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运气有关的事例,运气与成功的关系

2023-10-13崇庆运势网热度: 3778

成功的背后少不了运气作文800字

成功与运气
我不能评论现代人哪一个是成功者,哪一个是失败者,但我知道成功者从不为自己找理由,更不为失败找理由.而失败者则
常常置运气于奋斗之上,夸大其词曰:成功者靠的是运气.这是决站不住脚的,成功是用比别人多倍的汗水加之不懈的追求换来的,运气和机遇固然不可少,诸如催
化剂一般,从来都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帝从不会特别眷顾某一个人,所以幻想依赖运气的人是愚者,有借运气这一动机的人是大多数的常人,根本没有想过
运气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智士.
曹操,是值得称赞的英雄,是超现实主义者,他有博大的胸襟,笑看疆场成败,官渡一战,以少胜多,拼的是心计、头脑;
统一北方,拼的是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亦是一种力量.赤壁一战虽败走华容,三笑险遭杀身之祸,可又有谁见过如此豪放的笑,震耳欲聋!曹操之所以是实干家,
也正如此,败且败矣,又有什么理由,又何谈运气不好.我曾看过大量关于曹操的史书,却从未看到过有关他怨天尤人的唉叹,从未看到过他因失败而颓废不振,正
是他的追求,他的信念,他的豪迈使他成功,运气似乎可有可无,所以说成功源于追求,运气只影响成败,运气只能算为泡影.
而古今文人最常做的却是抒
写怀才不遇,抒写自己时运不济,生不逢时,这全是空话.而若真有旷世之才,哪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更不会有自家屋漏忧天下的不可思议,纵是忧国忧民,只是
长叹,可以说,能称得上集大成者的,纵观古今至多几位,其余皆可算玩弄文字的学者,所以成功靠自己,运气只是客观条件.怀才不遇即是无才,古今中外,任何
社会都不会排斥有才之人.
是啊,成功需要运气,但运气不是决定因素.对于努力之人,运气是机遇,对于坐吃山空者来说,运气是幻想,是不能长久的泡影,是镜中月,永远是虚幻,我们要相信:成功源于追求,运气源于奋斗.

靠努力和运气成功的事例

运气不是等来的,一样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靠努力和运气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靠努力和运气成功的事例篇1:三秒钟的机遇

朋友是一个高档楼盘的售楼小姐,这个楼盘的别墅动辄五六百万元一套。别墅并不好卖,但朋友却取得不错的成绩。

“别人卖不出别墅,你怎么运气就这么好呢?”我笑着问她。于是朋友给我讲起了她卖别墅的故事。

那天,一个看房团到他们的售楼部看房。售楼小姐的眼睛都很厉害,她们只需要瞧瞧来者的私家车,再瞅瞅来者的穿着,就大概猜到对方的经济实力了。看房团来时,售楼小姐都抢着去接待她们眼中那些潜在客户,而一位中年女士却被晾在了一边,她是坐楼盘看房大巴来的,也缺乏其他客户咄咄逼人的架势。

朋友正准备接待一位开私家车来的客户,忽然一个细节吸引了她。那位中年女士在不经意中看了看手表。正是这三秒钟的举动,令朋友立刻改变了主意。她主动和那位女士交谈,把这个楼盘最好的一套别墅介绍给她。

这笔生意做得出奇的顺利,中年女士爽快地签下了合同,700万元购房款没几天就悉数到账了。这位女士是这批看房团中唯一出手买房的客户,朋友顺利拿到了7万元的提成奖,让其他售楼小姐羡慕不已。

“她无非是看了看表,你怎么就知道她会买呢?”我好奇地问。“她戴的是一款江诗丹顿贵族表,这款表价格至少在12万元以上,这足以说明她的经济实力远大于开10万元私家车来的客户。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事后我才知道,她有一辆115万元的宝马车,只是当天出了点小故障,她才坐看房车来的。”朋友说。

“你可真是运气好,三秒钟时间赢得了7万元奖金。”我羡慕地说。“可是你知道吗?平时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客户,我看了无数杂志和书籍,浏览了许多时尚网站,费尽心血记住了几乎所有奢侈品的式样和价格。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那块表摆在我的面前,我也认不出来啊!”朋友感慨地说。

