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周期学,学了易经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23-10-21崇庆运势网热度: 8171

走近易经

走近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经晶,不仅被古人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近现代被称为人类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易经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无数圣贤哲人研究和运用《易经》,纷纷从不同角度吸取了宝贵营养,获得了有益启迪。《易经》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和起点,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根和魂,正是有《易经》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才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

《易经》是阐释易道的经典。“易”字,上日下月,日月运行,周流不息,变化不止,但其两者却相互感应、互相协调,以一定规律高效运作,弥久不衰,体现了变化与稳定之间的对立统一。走近《易经》、学习《易经》、理解《易经》、运用《易经》,对提高人类思维层次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易经思维模式

1.系统思维。《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由上下两个单卦组成,每个单卦又分为三爻,全卦共有六爻。从卦位看,初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和上爻代表天,天人地三者形成了一个人与空间和谐相处的二维系统。从爻象看,爻位可代表地理环境,爻序可代表时间变化,爻象可代表人物层次,三者组合,形成了时空人三维系统。此外,卦位可代表内在、隐性的因素,卦爻可代表外在、显性的因素,两者组合可形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线的、明暗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维系统。从爻位关系看,除初爻与上爻外,其余四爻的每爻均与下爻、上爻、以及同位爻发生顺、乘、应、斥等多种互动关系。所有这些系统和关系均需从系统论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2.发散思维。《易经》最大特点在于以阴爻、阳爻两个一维符号为基础,以三个或阴爻或阳爻组成的三维符号为载体,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宏观和微观的双重高度,以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广阔又深邃的视野,囊括了各类具有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等含义物象的集群,形成了八个具有典型和特殊意义的单卦,然后将两个单卦上下相叠,演化为代表六十四个不同场景的运行模式。六十四卦的形成原理,决定了在分析、理解《易经》时,应当以类象为根,由此及彼,发散思维,方能高度契合六十四卦的具体模型,从而有效掌握其发展机理和运行规律。

3.中道思维。根据《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爻辞分析,初爻多卑、二爻多吉、三爻多凶、四爻多惧、五爻多尊、上爻多亢。由于二爻与五爻处于上卦与下卦的中爻,或柔顺持中、或阳刚持中、或既中又正,体现了中正安舒的自然精神,所以多吉多贵多尊。

4.易变思维。有哲人讲“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是天下万事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每个易卦从初爻至上爻层层传递,不断变化,而且整个六十四卦排列的卦序象意也呈现波浪式前进方式,体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运动就是变,有变才有发展。

二、读易方法

1.归藏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主要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个单卦两两相叠而成,其中乾、震、坎、艮四卦为阳卦,坤、巽、离、兑四卦为阴卦,阳卦除坎卦下行外,其余均上行;阴卦除离卦上行外,其余均下行。八个单卦两两相叠,形成辟、阖、往、来四种形态的卦象。辟卦为上下卦背向而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多吉;为异性卦,一般多凶。阖卦为上下相向而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多凶;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往卦为上下卦共同上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先凶多吉,表现为“悔”;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来卦为上下卦共同下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先吉多凶,表现为“吝”;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

2.爻位合参法。《易经》六十四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爻变位不变。从卦位看,初爻、三爻、五爻为阳,二爻、四爻、上爻为阴,但从卦爻看,或阴或阳,周流不虚。立足爻位合参,爻与位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1)得位:爻与位阴阳同性为得位。从正面意义上讲,得位多数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一致、才德与位置相配、行为与素质相当、行为与环境相和谐等;从负面意义上讲,爻与位同时为阴,有时表现为过柔、过阴、过慢和过暗等;同时为阳,有时表现为过刚、过强、过急、过快等。

(2)不得位:爻与位阴阳异性为不得位。从正面意义上讲,阴阳异位,有时表现为以阴化阳、以阳化阴,阴阳互补,刚济并济;从负面意义上讲,不得位多数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不一致、才德与位置不相配、能力与素质不相当、行为与环境不和谐等。

卦爻与卦位之间得位与不得位只是判定吉凶时的一种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和核心因素,具体吉凶应视情况而定。

