【调治方法】
宜针对阳明燥金这个客气来治,宜吃黍米(黍米就是大黄米,属火,火克金,可制金),期间一定要少吃辣椒多喝水,必要的情况下多喝润肺茶,火气很足的,配合练习吹字诀。
6
终之气(11月22日~1月20日)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终之气,主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以水气为要点,冬天天气冷,易感受寒邪,要注意关节出现活动不利的症状,同时肾病易出现疾病加重,尤其是对于肾气较弱的人。
【易出现问题】
颈腰椎、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僵硬疼痛,行动不便、痹症加重、泌尿生殖系统等
【调治方法】
宜针对太阳寒水这个客气来治,宜吃稷米(稷米就是小米,属土,土克水),多食胡椒、生姜、羊肉、狗肉等驱寒祛湿,养生保健可以适当的拔罐、艾灸,睡觉泡脚、吹字诀等。
最后
2021辛丑年依然是韬光养晦
收敛内卷的一年,

希望大家能借这股水运,

更趋于静水流深,

幸福安康!

2021-01-09

阴阳的来源

阴阳来源于太极图,故而要想清楚阴阳的来源,就先要明白太极图的概念。 太极图其实是古人观察各种自然界的动态变化,自然形成的一个模式。古人按照24个节气测量某一年中太阳影子的变化,把这些数据连起来就形成了太极图。

现在教科书把夸父追日讲成是古代有个人每天跟着太阳走,找太阳下山的地方。但在《山海经》里写得很清楚,夸父追日是“欲追日景”。“景”通“影”, 夸父就是专门研究太阳影子的专家。 如果说夸父是追着太阳落山走,理应是向西走,但是《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都是在向北,夸父“北饮大泽”,他要找的是北方,最后未至,道渴而死。“渴”通“竭”,“道渴”就是走到后来没有路走了。所以, 夸父每天研究太阳的影子,是第一个在时间上找到冬至点,在空间上找到北的人。正是因为夸父有这样的巨大贡献,古人才会用故事来纪念他。

太极图源自科学观察,不仅观察太阳的影子可以形成太极图,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态变化的周期规律,都可以形成太极图。 譬如,按照日间、夜间时间的变化数据:夏至晚上最短,过了小暑,晚上时间长一点,大暑时间又长一点,晚上时间不断增加,到冬至点晚上时间最长,这样按照24节气白天、晚上时间长度的变化,可以形成太极图。 太极图就是自然界周期性变化规律的一个模式,不是哪个哲学家为了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而设计出来的图。出现这个自然模式后,我们可以看到阴阳是互相对立统一、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的,这就是哲学的内容了,所以哲学是对自然模式的智慧解读。

阴阳的本义

太极生两仪,“仪”是一种象态,不是指物质。若阴阳是两类物质,那就成了“太极生两物”了。 从太极图可以看出,由衰到盛的象态叫作阳,由盛到衰的象态叫作阴 。一年中上半年阳,下半年阴,它不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的时态。白天跟晚上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的时态。了解了太极图的来源,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太极图。 北宋周敦颐画的就是哲学的太极图,因为他没有见到古代的太极图。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艺术化的太极图,不能表达太极的真正含义。 曾看到过一个中医文化进校园的太极图,图中冬至位上阳气最大,以后阳气不断减少,到夏至点阳气最少,这样阴阳颠倒的太极图,能给我们的儿童什么教育?

开阖枢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中有一篇有关太极阴阳动态变化的章节《阴阳离合论》,讲的是太极的开阖枢变化产生三阴三阳。原文:“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把三阴三阳的时间点和方位定得非常明确,这就是阴阳“六气”的来源和本义。六气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来源于开阖枢。教科书讲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这是讲六气相应的气象,不是六气本义。从阴阳的离合运动才能理解为什么太阳是寒水。有医家认为太阳是阳多,阳多怎么能叫寒水呢?应该改成太阳君火;少阴在北方,怎么配君火呢?要把少阴改成寒水。这都是因为他不了解开阖枢产生的误解。