的确,三秒钟的机遇缘于平时的用心和努力。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财富也是一样。

靠努力和运气成功的事例篇2:幸运只是第一步

因为家境贫困,娄晓颖不得不辍学打工。第一次出远门,坐在从家乡赤峰到北京的火车上,她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到北京后,她加入了一个家政服务公司。经过培训成为一名正式的家政工。幸运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著名主持人倪萍家做保姆。

那时,倪萍已经怀孕4个多月,倪萍的妈妈交代给娄晓颖的任务是:每天做倪萍的贴身“保镖”照顾她,顺便帮着做点家务,千万不能让她有一点闪失!虽然受过专业培训,但毕竟娄晓颖还是个姑娘,既没有怀孕的亲身体会,又是第一次当保姆,雇主又是名人,娄晓颖心里很紧张。她自己花钱买来两本和怀孕有关的书籍看,孕妇的衣食住行,她都默默地牢记着。有些东西,倪萍喜欢吃,但对胎儿不好,娄晓颖仍然会阻拦。起初,倪萍有些生气,对娄晓颖发了脾气。而娄晓颖却说:“大姐,你虽然是我的雇主,但也是需要我照顾的人,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你照顾好,如果看到你吃那些对你的孩子影响不好的东西我不阻止,就是我的失职。如果你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你可以解雇我。”

她的工作很快博得了倪萍全家人的赞赏。第二个月发工资时,为表示对娄晓颖的赞赏,倪萍特意多给了她500元钱,而娄晓颖却把那500元钱退还给倪萍。她对倪萍说:“谢谢你,但这500元钱我不要,我只是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不该要这奖励。”娄晓颖的这一举动让倪萍和家人对她这个乡下妹子心生敬意。

倪萍的儿子虎子出生半年后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但医生说只能等到孩子3周岁的时候才能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最好进行穴位按摩和针灸理疗。协和医院的专家叮嘱倪萍要每天三次为虎子进行穴位按摩和针灸理疗。倪萍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为孩子按摩和理疗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娄晓颖的身上。为了掌握按摩技法,娄晓颖让倪萍带着自己到协和医院向专家学了几次后,每天雷打不动地为虎子按摩。最难的是针灸理疗,为了能找准穴位,娄晓颖常常会先在自己身上试验,常常把自己扎得难以入睡。

倪萍加盟了《美丽的大脚》剧组,这部电影在宁夏固原的农村拍摄。正因为有了娄晓颖对孩子的精心照顾,倪萍才放心去宁夏拍戏。倪萍凭借着在这部影片中出色的表演,获得当年“金鸡奖”的“影后”。当倪萍参加完金鸡奖的颁奖典礼回到家时,全家人为她开了个庆贺会。倪萍将一块蛋糕夹到娄晓颖碗里,高兴地说:“晓颖,你来我们家已经四年了,大姐已经把你当成自家人了。这次大姐能获奖,也有你的功劳,大姐很感激你。虎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你的工作就轻松点了。有了时间,你就多学点文化和技术,将来你在北京有一技之长,也能有好的发展……”倪萍的话正中娄晓颖的心思。她心里早就想读书,圆自己没能圆的大学梦。

做一天家务,晚上还要加班读书,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娄晓颖坚持了下来。为了避免夜里读书打瞌睡,娄晓颖在困意来临时就用针扎自己的手腕。娄晓颖读书的刻苦深深地感动了倪萍。为了能让娄晓颖的成绩提高得更快,倪萍给研究生学历的表妹下了“命令”,让她每天下班后,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娄晓颖补习英语和数学。倪萍还请求赵忠祥帮娄晓颖补习古文,赵忠祥专门买来了初中、高中的语文书和参考资料,每次至少给娄晓颖辅导两个小时。

经过3年的刻苦努力,娄晓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学那天,倪萍和丈夫开着车,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地陪娄晓颖到学校报到,并为她交清了第一年一万多元的学杂费。2007年8月,娄晓颖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当倪萍得知北京协和医院财务处招聘出纳时,就带着娄晓颖前去应聘。通过笔试和面试,娄晓颖从多名竞争者中胜出,成为协和医院一名令人羡慕的白领。

