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阴阳之气,太极阴阳法论命唯一正宗

2023-10-25崇庆运势网热度: 7516

怎么采后天之气补先天之气

人体之气古人分为先天、后天两种。一般古书上说的元气大都是指人的先天之气。它是人的生命之气。父母生下你时,元气就是个定数。俗话说:母壮则子肥。人的元气生下来就定了。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 元气和寿命是什么关系呢?元气就象煤气,如果爸妈给你的这一罐煤气很多,而你一天到晚让火门老是开着,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外煎焦,给你再多的元气你也活不长。反之如果给你的不算太多,但是天天节约使用它,恐怕你的寿命就长了。古人说元气可以补,那是古人良好的愿望。中医有句话,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是让你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这人真正的元气没了,你拿人参堆着,他也活不了。不少古代中药书上说,某味中药可以大补元气,以我个人的经验,元气不能补。如果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就甭死了。所以那些说“取天地之气补人之元气”的话最好不要相信。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体阴而用阳,它是你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到春天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助于它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生麦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汗出了以后里面的津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夏天来到的时候,老人可以吃一点生麦饮。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是主闭藏的,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用一点秋梨膏。秋梨,梨得金气最重,开的花是白的,结果是在秋天。用秋梨膏你就不会在秋天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呀,大枣呀,核桃仁呀等膏滋药。 鱼生火 肉生痰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原是因为饮食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60岁以后的老人如果体力不行的话还要吃点肉。那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西方不是,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吃肉,老吃肉就想喝冰水,因为“鱼生火,肉生痰”,身体里面热太多了就喝冰水,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吃饭也要顺应天地之阴阳 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8。女同志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7。《黄帝内经》讲,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同志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再美的女同志皱纹都开始出来了。男同志老得慢。因为8年转一圈,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 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发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谁能真正的恬淡虚无呢?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呀,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元气”是什么意思?

1.指人的精神,精气神。

2.中医学名词。和”邪气“相对。

3.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6.中国哲学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3)】——阴阳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3)】——阴阳
一、阴阳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地球上,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状态,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
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
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机算机二进位制的0和1,0是阴,1是阳。
二、阴阳概述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即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阴阳有四对关系,即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概念。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力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是永不停歇的运动。星球具有对称性,阴阳具有对称性,越是高能的阴阳体,对称性越高。不对称性的事物,如一阵风,石头,星云团。阴阳的运动一旦停止,万事万物都会散开。
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有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之分。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孔子《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为阳,地为阴。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昼为阳,夜为阴。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雷电为阳,雨雪为阴。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君为阳,臣为阴。阴,臣也。阳,君也。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夫为阳,妇为阴。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阴阳谓夫妇也;男为阳,女为阴。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律为阳,吕为阴。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按阳为律,阴为吕;奇为阳,偶为阴。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动为阳,静为阴。考其阴阳,以观其诚。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开为阳,合为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三、阴阳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阴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开始。
1.阴阳变化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
2.阴阳相倚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3.图解阴阳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四、医学应用
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证,指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指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
五、阴阳哲学
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
1.阴阳首先表现为同一的。
因为不论是阴还是阳,都是从太极转化而来——即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
2.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
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动物。
3.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六、现代理念
1.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
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
2.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
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3.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
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用五行理论来表达的。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4.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
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
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丁俊贵
2020年4月26日

从老子的“渊墨”态度中,该怎样解读“道”的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中开片的一段话,它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点。老子本名李耳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与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并称为老庄,老庄之学亦是道家学术流派中重要分支。

老子讲解学问方式,多种多样,不发一言也可另人深思,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老子与人论道,论到底是柔软的舌头厉害还是坚硬的牙齿厉害。老子张开嘴露出笑容,老子嘴中牙齿已经脱落,但舌头还好好的。这恰好证明了,有时候可以以柔克刚。更从侧面证明老子的“渊默”态度亦可阐述出天地万物之“道”。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中一段话,这里的一是指,阴阳两种先天之气的集合。二是指阴阳二气分开,阳着上升为天、阴着下沉为地。三是有了天地之后,阴阳两种对立之气向冲,产生了后天之气,也就是生命之气。后天生命之气诞生后,在生命之气内又孕育出了万物。这正是道家的宇宙哲学观。

道家认为,在先天二气出现前,就有了“”的存在,即道生一。道即道路、道理,在先天之前,宇宙的道路、道理就已经定下,按现在名词来说道即是时间线,在空间演化生命出现前就已经划定好了,这条时间线的能容是空白的,但起点与终点都已定好,大道理大方向也已定好,在这条时间线内出生的万物始终无法跳出这条“”。

然而,“道”也并非一切的起点与终点,从《易经》中的一段话可以印证着一点:“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这段本意是对空间演化的一种阐述,亦是一种道家理论,太极乃阴阳二气的集合为一,它分化出阴阳二气为二,有阴阳二气产生的四象为三,四象有演化出了八卦即是万物。



“道”为有极,它产生了阴阳二气的集合‘太极’,但“道”并非初始,在“”之上还有‘无极’。这里的无极是什么,从道家思想来看,应该是指“道”未诞生的混沌虚无状态,这种混沌虚无即是万物的起点,亦是万物的终结,正所谓“起始亦是终”。