《史记·历书》曰:“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以冬至点作为阴阳离合的起点。开阖枢思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被我们忽略了,就是洛书怎么来的? 洛书就是由太极的开阖运动产生的,是数字化的太极图,和开阖枢产生的六气高度一致。 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进九,所以太阳配寒水,洛书的点数是十以内最大的偶数八。 这里“太”不是大的意思,是最早的意思,最早的老祖宗叫太祖、太宗,阳气刚出来的时候叫“太阳”。 不懂得动态开阖枢的位置,就不理解什么叫“太阳寒水”。

哲学概念的阴阳与《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概念是不一样的, 所以《阴阳离合论》中黄帝有“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之问。中医有了三阴三阳的阴阳学说,更完整地显示了古代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看到开阖枢的图,就知道洛书的数是怎么来的。广明之下,就是过了夏至点温度最高,一天中过了中午,阳气最多,阴气最少,所以此处是2个点,表达阴气最少;中午以前阴气较中午以后阴气要多一些,所以是4个点;半夜以后的阴气比半夜以前的要重,所以代表半夜后的东北位是8个点、半夜前的西北位是6个点。整个洛书的点都反映了动态的气化状态。所以,看了动态的开阖枢,才能理解洛书是怎么来的。

什么叫三生万物

许多研究《道德经》的专家不研究《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不懂得开阖枢,把三生万物的“三”讲成是天、地、人。《黄帝内经》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天、地、人都是由三产生的,所以三不可能再是天、地、人。 三是开阖枢的三种象态,是动态的。“三”一分阴阳就变成“六”,《黄帝内经》讲的是六生万物,《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左传》也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六生万物跟三生万物是一个思想。

河图、先天八卦是怎么变成洛书、后天八卦的?其实就是从开阖枢来的。先天八卦的“离”卦在东边,代表太阳,但是太阳升起来以后不会停留在东方,要转到南方,所以后天八卦的“离”卦就从东方到南方。以后又要不断地下降,所以代表最大阳的“乾”卦就要落到西北的方位了。北方原来是“坤”卦,都是阴爻,为什么后天八卦要变成“坎”卦,里边加一个阳爻?因为冬季,植物地面上的茎叶枯萎并不是阳气没有了,它的阳气要以种子的形式储藏起来,作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原动力, “命门”思想就是这样来的 。通过开阖枢就知道,少阴中一定要有阳,这是开阖枢也是《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开阖枢思想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我们现在太局限于文献研究,因为最早的文献记载也就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 而甲骨文记载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不可能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大多数留下的是图。 在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墓葬是6500年以前的,这比黄帝时期的5000年前早,比伏羲时期的8000年前晚。这个墓葬里出现了左青龙、右白虎的文化现象。现在流传的四象八风、二十八宿是伏羲文化,6500年前的墓葬出现青龙、白虎,证明了早于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青龙、白虎,古人留下的有关伏羲文化的记载,完全可以从许多出土文物、考古遗迹中得到印证。另外还可以通过天文考古恢复古代的天象: 二十八宿作为时间坐标,最合理的年代是在7700年前,当时二十八宿在赤道上的分布相当均匀,所以把二十八宿作为时间坐标。现在的二十八宿间的距离已经相当不均匀,不可能把现在的二十八宿作为二十八个时间坐标。

西水坡墓葬的周围还有几个殉葬的小孩,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小孩跟墓主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把那些小孩丢弃了,只要了中间部分。当时发掘出来的陪葬的小孩有4个,最小的是个大约10~12岁的小女孩,在墓主人的西边;最大的是个16岁左右的男孩葬在东边,北边有一个14岁左右的男孩;南边还有一个小孩被丢弃了,未及作鉴定。为什么最大的男孩放在东边,而最小的女孩放在了西边? 因为在八卦中,东方是震卦,代表长男,古代“东宫太子”就是这一文化的代表;西方的卦是兑卦,兑卦象征着少女;坎卦是中男,在北方。 这是非常强烈的后天八卦的形式。由此知道,后天八卦不是由周文王创立的。现在讲授《易经》的都讲后天八卦是由周文王创立的文王八卦,在6500年前的神农时期墓葬中已经有了后天八卦,比周文王早了3500年,这个发现非常重要,但是考古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墓葬的文化意义。

