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本无门,祸福无门什么意思

2023-10-07崇庆运势网热度: 2240

古人讲“福祸无门,唯人所召”。这话怎么理解?

太上感应篇》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要联系经文和全句来看。

一、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经典,经文告诉我们,天地之间,都有司过之神,而每人头上,身上也都有神灵,记录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善恶事。


正如俗话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劝诫我们,我们人我所作所为,应当谨慎守纪,莫作违法犯科之事,身上神灵,会将我们所作所为之事,记录在册,每到庚申日(古代计时方法),就会“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天庭就会根据每人平时所作罪过,计量轻重,轻则夺算(一百天为一算),重则夺纪(十二年为一纪,夺纪夺算此处指减损我们的寿命),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正是此意。



此处祸福自招,当然并不是司过之神,有意给我们要定过判罪,如若自己无作,司过之神又何来给我们定罪?看到此处,也许有许多读者会认为,这天上神灵,是古时封建迷信,世上本不存在,又何来有给我们定功过之说?



此处,待作者给诸位解释:你虽不信天上人间有此神灵,但当相信,社会人间自有司法机构存在,神灵就好像我们的检察官,天曹就如我们的法院,我们作奸犯科之事,就如司法官给我们作法律裁决,根据我们犯罪轻重而作裁决一样。所以,勿以为不存在就存侥幸心理,此心存不得!



二、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善恶的报应,就好像影子一样,随时随地跟着我们。有人说,我做了坏事,也看不到有什么报应啊?或者有一些贪官污吏,做了那么大的官,贪了那么多的钱,也不见他有什么报应?诸位,你可要瞪大眼睛看清楚了,但凡是做善恶业的,没有不受报应的。


你看不到的,不代表没有。要么是时候没到,要么是他自己在受报了,只不过可能这种报应先报在他的健康,他的婚姻,他的家庭,他的儿女,你暂时看不到,所以才会说没有。而古往今来,行善为恶而没有报应的,是没有的事。古时人心纯朴,一般平民百姓都相信善恶有报,所以不敢随便造恶。


而现代人心险恶,社会风气越加陋劣,所以提倡“祸福唯人,善恶有报”,是有其特殊之意义和迫切之需要矣!

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文言文及翻译

1. 《祸福无门,惟人所招》的翻译

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成语,翻译是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是人造成的。

拼音:huòfú wú mén wéi rén suǒ zhào。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招。”译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是人造成的。

引用: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臣闻祸福无门,惟人所招。人无衅焉,妖不妄作。”臣子我听闻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是人造成的。人如果没有挑衅的行为,妖怪是不会轻易作为的。

扩展资料:

祸福无门的近义词是祸福由人。

祸福由人,拼音是huò fú yóu rén,汉语成语,指是祸是福均取决于人自身的所作所为。亦作“祸福惟人”。

出处:明王錂《春芜记·反目》:“天网恢恢真可信,须知祸福由人。”

出处:唐·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祸福惟人,圣人有抑扬之教。”译文:是祸是福均取决于人自身的所作所为。圣人有或直接或间接的教学方式。

2. 福祸无门,惟人所召的翻译

福祸无门,惟人所召释义 无门:没有定数。

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使用例句 至于自强之道,求其在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群策群力,庶有成功。《蜀记》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秦惠文王准备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出兵蜀国的捷径,于是让工匠雕刻了五头石牛,并把金子装在石牛的 *** 后面。

蜀人看见了,以为石牛能屙金子。蜀王便派5个大力士将石牛运入蜀国。

运石牛的道路修成了,秦国的军队遍跟随其后,对蜀国发动突然袭击,蜀国便亡国了。古人云:福祸无门,惟人所召。

3. 福祸无门,惟人所召的翻译

福祸无门,惟人所召

释义 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使用例句

至于自强之道,求其在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群策群力,庶有成功。

《蜀记》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秦惠文王准备攻打蜀国,苦于不知道出兵蜀国的捷径,于是让工匠雕刻了五头石牛,并把金子装在石牛的 *** 后面。蜀人看见了,以为石牛能屙金子。蜀王便派5个大力士将石牛运入蜀国。运石牛的道路修成了,秦国的军队遍跟随其后,对蜀国发动突然袭击,蜀国便亡国了。古人云:福祸无门,惟人所召。

4. 福祸无门 唯人自招的意思

呵呵~~很高兴看到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个很有机缘的人~!