娄晓颖的命运改变了,有人说她幸运,幸运的是能到倪萍家当保姆。可有谁知道在娄晓颖到倪萍家之前,她家先后雇了3个女孩,但没一个人像娄晓颖一样自立自强的。如果说,命运的改变也需要运气的垂青,那幸运也仅仅是第一步,最终能改变命运的,还是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靠努力和运气成功的事例篇3:自己要努力,贵人才给力

我的一个朋友亚达,毕业后考入了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起初他的英文极烂,每天私下苦练,一年后竟然进步神速,自诩用英文写东西比中文还要清楚。每每听他用Excellent的英文与人说话,我都会艳羡不已。

一日,亚达下班后单独留在办公室,进来一个中年人,随便找个座位坐下来就开始掏出笔记本电脑飞快地打字。这时,一个国外客户的电话打了进来,恰好亚达对对方询问的产品非常熟悉,所以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解释了一番。挂断电话,中年人抬起头,说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英文很棒啊!”

几句话聊下来才得知,这位貌不惊人的中年人居然是亚达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大中华区的MD()。自此,受到大老板鼓励的亚达信心大增,学英文的劲头更足了。偶尔在中层会议上,MD也时不时地向亚达的老板问起他工作表现如何,引得亚达的老板惊诧无比。

后面的故事很老套,在MD的光辉照耀下,丑小鸭变天鹅之类的职场奇迹诞生了。可是亚达并不感到意外,他说:“光看着在宝马里笑,有谁看见我在自行车后座哭了?”只有我明白他背后付出的努力,毕业后整整一年,他每晚都窝在出租房里强记公司所有产品的英文说明书,无论是和他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他都会死记硬背下来。可见成功的年轻人,最初的原始资本往往只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而后才能开得起威风宝马。犹如大多数女孩都是天资平平的灰姑娘,要想被提携为香香公主,至少你得先修炼出公主的气质。

顺境成才的事例有哪些?

1、金庸。

只看这老爷子的简介,不过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不同意了就不干,实在不行就走,谁怕谁啊,反正我家族,到那都能找份喜欢的工作,而且确实是有才(前提是刻苦学习好不能算是逆境),到现在还能活到老学到老,真是老当益壮,条件好的年轻人的楷模。
2、韩寒。

人家韩寒自己都说了,人家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其实大多数人的成功都跟运气分不开。而且在我看来,运气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3. 爱迪生

美国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贪玩而开除学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她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许是不务正业。他为儿子创立了良好的条件,给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实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执电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
4、 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陆月球的第一人。小时候,他是一个善于幻想的孩子,但他的母亲从来不打击他的积极性,一次,他的妈妈在厨房洗碗,他在后院蹦蹦跳跳的玩耍,母亲问他:“你在干吗?”他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的妈妈听后没有向其他孩子的家长那样泼孩子冷水,也没有骂他,或者说:“不要淘气,快停下来。”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哦!”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下,他终于登陆了月球。可见好的引导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发展。

现实生活中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想过幸福的生活,也都希望我们的小孩子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我们为他们消除逆境,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性,我们不忍苛责;但我们又发现人生其实是无奈的,很多时候的遭遇我们是没得选的,正所谓“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我们遭遇逆境是必然的。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会发现,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能力,竟然都是从困难挫折中获得的。其实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我们不是为了进入逆境而阐述逆境的功能性的,正如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们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一样,逆境的意义在于人生更全面的发展,逆境的彼岸是人的福祉。而我们发现,逆境就像一个慈祥又不失严厉的老师傅那样,一直锻炼着你、考验着你,直到你的功力超越他,直到你出师的那一天。谢谢大家!


