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根本,周易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2023-10-16崇庆运势网热度: 16642

《易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现今国学之风甚旺,研<易>有成就者自五四以来不下百人,专著不下400部,论文无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易经的重视和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么,如此众多的研究论著、论文,观点、新论,总不能面面俱到,拿来主义吧?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应该如何把握其精髓主旨呢?根据我的学习体会,易经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著作。
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中,《易经》的阴阳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它的变化论也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序看出易经对万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乾第一,先有天;坤为二,后有地;天地造万物。屯为三,人与万物共生,需要屯积,才能无忧;蒙为四,这个时候人处在蒙昧阶段,需要教育;需为五,人有了进步的思想,就会有更为高级的需求,或者说要有大的需求;讼为六,有需求就会有争讼……直到最后既济六十三,未济六十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到新的一轮开始。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的。
我们再来看它的爻变规律。易经是把一个卦的每一爻都动起来看的。从初爻一直动到六爻。当然也可以从六爻到初爻。按照阴变阳,阳变阴的成卦规律以观其玄机,这也同样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一方面它是一种挖掘卦中深层次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在运用六爻推断,运用互错综象来推断事物,看事物的内外,看事物的正反面,看事物的上下等等变化现象。由一个卦爻,我们可以一连看它的几个侧面和放大似的来看它的好几个变化,这样我们的联想力就加强了,思维也就更加活跃了,就不会把一个问题看死,这样六爻推断的思维才会顾此及彼,文思如涌,这正是六爻快速推断法所必须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事物发展变化、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特点也都了如指掌了。
第二,易经是一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著作。
易经号称无字经书,它最先是由两个爻象即阳”????????___”阴”__ __”构成八卦图,八卦两两相对。乾对坤、震对巽、离对坎、艮对兑。发展到文王演绎出六十四卦,也是由三十二对两两对应的卦象构成。由此可见,易经的整体构成就是“相对而出,统一成型”的。.易经阴阳对立统一论的精髓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产生万物,(包括生命物)故生命在于运动。正如《易·系辞》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既是易学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则。《易·系辞》中还提出:"刚柔相推易生变化"。提示了阴阳两气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易经还反映了时间空间上的对立统一。从时间而论:其阴极到阳极再从阳极到阴极,代表着一昼夜子时到午时,午时到子时;一年四季从冬至到夏至,从夏至到冬至的推移,阴阳消长循环交替。
从空间而反映:阴极象征着北方,阳极象征着南方。八卦方位与空间:震东、离南、兑西、坎北、艮东北、坤西南、巽东南、乾西北,卦与方位而对应。
易经从有图无字到有图有字,无不渗透着阴阳、刚柔、消长、动静、尊卑、贵贱、吉凶、祸福等等对立统一体。
第三,易经是一部研究如何做人做事的著作。
易经着重论述了做人的标准有三,那就是:自强不息具备乾德,厚德载物具备坤德,居安思危具备革德。人要有追求要有理想抱负,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能海纳百川;要有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做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知文史、懂哲学、用科学、善预测*。
做事的方法和步骤易经是这样论述的: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能够善于观察事物并能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内在的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和行动,那么就象有老天保佑一样顺利无忧。这里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观察。就是面对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要进行观察,这个观察是全方位的,越细越全面越好,为分析打下基础;
2.分析。就是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有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整理剖析,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
3.决策。就是根据分析的结论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案。
这是一个做事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寻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问题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易经不是算命的书吗?我的回答是:这是对易经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偏见。用易经作预测只是易经内容的形式,是易经内容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内容已经事过境迁了。只有那些根据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思想精髓发展延伸的东西才是最有使用价值的。

解读易经(一)——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读懂易经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易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在说什么?我想,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也说易经古涩难懂,所以我觉著自己学周易20年不懂其意是很正常的。

学不懂周易,用周易占卜还是可以的。于是20年间研究术数之学,用于实战,常有证验。这样以来对周易古经和易传便光顾的少了。直到近年,当我重新阅读易经时,豁然发现:易经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在2500年的连续中,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趋势。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中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的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规画,最后又回归右脑。世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在2500年前的世界文化轴心时代,随着人类左脑的进化,左脑终于以数理逻辑处理来自右脑的资讯,左右脑于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和相济,佛家称之为“定慧等持”,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来了!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这时期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令人惊奇的事件: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大家这个地球上。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开山祖师琐罗亚斯德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似乎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人与天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奔腾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右脑是先天脑,生命脑。老子说的“返先天”、“复归于婴儿”,孔子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都指的是的右脑智慧。每个民族的上古历史都是神话语言,神话类似于童话,二者都是右脑化的语言。山海经、归藏易、旧约圣经都是如此。不要以为用神话叙述的历史就不是信史,神话语言只是表述方式。现代人写的历史和传记有用辩证唯物主义表述方式的,也常被国外的专家使用,所以表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否定信史的定位。