关于神农文化

现在人们对神农文化的了解极少,误解很多。看到有些书上讲神农文化是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的创始人,创造的是钻木取火和翻土的农具。曾看到一个神农塑像,一只手拿的是钻木取火,另一只手拿着水稻,这是对神农文化的极大误解。 中国的农业社会到60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期才有吗?河南贾湖遗址9000年了,里面农业社会的各个要素已经相当完备,湖南也发现了一万五千年以前的水稻。因此,不是神农时代才有农业社会的,钻木取火更是多少万年以前就有了。

我们通过对濮阳墓葬和三星堆遗址的考察可以知道神农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是把先天八卦变成后天八卦,把河图变成洛书。 他们的文化符号是南方的九数,南方色赤,所以把神农叫作炎帝。不了解神农文化这一特性,看到三星堆遗址就不会解释了。神农把代表太阳的离卦从东方转移到南方,说明他们重视南方的太阳,所以洛书南方的数要取最大的奇数“九”。三星堆出现的大眼睛头像、三只脚鸟的铜器等,许多人不明白,所以出现了“外星文化说”“西亚文化说”“中华文明西来说”“甲亢说”等谬论。 懂得神农文化后就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眼睛那么大?因为“离为目”,神农用同时代表太阳的离卦作为他的文化符号,所以要突出眼睛。为什么是九头鸟?本来河图南方的成数是7,神农推崇南方的太阳,故把最大的奇数9放到南方。南方朱鸟跟太阳联系起来,所以出现了太阳中的朱鸟,再联系到9数,就有了“九头鸟”。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星堆中有两棵巨大的青铜树,1号树高3.96米,二号树只有1号树的一半大;1号树是细柳,2号树是扶桑。扶桑代表日出,有专家问“为什么代表日出的树,比代表日落的树小一半呢?难道日落比日出更好看吗? ”懂了神农文化后就非常容易理解。有一次我问一个小朋友,代表东方太阳的树和代表南方太阳的树应该哪个大呀?小朋友脱口就说:当然南方的树大呀。 而有的专家却解释说,因为三星堆在西部,这是三星堆居民的地方主义。

中华文明的三大里程碑

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经过了伏羲、神农、黄帝这三大里程碑,其实这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因为到黄帝时期才比较成熟,所以我们把中华文明的标志定在这个时期。 伏羲时期,太极生两仪,有了阴阳;两仪生四象,有了一年四季;四象生八卦,又生出八方、八风等格局,但这还是阴阳的初级模式。到神农时期有了开阖枢,有了三,产生了六气,形成九数。到黄帝时期找到了十二律,十二律使六气成了标准的“律”;黄帝又建立了五行学说,“五”跟“六”的结合产生了六十甲子,有了沿用至今的黄历。三皇的文化沿革非常清楚,不是不可考的神话。

黄帝时期确立了三阴三阳“六律”以后,六律成为万事根本,“王者制事立法,一本于六律!”依据六律建立的黄历,应用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促使了社会的繁荣辉煌,所以把黄帝讲成“人文始祖”和“人皇”。 天皇、地皇、人皇不是一个比一个低,而是逐级发展,到黄帝时期发展到中华文明的最高级,所以讲“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而不是以伏羲、《易经》为标志。

要深入发掘现存的文献资料里找不到的信息,可以“象罔索珠”,从无字文献中下功夫。像三星堆里有那么大的青铜礼器,说明古人把这个看得非常重要,是传承给我们后人的重大文化信息,我们要读懂这些东西。五运六气对理解整个《黄帝内经》理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六”代表“炎”,“五”代表“黄”,所以五运六气是炎黄文明的标志性成果。

