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五运六气详解,1962五运六气

2023-10-06崇庆运势网热度: 21750

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_百度知...

提起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另外,还有人想问伤寒论谁讲的最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1、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

加入你的讨论,现讨论如下:

一、你所说的“运气七篇”的“运气”不够准确,应改为“岁运”为妥。因为“运气”一词容易让人想到《四柱学》中的“运气”上去,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它是每年的气运”的特点。

二、不管《岁运学》是王冰还是什么人所提出,但它的原理性却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原理太过深奥,非真懂《易学》、《奇门》者则不能吃透它,所以便引起了后人的争论了。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三、你所说的“”的传闻,不足以信。因为《推》中载:刘基问:“今处何会?”曰:“午下时刻。”倪海厦五运六气图。

以一元12会共计12万9千6百年计,天数到“戌”才“不复有人”,还有“未、申、西’之3会在,焉能乎!

四、犹如一个疯子整天不睡觉一样,日月的轮转是不会改变其规律的;自然环境的人为之破坏,又怎能改变岁运之规律呢!

五、既然岁运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改变也要等到下一元,为什么现在就要“不重视”它呢!

六、犹如“物理学”是现在的学科一样,难道古人的《天工开物》不符合“物理学”的原理吗?那么,又怎能以张仲景、孙思邈的书中没有提到而否定它的正确性呢!

七、你浮想得很好,正是因为你的浮想才促成了你我二人讨论的缘分,焉知不能引起更大的讨论而彻底弄明白它呢!

八、浮想是深究的开始,只有疑之、究之,才能将弘扬中医的口号变成现实啊!谢谢你的浮想!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2、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伤寒论谁讲的**

3、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非常抱歉的告诉你,我不懂得什么五行八卦,所以也不能给你乱讲解。

这个可以拿去街上问一下,算命先生2021年国运推演。

4、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中医的五运六气推算

有专门的《运气学》教材,由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苏颖教授主编的,相关内容讲的很详细,在网上可以买得到,可以看看。

5、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自学五运六气有什么好书推荐各位?

比较全面的是杨力的书,比较深入的是田合禄的书,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顾植山的经典,毛小妹的融合了一些现代科技,王存乐的属于古中医,而且实用性最强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哪位老师能帮我解释一下五运六气这张图?太困难了,求解,谢谢

6、中医方药中的书怎么样?包括《温病条辨讲解》,《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讲座》《医学三字经浅说》请专业人士回

7、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五运六气详解

内容来自用户:取采人

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

以上就是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相关内容,是关于关于五运六气学,中医的朋友们来探讨下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行属什么怎么看

通过纳音五行法,以出生日期为依据判断五行属性

纳音五行法主要是由唐朝李中虚写的《李中虚命书》介绍的。这种方法主要由天干与地支相合然后会变成新的五行。通俗来说就是用一个人的出生年份作为五行的判断依据,比如一个人出生在戊子年的话,那他的五行就是属火了,因为戊子属于火。

具体的五行可以参考下表:

