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几段婚姻,王德峰讲命理能相信吗

2023-09-23崇庆运势网热度: 5543

谁能告诉我,生孩子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前天我儿子突然忧愁的说:“妈妈,你要是没生我就好了。”我一惊,忙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你就可以有很多钱了呀,你看养一个孩子多费钱。”我当时真的想象了一下如果没有生他,瞬间鼻子一酸,差点掉眼泪。我说:“可那样的话,就没人叫我妈妈了呀!没人抱我、没人保护我了呀!”他一听又高兴的玩去了。生孩子的意义,是让你知道人生不能随心所欲。我以前脾气很暴躁,养孩子的这九年脾气越来越好。给孩子讲一些道理的时候,我内心会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否做的够好,时间长了,你会变得越来越好,内心越来越强大!你会在这世上有了一个牵挂,懂得什么是责任。你会在不开心时看到一双懵懂、茫然无措又关切的眼睛。他会用软软的没什么力气的胳膊抱着你,小心翼翼地说:“妈妈,你怎么了?你不要不开心,你笑一笑,不能假笑,要真的笑,不然我不放心。医生说你不可以生气”。对我来说,这就是生孩子的意义。我尊重不婚不育的人,因为你没有找到这么做的意义,就不要盲目的去做,这是一个漫长的、充满各种变数的项目。

于我而言自己都活得那么憋屈那么辛苦那么无奈那么拮据……那么不堪,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上讲都远不如人意就不必再让新的生命经受这一切了,如果再往深处思考生命本就是个痛苦物那就更没有必要生育了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意义了。

意义先不去管.我只知道人们都不生孩子.再过百十年.地球上就会少一种动物.人这种动物将在地球上消失。

正常的情况下.父母生下了我们.并抚育长大;我们应该生下后代.并抚育长大,这是作为动物之一的人的责任和义务,仅此就足够了.无需其他意义和理由。

对于家庭,延续香火,家族旺盛,对于国家,有人保家卫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才有文明可言!才可持续性!

生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任何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功利的 ,如果一定要找到生孩子的意义,无非二条:

1、种族延续

2、老有所养

有些年轻人认为种族延续,不需要靠我一个人,我一人不生,地球照样转。至于老有所养,有人说我能不能说到那一天都不知道,还有说我以后有养老金,将养孩子的钱变成养老储蓄,足够我安渡晚年了。

在我看来“生孩子”这件事情谈不上什么意义不意义,是一件天然的事情。任何天然的事情问上一句为什么,往往都会变得功利。

什么是天然的事情,人饿了就要吃饭这就是天然的事情。为什么不问饿了为什么要吃饭?

同样成家立业生孩子也是一件天然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要成家,为什么要立业,为什么要成家,任何给出的答案都不会让提问者满意,因为任何答案都是功利的。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苦,方知父母恩,生孩子可以让你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也可以让你明白何谓孝顺。

我记得王德峰教授曾经说过,他的父母先后去世,才真正明白佛经中讲的内容。有些人说我在父母百年之后,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无所依靠”。

生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古代生孩子时的女性更伟大,因为一脚就在鬼门关。

当觉得生孩子很辛苦,你依旧决然生下孩子,那同样是一种大无畏。女性要承受身材走形,身体变化,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变化,牺牲是很大的。

整个过程下来之后,你才能明白母亲之伟大,母性之光辉。可惜很多人利用借孕等非常手段得到自己的孩子。这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无法与亲自怀孕而生下的那种深,母爱没有经历痛楚,能建立的也是虚的。

母亲的角色只有亲历才能明白,只有亲历之后,你才能明白你生命的意义并非只有“自我”,还有“无私”两字。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非有所得。你任何的 最终啥也带不走,名、利、钱、权、情爱等等,啥也带不走。既然不是为了有所得,那一定是为了有所悟。当你悟了,你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更通透,更顺利。

从少年到青年再到老年,只是生理年龄上的变化。

从为人子到为人父母,再到父母离世,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年龄上的变化,真正的悟道过程。

前者每一个人都经历,后者未必人人都能经历。

生孩子这种事情是有时效性的,并不是什么时候想生就能生。因为生育年龄是有一个限定的。这或许是家长催子女早生孩子的原因。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理由是房价高,教育成本高,生活成本高,这些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理由。但是回头看我们那一辈的父母,家穷四壁,和我们同龄之人好多是不能接受教育的,特别是女生。吃的也不怎么样,穿的也不好,至于房子,更谈不上什么买了,有挡雨处就好了,卧室旁边是猪圈也是常见的情况。我记得每逢台风之时,呆在房间里都很害怕,因为房子感觉会摇晃,而且会漏雨,瓦片被吹飞了。

所以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同样面临这“三高”,或许更严重,只是没有网络,也没有人去热议这件事情,导致一种错觉,似乎以前就没有,只是现在才有。

综上所述,生孩子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并不见得就能给你带来好处,这或许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你拒绝这种本能,这也是你的自由。真正能持续传下后代的其实并不是100%的人,而是不到20%的人,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是不会有好几代的后代的。

这只是你想不想去经历的问题,没有人可以给得了你满意的答案。

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看着孩子感觉很恍惚。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小时候尚且在你的掌握之中,长大一天就会愈发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可能完全与你不同。