3.关联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的共同特点之二是爻与爻之间存在多重关联,除初爻与上爻仅存在两重关系外,其余四爻一般存在三重关联关系。其关联形式一般表现为顺、乘、斥、应四种形态。

(1)“顺”为居下阴爻顺承居上阳爻,一般有顺从、服从、跟从之意。

(2)“乘”为居上阴爻乘凌居下阳爻,一般有欺凌、压制之意。尽管如此,但由于阳爻代表阳气,阳气上升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因此阴爻不能始终乘凌阳爻。只要时机来到,阳气终将与阴气相交,实现亨通顺利,所以“乘”仅代表前进中的一种暂时性、间歇性困难。

(3)“斥”为同性相互排斥。“斥”主要表现为上下卦同位爻之间的相斥,代表一种不相应、不接纳、不配合、不帮助等相互排斥关系。

(4)“应”为上下卦同位爻之间的阴阳相合。“应”一般具有支援、帮助、响应等含义。阳爻以下应上,一般代表损下益上,而阳爻以下应上,一般代表损上益下。无论损上益下还是损下益上,都是为了保持一种利益平衡、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环境。阴爻以下应上,一般侧重于以一种柔顺、服从的态度获得资源和帮助等,以便脱危解困或实现发展,而阴爻以上应下,一般侧重于以一种谦虚礼让的姿态怀柔一种潜在或优势资源,以便消化矛盾,获得支持,促进稳定。

(5)“比”为上下两个以上同阴或同阳的爻相连。“比”主要代表一种竞合关系,其中阳爻相斥可引伸为公开、良性、积极、主动、激烈等情形的竞合关系,而阴爻相斥可引伸为私下、恶性、消极、被动、持久等情形的竞合关系。

4.类象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组成,而八个单卦分别代表八类正反两面的物象集合,而这些物象是解释六十四卦象辞和爻辞的主要依据。

5.卦位推演法。一是《易经》六十四卦中,阳爻为动,阴爻为静,分析卦爻时,阳爻变为阴爻,从而引发相应单卦发生爻变和全卦嬗变,爻变必将形成新卦象,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发展过程;阴爻一般原则上不变,总体保持本卦象意。二是易卦上下卦各分三爻,其中初爻主要与行为相关,二爻主要与素质相关,三爻主要与态度相关,因此理解易卦各爻时,其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5.周期推演法。《易经》不仅表现出小周期发展轨迹,而且还呈现出波浪式大周期发展轨迹。小周期主要为各卦六爻的运动形式,大周期为从乾卦到未济卦共有六十四个发展阶段的运动形式。

6.卦象转换法。《易经》每卦除了本卦的象意外,还隐含有变卦、大象卦、错(对)卦、综(覆)卦、复杂卦(交互卦)等。

(1)变卦为阳爻变阴爻,本卦因变爻而形成一个新卦,新卦可作为变爻象意的一种补充性解释。

(2)大象卦为三个卦爻以上的连续卦爻组成的卦象。由于大象卦形与某个单卦的卦形相类似,所以其类象视同于某个单卦。比如复卦一个阳爻在下,五个阴爻在上,而震卦一个阳爻在下,二个阴爻在上,均为阳爻居下、阴爻居上,所以复卦可视为大震卦,从而具有震卦一般象意。

(3)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是指本卦按爻位依次阴阳互换的易卦。错卦代表两个易卦立场相同,目标一致,但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从而导致所见不同。

(4)综卦,可分为大综卦和小综卦。大综卦是将本卦从上向下按爻位依次进行颠倒所形成的易卦,即上爻变为初爻,初爻变为上爻,其他各爻依次颠倒。大综卦代表换一个方向看本卦,所以错卦为正对,相当于逆向思维;大综卦为反对,相当于换位思考。小综卦是将上卦或下卦按爻位依次进行上下颠倒,但另外一卦保持原状不变,代表单方进行换位思考。

(5)互卦,又称复杂卦、交互卦。互卦分为上互卦和下互卦,其中下互卦由二爻至四爻组成,上互卦为三至五爻组成,上下互卦相叠,组成一个新卦,代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为本卦前进中一种发展过程。

