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卦里的三阴三阳是什么,易经三阴三阳卦象

2023-10-10崇庆运势网热度: 8713

周易占卜的方法

《周易》乃群经之首。历来被大家精研细读。其书中玄妙通天彻地,涵盖宇宙万物。
《周易》分为两部分,一为《易经》,一为《易传》。《易经》为占筮之书,始于伏羲,编于殷商。《易传》成于战国后期。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先贤对《易经》的解析,极富哲学深意。
这里小编就介绍一下《周易》的占卜之法。大致上来说《周易》的占卜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这种方法是《易经》占卜古法。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使顾客易于酬酢,可与祐神矣。
以上是揲蓍法原文。粗略的翻译:拿50根蓍草(在汉代就已经用桃木棍代替了),拿出一根放在一边,这是不用的。后将余下的49根蓍草随意的分为两组。从右手边的这一组取出一根,将其挂在左手小指上(筷子就夹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然后用右手数在左边的蓍草,四根四根的数,将多余的蓍草(筷子)夹在无名指于中指之间,如果数到最后没有多余,那么就将最后的四根都夹在无名指于中之间。然后用右手,以同样的方式数右边的蓍草,将数剩下的蓍草夹在中指于食指之间(重复这个过程三次) 。然后将余下,未拿在手中的蓍草数一下,此时只可能有四种情况:36(对应的是9,老阳);32(对应的是8,少阴);28(对应的是7,少阳);24(对应的是6,老阴)将所得记下即为一爻。所以卜卦需反复六次,方成一卦,这个叫本卦。在卦中,如遇老阳爻或老阴爻,还需变爻,就是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这时所得的卦叫变卦。 由于揲蓍法操作工序繁琐,且非常耗时,在汉代有个叫京房易者发明了这种铜钱法,他曾经用的是汉代的五铢钱三枚。现代我们可以用三个1元硬币来代替。每个硬币正为阳,反面为阴。将硬币扔下,同样是出现四种情况。二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一阴(为少阴);三阳(为老阳);三阴(为老阴)。同样也是反复扔六次出一卦,不过相对揲蓍法快捷的多。不过也需指出,虽然看似相同的结果,但其概率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铜钱法是无法取代揲蓍法的。

请问中医里面的三阴三阳(不是经络)是按什么划分的

少阳,一阳也,阳数为一
阳明,二阳也,阳数为二
太阳,三阳,阳数为三
厥阴,一阴,阴数为一
少阴,二阴,阴数为二,
太阴,三阴,阴数为三,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这是七篇运气大论的话,研究六经阴阳,应当先把运气搞懂,阳气按多少,从少到多为少阳,阳明,太阳
阴气由少到多为厥阴,少阴,太阴,
少阳为初阳,数为一,阳明为两阳相和相敛,数为二,太阳为阳之极,巨阳,数为三(太阳为寒水,虽为热而本为寒,本寒而标阳)
厥阴为阴极而生阳,阴数为一,少阴为火,虽为阴而实为热,阴数为二,太阴为至阴,阴数为三
这是一点点解释,如果没有弄懂,建议看这本书《思考中医》,想要深入解释,请仔细看《运气学导论》这本书,如果想要运用,请看《伤寒论坛讲记》这本书
对于六气配属问题,上面的书籍已经讲的十分清楚,但必须读者要深入思考,否则实难搞懂,愚在此不能做通篇解释,请见谅。
厥阴风木的分析:厥阴,一阴,阴极而尽,阳生也,重阴必阳也,厥阴,三阴三阳之一也,为标,风,六气之一也,为本,木,五行之一也,厥阴配风,言六气与三阴三阳之关系,即标与本之关系,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风与木相配属,言六气与五行之关系,。厥阴风木,实为三阴三阳+六气+五行

《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有什么区别?_百度...

《黄帝内经》

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三阳指的是太阳、明阳、少阳。

三阴指的是太阴、少阴、厥阴。

三阳中的太是大的意思,阳气量是三份;明阳中的明是显著的意思,阳气量是二份;少阳中的少是小的意思,阳气量是一份。

三阴中的太是大的意思,阴气量是三份;少阴中的少是小的意思,阴气量是二份;厥阴中的厥是极尽的意思,相对少阴来说,阴气量比少阴的阴气量还少,因此厥阴的阴气量是一份。

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量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伤寒论》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有“系统论”与“体质学说。”

系统论指人体存在六大系统:太阳系统、明阳系统、少阳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厥阴系统。