就好像,你现在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人到中年之后,更多的也是责任了吧。 孩子与你,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人,只是借你的肚子来世间一趟,走她自己的路罢了。

意义大着呢。

你从哪里来,不生哪来你。

人类要衍续,不生没人气。

国家有富强,没人谁来当。

家族要兴旺,生子又何妨。

爱情的结晶,未来的希望。

婚姻的纽带,有子家才旺。

孩子是生命的一种延续,也是自己血脉的一种传承,如果你觉得没有意义可以选择不生,只要自己保证老了之后不后悔就行了。

会选择生孩子的群体,不会嘲笑丁克的一族。并且所有丁克一族进了养老院之后,以后服务他们的都是选择生孩子的那一帮人。因此可以这么说,丁克一族或者是选择不生孩子的那一帮人,其实从一开始都是对选择生孩子的那一部分人有着亏欠的。

对,哪怕你选择不生孩子,但并不是到时候说能进养老院就完事了的,你进养老院,养老院能够正常运营是因为其他的跟你同龄的老人他们选择了生孩子,他们的孩子选择在养老院从事工作,这样你们才会得到照顾,不是丁克就异常的 时尚 ,高大上,等着生孩子的那帮人,他们并不傻,并不蠢。

理智面对生孩子,理智面对婚姻,才是一个人的正常思想。

社会 应当对每一个不想生孩子,不想结婚的人给予尊重。

同样的,我同样想对这部分想带单身到死、不结婚的节奏的那一小波人说:

请尊重别人的想法,不要一直在那里试图给别人洗脑,因为你们老了之后是靠人家的孩子服务你们的。

老有所养,指的并不是老了需要自己的孩子养你,生孩子是因为,下一代的人到你老了之后,不管你是否孤寡,都能有个人照顾你。如果都不生,那么老了就不可能有人照顾,只能面对面绝。

网上有个女姓的自谋体人,她与男友交往有两年,怀孕后男友提出不让要不听,俩人分手后,未婚生子,她自认为孩子将来能给她养老,她的想法让人觉得不可思意了,没经济来原,没有医保,孩子来这世上是不幸的。_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争脸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 健康 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这段话很美,同时告诉自己,换个方式去爱孩子。



思想的力量王德峰讲的哪本书?

《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第6版)》,这就是王德峰,所讲的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是比较好的,有着非常好的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知行合一”我读王德峰

心学不是心脏学,不是心理学,无法用英语中的heart或mind来表达。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每每被我们丢失,再把它求回来,孟子说这叫学问之道。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的亡失,实际上是很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比方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最初是孩提时代,那叫童心 ,本来在我们身上,后来会丢失的,丢失之后你慢慢成长,慢慢泯灭, 知道这个世界上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所谓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 心之丢失,然后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中国老百姓的那句话说的真好,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越早越好。在幼儿园起就要设置学算术了,还要学点英语,到小学的奥数,这个幼儿园最好是双语幼儿园,汉语英语一起来,然后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了人生竞争的舞台。就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济手段。让他们更好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它们求回来,很难。

        我是80后的父母,凡是80后都是50后生出来的,所以50后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债务,叫精神上的债务。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现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交流了,因为他们需要这一点。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最近在求回来,人要安心立命。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最缺少这个。

        “此獦獠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不懂敬畏生命的人,成长中没有读过伟大的悲剧、灵魂没有得到过洗礼、心灵没有受到过震撼。我们追求卓越,我们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我们的基础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怎么好不读一点心学呢,《传习录》最起码,然后《六祖坛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不大好懂。我们平心不都有心吗?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都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的,让 我们形成了种种的欲望、期待、焦虑、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业识。这个业识由五个方面构成叫五蕴 。色受想行识。构成了我们平时那个心,业力所成,所以叫业识。我们就在此心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了。

        如何把它破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本心就来了,本心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宇宙,是大其心。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就是守护和滋养我们的心。它不是针对头脑的。西方哲学针对头脑,中国哲学养心,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你相信这句话吗?

        什么叫佛性?不是空、寂,这是对佛性的误解。佛性不是空寂,我们修佛做什么?把我们的生命情感统统丢掉,空寂其心,错了。你要坐禅是吗?怎么坐?心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那叫空心静坐。好,石头一定坐的比你好,你比得上石头吗?石头才叫空心静坐呢。千万不要误解了佛性,什么叫佛性。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它,我们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注定了要爱一次的,这件事情不是他们自己个人做出的决定。假如是个人主观上决定的,那么这世界会很奇怪,一部分人决定去爱,另一部分人决定不爱,没有这种事。每一个来到这个世间的男人和女人注定要爱一次,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这一点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东西等着我们了,其中有一个就叫情。具体的一次恋爱,跟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一样,生生灭灭。因为具体的爱就是某一个男人跟某一个女人那份情感联系。它跟一个苹果是一样的,苹果会成熟的,然后熟透了,然后开始腐烂,然后烂到最后什么影子都没了。这一点上爱情和苹果是一样的,这是具体的两个人之间的那份爱。但是具体的这一份爱消失了,不等于爱本身没了。爱是佛性的一个方面,它不朽。假如某人恋爱过五次,五次都失恋了,于是他将来会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他说这个世界上爱情本不存在。他这么想,对还是错,他一定错了。 具体的爱情的消失不是爱本身的消失,他说这样的话来,表明了他已结失去了爱的能力 。我们就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佛性。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 。不关什么时代的,其中一个方面叫爱情。