成功离不开运气的例子

靠运气成功的并不是常态,靠拼搏努力机遇才是最主要的。

需要一个名人因为运气而成功的例子

"When people succeed, it is because of hard work. Luc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ucces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quotation above?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explain your position.
When people succeed, it is because of hard work, but luck has a lot to do with it, too. Success without some luck is almost impossible. The French emperor Napoleon said of one of his generals, "I know he's good. But is he lucky?" Napoleon knew that all the hard work and talent in the world can't make up for bad luck. However, hard work can invite good luck. When it comes to success, luck can mean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to meet someone, or having the right skills to get a job done. It might mean turning down an offer and then having a better offer come along. Nothing can replace hard work, but working hard also means you're preparing yourself for opportunity. Opportunity very often depends on luck.
How many of the great intentions and discoveries came about through a lucky mistake or a lucky chance? One of the biggest lucky mistakes in history is Columbus' so-called discovery of America. He enriched his sponsors and changed history, but he was really looking for India. However, Columbus' chance discovery wasn't pure luck. It was backed up by years of studying and calculating. He worked hard to prove his theory that the world was round.
Success that comes from pure luck and no hard work can be a real problem. For example, consider a teenage girl who becomes a movie star. Imagine she's been picked from nowhere because of her looks. She is going to feel very insecure, because she knows she didn't do anything to earn her stardom. On the other hand, think about an actress who's spent years learning and working at her craft. When she finally has good luck and becomes a success, she will handle stardom better. She knows she earned it.
People who work hard help make their own luck by being ready when opportunity knocks. When it comes to success, I think that hard work and luck go hand in hand.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

生命中最值得荣耀的,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在每次失败后都能勇敢地站起来。要相信,虹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乌云后,成功总在失败后。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篇1:在嘲笑中走向成功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是以色列科学家,他1941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1972年,他在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由于谢赫特曼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因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就难免与他人产生磕磕碰碰。或者说,他过得不是那么如意,甚至有人嘲笑他是个疯子。

1982年,41岁的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这年4月8日,他在大学的实验室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铝锰合金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固体物质。他异常兴奋,把这种固体物质命名为“准晶体”。

谢赫特曼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了同事,但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人相信。他不但没有得到与同事分享惊喜的欢乐,反而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因为在传统理论看来,固体物质只有两种存在形式,要么是晶体,要么是非晶体,不可能有第三种,这就是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准晶体”的存在形式。

谢赫特曼千方百计地试图说服同事,“准晶体”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几个月过去了,一切皆是徒劳,不仅没人愿意听他的解释,反而嘲笑他是个疯子。实验室的主管走到他面前,把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不屑地说:“你为什么不读读这个?你所说的新发现是完全违背科学基本常识的,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被要求离开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

一年后,无奈的谢赫特曼返回了以色列工学院,开始与材料学专家伊兰·布勒希一道继续从事对“准晶体”的研究。可是,他依然没有摆脱被嘲笑的命运,有的人甚至指着他的鼻子说:“本想你这个疯子去了美国我们可以安静些了,没想到你还是被遣回了。”

1984年,谢赫特曼、布勒希二人同美国科学家约翰·卡恩、法国晶体学家丹尼斯·格拉蒂亚斯合作撰写了论文,详细地描述了制出“准晶体”的具体方法。争取发表这篇论文的过程很不顺利,众多的科学杂志都拒绝了它。一些编辑甚至嘲笑说:“我们不需要如此无聊的论文,更不需要违背‘科学常识’的论文。”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篇论文总算在一家小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发表后,立即在化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学术权威公开站出来质疑谢赫特曼的新发现,美国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嘲笑说:“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世界上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一些高校的老师还以这篇论文为例,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常识”,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做不学无术的“伪科学家”。显而易见,这篇论文根本没有改变科学家们对“准晶体”理论的否定态度。

实践检验真理,时间解决问题。在经受了近30年的嘲笑后,“准晶体”理论终于得到了全世界最权威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可。“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加上具有无黏着力和导热性较差的特性,适合制造眼外科手术用的微细针头、刀具等,还适合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谢赫特曼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一人独享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奖金。

2011年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拉尔斯·特兰德等人在解释谢赫特曼获奖原因时说:“他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了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他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极大争议,为了维护自己的发现,他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但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说:“他的发现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有自信就不怕嘲笑,已是古稀之年的谢赫特曼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科学需要质疑,任何新事物的发现,难免要遭受误解甚至嘲笑,经受住嘲笑而笑到最后也就成功了。”