太阳系统对人体卫外功能的概括;明阳系统是对大小肠功能的概括;少阳系统是调节情志疏利气机功能的概括。

太阴系统是对人体脾胃运化的概括;少阴系统是对人体内部水火交济功能的概括;厥阴系统是人体控制情绪的概括。

体质学说:人的体质可分为太阳体质、明阳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每种体质根据正气强弱,阴阳偏差再分三个亚型。是体质的分类更加明确具体。

《黄帝内经》分成《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个部分。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整体论述了生命和天地、疾病的关系,并从经络角度指导了用针的方法,它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分类整理,并结合五运六气论述了外界环境对生命个体的不同影响。

而《伤寒杂病论》主要是总结归纳了《汤液经》和《神农本草经》的用药组方思想,用六经辩证法对外感病进行了分类,其三阴三阳更着重于人体脏腑对疾病的症状诊断,而对经络腧穴的论述较少。

所以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是针灸治病的主要依据,其细化到六经经络的每一个穴位,甚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考虑进去了。但是《伤寒杂病论》是借用了三阴三阳对病位进行了分类,并主要按疾病的症状表现细化了用药组方的方法,所以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

以上是我对两者之间区别的粗略理解,不妥之处望各位不吝赐教。

1. 伤寒中几日流转,这个被很多大家认为是他人衍文。作为实践大家的医圣,断不至于胶柱鼓瑟。

2. 伤寒的六经是讲的部位,表-里-半表半里,合上阴阳,而为六经。和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可能有联系,但是关系不大。

3. 后世很多以内经推演伤寒,错误百出,这个岭南一大家曾有论述。胡希恕也曾有说法。

4. 实践出真知。追究老祖宗的本义,不如以实践医案,以真实数字统计和效果去评估。

而不是一味在这BB。

个人肤浅理解,仅供讨论。

《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主要从整体上论述了人的经脉气血的运行以及生理病理的变化等问题,主要指导学医者从宏观上总体上进行把握,有指明前进方向的作用。《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将具体的疾病大致归纳为六大类,按疾病类型归结到三阴三阳里面,使之清晰明了,更易为学医者分类学习、记忆以及加深对各类型疾病的认识及用药规律,在临床中更有益于辩证施治、诊断用药、处方加减等等。

比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定义和诊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首先,太阳病人的脉是浮的,并且头项强痛而且恶寒;太阳病又分为中风和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而且脉缓名为中风;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而且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只要有这一类脉证的,都归结到太阳病的范畴,这样,为学医者的学习、记忆、融会贯通以及举一反三甚至创新提高都很有好处,而且为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正确的诊断、处方用药、随证加减都指出了清晰的路径。

首先感恩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么大一笔财富《黄帝内经》。内经中三阳三阴是指: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少阴 厥阴。阳为何气,阴为何象呢?这就是老祖宗智 慧!不是随便来的。手六经三阳三阴,足六经三阳三阴,十二经巡行人体全身。每个经后面还加上一个脏和腑的名字,六阳经通脏,六阴经通腑。阳脏就是我们能摸到的,阴腑是骨头包得严严实实的,摸不到,你说古人多有智慧!在人类还不是直立行的时候,就是四肢着地那时候,背向着天为阳,腹向着地为阴,阳经走背,阴经走腹,只有阳明起开阖做用的在腹面经过乳头。然后这只是现代解剖学能让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而巜黄帝内经》中阳阴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情志。

你确定你学的中医这样分?中医的阴阳论怎么到了你这就两个体系了?阴主降,阴中也有阳,阳主升,阳中也带阴。阴尽转阳,阳尽转阴。左升右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之三阴,自胸走手。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不管你什么治法,中医就离不开这三阴三阳的定律,脱离了这个定律,开始就是错。别谈治病了。内经的三阴三阳论和伤寒论的出入不是很大。不同的是伤寒论提出的治疗方法大多是用错药引起的别经病症。同吋伤寒论的中风"伤寒"与真正的"伤寒"没有区分好。同时伤寒论的温病与燥病没有解涚清楚。可能是流传与翻译出的错,毕竟伤寒论是后世抄录的。不是原书稿。内经也是王敊和翻译的。也不是原书稿。但不管怎样三阴三阳是阴阳变化的总体系。不容反驳。

本来只是每个学中医者都应该明了的一些基本概念,现在却成了困扰人们、议论得莫衷一是的难题,难怪中医没落到今天面目全非、几近消亡的境地,我们不能真正理解我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败光祖先遗产,到了不明真理、只会机械套用前人经验的地步,愧对我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在天之灵!