(1924或1984出生)为甲子年金命

(1925或1985出生)为乙丑年金命

(1926或1986出生)为丙寅年火命

(1927或1987出生)为丁卯火年命

(1928或1988出生)为戊辰年木命

(1929或1989出生)为己巳年木命

(1930或1990出生)为庚午年土命

(1931或1991出生)为辛未年土命

(1932或1992出生)为壬申年金命

(1933或1993出生)为癸酉年金命

(1934或1994出生)为甲戌年火命

(1935或1995出生)为乙亥年火命

(1936或1996出生)为丙子年水命

(1937或1997出生)为丁丑年水命

(1938或1998出生)为戊寅年土命

(1939或1999出生)为己卯年土命

(1940或2000出生)为庚辰年金命

(1941或2001出生)为辛巳年金命

(1942或2002出生)为壬午年木命

(1943或2003出生)为癸未年木命

(1944或2004出生)为甲申年水命

(1945或2005出生)为乙酉年水命

(1946或2006出生)为丙戌年土命

(1947或2007出生)为丁亥年土命

(1948或2008出生)为戊子年火命

(1949或2009出生)为己丑年火命

(1950或2010出生)为庚寅年木命

(1951或2011出生)为辛卯年木命

(1952或2012出生)为壬辰年水命

(1953或2013出生)为癸巳年水命

(1954或2014出生)为甲午年金命

(1955或2015出生)为乙未年金命

(1956或2016出生)为丙申年火命

(1957或2017出生)为丁酉年火命

(1958或2018出生)为戊戌年木命

(1959或2019出生)为己亥年木命

(1960或2020出生)为庚子年土命

(1961或2021出生)为辛丑年土命

(1962或2022出生)为壬寅年金命

(1963或2023出生)为癸卯年金命

(1964或2024出生)为甲辰年火命

(1965或2025出生)为乙巳年火命

(1966或2026出生)为丙午年水命

(1967或2027出生)为丁未年水命

(1968或2028出生)为戊申年土命

(1969或2029出生)为己酉年土命

(1970或2030出生)为庚戌年金命

(1971或2031出生)为辛亥年金命

(1972或2032出生)为壬子年木命

(1973或2033出生)为癸丑年木命

(1974或2034出生)为甲寅年水命

(1975或2035出生)为已卯年水命

(1976或2036出生)为丙辰年土命

(1977或2037出生)为丁巳年土命

(1978或2038出生)为戊午年火命

(1979或2039出生)为己未年火命

(1980或2040出生)为庚申年木命

(1981或2041出生)为辛酉年木命

(1982或2042出生)为壬戌年水命

(1983或2043出生)为癸亥年水命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8

【原文】

【详解】

(1)病生于本

“本”,指本源,此处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病生于本”,意即六气偏胜是人体感受疾病的主要原因。张隐庵注:“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即属此义。

(2)生于标者

“标”,即标志,此处指三阴三阳。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代表六气,所以三阴三阳为标。“生”,指发生疾病。“生于标者”,意即在三阴三阳所属的时间中发生的疾病,或由于三阴三阳所代表的某一气候反常致病。例如在每年初之气所属的时间中发病者或由于风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厥阴。二之气所属的时间中发病者或由于热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少阴等等均是。张隐庵注:“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即属此义。

(3)病反其本,得标之病

“反”,即反求。“本”,即六气。“标”,即三阴三阳。“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意即对于疾病反求其病因,即能知其三阴三阳、病位病性。例如风气偏胜时,人体或受风邪致病。从三阴三阳来说,其病即属厥阴。从脏腑来说即病在肝胆,从病性来说,即病属风热。张介宾注:“病有标本,但反求其所致之本,则见在之标病,可得其阴阳表里之的矣。”即属此义。

(4)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治”,即治疗。“反其本”,即反求其致病之原,此处是指反求其发病与六气之间的关系。“标”,即三阴三阳及其所代表的脏腑经络。“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是承上句“病反其本,得标之病”而言。全句意即既然可以根据人体疾病发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来确定病位、病性,那就自然也可以根据人体疾病与六气之间的关系来作治疗。张介宾注:“治有本末,但反求其治本之道,则治标之运用,可得七方十剂之妙矣,此无他,亦必求于本之意。”即属此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这几句话,是中医学在对疾病作诊断治疗中所用某些术语的渊源所在。例如因感风邪致病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受风邪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时,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风病或肝病。同时,对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赋于疏风、疏肝、熄风、平肝等等名称。由此说明了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命名等,很多都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演绎而来。

(5)乘其至也

“乘”,即乘势或乘虚。五行学说以一物偏盛对其所胜之物克制太甚,或一物偏衰,其所不胜之物克制太甚均可曰“乘”。“其”,指偏胜之气。此句是回答原文所问:“六气之胜,何以候之?”,意即观察六气偏胜时,主要是观察此偏胜之气到来以后,对所胜脏器的直接影响。

(6)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清气”,即凉气。“燥”,即气候干燥。“风”、“木”,指春季气候。“风木受邪”,即春天应温不温,应生不生,气候反常。全句意即春天里如果气候比平常少风、过于清凉干燥,植物必然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发生肝病。从五行概念来说,“清”和“燥”在五行属性上属于金,“风”和“肝,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金胜乘木。

(7)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热气”,即火气。“火之胜也”,即气候十分炎热“金”、“燥”,指秋季气候。“金燥受邪”,即秋天应凉不凉,应燥不燥气候反常。全句意即秋天里如果气候太热,应凉不凉,植物必然因此收成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发生肺病。从五行概念来说,“热”,属于火,“燥”和“肺”属于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受邪,肺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火胜乘金。