        什么叫我们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么叫宇宙?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它不生不来,不增不减。我们来到这世间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佛学让我们活的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于是陆象山说了这样的话, “宇宙内事,就己分内事” 。王阳明心学的先驱人物就是陆象山。你以为你跟那个异性的个人相恋是仅仅属于你们个人的事吗?,不,它是宇宙内事。然后你失恋了,己份内事,就是宇宙内事,它也是属于宇宙内事,不是你个人的偶然的不幸。

        如果没有慧能,即无后来的王阳明,陆象山。(为什么说当时慧能得法后,命若悬丝,因为在)衣钵的传承同时也是田产的继承,所以佛门就不清净了。“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慧能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就是从慧能的这句话里套出来的。

        神秀的毛病出在哪里?他说我们有一个本来干净的心,然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可能要沾染上灰尘。 什么叫修行呢?就是不断的擦灰,就是我不断的把我们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要保持这种隔绝 。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在这层意思里面,他把心跟烦恼对立起来了。这个对立错了。我们上午已经讲过, 烦恼就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慧也来自我们的心。智慧跟烦恼是对立的,但它们同出一源,根源还是那个心 ,你怎么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二元对立呢,这是其中一个错。

        还有一个错。他把修行看作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意味着把 众生的烦恼拒之于门外,求个人的自了,是小乘佛教 ,只求自己的解脱问题。这不是释迦牟尼的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悯。 你没有悲悯你就没有智慧。我们怎么好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呢?我们要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自己的烦恼,看众生的罪过也看成是自己的罪过。这才是大乘佛教。 所以毛病有二个方面。【思考西游记唐僧取经从小乘佛法到大乘佛法】

        智慧就是悲悯,(有悲悯)这样的人慧根不浅, 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 ,就是你的心大了,你打破了形骸之间隔,你的心就大了,心里小怎么会悲悯呢。“应无所住”,也别把自己本来干净的心当境相住在那里了,这叫著了净相。这也是住相,就是住净相。 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智慧是从烦恼中来的 。把空再空掉,叫空空,就是回到世间,再次入世修行。回到生活中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来。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见到的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

(慧能说)自性就是佛心,人人都具备。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求乐莫大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本心起来,就成了佛。即心即佛。

        禅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学,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佛心人人都具备,但是平时看不到,因为心没起来你看不到,不是用眼睛看。佛教中讲观想,这个观不是眼睛看。是本心起来。这个本心大如天,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小我放下了,叫去除了人我别。人我别不是本来面目。

        什么是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禅宗守什么戒?戒轻视他人。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轻视任何人。禅宗第一次提出了众生平等,根据是人皆有佛性,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得众生。佛的意思是觉悟者,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跟宇宙一样大。只是没见到,没见到的情况下叫凡夫,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所以永不可轻视任何人。

        众生平等,众生之间差别很大,都不足让一个人比别人低,因为他佛性在。每个人都要堂堂正正,自做主张。 慧能说,不是我能够度你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性自度,我只是启发你。我们这些小根之人,需要上根之人,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但是开导不等于他能让我们度了,我们还是自度。是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自性自度,这样禅宗的思想就为宋明心学做了准备。中国人心中之贼要去破了,我们中国人如何树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彻底的打破主奴关系的奴化。王阳明后来这么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足,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作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不妨碍我们成为大英雄。 这是宋明心学的共同目标,“破心中之贼”,禅宗为它做了准备,因为禅宗告诉我们人人皆有佛性。

        孟子的心学是开端,然后又讲了禅宗的心学,是佛教的语言讲的心学。然后我们现在看,心学在中国的最高成果,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第一个命题,“心即理”,心外没有理。我们现在做事情每每凭的是心外之理。

        《大学》是中国人哲学修养第一本要看的书,叫初学入读之门。这篇文字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中庸》是曾子的学生子思所作。《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就是学做君子。跟小人区别。一般来说,孔子说15岁开始读这本书。孔子说15之后有志于学,是学做圣贤。到了15岁是要学习做君子。

        第一句话讲出了三纲领。“明明德”。明德就是心之德,德是一个事情的特征属性。我们心的德性叫明德。明明德该如何明,第二句话,是在亲民。 在体会人民生活。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到15岁你就要领会百姓的生活,人民的平常生活里面有道 。第三句,止于至善,让我们的心跟天理一致,叫至善。此心存乎天理之极,极的意思就是标准。明明德的途径就是亲民,指向心与天理一致,这个心中任何想到的,无不是以天理为标准,不掺杂任何的小我的私欲。把个人的偏见清洗干净,个人的私欲清洗掉,叫存乎天理之一心。这种状态叫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

        还有八条目,具体怎么来做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少年时问都是,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是读书,作官。王阳明说,“不对。 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学作圣贤 ”。学做圣人是人生第一等事。儒家的格物致知其实我们自心具足,心外无物。王阳明悟后开始讲心学。南宋的陆象山也是顿悟的。明朝王阳明也顿悟了。朱熹破心中贼的方法是“存天理,灭人欲”。错在哪里? 天理如果脱离人心,在人心之上,就是僵死的教条,它没有力量,你认为它也一样,对你的生活行为,生命实践毫无影响。人难道不知道孝之理吗,有用吗?这个理在他的心之外 。