不懂开阖枢,就丢掉了阴阳离合思想,就讲不好什么叫“七损八益”。七、八的概念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为什么说“七不出,八不归”?为什么“七上八下”是不好的词?这些都跟阴阳离合运动的特点有关系。北宋沈常说:“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这是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关键。通过三阴三阳,就可以知道古人治病思想的高明。《伤寒论》是应用三阴三阳学说的典范。最近盛行的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不需要找具体穴位,直接找三阴三阳,思路清晰,非常简单,效果超过传统针法。其实许多早期文献上都不讲具体穴位,只讲“治阳明”“刺太阳”等。通过疗效,我们看到,在治疗时,可以不去关注疾病本身而治愈疾病,真正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

五行的五气更立中,为什么木生火,是因为春天过后就是养长的夏天,而不是因为木材燃烧了产生火。天六地五,开阖枢是自然层面的天的变化规律,六气是天的象,五行是地上看到的象,所以五行是地数。不把文化搞清楚,不把三皇文明梳理清楚,这些全都成了糊涂账。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欲解时”见解独到,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取效卓著。今就笔者多年来与顾植山讨论所闻,结合临床实践,酌加个人理解,概述如下。

【“六经辨证”实为“六律辨证”“六气辨证”】

《伤寒论》中本无“六经”之名,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为三阴三阳“六病”。自宋人朱肱倡“六经”说始,后人以“六经”代称三阴三阳“六病”,已为约定。

柯韵伯《伤寒论翼·序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恽铁樵《伤寒论研究》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顾植山认为,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在对气化“开阖枢”理论的掌握。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言:“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运动。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顾植山认为“三生万物”之“三”是开、阖、枢而不是有些人讲的天、地、人。阴阳各有开、枢、阖,就产生了“六气”。《黄帝内经》命之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开阖(又称“离合”)运动又与时间周期相关。《史记·历书》:“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橐运动产生“龠”律,古人通过“葭管飞灰”发现了时间周期的“六律六吕”。顾植山认为“六律六吕”是自然界万古不变的基本“律”,《伤寒论》“六经”之所以能“钤百病”,实因其遵循了时间周期的基本“律”,“六经”实即“六律”之意;“六经”之“经”是“经纬”之“经”。

图1 开阖枢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素问·阴阳离合论》对开阖枢产生六气的时空定位有完整的论述,可参图示(见图1)。结合“开阖枢”图示看,太阳居东北寒水之位,时序“正月太阳寅”,故配寒水;太阴居西南坤土之位,时序长夏主湿,故配湿土;阳明居西北乾金之位,时序秋燥,故配燥金;厥阴居正东风木之位,时序属春,故配风木;少阳居东南巽风生火之位,时序初夏,故配相火;少阴居太冲之地,虽正北寒水,但与正南君火子午相应,标阴而本火,故配君火。这样“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就明晰了(见图2)。习惯讲的“六经辨证”实质就是以“六律”“六气”为标准的辨证法则,亦可称“六律辨证”“六气辨证”。

图2 三阴三阳配六气图

【“六气”理论指导经方确立仲景“医圣”地位】

宋以前方书众多,当时与张仲景《伤寒论》齐名的尚有其他方书,如宋人孙兆等在校订《外台秘要·序》中指出“古之如张仲景、《集验》与《小品》最为名家”;林亿、高保衡在校订《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指出“究寻于《千金方》中,则仲景之法十居其二三,《小品》十居其五六”。张仲景用三阴三阳“六气”思想来指导经方的应用是张仲景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抓住了“三阴三阳”,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逮至北宋运气学说成为显学,北宋嘉祐二年宋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对经典古医籍进行校正和刊刻印行,所校订医书中以“嘉祐八书”为代表,方书选定的是张仲景基于三阴三阳“六气”理论创作的《伤寒论》,因此《伤寒论》脱颖而出,得到广泛传扬,张仲景“医圣”的地位也由此确立。