(8)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寒气”,即寒凉之气。“水之胜也”,即气候十分寒冷。“火热”,指夏季气

候。“火热受邪”,即夏天应热不热,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夏天里如果气候太冷,应热不热,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发生心病。从五行概念来说“寒”属于,“热”和“心”属于火。“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水胜乘火。

(9)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湿气”,即雨湿之气。“土之胜也”,即气候潮湿,雨水增多“寒水”,指冬气候,“寒水受邪”即冬季里应寒不寒,不降雪而降雨,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冬天里如果气候不冷应寒不寒,生物应藏不藏,第二年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发生肾病。从五行概念来说,“湿属于土,“寒”和“肾”属于水“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土胜乘水。

(10)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风气”,即偏胜之风气。“木之胜也”即气候多风,天气温热。“土湿”,指长夏季节。“土湿受邪”,即长夏季节,气候多风,降雨量少,气候干早,应湿不湿,气候反常。全句意即长夏如果降雨量少,气候干旱,应湿不湿,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发生脾病。从五行概念来说,“风”属于木,“湿”和“脾”属于土。“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木胜乘土。

(11)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感邪”,即感受偏胜之气。“生病”,指五脏生病全句意即五脏疾病可以是感受其所不胜之气而发病。例如肝病可以在燥气偏胜时发生,肺病可以在火气偏胜时发生等等。这是对前文“乘其至也”的进一步说明。

(12)乘年之虚

“年之虚”;即岁运不及之年。“乘年之虚”,意即六气偏胜时,人体本来可以感邪发病,如果再遇上岁运不及之年,则疾病就更加容易发生。例如火气偏胜时,人体容易发生心病、肺病,如果再遇上金运不及之年时,由于火胜乘金的原因,则肺病就会更加容易发生,或者在发生以后会较一般年份加重。

(13)失时之和

“失时之和”,即主客之气失和。例如主气初之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初之气为阳明燥金,应温反凉,春行秋令,季节与气候相反即属客主之气失和。在客主之气失和时,人体即可感邪而发生疾病,特别是容易发生客邪所胜脏腑的疾病。例如前述春行秋令时,则容易发生肝病等等。张介宾注:“客主不和,四时失序,感而为病,则随所不胜而与脏气相应也,其邪亦甚。”即属此义。

(14)遇月之空

“月”,指天体上的月亮。“空”,即空虚不足此指月缺或无月时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与月廓盈虚密切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就是说,中医学认为每月月圆时,人体气血充实。月缺或无月时,人体气血相对虚衰。“遇月之空”,意即每月在月缺或无月这一段时间中如果感受六气偏胜之邪,也就比平常更加容易发生疾病。

(15)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重感于邪”,即在上述“年虚”、“失时、“月空”的基础上再感受外邪,则发病比一般年份要明显加重,预后也比一般年份为差。《灵枢·岁露论》谓:“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此处明确指出:岁运盛衰,主客和否月廓满空等与人体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年虚”、“失时”、“月空”谓之“三虚”。在“三虚”的基础上如果再遇上外邪就容易发病。反之,“年盛”、“时和”、“月满”,谓之“三实”。在“三实”的条件下,即使遇上外邪,也不一定发生疾病。于此说明了自然环境与人体正气强弱及发病与否之间的密切相关。

(16)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意即六气偏胜时,必然就会有复气随之而产生。此句意即自然气候变化本身始终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人体与之相应,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这是自然界和人体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客观规律。