        陆王发现,程朱理学走的路不对,天理应该在人心里,不是僵死的教条。 天理在人心里,就是良知 。心之德,明德即是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个心就是良知的呈现。良知当下呈现了。当下呈现。大思想家说话不随便说,不是头脑中的推理。他的生命情感的真相在此时此刻不由自主的呈现了,这不是头脑的事,是心的事。 良知不是在我们的头脑里,是在我们的心里,这个心里面是生命情感 。头脑里面是概念判断推理。我们别误解了良知,良知不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知识,良知是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生命情感在哪里,不在头脑里,在心中。头脑和心有区别,要说明头脑和心的区分太容易了。 心更根本,在头脑里面活动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心里面活动的是生命体验,生命感受。试想一下,我们是否可能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把我们心中的情感给消解掉,不可能的 。这就是王阳明所讲的心,不是西方学者所讲的理性。理性是头脑的工作,头脑的能力。心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平时你看不到,它在关键的场合突然爆发出来,那叫当下呈现。

        一、心即理。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朱熹的理学与阳明的心学对立在哪里呢?朱熹的理学要我们用头脑去理解真理,然后再诉诸生命实践。试想一下,我们头脑中理解了一部分道理,它能不能成为我们生命实践的动力?不可能。 生命实践的动力来自于心,就是生命情感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去行动,去实践的动力绝不来自于头脑。趋使我们去行动的是情感的力量,而情感发自于心,这个发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想里面,那叫天理。心即理。此理非概念判断推理,不是自然科学的定律,是生命情感的真相。你首先掌握这一点,你就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命题。心即理。

         在朱熹跟王阳明的学说中彼此对立在哪里?朱熹说,“天下要先有孝之理。人才会有孝亲之心”。孝的道理是不朽的,本来就存在的,我们没有去认识它,所以我们不会去孝敬我们的父母,那个孝亲之心就没有了。孝之理带来了孝亲之心,这是朱熹理学的出发点。所以先要把那些本来就在的理,不朽的理说清楚,我们去认识它,由于认识了这份天理,我们就有了生命实践的那个心。有孝之理,于是产生了孝亲之心。这个道理对不对呢?其实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时下中国社会有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不是我们对理没有了解,我们都了解,认识到比如孝之理,问题是我们没有孝亲之心啊。心是情感,是生命情感。我们讨论一点哲学,比如说几何学讲圆的道理,圆之理本身是不圆的、颜之理不颜、热之理不热、它没有温度,它就是那个理啊。爱之理不爱的,爱的道理不是爱。或者说爱之理不热。

         王阳明把孝之理与孝亲之心的关系颠倒过来,说,“天下是因为有孝亲之心,才会有孝之理”。这个道理在哪里。你查一查论证就知道了。宰与问过孔子这样的问题。“心安与否”,所以仁并不是一个概念,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我们对父母的爱从哪里来?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过父母亲的关爱和恩典,我们在父母亲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如果我们还不去回报,我们会心安吗。孝亲之心就是这么来的,它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头脑对一份道理的认识,而来自于我们的父母亲对我们关爱的亲身感受。由于有这份亲身感受我们就需要去回报,而不回报心不安。安与不安不是头脑的事情,是心的事情。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就是良知的呼声。良知是天理的灵觉,它才是真正的力量,头脑是压不过它的。

        君臣关系中,现在没皇帝了,其实君还在,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所以叫这个民族的臣,这层关系永远在的。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你不是世界公民,没有世界公民,这叫现代的君臣关系。 爱国是一种生命情感,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我们的心就是这么来,基本五个方面,小的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君臣之间。 在这种关系之间你还是个个体,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叫自我价值的实现?于中国人而言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的成功或失败的价值落实在我们跟亲人的关系中,也落实在我们跟民族的关系中。你在人生的舞台上取得了成功,你就感觉到我的自我价值实现了吗?中国人不这样的。要让父母知道,告慰父母,要让妻子或丈夫知道,让孩子知道,这是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落实处。我们这个民族因此而了不起,下一代是我们中国人的命根子,真正的中国人都为下一代而奋斗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什么是为下一代?就是为未来。我们这个民族是为未来而奋斗的民族,下一代就是未来,哪怕这辈子吃了再多的苦,只要下一代超过我们的生活就好了。为下一代开辟光明幸福的人生道路,我吃再多的苦都可以。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民族是这样的吗?没有,就我们中华民族。

        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人生价值、境界、在儒道佛里面,不在西方宗教和西方哲学里面。王阳明所讲的心是良知所在的地方,而良知不是理性认识,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真相领会。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而孝亲之心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我们感受到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想要去回报。这个孝亲之心,“无此心,即无此理”。一个孝子在英语中找不到任何对应的词。孝不是概念,是生命情感的一个方面的真相。

         二、知良知 。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概括的话就是这三个字。致是什么意思?这个致不是获得,是我们本有,何需要去取它呢?致也不是创设,不是把良知创立起来。良知有声音的,在我看来,致良知就是听良知。根本的关键处就是听,怕的是你听不到。有时候受到干扰了,你就听不到。干扰来自于种种,一种叫私欲,还有一种叫逻辑,理性的逻辑,你很发达也让你听不到。 良知是超越逻辑的,放下你那个逻辑的心,逻辑的头脑,放下你的私欲的对你的支配,你才可能听 。这听是一种努力。