【 “欲解时”是厘定分辨“六经”的时间节点】

《伤寒论》中的辨证是多维度的,是“病脉证并治”,即辨病、辨脉、辨证相结合。辨“病”是辨三阴三阳,张仲景辨三阴三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辨“欲解时”,通过“欲解时”来判断三阴三阳的归属。

脉、证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象”态,“开阖枢”是时相,“欲解时”是厘定分辨“六经”的时间节点,抓住这个节点,对于判定证候的六经归属具有特殊意义。惜乎仲景未详述“欲解时”的临床运用,后人不甚明了,致使千年以来鲜有和韵。

【六经病“欲解时”源于“开阖枢”时空定位】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条文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原文分载于第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具体如下:“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条)。可参图示(见图3)。

图3 六经病欲解时示意图

六经病“欲解时”实为“相关时”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六经“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确定的,参照“欲解时”判定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常取得良效甚至奇效,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验证。

【六经病“欲解时”临床运用体会】

厥阴病“欲解时”的特殊临床意义

对于厥阴病历来争议较多,近人陆渊雷指出,“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认为“无可研索”,甚至否定。柯韵伯则感叹“六经以厥阴最为难治”。但运用欲解时理论后,我们发现临床上厥阴病并非少见,治疗也不复杂。

依据厥阴病欲解时与厥阴的相关性,凡在夜间丑时(下半夜1点到3点)后症状出现或加重者,多考虑属厥阴病,用厥阴的代表方乌梅丸治疗,每能收到意外效果。近年来,笔者见到顾植山据厥阴病欲解时用乌梅丸治疗的病种十分广泛,包括盗汗、失眠、胃痛、咳嗽、哮喘、泄泻、头痛、无名背热、肺癌、不孕症等不下数十种,涉及肝、心、脾、肺、肾各系统多种疑难杂病,其临床疗效足以让人叹服此方的神奇。

对于乌梅丸,清代伤寒大家舒驰远曾评论此方“杂乱无章,不足为法”,甚至发出“乌梅丸不中之方,不论属虚属实,皆不可主也”;《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方书及现行通用的《方剂学》教材等都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驱虫剂”的首方,忽略了其作为厥阴病主方的意义,使乌梅丸在胆道蛔虫症已少见的当代临床中成了一张冷方。对六经“欲解时”的解读,破解了对“千古疑案”厥阴病的认识,也激活了千古名方乌梅丸。

为何厥阴病的“欲解时”运用机会更多呢?因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阳生,阴阳转化之时。在六经传变中,厥阴为病程演进的最后阶段。把握住厥阴的时间节点,助推气化由阴出阳,则疾病得愈。故厥阴病“欲解时”在临床上运用机会最多。

辨“欲解时”需结合平脉辨证整体分析才能更有把握

顾植山认为,《伤寒论》不是简单的辨证论治,而是通过辨证、辨脉、辨时相结合来达到辨病(确定病在三阴三阳的何经)的目的。其中看“欲解时”是张仲景辨时定经的重要特色。

由于辨“欲解时”只是《伤寒论》辨六经病的方法之一,所以对“欲解时”的临床运用不能刻板拘泥,还需结合平脉辨证整体分析才能更准确。例如用乌梅丸时若仅仅只依据“欲解时”,就会出现有时效果很好而有时又会没有效的现象;若能结合《伤寒论》326条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所言,对同时伴有口渴、手足厥逆、寒热错杂等表现之一者使用,疗效就更有把握。

三阴经“欲解时”应用更注重其起始时点

太阴、少阴病“欲解时”重叠于“子丑”;少阴、厥阴病“欲解时”重叠于“丑寅”;三阴经病“欲解时”共同重叠于“丑”时。如何把握三阴经的时间重叠问题?顾植山对三阴经病“欲解时”的应用经验,认为每经欲解时的第一个时辰意义更大,即太阴病“欲解时”以亥时为要、少阴病“欲解时”以子时为要、厥阴病“欲解时”以丑时为要。