本节首先指出了六气偏胜是 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而笔者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必须从认真研究六气变化的规律上着手。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其次,指出了六气偏胜致病,不但影响到本气本藏,而且可以影响到它气它脏,特别是所胜之气之脏。再其次指出了胜气致病时,还必须与岁运盛衰、主客之气、月廓满空密切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指导思想在临床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的作品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五行
一、五行的释义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及其涵义
(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涵义
1.时令
2.发展过程
3.气候
4.方位
5.时间
6.五音
7.天干地支
8.五色
9.五味
10.脏
11.腑
三、五行生克规律
(一)五行生克的一般概念与规律
(二)五行生克的涵义
四、五行乘侮
第二章 干支甲子
一、十干
二、十二支
三、甲子纪年月日
(一)甲子纪年
(二)甲子纪月
1.口诀推算法
2.公式计算法
(三)甲子纪日
(四)甲子纪时
第三章 五运
一、十干化运
二、太过不及与平气
(一)太过不及
(二)平气
三、主运
(一)五音健运
(二)太少相生
(三)五步推运
(四)五运交司时刻
四、客运
第四章 六气
一、十二支化气
二、主气
三、客气
(一)司天在泉
(二)南北政
四、客主加临
第五章 运气相合
一、年的运气相合
(一)年的运气太过不及与平气
(二)年的运气同化
1.天符
2.岁会
3.同天符
4.同岁会
5.太乙天符
二、年分步的运气相合
三、月和日的运气相合
第六章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一、五运的太过不及和六气的盛衰与发病
(一)运的太过不及与发病
(二)气的发病及其治法
二、对运气病症治药的浅识
(一)对《体仁汇编》中运气方药与治症的解析
(二)对运气病证治药的一些临证体验
五运太过不及的发病及其选用方药
六气司天在泉和分步客主加临的发病及
其选用方药
附:六十年运气加临交司时刻表
五运六气环周盘的应用说明
后记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8

【原文】

【详解】

(1)病生于本

“本”,指本源,此处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病生于本”,意即六气偏胜是人体感受疾病的主要原因。张隐庵注:“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即属此义。

(2)生于标者

“标”,即标志,此处指三阴三阳。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代表六气,所以三阴三阳为标。“生”,指发生疾病。“生于标者”,意即在三阴三阳所属的时间中发生的疾病,或由于三阴三阳所代表的某一气候反常致病。例如在每年初之气所属的时间中发病者或由于风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厥阴。二之气所属的时间中发病者或由于热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少阴等等均是。张隐庵注:“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即属此义。

(3)病反其本,得标之病

“反”,即反求。“本”,即六气。“标”,即三阴三阳。“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意即对于疾病反求其病因,即能知其三阴三阳、病位病性。例如风气偏胜时,人体或受风邪致病。从三阴三阳来说,其病即属厥阴。从脏腑来说即病在肝胆,从病性来说,即病属风热。张介宾注:“病有标本,但反求其所致之本,则见在之标病,可得其阴阳表里之的矣。”即属此义。

(4)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治”,即治疗。“反其本”,即反求其致病之原,此处是指反求其发病与六气之间的关系。“标”,即三阴三阳及其所代表的脏腑经络。“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是承上句“病反其本,得标之病”而言。全句意即既然可以根据人体疾病发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来确定病位、病性,那就自然也可以根据人体疾病与六气之间的关系来作治疗。张介宾注:“治有本末,但反求其治本之道,则治标之运用,可得七方十剂之妙矣,此无他,亦必求于本之意。”即属此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这几句话,是中医学在对疾病作诊断治疗中所用某些术语的渊源所在。例如因感风邪致病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受风邪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时,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风病或肝病。同时,对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赋于疏风、疏肝、熄风、平肝等等名称。由此说明了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命名等,很多都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演绎而来。

(5)乘其至也

“乘”,即乘势或乘虚。五行学说以一物偏盛对其所胜之物克制太甚,或一物偏衰,其所不胜之物克制太甚均可曰“乘”。“其”,指偏胜之气。此句是回答原文所问:“六气之胜,何以候之?”,意即观察六气偏胜时,主要是观察此偏胜之气到来以后,对所胜脏器的直接影响。

(6)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清气”,即凉气。“燥”,即气候干燥。“风”、“木”,指春季气候。“风木受邪”,即春天应温不温,应生不生,气候反常。全句意即春天里如果气候比平常少风、过于清凉干燥,植物必然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发生肝病。从五行概念来说,“清”和“燥”在五行属性上属于金,“风”和“肝,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金胜乘木。

(7)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热气”,即火气。“火之胜也”,即气候十分炎热“金”、“燥”,指秋季气候。“金燥受邪”,即秋天应凉不凉,应燥不燥气候反常。全句意即秋天里如果气候太热,应凉不凉,植物必然因此收成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发生肺病。从五行概念来说,“热”,属于火,“燥”和“肺”属于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受邪,肺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火胜乘金。

(8)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寒气”,即寒凉之气。“水之胜也”,即气候十分寒冷。“火热”,指夏季气