下面问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听呢?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这个听就是行。行就是生命实践,离开行,永不可能听。

        三、知行合一 ,如何行的方法,致就是听,如何听,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听到良知。知和行不能分作二件事,它本不是二件事,它是一件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朱熹理学了。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才完成了知。想想这个道理是什么?并不是在行之前有知,知就是行的开端,头脑中认识的道理叫作头脑中的知,它带来不了行动。

        所谓知是行之始,这个知是对真理的领会,凡是真理一定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这就是行之始。 你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你都要想过去,融入其中,因为你心向往之,所以心向往之,表明了知是我们行动的动力 。人知道这东西好,就心向往之,人知道那东西不好,叫避之唯恐不及。这个知是行之始,就是不由自主,心向往之。比如我们中国人曾经认为西方文明是真理所在,所以中国近代史开端上,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当时西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心向往之。现代才终于发现它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终于西方文明不再是真理了,不再是东方人,阿拉伯人心向往之的了。 但是这里我们看到凡是我们确认为真理的东西,它同时一定是我们向往的。心来了。这就行之始。

        那行为什么是知之诚呢?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跟它融为一体嘛。你要融入其中啊,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你要跟这个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如何融为一体?行。不行如何融入一体呢?因为我们向往了,所以我们去行动, 行动就是让我们自身跟它们融为一体。这样我们的生命因此有了意义,有了精。让我们生活在真理中,这叫行是知之诚。 全部这一切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

        心学,这个学是实践。学了就要习,合起来叫学习,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曰乎”。习的繁体字怎么写,羽就是鸟的翅膀,一只鸟它一天要数飞之,要飞好几次,然后就拿这个习字来说。我们学做圣贤,这个学就是不断实践,“ 一日数飞,如鸟一般。学而不习,非学也 ”。学的不是指科学,不是这件事,是学做人,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和精,让我们生命在真理中,叫学而时习之。叫知行合一。

        整个心学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学者可以研究它,但王阳明心学是叫我们去身体力行。行有未到处,一定是知没到。要证明这一点。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工夫,而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不然,此事不成知。 如果你不曾实践,就是你还没知呢 。一知就行动。就心向往之。不然只是不成知,此确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传习录》就是语录。王阳明的心学是实践的事情。比如如何练毛笔字,不要求字好看,只是一个用敬的工夫,你写书法,练字,不图字好看,只是一个用敬。现在一练起书法就想,哦,自己最好成为书法家,写的字到处有人欣赏,那么你开始求了,错了。 你要做的事情,是浇灌你的树根,不要做花想,不要做叶想,不要做枝想 。这是王阳明原话。打一个比喻,我们种一颗树是想,它应该开灿烂的花,有茂盛的叶,但树不知。花、枝、叶也罢,树根只要扎的深,它自己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你求的。你如果练书法不图字好看,这是第一个前提。你如果办企业,不图晋升五百强,你办事情,认认真真做,用敬啊,这叫工夫。在根子上入手,那叫浇灌。只要树根浇灌的好,根扎的深,我们还怕什么。冬天一定会来,这颗树的花叶都要凋零,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没关系,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它又花繁叶盛起来。如果那个树的根扎不深呢?很浅呢,它冻死了,就这个道理。举一个例子, 王阳明的心学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了,它的实践叫知行合一,如何知行合一,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听,听什么?良知。良知乃是我们生命的意义的根本,因为它和天在一起的。那就是天理。 不要专门的去学这个,学那个。然后记下来一百多条,也记不完,要到处去应用自如。王阳明一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中国一部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无一不是王阳明的信徒。曾国藩,李鸿章,蒋介石,毛泽东没公开承认。因为你有止于至善的目标,就是你有人生目标了,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这些来自哪里。来自于知道目标,知道我最终要达到什么。

建立爱情的反面是什么

建立爱情的反面是婚姻。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是对立关系,婚姻的对面就是爱情。出自复旦学院副校长王德峰。原句建立爱情的反面,夫妻共命运却各担其职。生活中,很难遇见完美婚姻,很多人也认同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读王德峰

引自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意义(上)》节选

        人生为什么成了问题呢?因为我们有 无限心 。我们活在每一个瞬间中,我们以筹划和未来的方式活在当下。我们超越现实去筹划那个尚不存在的未来。筹划未来就是提出理想。我们要安顿的就是这个无限心。

        我们的 无限心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构成这现实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我们的无限心是无法在现实世界安顿的 。

所以安顿的第一步是 超越现实世界,就是:出世 。

      无限心无法安顿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限的,再豪华的别墅、再高的权位,也是一个有限的事物。

        人生最维对付的是自己生命内部的麻烦,就是无限心的安顿。它只有出世。这叫超越现实。先指引一条让他的心出世的路。要先出世,然后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第一步是出世,出世而后入世,入世的前提是出世。 文化要来的前提是这个民族要先有 出世的精神,然后再来做入世的事, 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顿的生命。

        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心不安顿好就是烦恼来。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峰是王阳明心学。