2、起始亦是终

若“道生一”是对宇宙空间时间的一种哲学观点,起始亦是终就是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哲学观点。世间万物由死亡中诞生,最终又归于死亡,这是一个循环,正如“”的循环一般,在混沌中诞生最终又归于混沌。在这种循环之内,起点终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本心,体悟自然,感受“道”的过程。

做事做人重要的是结果,还是取得结果的过程,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通往结果的过程即为“道”,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讲“道”要用一种“渊墨”的态度来讲“道”,体悟“道”的过程比知道结果更重要,道法自然,没有体悟的过程,无法融入自然,也就无法明白“道”。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感悟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道德经》中的一段名言,阐述了道家学派,对“”的理解。自然即为“道”,自然是什么,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日升日落皆为自然。每一样事物,每一种自然想象,本身都是一种“道”的体现,正所谓大“道”三千、小“道”无数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不说话,却为求“道”展示事物的变化,让求“道”者自己去自然中感悟属于自己的“道”。静坐观察日升日落可以悟“道”,观察花落花开可以悟“道”,观察飘落的树叶亦可悟“道”。每一个看似寻常的自然现象背后都蕴含着“道”与“理”,感悟自然就感悟“道”与“理”。道法自然,感悟自然,自然悟道。



这都是理论,一种哲学观点,核心观点在于融入,坐于室内去感悟自然,只能是雾里看花,只有融入自然才能体悟自然,感悟“”的真谛。

2、融入自然

自然中感悟道理,这是古人的智慧,放到现代依然适用。无论是空气动力学、人体力学、还是仿生学,都是源于自然当中。按照“道”学理论,天下万物皆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都是“道”的一部分,悟“道”的最终目的是融于“道”,只有融于“道”才能看透宇宙的本质。

可“道”又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融于“道”似乎是唯心的说法,但“道法自然融入自然亦是融入“道”,亦能体悟“道”中蕴含的宇宙至理。融入自然是“道学”所追求的,但并非追求的极致,“道学”所追求的极致是“返璞归真”。

3、返璞归真

儒家讲浩然正气、中庸之道,佛家讲静悟修心、大彻大悟,道家则讲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去除一切枷锁返归最初的真我,才能看透一切,悟透一切,融于一切。“道学”所讲返璞归真,并非要人回到原始社会放弃现代我的一切,返回只是心灵上的真,去除的也是心灵上的枷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体悟自然融于自然。



返璞归真心灵通明,自然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都可以去感悟“道”,这才是“道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若是人人都能做到返璞归真,那无为而治也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人心赤城无瑕无垢,自然无需过多去干预,一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即可。

三、无为中有为

1、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道学”重要的治国理论。它区别于名家的福导礼治与儒家的以德治国,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非从字面上理解的,治理国家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要分清楚。

要治理国家,又不过多敢于,给民众自由、自治,充分发挥民众的想象力创造,民心所向方得辉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许多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学”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要顺应“道”去为,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干预,以达到在“无为”中“有为”的效果。

2、无为中有为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是“无为”,它代表着一种自然规律,万物皆遵循着“道”生长运行。看似“道”什么也没做,但它却约束着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正是“无为”中的“有为”。



放到治国上亦是如此,“道学”认为执政者或管理者应当如同“道”一样,只制定出一个规律,即“法律”或“管理制度”,民众或被管理这在这种无形的条框中自由活动,执政者或管理者只去干预跃出条框者即可,实现在“无为中有为”。

这种“无为中有为”说的就是以法治国,人不过多干预,社会是个染缸,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并非所有人都能返璞归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有一丝不公与倾斜都会是社会混乱,这也正是以人治国的弊端,人治终将混乱,法治井然有序。在“道学”理论中,当社会实现“无为而治”后,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

3、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如同“道”一般,给社会划定一个运行的规律,官员、百姓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就犹如自然界中的万物一般,遵循规律而动。作为执政者只需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过多做出干预,一切顺应自然规律变化而变化,“无为而治”终成“天下大治”。

当我们现代人,还在争论是“人治”还是“法治”的时候,千年前的老子已经看得分明,他用“渊墨”态度阐述出“道”的真谛,“顺其自然”万事万物皆应该遵照符合其自然规律的生长运行。就好比我们现代人,不去顺应自然规律,非要食用反季水果,最终只会伤害我们本身。“顺其自然”即是治国之“道”,亦是养生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结语

中国有五千年璀璨文化,名人更如恒河沙数,老子确实其中最特殊的一个,他给人类留下《道德经》这一巨大的文化宝藏,自身生死确实迷雾重重。他一生单薄名利,如同闲云野鹤,可却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见了他都要自惭形秽。他用宇宙哲理留下“道”之一字,其内涵影响后世千年。

“道”字本身兼具着“道路”与“道理”双重含义,悟透其中“道理”自然可以看清要走的“道路”,已经踏上要走的“道路”在其中自然也能悟出其中“道理”。“道”之一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关对错只在本心。

道教气的问题

善友,“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此为“所生”,而“能生”者,是谓 “葬者,藏也”。
道教之谓:“先天一气” 可以生万物,可以化阴阳,亦如此意。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为方便说二言。您可以细细思维。
祝您六时吉祥!

五行缺水的人 性格是什么样的?

老公五行缺水,是大林木命。他的性格是怎么样的,身体哪会发病 作息规律,适度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就来了 因为! 你不能死!为撒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