关于本题提问,我们须先对《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两部经典之学术地位作个界定。当前中医界绝大多数人把这两部经典置于同等地位,混浠了中医源、流之别。这种对源、流的混淆,使学界只重应用、发挥,失却了朔源明理之学术态度、迷失方向,最终导致中医到了只会机械套用前人应用发挥经验的地步。连基本概念都无法理解,流行的一套成为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中医恐将亡,中医学子,醒醒吧,不然我们将以何面面去见我们的古圣先贤!

与《道德经》全面解《易》不同,《黄帝内经》是侧重从生命学角度解《易》之作,她以文字形式从生命真相角度解读伏羲开天之作《易》,属中医学术源头经典,而《伤寒论》只是根于诸源头经典的应用发挥,而今日之自称经方派诸大神把仲景置于中医学术至高无上地位,机械套用,不思朔源明理,严重偏离仲圣之衷,顽固地当起猪队友,在中医衰落进程中起推波助澜作用!本人绝无否定仲圣功绩之意,但是求求大神们,放过中医吧,不要阻碍中医复兴而不自知,行吗?

回归正题,《黄帝内经》、《伤寒论》都出现太阳、少阳、阳明和少阴、厥阴、太阴三阴三阳概念,源、流差异,其概念函盖还是有所不同的。

作为中医源头经典之《黄帝内经》,其三阴三阳全面函盖了自然界阴阳化生之气化阴阳(也称六气)、自然界气化阴阳在人生命产生、存续的不同存在、运作方式、六经运作及经气;而作用中医学术应用经典之《伤寒论》所提三阴三阳,直接体现的是六经和经气概念,而六气在六经中如何存在、运作没有很直接的表现。这样一来,相信仲圣至上者会不明六经六气运作基理、不明疾之传变顺逆何因!

内经所述三阴三阳,对应老子《道德经》中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无为无极,即道,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三为三阴三阳即六气,万物为五行,五行有形之物之各有差异而呈万物之现象。这其中之代表六气之“三”在包括中医学术在内的正统易学中处于枢纽地位,万物(包括人及人之脏腑形骸)皆由阴阳六气交合化生并由六气维持其运作。在生命过程中,太阳与少阴、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两两配对交合依次化生不同五行属性之脏腑形骸,是使命完成之后,又是六气两两交合产生六经经气勾通生命精气神先天系统和五行后天系统、推动并输布后天系统运化而来水谷精微濡养形骸,使生命现象得以充分体现。

《伤寒论》所表述之三阴三阳,只直观地体现六经。当然,六经运作机理就是六气交合产生经气(阴阳交合气化)推动脉中水谷精微气化输布,但若无内经等易学源头知识认知,则无法明白六经运作机理,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经气不正引邪入侵及阴邪传变顺逆原因。(待续)

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是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的划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是四时、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自然规律,根据不同时空条件把阴和阳各自分为三数。

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在定位上:有上下左右之分。在定性上:有阳盛衰之分。在定量上:右太、少、厥、阳明之分。也可说成为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近代医学家继承了仲景所创六经辨证后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为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的简称。根据辨证之法: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诸证,兼容理法方药皆备,形成了一个临床实用的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的发展之路铺垫了优良基石!

《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分两部份!一:天道(素问),二:人道(灵枢)。《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指天道。

如果想入门古中医,这两个体系千万别混在一起,否则此生错过。一个是总论和经络针灸体系,一个是汤液学(中药)体系,这两个体系,一个从外向内治,一个从内向外治,很不同,汤液学源头《汤液经》,从一个体系入才行,入门后才能通透,如果学中医开始就混在一起,没戏了。

三个阳面和三个阴面都为动卦吗?

1、三阳叫老阳,做动爻,变阴;三阴叫老阴,也是动爻,变阳,本卦阴阳不变,而变卦中要变.
2、断卦法较多,六壬、梅花是较传统的两大流派,而你初学,应该用朱熹的断卦方法,在网上搜一下吧,动爻从0-6个,如何断卦,有详细的说明.
我研究的是梅花.

解读易经(第五十三卦)——渐卦

五十三、渐卦

渐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三卦,阐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遁序渐进”的道理。渐卦上巽下艮,巽为木,艮为山,山上有木,木随山势而长,渐长之义。卦中三阴三阳,阴阳均衡,可只有“六二”和“九五”各得其位,相互应援;又巽为长女,艮为少男,有男女婚媾之象,故卦辞“女归吉,利贞。”古代认为,女子生来就是别人家人,所以女子出嫁叫“归”,这与下卦“归妹”是一个意思。古代女子出嫁有个烦琐的过程,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占卜合婚,六聘之礼方可出嫁;而出嫁的礼仪又很复杂,需一步步有序地进行,故借用喻之“渐”。