        当佛经说汉语了,一定是佛学思想的中国化。儒道佛三者合流,成就了陆王心学。儒家的出世而后入世的路是什么样?一句话概括, 无所为而为 。

        ”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比方说你有两只脚就得走路,你有一个头脑就得思考和学习。无所为而为针对的是有所为而为,我们做事都有目的。认为这个正在做的事情是达到另外一件事情的手段和目的。而应该是我们之所以这做件事,因为它本应当做。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不是通向另外一个目的的途径,这样的做事是无所为而为。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对的。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并没有失败的人生。我们做种种的事情,都因为这种种的事情本应当做。不是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达到一个有利于我们的结果。不是为了这一点。”

读王德峰节选—做事是为了什么? -

什么叫永不失败的人生?这就是。 我们之所以去努力的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它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所以我们去做了。我们甚至可能凭借我们的经验知道,这件事做了的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仍然去做。这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儒家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再来看看道家,他如何指点一条 出世的路呢,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的做事。人为二个汉字合起来就是伪。伪就是造作,道家就是反对造作。造作为什么不好?中国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叫天人合一。是儒道二家都主张,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 按照道家,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于天,人类生活的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 这是道家的出发点。于是从这个出发点出发,道家的原则一定是教我们做减法的,减去人为的因素,减的越干净越好。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就是减少,减少人为的因素,要损的彻底。吃饭是天道规定的,但如何吃饭,道家的精神就来了,偏要吃的好,就是人为。

        一旦把人为的东西清洗掉之后,你就看到天道了。

没办法正面告诉我们天道是什么,道是不可言说的,你只能说它不是什么,不能说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就是人为的东西统统拿掉。《道德经》和《庄子》叫我们如何做减法的方法。学习老庄的学说是学习作减法的方法,这样的实践,就不知不觉行为在天道里面了。 做事情不要增加自己人为的目标,人为的企图,你不要自己定目标,天道把你的人生规定好了,你顺着走,幸福就来了。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和各位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带着东西来 。

        这个东西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环境给我们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来过多次,积累出来的东西。别以为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来过多次了,你信不信?王德峰现在开始讲迷信,我现在真相信。我确实没办法给出科学的论证,这件事情超出科学思考的范围。全凭我们的悟性去领会。

        我王德峰想学哲学,当时以为是我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来知道,是我带来的业力,规定我去做了那个空而又空的学问,这是我的业力。 我们选择这个愿望,还是那个愿望,没有这件事情 。 我们有这个愿望,没有那个愿望,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这个愿望来了以为。我们选择如何实现它的道路,这件事情我们有一点自由的,至于什么愿望来到我们的心里,不是我们的自由。它就这么来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业力来,我的活你干不了,你的活我也干不了。各自的业力不一样。 什么叫做事?佛家说,你这辈子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了,你非做事情不可,做事情就是消业,因为你带着业力来的。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事情,你就好好做吧。做事就是消业,因为做事情是为了消业的缘故,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最好它没结果,没结果更好。如果它有了结果呢?很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了。但是做事哪里没有结果呢?佛家也看到,只要你做事情,就一定会有结果,但是这个结果跟你没关系。这就不是你的业了,不是你造的新业,所以是无心而为。无心而为的意思不是教我们做事不认真,事情一定要认真去做,但是对它的结果不关心。因为做事就是为了消业。除心不除事。事情不能拒绝的,你就担当起来做,消业。

        犹太教说我们有知识,骄傲是罪。信仰的前提是谦卑。充分领会到自己面对的虚无,以对虚无的领会活在当下,西方人的出世的路是崇拜上帝,渴望天国。基督徒的婚姻是上帝的事业的一部分。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儒家的学问是仁学。心学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荀子说人有生物的自保本能,为了避免同归于尽,发展了道德,我们遵守道德是为了让利益斗争被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而孟子认为道德来自于我们的心,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讲仁的根据在我们的心里,侧隐之心,仁之端也。

        我们的身体把自己跟别人分开来了,侧隐之心由然而生,是打破了身体的间隔了,这时候这个心与这个小孩联系在一起了,这叫仁心感通。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indivdialism,叫个人主义。主导近代西方的原则叫个人主义。个体主义。个体的人,他们原先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基督教的团体中,基督教衰落,他们从团体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的个人,个体的人,然后他们按照理性的法则确定个体的关系,契约,原则,用理性来确定契约,所以个人主义原理是近代以来欧洲社会的基本原则。

        我们虽然承认形骸间隔,但是又有仁连在一起了,是一体之仁。不仅是同类,非我同类,鸟兽的痛苦也会令我们产生哀悯之心。花草瓦石无端被毁坏。我们也会哀悯。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无机物的存在就是为有机物的存在创造条件的。有机物趋向于植物,植物趋向于动物,动物最后趋向于人。 人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核心就是仁 。

        按照中国的宇宙观,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它的真理,叫生命情感。我们离开无机物,我们也无法生存,所以瓦石之类无故的被毁坏,我们会生顾惜之心,你离开这个自然界的无机物你能生存吗?植物来了,动物拿植物做食物,食物链就来了。所以植物趋向于动物,动物趋向于最高的有情物,人。最高的有情物叫人,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叫仁。于是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外没有理”。炒股就是心外之理。今天的文明到处用心外之理,非常可怕,你抛弃你的心去求一个理,这个理将要戕害我们的生活。

  回到中国心学,心外无理,你要抓住的都应该是在你心里面站得住脚的理,在你的心里面没根的理,叫心外之理,不可信。它在根本上威胁你的生活 。我们一旦心亡失,跟心外之理走怎么样。争夺利益的方法全是在心外之理。

