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行属性,中医五行说的基本概念

2023-10-05崇庆运势网热度: 17298

中医的阴阳五行包括哪五行?

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中医的五行学说,许多人认为十分抽象,难以明白。其实,五行学说是一套和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另一套代号。就如代数用XYZ,化学将水解释为H2O,都是一种代号,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白那套语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诞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


中医学利用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实际应用上,调理身体/治病时,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针对另一器官。五行属性脏腑特性木肝胆肝的特性是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肠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孕育万物金肺大肠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有声水肾膀胱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本源

中医中的五行指什么?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是古人观察自然所得出来的一个朴素的唯物概念,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类基础物质。后来又发展了这种认识。

五行说的基本精神包含着一切事物“相生”、“相克”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五行说在伦理上的特点。在“生”与“克”的基础上,又以制化、相秉、相侮来进一步说明事物的复杂变化。

(1)相生规律:“生”是含有资生、助长的意义。五行之中,都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称做“相生”。

五行相生的规律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环生生化化,无有终时。它的彼此间的关系,可理解为一种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也就是母子关系。以水为例,生我者“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

(2)相克规律:“克”是含有制、胜的意思。五行中,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的关系,这种关系称做“相克”。

五行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互相制约,循环不已无有终时。在正常情况下相克,也是一种维持平衡的力量。如五行相克太过,则会起反作用,产生异常变化。

在五行相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的联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那么,土就是木之“所胜”,金就是木之“所不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

相生、相克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制约的,这样才能保持相互间正常的平衡状态。

(3)“相秉”和“相侮”的关系,则属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秉”是秉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也就是恃强凌弱。相秉,就是过度的相克,它的规律和相克是一致的。例如,木气太旺,便要去秉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原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它的次序和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如木气不足、土气很旺上就会反过来侮木。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应用在祖国医学中,作为一种说理的工具,应用十分广泛,而且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它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五行的各种个别的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把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人体的脏腑组织,按照它们的个别特性、形态、功能及表现等各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把它归纳于那一行中,分成了五大类,按类作系统的归纳,这样就把各种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复杂现象,理出了一个头绪来,从而可以说明人体内脏之间的联系、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和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例如肝脏性喜舒展条达柔和,故把肝比做木;心阳能温煦全身,故把心比做火;脾能化生精微,故把脾比做土;肺气清肃下降,故把肺比做金;肾藏精主水,故把肾比做水。

五行_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 自然 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 中国哲学 思想基础之一,而 中医 的五行具体指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医的五行,供大家阅读!
中医的五行
五行在中 医学 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 经验 。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 属木 ;心、脉、舌 属火 ;脾、肉、口 属土 ;肺、皮毛、鼻 属金 ;肾、骨、耳 属水 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 治疗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中医五行所包含的内容
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 营养 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 腹泻 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 耳鸣 等。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金寒水冷:指肺 肾虚 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 咳嗽 、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 便秘 ,又会火气上冲而 谚语 ,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气: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观点,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喜条达: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 消化 ;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风: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木郁化火: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血,甚或发狂等。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胜复: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胜气: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时令: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中医的火究竟指什么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请用简单的现代语言解释,不要那么高深莫测,中医的火是物质还是功能活动

解析:

中医的火 其实根源在于五行学说,五行是分别指;木、火、土、金、水。

中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取类比象,就是古代人把世间所有的食物都归为五行,分五类。中医中的火,同样是去类比象的,在中医中火的特性是“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液。。。 。。。”翻译过来就是,火是属阳的,容易上走,容易伤到人体的津液。具体来讲 比如说我们上火的症状是:舌头疼 红 口渴 舌苔黄 ,那么就可以用火的特性来归纳了。火往上走,所以舌头疼,而不是脚指头疼,火伤津液,所以上火容易口渴、口角起泡等。

为了让您明白,所以,我用了好多不专业的语言,同道不要笑话偶。
至于2楼——胡说!

中医其实就是这样朴实的,没有高深之说。

中医五行是什么?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这天她抱病在床,薛宝钗前往探视,谈及“食谷者生”时说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
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这里,薛宝钗寥寥三语,却道出了传统养生中有关五行生克的真谛。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大基本要素。《国语》有云:“故先王以土、
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
五行的基本规律是相生与相克。所谓“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关联。所谓“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关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运行不息。
五行之间,除了正常的生克关系,还常会发生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所谓“相乘”,即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有乘虚侵袭的意思;所谓“相侮”,指与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异常,有恃强凌弱的意思。比如,木气溢金,金不能制木,那么,木气就会去乘土,而反过来还会侮金;反之,木气不足,则金来乘木,土反侮木。
可见,五行的生克,要求恰如其分,既要防不足,又要防太过,中医的“辨证,就“辨”在这里。
根据上述理念,古代医学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五行与个体的体内和个体的体外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我保健一目了然:
比如,肝属木,怒伤肝,以悲胜之,以恐解之。因为,怒则气盛,气盛则肝举叶张;悲系于肺而属金,金能制木;恐系于肾
而属水,水生木。此系就体内环境而言,余类推。
再就体外环境而言,春天保健之要,在于保肝,严防风邪侵袭。所谓“春捂”,道理就在于此。余类推。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再回头看薛宝钗的话:“肝气一平,不能克土。”肝属木,脾胃属土,木与土相克,木生火,肝火太盛要伤及脾土,肝火一平,就不能再克脾胃,就能和顺地摄取食物的营养。瞧,说得多形象,又多贴切,叫人不能不心服。
古人认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相乘、相侮,是宇宙万物的组合、生灭、循环、演变的方式与规律的本始,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本始,古医学家张景岳说得好:“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克);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克)则亢而为害。”因此,我们讲究养生保健,务必遵循五行规律;遵循五行规律,务必辩证有度。
然而,话说回来,囿于时代的限制,古人的五行理念不可能臻至严密的科学体系,而人体的健康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运用五行理念于保健,应切忌形而上学、牵强附会。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