三、易卦判定依据

《易经》六十四卦中既有“吉凶悔吝”、“厉”、“灾眚”和“无咎”等明确含义的断辞,也存在没有明确断语的中性爻辞。如何判定卦爻的吉利和不利因素,实现趋利避凶,在以卦意为总纲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方式:

1.中位。《易经》六十四卦每卦上下卦的中爻,即二爻和五爻为中位。中位多吉多尊,为第一层次判定因素,体现为平台作用。

2.相应。上下卦同位爻阴阳异性相吸为相应,阴阴或阳阳同性相斥为不相应。相应或不相应由于代表长期、远期、总体发展趋势,所以相应为第二层次判定因素。

3.爻位。得位与不得位代表自身一种状态。从六十四卦分析看,得位不一定吉,不得位不一定不吉,关键在于该爻所处的大势或局势。时势造英雄,英雄顺时势,只要大环境、大趋势好,具体个体能顺势而为,无论优劣往往均能从中受益,只不过具体个体的素质层级不同,其所呈现的受益程度却不尽相同,所以爻位可为第二层次判定因素。

4.承乘。阴爻从下向上顺承阳爻为承,阴爻从上向下乘凌阳爻为乘,顺承由于代表近期、短期、局部发展动向,所以为第三层次判定因素。

5.相比。二个以上的阳爻或阴爻次序相连为相比,相比为一种竞合关系,代表周边一些环境因素,所以相比为第四层次判定因素。

上述划分方式,仅代表一种趋势性的、大致的、侧重性方向,但判断时,仍需结合具体易卦具体对待,比如有小数易卦并不遵从上述规律,反而打破常规,呈现出反向的吉利或凶险因素。比如履卦、同人卦、大壮卦、夬卦、革卦和丰卦等易卦第四爻所呈现的象意。这些爻象如同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金星一样,在九大行星全部围绕太阳公转这种基本规律下,唯有金星却在自转上呈现自东向西的独特方式。这些行星在运行方式上的同中有异、有机组合,正好维持了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相对平衡。

四、易卦基本释义

1.元:有大和始之意。象征事物初始阶段,对应春天,有植物发芽之象,所以代表创造万事万物的本源与动力,可引伸为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人生目标(发展愿景)。

2.亨:有亨通、顺利之意。象征事物成长阶段,对应夏天,有植物生长之意,所以代表促进万事万物顺展的途径与渠道,可引伸为实现阴阳和合、上下交流、内外沟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3.利:有利益、有利、适宜之意。象征事物收获阶段,对应秋天,有植物开花结果之象,所以代表保证万事万物取之有道的尺度与界限,可引伸为实现天人合一、持盈保泰、和谐平衡的基本义理。

4.贞:有正固、坚定、诚信之意。象征事物收藏阶段,对应冬天,有植物落叶过冬之象,所以代表保证万事万物善始善终的意志与精神,可引伸为确保万事万物保持元亨利状态的信念和定力。

5.吉:有所得。

6.凶:有所失。

7.悔:后悔、悔恨、遗憾,以致内心郁闷。一般与不得位相关联。

8.吝:举棋不定、七上八下、提不起放不下,以致内心沉重,忧郁不快。一般与不得位相关联,通常求财时悔轻吝重,求官时悔重吝轻。

9.厉:祸患、危险。

10.灾:灾害、祸患。

11.眚:损失、过失、疾苦和病患。

12.无咎:没有过失、无所归罪。

五、易卦决策方法

1.主客取舍。静为主,动为客。《系辞》讲:“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当爻辞显示不吉时,阳爻本动则应千方百计克制不动,阴爻本静则创造机会自行主动;当爻辞显示为吉时,阳爻本动则应顺势而动,阴爻本静则顺势而静,因此为主为客主要依据象意而定。

2.物象转换。利用易卦的错(对)卦、综(覆)卦、复杂卦等综合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到相对吉利的卦象,从而综合运用吉利卦象所代表情感、行为等方面物象含义,采取相应的行为和措施。