从根本上说,这个世界并不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些能够经受住嘲笑且勇往直前者的手中。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篇2

她从小就很努力,可命运总是跟她开玩笑。

为了能读书,她6岁起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到了卖柑橘的季节,她常常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床,走十多里的山路,帮母亲把柑橘背到街上,然后再赶到学校上课。即使这样,她初中时还是被迫辍学了,因为家里还是供不起她念书。母亲说,我的这个娃儿几乎是饿大的,不是喂大的,命苦。

为了改变命运,她做过建筑工人,摆过地摊,卖过小火锅,承包荒山种苦竹,养鸡、养猪……她尝试过几十个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经历过多少次失败。

“一定不能倒下,一定要站起来。”每次失败,她都这样鼓励自己。

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吃到了一种口感特别的蔬菜,这让她预感到她的命运有了转机。

那是她的家乡四川宜宾极为常见的一种蔬菜,叫大头菜,是芥菜的一种。不过她吃到的是一个叫陈家华的朋友用祖传的手艺腌制的,味道非常独特,兼具麻辣咸香脆的特点,但又不像传统的腌制大头菜那么咸,甚至可以当零食吃。她想,如果能把它开发成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像自己一样喜欢吃。

她向陈家华提出了合作开发大头菜的想法,没想到对方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一口就回绝了。原来陈家的手艺是祖传的,陈家祖上有规矩,腌制大头菜的独门绝技都是直线单传的,即使没有孩子也不允许外传。

这样的拒绝,并没有让她灰心丧气,因为她早已历经失败的磨砺,不会轻易地回头。

她频繁地去陈家,却没有死缠烂打地天天讲合作的事,而只是帮忙做些家务,闲扯聊天。时间长了,她与陈家人越来越亲近,终于有一天,陈家人被她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合作办一个大头菜加工厂。

初战告捷,她很兴奋,立刻用东拼西凑的4万元购进了7吨大头菜,就在她的家里开始了把大头菜做成产品的实验。

传统制作腌菜的方法,是将大头菜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院子里自然风干。成吨的大头菜都挂起来,显然太耗费人力了,为了省工省力,他们决定改进工艺,全部平摊着晾晒。七八天后,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起大头菜查看时,瞬间心里就凉了半截。原来,大头菜朝下的一面,因为不能跟空气接触,已经腐烂变质了。

7吨的大头菜,没等腌制就全部被扔掉了。不过原因是明摆着的,她没有气馁,而是四处筹款,再次购进了5吨大头菜,并研究调整晾晒方法。这次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炉,希望在大头菜霉变之前就进行烘干。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还是失败了,大头菜一吨接着一吨地被倒掉,借来的钱也跟着全部打了水漂。

血本无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心痛吧,难受得不行,朋友想打退堂鼓了。她也心疼,但她没路可退,虽然没有足够的资本,但她有足够的外债。

在她的坚持下,实验再次启动,只是回归了最原始的办法——人工串挂晾晒。为了节省人工,她成了主要劳力,为了最后的希望,她几乎拼尽全力。有时干到凌晨,大家都受不了,倒下睡了,她非要把手头的菜串完,指头都串破了,她也没哼一声。

串完的大头菜需要挂在架子上,经过20天的晾晒才可以做腌菜。最原始的方法竟成了唯一的方法,晾好的大头菜,终于做成了产品。当那麻辣鲜香的味道浸满她的口中时,她禁不住热泪盈眶。

实验成功,她再次举债,一下子就买回了10吨大头菜。看着那一串串大头菜挂满了架子,就好像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她觉得梦想的财富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然而命运跟她开的玩笑,还远没有到头。

2007年3月,持续降雨引发的大水突袭了她的工厂,10吨快要腌制好的大头菜全部被水淹没。几天后,大水退去,留给她的是一片狼藉。所有被水浸泡的大头菜不得不扔掉,成车的菜被拉了出去,她的心也跟着碎了,此时的她已经身无分文,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回到家,看见年迈的父母,她无言以对。