笔者曾见顾植山治疗一位盗汗病人王某,女性,53岁,自汗、盗汗5~6年,昼夜不停,汗如水洗,汗出身凉,肩背冷痛,夜间喉中干如撕裂,膝软无力,大便黏滞。首诊予当归六黄汤合乌梅丸,盗汗未有明显改善,复诊询知每至半夜子时起即盗汗,遂从少阴病“欲解时”治,施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投剂辄愈。处方:炒黄连6克,炒黄芩10克,炒杭芍10克,紫油桂2克(后下),东阿胶10克(烊化),鸡子黄1枚。

【六经病“欲解时”用之得当妙不可言】

顾植山曾治疗一位女性患儿,7岁,山东人,自2009年因鼻衄反复发作,伴全身皮下瘀斑,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最低至3×109/L,多次住院给予激素冲击、输入血小板等对症治疗,患儿对激素治疗不敏感。2012年6月16日,因血小板再次下降严重来诊,时患儿大便偏干,时有鼻衄。顾植山询问知其鼻衄常在下午发作,并有大便干,遂从“阳明病欲解时”治,予承气汤法。处方:制大黄6克(后下),川厚朴6克,炒枳实8克,炙甘草6克,7剂。2012年6月27复诊,奇迹发生了,服上方后患儿鼻衄未再发生,大便转畅,诸症平稳,复查血常规提示PLT:89×109/L。后以承气汤等合方出入善后,病情稳定。

笔者曾指导同道用“欲解时”理论治疗一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患者为老年病患,有多种基础病,血小板反复低下10余年,每1~3个月就需住院治疗,反复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收效不佳。2014年10月再次住院,当时血小板12×109/L,患者有下半夜易醒的症状,醒后有口干、耳鸣,舌红苔薄,脉象不详,笔者根据“厥阴病欲解时”经验,建议用乌梅丸原方,附片量小用3克,乌梅60克,头煎药睡前1~2小时服,2剂后,睡眠明显改善、夜间不再醒、耳鸣消失,复查血常规PLT:25×109/L。1周后,再次复查PLT:60×109/L,此后间断服药,半年血象尚稳定,未再住院。

有关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实际上是基于运气病机理论的实践与深化,是基于对“开阖枢”时相、时机的把握,更能体现中医天人相应的特色。基于六经病“欲解时”指导临床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

中医五运六气怎么推算?利用五行干支

五运六气包括五个方面:司天,客气,中运,主气,在泉。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干支
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代表是三阴三阳。

二、中运(五运)
中运是《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运用天干及五行相联系所表示的一种年运变化。

天干代表五运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

三、司天、在泉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的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今年(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今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四、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六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

五运六气的天干地支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分之为二,合之则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化气,气成形;气为阳,形为阴,阴阳互感而化生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祖先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有“主运”和“客运”,主运指五运之气分布于一年五个运季的岁气,因为各运季的时间每年不变,在各运季中的气候变化基本年年相同;“客运”之前要先说明一下“大运”,亦称“中运”,“岁运”,天干化五运,每两干主一运,
即“甲己主土,乙庚主金,丙辛主水,丁壬主木,戊癸主火”;同一五行有阴阳两干,共计十种变化;大运可以用来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也是推算客运的基础。所谓“客运”是以本年的大运为初运,循五行次序,太少相生,十年之内,年年不同,轮遍十干,周而复始;所以正真使天气有“异常”变化的是“客运”,故“主运”是每年的“共性”,“客运”是每年的“异性”。四柱八字义出同源,因为人即是五运六气之产物,怀胎十月和出生以后,禀天地之气形而形成人的先天的命局和后天的变化。一般以十年为大运,每年为流年;人的大运不尽相同,但流年都指同一年;八字中的大运的含义和上述的“大运”不同,只是指十个流年,既然“客运”是“异常”的原因,且是年年不同,十年一轮回,那么流年要考虑地支,更是以天干才能论出气候的“异常”,而大运的天干并无和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唯一联系四柱和流年的桥梁则为静而守位的地支五行。故曰:“大运重地支,流年重天干”。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