3.谋略制胜。易卦的上卦为客,下卦为主,主客相叠,相互博弈,可以引伸出阳谋和阴谋两种方式。例如中国谋略经典《三十六计》基本来自于阴阳之道和《易经》卦象中所隐含之意编写而成。

六、易卦图

    1.八卦图
    2.六十四卦分宫卦象次序图
  3.十二消息卦图     
七、六十四卦卦序歌

1.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2.上下经卦变歌

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

首困噬嗑未济兼,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六五本益生,贲原于损既济会。

无妄讼来大畜需,咸旅恒丰皆疑似。

晋从观更睽有三,离与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过来,解升二卦相为赘。

鼎由巽变渐涣旅,涣自渐来终于是。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易经的诞生

《易经》诞生在大概距今4、5000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是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易经》和《道德经》都应该诞生于“乱世”,也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大转折的过渡期。
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是由夏商周的“联邦制天下”转向“帝国制”的过渡期,当时地球气候突然异常温暖,刺激了农耕产出量,随之人口增长,各个诸侯国之间出现有限空间内的对土地的激励竞争--最高阶段即诸侯争霸战,天下大乱,这种外部气候大环境突变刺激下的多个形成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突变”,认知升级。
类似的也同样发生在后来的明清小冰河期,气候突变,刺激激发产生了欧洲多国竞争的极致状态-战争,诞生了西方近现代科学。认知突变发生的条件:外部大环境突变(往往是气候周期性变化)+多形成的生态系统。

《易经》有可能的就是当时对天文气象的记录“系统化”,如山西陶寺的天象台俯视图非常像阴阳鱼,我记得有人曾经对照着一年的“节气”画出图,说明最早期的《易经》真的有可能就是古代天象学,发展到后来的人类将天象必然的和“人事”结合,来“卜算”战争、生产等等。这都是正常合理的早期认知发展路径。如果那《易经》和《道德经》比较,我想可以类似<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之比较,都是人类在思想大爆发巅峰期的认知升级。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学习易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如何呢?举国而知易者,鲜矣,不懂《易经》却在当老师,搞教育;不懂《易经》却当医生,所以这两大领域都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教育跟医疗都是社会问题的重灾区。
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如何呢?举国而知易者,鲜矣,不懂《易经》却在当老师,搞教育;不懂《易经》却当医生,所以这两大领域都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教育跟医疗都是社会问题的重灾区。
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他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你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但是我们普通人,普通老百姓只是日用而不知;
天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天地之道,没有一点复杂,每天太阳升起来,晚上落下去,这就是天地之道
易经》是讲道理的,讲规律的,所以学《易经》,一定要读熟,要把《易经》的书全文读熟,先建立易德,没有易德的人不要学《易经》。
就像一个练武功的人一样的,练武功的人首先注重的,是武德,没有武德不要练武功,练武练得很好,练成采花大盗的很多。
我们在《易经》里挑几句话,给大家讲解,让大家体会一下《易经》蕴藏的道理。
我们读《易经》时,首先读到的这四个字叫做“元、亨、利、贞。”很多人弄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开始就给难住了
“元、亨、利、贞”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现在很多成功的人,只要有些成功的,就到处做报告,告诉大家他们成功的经验。所有这些成功的人,讲来讲去都不过是讲这四个字,那就是“元、亨、利、贞。”
元”是万物的开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生。”所以“元”,就是讲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开始才好?《易经》告诉我们“元者,善之长也。”我们的开始,要确保是善增长的方向,所以有句话叫做“君子慎始”,我们的开始一定要特别小心。《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善增长的方向才是好的开始,才是我们要的开始,如果是恶增长的开始,那绝对是不允许的。
“亨”又是讲什么呢?讲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要的发展呢?《易经》讲,“亨者,嘉之会也。”能够把嘉会集过来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所以“元、亨”都是讲以善、以嘉为基础。“利”是什么呢?我们做任何事,不能不考虑到利益的问题,利就是取用的原则。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样的“利”是我们可以要的,什么样的“利”是我们不能要的,《易经》给了我们这样的取用原则。
《易经》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在我们的人生当中,都会涉及到利益,要有一套取用的原则,这个“利”不是随便的“利”,一定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义,就是正义,是利益他人的、利益社会的,这叫做义。
这就是天地的变化法则,“元、亨、利、贞”,首先注意你的开始,然后注意你的发展,再注意你的取用原则,坚持正义,不断地努力。
读最有能量的书,交最有能量的朋友,开始新的人生。