她不怕吃苦、执著追求的精神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这次陈家华的家人伸出了援手。在历尽艰辛之后,2008年初,承载着财富梦想的大头菜产品终于问世了。短短几年间,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500万元。

她就是宜宾市华锐食品有限公司的施正琴。

对那些正在创业的旅途中苦苦思索成功秘诀的人来说,施正琴或许能给出一份令人欣慰的答案,她说:“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去,就不想起来。”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失败了,却从不放弃。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例子篇3:失败是最好的先生

2001年12月24日,在土耳其安塔基亚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尘埃落定,中国棋手侯逸凡过关斩将,最终荣登冠军宝座,候选凡只有16岁,她的夺冠,也创造了国际象棋历史上最年轻“棋后”的记录。

侯选凡自幼天赋异禀,9岁便获得国际象棋世界少儿锦标赛冠军、此后,她接受名师指点。良好的棋感加上系统的训练,她的棋艺突飞猛进,接连拿下了形形色色的冠军奖杯。在侯逸凡与对手的历次角逐中,不乏经典名局,但是,当记者采访侯逸凡,问她对自己的哪些比赛印象深刻对,侯逸凡略加思索,竟然提起了三场败局。

第一场要追溯到2000年,那时侯选凡只有6岁,有一次,侯逸凡参加奎省少儿比赛,一路所向披靡,直至进入冠军争夺战。争冠对手是一位男孩,虽说比侯选凡大几岁,却被侯速凡犀利的棋风所压制,苦苦支撑到最后一盘 下着下着,男孩小声对侯选凡说,“我们和棋吧?”侯选凡立刻拒绝,因为她已占据明显优势,冠军唾手可得 男孩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下,候选凡暗自得意,仿佛已经看见了夺冠后妈妈的笑脸和教练挥舞的鲜花,不料,形势突然急转直下,男孩缓过劲采,反戈一击,杀得侯逸凡无法招架,必输无疑,候选凡不干了,对裁判说:“他之前就提出过和棋,现在和还可以吧?”裁判答道:“当时你没同意,依据规则,只能以最终的结果为准。”就这样,侯逸凡到手的冠军飞了,她伤心地大哭一场、在泪水中,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得意忘形,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甜。

第二场是2008年世锦赛,年仅14岁的侯逸凡出人意料地杀八决赛 决赛的对手是俄罗斯美女科斯坚纽克,侯逸凡整整小她10岁。赛前,很多人预测,候选凡的功力已与科斯坚纽克不相上下,加上初生牛犊的冲劲,应该不落下风,那一天,在无教人关注的目光中,侯选凡踌躇满志地上阵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看到一场针锋相对的对决,侯逸凡下得非常辛苦,感觉处处受限,心理上非常不适,根本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科斯坚纽克令人信服地夺冠,赛后,教练评点说,“科斯坚纽克七年前有过一次世锦赛决赛经验,尽管当时输给了诸宸,但那次失利对她的策略准备和心理准备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明显感觉她的准备非常充分,尤其是在心理上,而这恰恰是你失利的重要因素。”候选凡领悟到: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在技术、心理和经验等多方面磨练成熟之时,成功才会瓜熟蒂落。

第三场是2010年与世界棋王卡尔波夫的“性别大战”,卡尔波夫是整个国际象棋界的巨人,盘踞在世界冠军的位置上长达12年之久,老棋王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在对残局的判断上,明显高出侯选凡一筹,侯选凡输得心服口服,其实,候选凡经过多年的打磨,棋艺已经炉火纯青,在女子象棋界鲜有对手,就连卡尔波夫在赛后也惊呼:“侯确实非常厉害,超出我的预料,”但是,与卡尔波夫一战,令候选凡清醒地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前行,学艺之路永无止境,在卡尔波夫的指点下,侯选凡不再满足于对棋艺的追求,而是沉下心去,从研究国际象棋的历史开始,探索理论,感悟棋“道”,从而在下棋的境界上更上一层。

失败是最好的先生,自己的失败里往往暗藏了一个人最缺乏、最直接的成长营养,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总是试图从别人的成功法则里获取有用的东西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