于是解读易经就很容易了,你只要把你孩童时期的思维找回来就可以了。右脑思维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右脑也叫动物脑,现代生物学发现有些鸟类迁徙竟用天空的星座导航,所以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揣度古时侯人的思维,古时侯人观星象的本事比大家高,古时侯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比大家高。 顾炎武 《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民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昆裔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山区搞农田水利,闲暇时间为老乡子女推八字,以前家里穷没有钟表,老乡往往是说孩子出生时参宿在正南,或参宿在西南云云,可见在知识落后的地区人们还保持着观星象的习惯。所以易经的解读不受知识的限制,易经的受用是无条件的,你只要开启右脑就可以了,大家的左脑已经很发达了,大家天天在用左脑。解读易经,只有少用左脑,少用脑筋,少用知识,简单说你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即是左脑的学习;为道,即是易经的学习。对于左脑太发达,理性思维太活跃的知识分子,必然是易经学者的落后生。

象数是义理的根本。义理是象数的花果。如何让易经这个智慧大树恢复其强大的生命力呢?是发挥其义理呢?还是弘扬其象数呢?当然只有浇灌树根才能使大树恢复其生命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义理是伟大的,华严经把佛菩萨比喻为花果,把众生比喻为树根。佛菩萨的逐日的工作生活皆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众生。左脑的智慧来源在右脑。有道才有理,所说道理。假如翦灭象数,专治义理,必然根枯花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读易经的法门

这个法门就是天底下一本最小的解卦小词典,就是出自孔子《易传》之《说卦传》,总共不到700字,而且不需要你刻意记住,你只需查阅即可,用过以后你就晓得,这个解卦小词典不需要记忆就自然领会了。

解卦小词典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姹女。

  •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专,为大途,为宗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 兑为泽,为姹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就是这个《说卦传》解易小词典,往往被某些所说易学义理派教授们呵斥为“古时侯人为占筮迷信活动而掺加的穿凿附会之词”。庄子曰:“道在屎溺”,信哉!除了把握以上《说卦传》卦象词典外,解读易经还需要把握爻象规律,爻象规律比卦象更简单:阴爻为柔,阳爻为刚,然后是中、正、应、乘。这个大家在解读中与大家分享。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最深度的解释

阴阳是表相是形式。道是本体是内在。
阴阳是显相的,有形有相的。道是无形无相的。

阴阳是生灭的,变化无常的。道是不生不灭的。

阴阳是此消彼长的。道是不增不减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的是阴阳和"道"是一体的。它是一体两面,"道"要通过阴阳表现出来,要通过阴阳把它作用发挥出来。而阴阳的规律是由"道"规定的。阴阳的能量是由"道"提供的,阴阳只不过是台前的演员,而"道"才是幕后的导演。
正如《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空指的是体,色指的是表相。体和相是一如的,是不可分的,所以佛法强调不二法门。
阴阳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具备的能量是有限的。而道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阴阳是占有一定时空的,把多姿多的大千世界展示出来。而"道"是超越时空的,"道"创造了一切的时空,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万事万物有生就有灭,那是因为就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它的能量是有限的,有它的定数,当能量消耗殆尽时这个事物必然消亡,这就是为什么阴阳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而阴阳变化的能量是由"道"提供的,"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只不过就具体的事物是阴阳呈现而言,它具备的能量是有限度的,所以有生必有灭。人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人的寿命也逃不出阴阳二数,因此人有生必有死。这是道法自然,是规律。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何谓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概念,器即概念的具体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只可体悟不可言明。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之根本,主要含义是:
万物皆阴阳。 天地万物即由阴阳构成,阴阳互根,一一向对 :乾为阳,坤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南阳北阴;上阳下阴;明阳幽阴;暑阳寒阴;健阳顺阴;刚阳柔阴;男阳女阴;贵阳贱阴,等等。
阴非纯阴,阳非纯阳。任何事物的基本属性可以是阴或阳,但阴阳并不是纯粹的阴阳,是阴阳之中又分为阴阳的,且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阳阴的。阳并非纯阳,阳中有阴,阴也并非纯阴,阴中亦有阳。比如男为阳,女为阴,但男女中身体有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此消彼长。阴阳既不是固定的、静止的,也不是彼此对抗的。而是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交互变化过程。阴阳若是对抗,则一切便没法生存而土崩瓦解。比如春季之时,阳气升而阴气降,夏季,阳至盛而阴至衰;秋季则阴气升而阳气降,冬季则阴盛而阳衰。
交互感应。阴阳不能各自独立独行,必须与对方交互感应方可生存。若阴阳分离,不发生交互感应,则万物不得发生。卦因爻而成,而爻即是交,即阴与阳的相交,因交而感,因感而应。如天气升而地气降,二气交而有泰,故天地相交、上下相交,而“泰”。若天气升而地气降,二气不得交而否。
《系辞》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因为有阴阳的交互感应,所以才有万物的生发。不相交,则无万物。
阴阳互化。物极必反,阴阳互化,《周易》的基本规则是,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则必然物极必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即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阴阳互根。
程颐说:阴阳本身,阴阳的变化,以及阴阳变化规律性都不是道,道是阴阳变化的秩序所表现出来的道理,才叫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看似简单明了,实则蕴含丰富,所以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见仁与见智,犹如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众人只知道循道而行,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周易根本精神的理解

我也是在找,给你看看我找到的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著名易学大师张延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 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 ,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无知悲智。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迷信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迷信。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

周易和易经的最主要的区别

《周易》和《易经》最主要的区别是:《易经》包含了《周易》,涵盖面更广阔。《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而且《易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易经》集合了三部,《连山》、《归藏》和《周易》,不过很可惜,《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

《周易》就是《易经》,两者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展开全文