候。“火热受邪”,即夏天应热不热,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夏天里如果气候太冷,应热不热,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发生心病。从五行概念来说“寒”属于,“热”和“心”属于火。“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水胜乘火。

(9)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湿气”,即雨湿之气。“土之胜也”,即气候潮湿,雨水增多“寒水”,指冬气候,“寒水受邪”即冬季里应寒不寒,不降雪而降雨,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冬天里如果气候不冷应寒不寒,生物应藏不藏,第二年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发生肾病。从五行概念来说,“湿属于土,“寒”和“肾”属于水“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土胜乘水。

(10)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风气”,即偏胜之风气。“木之胜也”即气候多风,天气温热。“土湿”,指长夏季节。“土湿受邪”,即长夏季节,气候多风,降雨量少,气候干早,应湿不湿,气候反常。全句意即长夏如果降雨量少,气候干旱,应湿不湿,农作物就必然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发生脾病。从五行概念来说,“风”属于木,“湿”和“脾”属于土。“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木胜乘土。

(11)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感邪”,即感受偏胜之气。“生病”,指五脏生病全句意即五脏疾病可以是感受其所不胜之气而发病。例如肝病可以在燥气偏胜时发生,肺病可以在火气偏胜时发生等等。这是对前文“乘其至也”的进一步说明。

(12)乘年之虚

“年之虚”;即岁运不及之年。“乘年之虚”,意即六气偏胜时,人体本来可以感邪发病,如果再遇上岁运不及之年,则疾病就更加容易发生。例如火气偏胜时,人体容易发生心病、肺病,如果再遇上金运不及之年时,由于火胜乘金的原因,则肺病就会更加容易发生,或者在发生以后会较一般年份加重。

(13)失时之和

“失时之和”,即主客之气失和。例如主气初之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初之气为阳明燥金,应温反凉,春行秋令,季节与气候相反即属客主之气失和。在客主之气失和时,人体即可感邪而发生疾病,特别是容易发生客邪所胜脏腑的疾病。例如前述春行秋令时,则容易发生肝病等等。张介宾注:“客主不和,四时失序,感而为病,则随所不胜而与脏气相应也,其邪亦甚。”即属此义。

(14)遇月之空

“月”,指天体上的月亮。“空”,即空虚不足此指月缺或无月时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与月廓盈虚密切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就是说,中医学认为每月月圆时,人体气血充实。月缺或无月时,人体气血相对虚衰。“遇月之空”,意即每月在月缺或无月这一段时间中如果感受六气偏胜之邪,也就比平常更加容易发生疾病。

(15)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重感于邪”,即在上述“年虚”、“失时、“月空”的基础上再感受外邪,则发病比一般年份要明显加重,预后也比一般年份为差。《灵枢·岁露论》谓:“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此处明确指出:岁运盛衰,主客和否月廓满空等与人体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年虚”、“失时”、“月空”谓之“三虚”。在“三虚”的基础上如果再遇上外邪就容易发病。反之,“年盛”、“时和”、“月满”,谓之“三实”。在“三实”的条件下,即使遇上外邪,也不一定发生疾病。于此说明了自然环境与人体正气强弱及发病与否之间的密切相关。

(16)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意即六气偏胜时,必然就会有复气随之而产生。此句意即自然气候变化本身始终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人体与之相应,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这是自然界和人体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客观规律。

本节首先指出了六气偏胜是 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而笔者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必须从认真研究六气变化的规律上着手。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其次,指出了六气偏胜致病,不但影响到本气本藏,而且可以影响到它气它脏,特别是所胜之气之脏。再其次指出了胜气致病时,还必须与岁运盛衰、主客之气、月廓满空密切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指导思想在临床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7

【原文】

帝曰:六气相胜(1),奈何?

歧伯曰:厥阴之胜(2),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3),大风数举,课虫不滋(4),胠协气并化而为热(5),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6)。少阴之胜(7),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8),气游三焦(9),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菱(10),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1)。太阴之胜(12),火气内郁(13),疮疡于中,流散于外(14),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15),独胜则湿气内郁(16),寒迫下焦(17),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18),雨数至,燥化乃见(19),少满,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20)。少阳之胜(21),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善惊谵妄(22)、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23),少腹痛,下沃赤白(24)。阳明之胜(25),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