“福祸无门 唯人自招”出自《太上感应篇》,原文是“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两句话几乎是我的座右铭。

其大意是:人生中的福与祸(包括身后的境遇,如成仙或又变回人)不是自然降临于我们身上的,而是由我们的种种所为或所思酿成的因而成的果。

这是根据我对《太上感应篇》的一些浅见而意译出来的,希望你能满意~愿以《太上感应篇》中的最后一段与你共勉:“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无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5. 文言文翻译太上感应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正文第一句,太上曰,太上呢?我们可以看做是至尊的一种称呼,所谓,称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认真的去体会天道,也就是天理,顺乎人心,而去奉行的意思,所以叫太上。

全篇是以开头的四句为总纲,这就是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啊,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把感应理与事,都说得非常的透彻,感好比种植,应好比是花果,有感必有应,随感随应,这是天然之道,这个道理,非常之深,当然也不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够说得完。 全文的结构,可以分做七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总纲,有四句,第二个大段是示警,就是很明显的指示我们警告我们,第三大段是讲修福、福报,第四大段是讲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以这二段,福报与恶报为本文的重心之所在,主要的一部分,第五个大段,推本念初,也就是根本,第六也是全文的旨归,也就是用心之所在,改过迁善,未后几句是全文的结勉,总结劝勉我们,一共分做七个大段。

前面两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啊!这两句是阐明感应的道理,是讲感应之理,后面这两句,是善恶之报,报是报应,如影随形,这两句是阐明报应之事。天地有司过之神,司是司理管辖的意思,‘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这个几句,是阐明,下面有六句呢?是别说,夺人之算,算在中国,一般的讲法,是一百天,你造了大的恶事,夺你一算,这个一算,就是一百天,一纪是十二年,所以有大善,可以延寿,有大恶,可以减寿啊!‘算减则贫耗’,这是一桩事情,这就是报应,算减你就得贫耗,‘多逢忧患’,凡是操心的事情,灾难的事情,常常遇到,‘人皆恶之’,这是第三个,俗话说,某人倒楣了,某人不走运了,人见到他都讨厌他,都不理他,‘刑祸随之’,天灾人祸都来了,‘吉庆避之’,凡是好的事情,吉祥的事情,他遇不到,‘恶星灾之’,恶星就是凶恶之星,所谓是凶神恶煞,别人遇不到的,他遇到了,这是别说的六桩事情,未后一句,这是中段里面的一个总结,‘算尽则死’,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说,福尽人亡啊!也是这道理,这是示警的这一段,提出来警告,告诉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动一个恶念,做一桩别人不知道的坏事,以为可以瞒过别人,殊不知可以瞒过人,不能瞒过天地鬼神,不能瞒过自己的良心,我们做了恶事,动了恶念,心不安,所以与这一些司过之鬼神,就起感应道交了,他怎么知道的,他怎么来的,我们心有所感,他有所应,感应道交啊!我们要具畏心,时时处处有畏惧之心,我们的心才能够养成诚敬,诚敬是福德的根源啊!说‘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那么,这一些详细,诸位可以去查看,感应篇汇编,或者是感应篇直讲,都解释得非常的详细,这一段是讲天神的检查,人与天,人与鬼神,人与六道,乃至于人与尽虚空遍法界,息息相关,感应道交啊!感应之理,甚深难以觉察,感应之事,非常的微细,也不是我们粗心人,能够观察到的,如果你有定功,有甚深的定力,你在定中可以见到这些理,可以见到这些事,所以功夫,要认真的做,而后这功夫愈深,理愈明,理愈明,愈能增进功夫,所谓是行解相应,理事一如啊! 下面一段,这是讲的身中神,在佛法里面,所谓识神,华严经里面,所谓同生,同名,二童子,我们看经文,‘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这就是身中神,他不离开我们,我们举心动念,他都知道,所以不必天神检查我们,身中神,到时候,庚申日啊!每六十天当中就有一个庚申日,换句话说,两个月里面,他要上天去报告一次,这一个人,他心的善恶,行的善恶,诸位想一想,他怎么不知道呢?第三是‘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个奉祠灶神,在过去中国大陆,可以说每一家,每一户,对于灶神都非常恭敬,灶神有一个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这是我们世人,对于灶神的期望,那么,既然有这个期望,我们要符合神明的期望,上奏好事,当然我们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一定去奏好事,去报告我们的好事,下地保平安,凭什么保佑你平安,感应道交,我们是积善修德啦!尤其是广积阴功,这是我们平安的张本。