53.1 渐:女归吉。利贞。

白话

渐卦:女大当嫁,这是好事。这是吉祥的贞卜。

解读

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木;下卦为艮,艮为山。木植于山上,不断生长。喻人立身于道义,培养其德行,进而影响他人,移风易俗。所以卦名曰渐。渐,就是渐进的意思。归,古时侯以女子出嫁为归。

53.2 《彖》曰

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而不穷也。

白话

逐渐而进,女子出嫁吉祥。进而取得正位,前往有功。按正道前进,可以正邦国。渐卦的位是刚夭居中。能停下随顺地等待,行动起来就没有困穷。

解读

  • 渐之进也,朱熹说:“之字疑衍。”朱说是。此句当为“渐,进也”。
  • “进得位”两句,本卦初爻为阴爻,居阳位,升进而至于第二爻、第四爻,皆居阴位,是位像相得,喻女子出嫁夫家,得主妇之位。
  • 其位刚得中也,此以九五爻象、爻位为据。九五阳爻,为刚,居上卦中位,第五位又为阳位,是性相合而位得中。喻君王正其位,治理其邦国。
  • 止而巽,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其象为静止;上卦为巽,巽义为逊。沉着谦逊是渐卦的品德。

《彖辞》说:渐,就是渐进的意思。本卦初爻为阴,进而升为第二爻、第四爻,皆以阴爻而居阴位,这种卦象显示,女子出嫁,可得主妇之位,能持家庭之政。推而广之,君王能正其位,治其国。渐的下卦为艮,艮义为止;上卦为巽,巽义为逊。像人沉着而谦逊,无往不利,永不困穷。

53.3 《象》曰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白话

山上长有树木就是渐卦,君子从中得到启示,要居于安德,改善风俗。

解读

《周易全解》之噬嗑卦(一)

噬嗑   震下离上

《序卦传》说:“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噬,齧,咬。嗑,合。噬嗑,口中有个东西间隔着,梗塞着,咬之后才能合上,有噬而后嗑的意思。震下离上(见题图)这一卦所以取名噬嗑,是因为它确实有噬而后嗑之象。首先,它上面一个阳爻,下面一个阳爻,中间有三个阴爻。阳为实,阴为虚,初上两爻是实,中间是虚,极像一个人张着嘴的样子。其次,只是张着嘴,嘴中没有东西,那就是山雷颐(见题图)了。而噬嗑这一卦,四是个阳爻,很像嘴中梗塞着个东西,使嘴合不上。若要合上嘴,必须咬才行,所以叫做噬嗑。

作《周易》的人把口中有物,必噬而后合的道理推广应用到社会人事上来。天下之事为什么往往不得和合呢?就是因为有间在其中。人世间的大事小事都有这个问题,作《周易》的人在这里取大事加以发挥。他根据噬嗑这一卦的卦象,重点讲天下国家用刑狱除奸慝的问题。由此看出,《周易》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很重视刑罚问题。

噬嗑卦震下离上,有口中有物之象,与颐卦初上二阳,中间四阴不同。而与贲卦离下艮上的情况极其相似,都是上下两个阳爻,中间有一个阳爻似乎贲卦也有口中有物之象。然而贲卦不曰噬嗑。这是因为凡噬者必下动,而贲卦无震,故不得为噬嗑。

噬嗑,亨,利用狱。

噬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噬,二是嗑。口中有物梗塞,口不得嗑;不得嗑即是不亨不通。若要由不亨不通变为又亨又通,必噬之以除却口中之物。今既言噬嗑,就是说已经噬了已经嗑了。所以噬嗑这一卦本身就含有亨的意义。

噬嗑而亨,由于消除口中窒碍梗塞之物亦即去间。就社会说来,去间的办法是“用狱”。“用狱”与用刑不同。“用狱”之中包括有究治情伪,判断是非的内容。卦不言用刑,爻却言用刑。六爻之象可分作用刑与受刑两部分。初与上是受刑的,中间四爻是用刑。六五柔而居尊位,是“用狱”之主。

《 彖 》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

颐中有物曰“噬嗑”,用卦体解释卦名,颐就是口。这一卦是震下离上,像口中有个东西梗塞着,口合不上。若要将口合上,则必须噬而去之,所以卦名噬嗑。如果口中无物,那便是山雷颐了。