        心学不是心理学,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天理不是知识科学的理,是天理,天理在心里。王阳明说,“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肚里要有这句话,要关键时候突然明白。心即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他从孟子那里来。孟子说真理不要从外面去求,万物皆备于我。然后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们做学问是把亡失的心找回来。放出去的心要召回来,召回来就是叫学问。把放出去的心召回来。

       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礼,荀子主张以礼治国。 我们可能会遵守礼遵守的很好,但心中并不没有那个人心,于是会变成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其实是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格叫乡愿 。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没什么根据。这是头脑的聪明发明出来的,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在荀子的学说中养成了我们的一个国民性格,乡愿,我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所以孟子的学说在他同时代理解的人极少。

        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是禅宗,禅宗就是心学,是用佛家的语言说的心学。禅宗的宗旨就十六个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相宗就是唯识宗 。禅宗就抓住了心了。弘忍法师说,他的弟子们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世人生死事大。涅槃叫不生不死,学佛求的是涅槃,不是只求福田。自性若迷。自己的本体看不到,佛何可求。自本体就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见性成佛,谁去见这个性呢?就是心。

        看到金器,不睹众相,常观金体。相与相的差别就消解了,只是看到金器本身,他不是看不到相,而是不为相所惑。不著相,不住相。你的名牌包不妨碍我的普通包还是包。我们看到了包的差别是用什么来看的,我们看到还是包是做什么看的,你看到金器是用五识来看的,但是你看到金器本身是用心来看的。此心一来,是常观金体,不睹众相。

        八个字是金刚经思想的核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住是住相,相是客观的,但是你不要停留在里面,相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人、都区分个高低贵贱,这是相,还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如果你不住相了,叫本身起来,而生其心。只要本心起来,见了佛性。就好像那个人来到金器的仓库看到了金子本身。 这个比喻太有意思了,金子本身你的肉眼是永远看不到的。要用心来看的,你的眼耳鼻舌身只能发现不同的器。

        第二个问题在问,金子本身可能单独存在吗?不可能。金子本体叫金体,它只能在不同的器里面存在,脱离种种的器,另有一个金子本身让你看到,不可能的。它又说明什么道理呢?别把佛性从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抽出来,专门在那里,等待我们看,就好像金子本身总是在不同的金器里面存在,一样的道理,所以 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能离开世间来觉悟,“离世觅菩提”,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寻求那个最高的智慧叫菩提,“恰如求兔角”。就好像你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去另求一个专门在那里等着你的佛性,就好像你要求兔子长出二个角来。

        这有二层意思。 第一,你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一步叫出世,常观金体。出世,但是回到世界中来,金子本身不脱离种种物体。你要求金子本身也在种种的器里面求吧。 这是第二层意思。

        我们再转化一句话,禅宗教我们修行,就拿烦恼来修。烦恼即菩提,人世间充满了烦恼,所以叫灰尘的世界。别把灰尘拒绝了,因为烦恼来自心,如果没有心,它没烦恼,只有肉体痛苦,所以烦恼不是拒绝它,因为它跟我们的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就心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用出烦恼来,还有一种用法,用出智慧来,都来自于心。我们的烦恼证明了我们的无限心,证明了孟子所讲的心,没有此心,即无烦恼。怎么修呢?烦恼成了我们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 不要害怕我们有烦恼,拒绝烦恼,心安静的如水一样,一点波纹都没有的水,风一吹水就有波纹,很正常,如风吹水,自然成纹,你生活在世界上,怎么会不遇到风呢,风一来不是水面就不平静了嘛,那叫烦恼来了,但是你不要跟着烦恼走掉了,烦恼是水上的波浪,水还是水。水的波浪起来或者下去就不会增加水或者减少水。大海每天的海面在汹涌澎湃吧,大海的总量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不增不减,所以这就是禅宗,要我们抓住烦恼来修这个心,因为烦恼也来自于心。

        禅宗的这个思想是非常伟大。后来的宋明儒学把禅宗的思想吸收进来,变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了。这二个学派的目标是相同的,就是王阳明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中贼如何去破,就像烦恼如何去破,用我们的心。

从《水知道答案》看伪科学的秘诀

《水知道答案》在1999年由江本胜在日本出版,书中用122张水结晶的照片,展示了水不仅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还能感知人类的感情,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到了2009年开始在我国图书市场流行,并引起了现象级的讨论。

江本胜在此书中写道:水可以产生和人类相似的感情,如果水瓶外贴上“感谢”的标签,瓶子里的水就会结出漂亮的晶体。

在装水容器表明贴上“希特勒”的标签时,水会呈现类似“kill you”的结晶,而当贴上“特蕾莎修女”的时候,结晶则会呈现出类似“爱和感谢”的图案。

除此之外更神奇的是,水分子还能辨别不同类型的音乐并且有自己的喜好。在播放贝多芬的交响乐后,水分子能结成美丽工整的晶体;反之如果强迫让它们去感受摇滚乐,最终就会结出难看的晶体以示抗议。

人体70%都是水,人的周围环境,山川河流还是花草树木,甚至一呼一吸,都离不开水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影响周围的环境,人类微笑面对世界,世界也会报之以幸福的微笑。

无论听上去多么暖心,但谎言终究是谎言,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讲师左卷健男,出版了《水不知道答案》来反驳江本胜。