末后这几句是结劝,劝勉我们,‘凡人有过’,凡是通指一般人,如果有过失,‘大者夺纪’,一纪是十二年,这是大过失,‘小者夺算’,算是一百天,不一定是你减少了寿命,减少了十二年,或者是减少一百天的寿命,亦不尽然,是这个讲法,可以说呢?做大的恶事,十二年不走好运,做小的恶事一百天没有好运,诸位细细在这个里面去观察,这个感应之事,感应之理啊!你能够看得出来,你能够体会得到,这也是一门实际的学问,说‘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那么在这一篇里面,大大小小的就说了一百多条,说‘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是说长生,使人求的一种,每一个人,都求著自己长寿啊!俗话所谓是多福,多寿,多男子啊!这是我们中国世俗里面,一般人,人人,家家所求的,那么,这一段是讲的示警,尤其末后,结劝的太好了,我们要求长寿,要求富贵,必须要把我们不吉祥的,恶心,恶的行为,灾祸的果报,我们要晓得避免,怎么个。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恶是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谓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应得福禄,不求自来。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众神之灵处处保护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可达成成神成仙的愿望。念头动于善或恶,吉凶便已决定。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不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下功夫从口讲,眼观,行动三样开始,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件恶,三年上天一定会降祸于他。《太上感应篇》认为,“大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该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又与佛教观念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佛教认为今世作恶,来世有报的观念不同,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态度。
《太上感应篇》虽是道教书,却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类似于佛教多善积德、慈悲为怀的精神,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规戒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显示出北宋时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趋向。《太上感应篇》充分体现了对鬼神权威的敬畏,而这也是佛、儒、道共同的观念。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都有录人罪过、降祸福于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过之神,天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尸神,它们对人的规范和约束是时刻存在的,人应该敬畏他们,对象征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都视作恶行;而“无故杀龟打蛇”也会引起“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祸福无门是什么意思

祸福无门释义:指祸与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祸福无门

【解释】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示例】至于自强之道,求其在我,~,唯人自招,群策群力,庶有成功。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四回。

【近义词】祸福同门。

【反义词】命中注定。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指灾祸和幸福没有定数。

词典附录

修订本参考资料:祸福的来源本非命中注定,没有常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常言道:祸福无门,人自攀。

【祸福无门】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祸福的来源本非命中注定,没有常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常言道:『祸福无门,人自攀。』」

成语大全 > 祸福无门 > 祸福无门的意思

祸福无门

核心提示: 欢迎访问乐乐成语词典,乐乐成语词典提供成语祸福无门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祸福无门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成语发音:

huò fú wú mén

成语解释:

无门:没有定数;不是天意。灾祸与好运的来临全不是命中注定的;全是人们自己招引来的。

成语出处: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意思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意思是: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都是人自找的。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原文节选:
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敬共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奸回不轨,祸倍下民可也。”
公鉏然之。敬共朝夕,恪居官次。季孙喜,使饮己酒,而以具往,尽舍旃。故公鉏氏富,又出为公左宰。
译文:
季氏让公鉏担任马正,公鉏怨恨,不肯做。
闵子马见到公鉏,说:“您不要这样,祸和福没有门,在于人们所召唤。做儿子的,只怕不孝,而不怕没有地位。恭敬地对待父亲的命令,难道会没有变化吗?如果能够孝顺恭敬,富有可以比季氏增加一倍。邪乱不合法度,祸患可以比老百姓增加一倍。”
公鉏同意他的话,就恭敬地早晚问父亲安,谨慎地执行任务。季武子高兴了,让他招待自己喝酒,而带着饮宴的器具前往,季氏把器具全部留下给他,公鉏氏因此致富。又做了鲁襄公的左宰。
引申含义:
“无门”意思是没有门径。指祸或福的到来,是人自身招引的。不要想着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要去想什么歪点子,一切惟心造,自作自受罢了。本来是件好事,起心动念往坏处想,它就会变成坏事;相反一个道理。所以,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念头。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恶是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谓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应得福禄,不求自来。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众神之灵处处保护他,做任何事必定成功,可达成成神成仙的愿望。念头动于善或恶,吉凶便已决定。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不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下功夫从口讲,眼观,行动三样开始,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件恶,三年上天一定会降祸于他。《太上感应篇》认为,“大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该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又与佛教观念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佛教认为今世作恶,来世有报的观念不同,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态度。
《太上感应篇》虽是道教书,却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类似于佛教多善积德、慈悲为怀的精神,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规戒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显示出北宋时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趋向。《太上感应篇》充分体现了对鬼神权威的敬畏,而这也是佛、儒、道共同的观念。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都有录人罪过、降祸福于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过之神,天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尸神,它们对人的规范和约束是时刻存在的,人应该敬畏他们,对象征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都视作恶行;而“无故杀龟打蛇”也会引起“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