“噬嗑而亨”以下数句解释卦辞。卦辞说“噬嗑亨”,孔子于此添一个“而”字,说“嗑噬而亨”,使卦辞的含义更加明确。口中有物则噬,噬则嗑,嗑则亨。

“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说明这一卦三阴三阳,阴阳各半,刚柔相间而不相杂,故称“刚柔分”。阴阳各半而相间的卦不止噬嗑一个,为什么仅在噬嗑这一卦强调“刚柔分”呢?因为“刚柔分”有明辨之象,噬嗑是讲“用狱”的,而明辨乃是察狱之根本。又“刚柔分”与“雷电合”连系起来正构成“噬嗑而享”的全过程。“刚柔分”是静态的,有上下未动,将噬未噬之象。“雷电合”是动态的,是下动上明,已噬已嗑之时。“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完整地表达了由未噬而噬,由噬而嗑,由嗑而亨的全过程,为“噬嗑而亨”这一句卦辞指出了根据。

“柔得中而上行”,指的是六五。六五以柔爻居刚位,是为位不当。但是六五以柔得中而居尊位,这一点十分重要。用狱之事,过柔则失之宽,过刚则失之暴。六五不重柔不重刚,而是以柔居刚且得中,用狱最为适宜。 《周易》柔下刚上是常 例。若柔居上体,则言“上行”;若刚居下体,则言“来”。 如讼、无妄、涣等,刚爻居下体,故《彖传》称“刚来”。如晋、睽、鼎以及本卦噬嗑,柔爻本应在下,今居五位,故《彖传》称“上行”。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按照《周易》常例,雷电应为电雷。蔡邕熹平石经就是作电雷的。程颐、朱熹也以为雷电当作电雷。电也就是火,电雷噬嗑就是火雷噬嗑。电有明,明可以照物;雷有威,威可以震物。统治阶级观察电雷噬嗑之象,应该效法其明与威,以明罚敕法。

言“先王”以明罚敕法,不言“君子”以明罚敕法,表明明罚敕法是属于立法方面的事情。“明罚”,则事先将犯什么科,应定什么罪的罚例规定下来,并明确告知民众,令民众有所规避,不致于犯法受刑。“敕法”,是公布于民众的法令制度,要严行告诫,使民众有所畏惧,尽可能不犯法受刑。明罚与敕法都是强调统治者在刑罚的问题上要把注意力放在事先的防范上,而不是放在事后的惩治上。

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德治,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但并不一般地反对使用刑罚。孔子对待刑罚问题,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孔子认为治国首先是靠德教,杀人绝不是好办法。所以季康子问他为政是否可以“杀无道以就有道”时,他说:“子为政,焉用杀。”第二,即使是不得已非用刑罚不可,孔子也力主先教后杀,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的这种思想可以代表整个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刑罚问题上的观点与法家根本不同。不能因为荀子礼法并重就说荀子是法家。

初九, 屦 校灭趾,无咎。

初九在卦之初,处无位之地,象社会底层的“小人”,亦即“礼不下庶人”的“庶人”。孔子在《系辞传》里对此文有解释。孔子说“屦校灭趾无咎”这一爻是针对小人而言。小人重视利害,不在乎仁义不仁义。小人有了过错,不给他一点厉害,他是不会改的。对小人的最好办法是“小惩而大诫”,在他犯有轻微过失的时候,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使之改恶迁善,不会使过失发展到严重的程度。这样做,看来是惩治了他,其实是挽救了他,是小人之福。

校是木制的刑具。屦,鞋,这里作动词用。屦校,把校这种木刑具像穿鞋那样穿在罪人的脚上。灭,没,是遮没的意思,不能释作创伤。灭趾,刑很轻,刑具仅仅遮没了脚趾而已。有了小过,给予适当的轻微惩罚,使之不至于犯大罪,这对于受刑的人说来,是无咎的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屦校灭趾”,使罪人不得行走。这是表面意义。实质上是通过“屦校灭趾”这轻微的惩罚,警戒罪人勿在罪恶的路上走下去。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二与六五有应的关系,六五是用狱之主,六二是用刑之人。六二以柔顺中正之德用刑,刑必当罪,不至于轻重失当,易于使受刑的人服罪。“噬肤灭鼻”,是用刑深严之象。肤是禽兽身上与骨头不相连系的肉,如猪的下膪,这样的肉柔脆易咬,甚至嘴巴能咬进肉里,连鼻子也能没进去。“噬肤”,是说用刑很容易就达到了使受刑人服罪的目的。“没鼻”,是说用刑深严。因为六二有柔顺中正之德,刑必当罪,所以即便用刑深严,也是适宜的,不会有咎。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二以阴柔居于初九阳刚之上,故曰“乘刚”。爻辞说“噬肤灭鼻,无咎”,指出六二因柔顺中正,具有用刑深严且容易使受刑之人服罪的可能性。“小象”说“噬肤灭鼻,乘刚也”,指出六二的用刑深,是由于乘刚的缘故。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