《易经》每卦中都有爻辞,它能代表时间吗?怎么确定具体事情的时间!高 ...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是对应十二个月份的,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其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为众卦之基础,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卦。
复卦初六 冬至 姤卦初九 夏至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
乾卦六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亦有人以十二辟卦代表一日十二时辰内阴气与阳气消长情形,一日之中亥时为最阴之时故以全阴爻之坤卦代表,过了子时后阳气渐生,故以一阳生之复卦代表,在寅时,正处与白天与夜晚交替之时,故阴阳互半。直到到了午时,阴气渐生,故以一阴生之姤卦为代表,此后阴气渐生,直到亥时,如此循环。
但一般比较普遍的使用是用天干地支代表年月日乃至时辰,这种方法很普遍,在网上查很容易。天干地支不算是从易经中出来的,但是又极强的对应性。

易经两大规律

《易经》两大终极法则:高维度生存
易道的根本,是阴阳二气在时空中的分布与变化,就这两点来说,六十四卦中有两组卦特别耐人寻味,有着阴阳上的绝对对称与均衡,性质却又截然相反,由此揭示出两大易道根本法则。这便是否、泰和既济、未济,以及对冲法则和归正法则。
易道对冲法则:高一维度的自处与他处
可以看到,否与泰是三阴和三阳的组合,相对而立。
所谓否极泰来,否是凶卦,泰是吉卦。乾为天坤为地,否卦天在上地在下,本是合理应当,却为何凶?因为阳气是上升的,阴气是下降的,此卦的阴阳二气上面的上升下面的下降,就不会发生交感,是分裂的趋势。《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生生之谓易,阴阳交感才能生发繁荣、生生不息。泰卦看似天地乾坤颠倒,阴阳二气却正能交感,是和合的趋势,所谓天地交泰,正是大吉。
这种解释很平常,不平常的是其中遵循的法则,与《道德经》不谋而合。《道德经》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论道,此句直指本源,所说的正是否泰两卦所揭示的,可称之为对冲法则。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对冲才能和,是为冲和。这是和合的唯一通道。
对冲,要对还要冲。否卦有对无冲,故不吉;泰卦既对且冲,故成和。
天地之道,就动的一面说是冲和,就静的一面说就是中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就是行冲和。
所以孔子说“和而不同”,千百年来人们都以为这说的是一种宽容的修养,其实说的是天道——不同才有阴阳,有阴阳才有对冲,有对冲才有和合,有和合才有广大繁华。世间一切真修养,背后都是基于大道的,只看你看不看得到,一切德性皆是智慧。世间的鱼龙混杂,遍观就是悟道,包容就是修道,接受就是得道。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强大到没有对手的人,必在刚愎自大中走向膨胀和灭亡;一家没有竞争的企业,必会走向放任和解体。这背后,也是对冲法则在发生作用。如同否卦的阴阳不交,自身与外在走向分裂,分裂到最后就只能是自身的解体。反而是强力的竞争,能使双方不断走向强大。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惧怕和排斥竞争,还会主动去寻找竞争,找到自己立于世间的参照物,不论这参照物在古今中外还是真实假设。有参照物,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位置有多高、分量有多重,进而明晰自己的方向。
他处如此,自处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内心存在诸多矛盾的两面,也需要阴阳交冲以实现和。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处理好内心的矛盾?因为他们总是在排斥一面而迎合另一面,于是制造着分裂不交。而这些矛盾,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那就是你的真实,处理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肯直面和接受这种真实。而一旦你直面和接受,内心所有的矛盾就会自然向着冲和运行,和合自己就会发生。