水结晶的形成仅跟温度、湿度有关,如果结晶温度在-5℃到-10℃之间,晶体更容易形成柱状或是针状的结构;在-15℃左右的情况下,水结晶会倾向于结成片状的雪花。至于雪花的复杂程度,则和湿度有关,湿度越小,雪花的形状就越简单。

左卷健男声称:“这种伪科学用于教授道德,水能理解话语和人的情感之类,使孩子们盲目相信伪科学的,将导致理科教育的基础毁灭。”

江本胜光鲜的外衣被一层一层扒去,他自称医学博士、作家、科学家等等头衔。但是经过人肉搜索得知,他的博士这个头衔是在一所野鸡大学花350美金买来的。

而且江本胜的研究成果还有明显的广告嫌疑,因为在宣传《水知道答案》的同时,他的公司正在出售一种“高能水”,这种水号称有着最完美的晶体结构,还可以延缓衰老,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而这样的水自然也是天价,一瓶227克的“高能水”的价格高达35美元。

按照学术惯例,江本胜应该先将自己的实验报告发表在《科学》、《自然》这样的专业刊物。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透露自己的试验经过。

外界很难得知其实验过程从而复原并验证它,这是伪科学的典型行为,许多权威人士相继提出了质疑。

2003年詹姆士· 赖迪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赖迪公开提出,如果江本胜能够在双盲实验中重现他的实验结果,就给他100万美金。

2005年斯坦福大学工程系教授威廉·提历指出,江本胜没有对影响水结晶的三大关键因素进行控制,其实验结果没有证据支持。

2005年12月美国弗蒙特卡叔顿学院学士扎其菲尔德也评论说,江本胜的实验缺乏逻辑的严密性。

到了这一步,真相已经浮出了水面,江本胜的“实验结果照片”只不过是刻意挑选出来的而已。《水知道答案》这书最初是江本胜自费出版的,从始至终并没有获得任何权威科学期刊的认可。

常理来说,江本胜的理论已经漏洞百出,应该难以立足,可事实却令人瞠目。

2011年12月1日,广州媒体报道了天河区华成小学马昊同学的“米饭实验”,该实验就源于科学纪录片《水知道答案》。

在这个实验中,马昊在冰箱中放了三碗米饭,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一碗赞美“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一碗咒骂“你这么恶心,还敢呆在我家里,我要好好教训你!”还有一樽米饭则静静躺在冰箱里,从未被理睬。

一个月后,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而原本应该变得更臭的不理不睬的米饭,在马昊的手中居然只是变黄了。

《南方都市报》记者对这项活动赞不绝口,认为它培养了小学生的爱心,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并采访当地一位“心理专家”作证:“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

这简直是《皇帝的新装》升级版,连天真的孩子竟也赞美起了皇帝的新装。

《水知道答案》出版已经23年了,目前仍在电商平台上大卖特卖,而且好评如潮,这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其实江本胜的谎言一点也不精妙,通过生活中简单的实验就能证伪,可是它为什么还能大行其道20余年呢?

只能说江本胜的这一碗鸡汤,真地很香。江本胜告诉大家,只要你善待水,水就会善待你,只要你善待世界,世界就会善待你,这简直太简单了!

可是,我们需要这一碗鸡汤吗?

一个成年人,应该直面淋漓的鲜血、直视惨淡的人生;

一个成年人,应该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从没有捷径,没有“简单”二字。

如果相信通过一本书、一套视频、一场旅行就能洞察世间万物、改变世界,恐怕只会掉进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成为无辜的韭菜。

翟鸿燊、陈安之、刘一秒、聂枭、周文强,他们都宣称一场演讲能让人醍醐灌顶,获得成功者思维,走向人生巅峰。知识储备充足的人能对此一笑了之,不屑争辩,但是那些急于求成的年轻人却很容易被俘获。

王德峰顶着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的头衔,一边抽烟一边讲授着命理学与生辰八字,却能在B站、抖音上呼风唤雨,足以见得那些观众是多么饥渴地在寻找一条简单的途径认识世界。

这些人声称是玄学系主任、风水学教授、命理学大师,却不知中国从没有一所大学开设过玄学、风水学、命理学专业。

2005年南京大学风水培训班成立,这是我国首次认可的风水行业培训,迄今为止已举办20期。但是南京大学称,风水培训班是个人行为,与南大无关。中国建设部也发出声明,他们尊重风水文化研究,但否认风水师认证。

无独有偶,2010年清华大学易经建筑风水高级研修班成立,照猫画虎,与南京风水培训班一样,又是一个商业培训班。每位学员16800元人民币,课程总共分五讲分别是:风水的起源、风水运势化解、罗盘实际运用、卦象解析化解、真实案例分析。

课程结束后,由澳门易经堪舆协会颁发“建筑风水高级研修班”的结业证书。

没错,这些培训班和大学的招生、教学、证书没任何关系,只是租借了一个大学的场所。受众还是试图想通过几节培训课掌握终极真理,图的是“简单易行”。

风水学并非完全是糟粕,但想通过风水学掌握万物的运行规律,仍需要去伪存真、取精祛邪,仍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一个人、三本书、五节课是办不到的。

《新大众哲学》中写道:

要认识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思维的规律,绝不是直截了当、简单容易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不认识到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循环往复、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本是我们最熟悉的常识,却总是敌不过伪科学的“简单”二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