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流水木马的原理,诸葛密码机关和原理

2023-10-22崇庆运势网热度: 3350

诸葛亮的木马计中木马的结构示意图和运动原理?

诸葛亮的木马计中木马(木牛)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诸葛亮的木马计中木马(木牛)的运动原理:车本身是一根以轴为支点的,当人们按、抬车辕时,车体就会象跷跷板一样上下运动,操作的人并不费力。人在前面按下辕时,体上的轴就会把木杠往前拖,而抬起辕时,木杠就会支地,使车像撑船一样往前行。如此往复车就持续前进了。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依靠的什么原理?有人明白了吗?

我认为闻名中国的诸葛亮,发明的牧牛流马,主要还是依靠多种复杂的原理。他把原理利用到了极致,然后就可以发明出了极为省力的木牛流马。

三国诸葛亮水牛木马原理

由于史记中并没有木牛流马的全面原理图,它的工作方式与功能作用都是以民间传说的多,盛传木牛和流马是一种能装载几百斤东西由一个人就能不费力操作的交通运输工具,有些人认为是一台四轮板车,更多史学家支持这种运输工具为一种独轮板车,而这工具不费力之处全在于靠一个象摇手似的摇杆,只要摇动这个摇杆则车子就会向前走,所以操作的人不用很费劲,不过到现今为止尚未有人能纯木器制造出一台这样的车子,曾经有人模仿制造,但造出来的车子完全不能装载重物,一旦装了重物就再走不动了,能成功制造出来的仿木牛流马就都是有四个脚轮才能又装重物又能走动的,现今一些技师说除非当时的木牛流马内部采用齿轮结构,否则是不可能造出这种产品,而当时的三国尚未发明齿轮,所以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只是民间的传说,说诸葛亮当时真的使用齿轮原理来造出来的话,那么又是历史上的一大发明了,不过我认为史记上的确记载诸葛亮曾三次使用木牛流马作运输军粮用,木牛流马能负载重物这点就肯定是事实的了,因他不可能用一些根本不能装载重物的工具来运输食粮,否则为何不干脆用人力运输还要好点?而民间广为流传木牛流马运输操作不很费力也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只是历史上欠缺了这种工具的制造原理图而无法知道其制造原理尔,民间夸张的说法可能会成立,但说没可能制造出来这点依我来看可能只是智慧上的问题而尔了。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什么原理?

⒈ 木牛流马概述
木牛流马是否存在,古籍记载的木牛流马是否真实,对此争论颇多,笔者以《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记载的木牛流马造法为主,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绘出了图纸并造出了模型。认定木牛流马真实可信。笔者自信已揭开了木牛流马之谜。请有关专家学者等同志给予审阅鉴定,欢迎赐教。
1.1 根据古籍记载可以制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笔者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马,而且有大同小异的几种模式。本文优选一种模式,根据原文提供的名称和数据绘制了木牛流马轮廓图、名称图、尺寸图和行走示意图,另外制作了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载重并进退自如。
这个木牛流马模型是根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描绘的外貌和提供的数据制造出来的,各主要部分名称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为本文说明的需要增添了几个名称,并推算出几个尺寸。模型与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证实了木牛流马的真实性。请参见图1《木牛流马外貌示意图》,图2《木牛流马步行示意图》,图3《木牛流马部件名称图》,图4《木牛流马尺寸图》,图5《木牛流马脚孔轴孔尺寸图》。
1.2 木牛流马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1.3 木牛流马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运输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多是合称木牛流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单独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绘了木牛的外貌,没有提到制造数据。正好相反,造流马之法只有制造用的数据,而没有外貌的描绘。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正好组成一个整体,既有外貌的描绘,又有制造的数据。也只有将木牛和流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造法,才能证实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三国志》有“流马尺寸之数”一句,更能说明后段只是“尺寸之数”。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征——牛角,加之行进速度如牛之慢而无马之快,可以认为原始设计为木牛,只是后来才称为流马。
为何称为流马而且还有单独的流马造法?第一种可能是以“流马”为“六码”或“陆码”的谐音。“六码”可能是指造木牛的6个主要数据,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前杠长等等。将“六码”称作“流马”既能形象地表达木牛的性质——像马一样奔驰,又能将“六码”的真实意义隐去,增加神秘感,给外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流马为木牛改进后的一个新的型号,所以合称木牛流马。第三种可能是,头部外形似牛称木牛,似马则称流马。
1.4 木牛流马模式的缺点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本模式设想的转弯方法是,两后足(或两前足)着地,扭转身子而转弯。这里显得有些勉强。
缺点之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缺点之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至失传。
限于条件,笔者没有制成实物进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问题。只是推测可以进行实际使用,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木牛流马是木质制品,实物容易腐烂而难以流传。

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故事是什么,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永动机?

诸葛亮发明了肚子里能藏人的木头马将其丢弃在战场上,敌人以为是战利品,就拿回了城,结果夜晚趁敌人不备的时候打开城门,放诸葛亮军队进来战胜了对方,而且木牛流马不是永动机,它是底下有轮子的,只可以被人推着走,不可以自己走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干什么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这是有史可据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而《三国志·后主传》也曾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是这样的: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

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就好比车把手。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而且木牛流马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过往在栈道上运输粮草,全靠人力背负粮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时说“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而诸葛亮四伐五伐,分别使用了木牛和流马,因为带了轮子,所以说是“人不大劳”。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