拒迎遵循的是心的本能,面受打开的则是心的超能。本能是局内自迷,陷入越想解决越不得解决的恶性循环;超能是局外超脱,不分辨而自能明了,不解决而自得破解。佛家内观法门的真谛,也在这里。
真相就是如此,而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点。
易道归正法则:成长的深层真相和真实路径
可以看到,既济和未济是阴阳的相间列布、交融一体,实现了充分的冲和,完成了彻底的均衡,形成了最高的和合。
这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表示已完成和已圆满,未济表示未完成和再出发。两卦的元素构成和分布规律完全一致,位置却完全相反,便是造成这种不同意义的根本原因。
阴阳和时位是易道的两大根本要素,如果说否泰的对冲法则集中展现了阴阳之运作,那么既济和未济就集中展现了时位之作用。易经中有两个重要观念,“当时”和“当位”,当时就是当其时,当位就是当其位,也就是阴阳二气处于正确的时机和位置。
六爻的序列,初三五为奇数,二四六为偶数。奇为阳,偶为阴,三个奇数就是阳时和阳位,三个偶数就是阴时和阴位。阳在阳时阳位、阴在阴时阴位就是当时当位,反之就是不当时不当位。一卦当时当位的程度越高,就越趋于圆满沉静,反之就越趋向缺失变动。而既济正是完全当时当位的一卦,未济正是完全不当时不当位的一卦,所以才一个是大静之终、一个大动之始。
当时当位是正位,不当时不当位是错位。从一个完整的发展历程看,未济是发展的开始,既济是发展的结束,发展的内在动力则正是从错位走向正位,这就是归正法则。表面上看,这是告诉我们正确时机和正确位置的重要性,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内核——只有能完整走完这个历程,才谈得上归正,而万事万物包括人,中途夭折和毁灭的多得是,是什么决定了能不能完整地走下来?
这就要回到既济未济的阴阳均衡和合上来。六十四卦最开始两卦是乾坤,乾卦六爻纯阳,坤卦六爻纯阴,纯阳为自强不息的健行,纯阴为厚德载物的德性。那么既济和未济就是健行与德性的均衡和合,因为这种均衡和合,未济才能在全盘错位的情形下也能起步并走下去,既有力量也有支撑。
时位最具意义的节点就是始与终,因为这是来处和归处,最为关系本源。六十四卦的最初两卦和最后两卦于是遥相呼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寓言。
何为德性?广义说就是内力。之于人不仅是修养品格,对于能力还是深厚的积累,对于智力还是深刻的思想。所以孔子说人有三大危及自身甚至累及他人的错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说到底,就是内力不够。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内力与外力的失衡,存在“反噬效应”,即内力如果与外力不相配,那么不足与差距的部分,将反过来吞噬自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比如那些投机者。无力守住的得到,会让你遭受更多、更深的失去。
绝对不可忽视内力的修炼、缺失内力的修为,才能既走得动,又走得稳、走得远,这就是那个前提内核,和最有价值的启示。
易道循环往复,六十四卦周流不息,这循环周流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完整完成一圈阶段后状态升级,进入更具高度和气象的新阶段,像立体的涟漪一样圈圈扩大,这就是成长的真义。而这一切,都始于未济、终于既济、基于内力。
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不清楚当时和当位这个目标,究竟指的什么?说白了,就是那个让你身心得以安顿和安稳的时刻和位置,融合了现实和心理,这个时刻是你豁然的机缘,这个位置于你是最安适。内力则是境界涵养,越深则受现实的限制越小,直至禅宗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心安处是吾乡”。
易道是物道,也是心道。有学者认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源于读易,道理就在这里。
对冲法则是分道和动道,阴阳截然两立为分,对冲和合为动。归正法则是合道和静道,阴阳完全交融为合,本于德趋于圆为静。分合动静,万物其中。
无论对冲法则还是归正法则,都是基于均衡法则。均衡本身即道,道家庄子的“天钧两行”,佛家中观的不落一边,儒家中庸的中正平和,皆本于阴阳之均衡和合。人之大智,皆合天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